《持燈的使者》是一本散文集。書中,不僅有朦朧詩派詩人的事跡,如:食指、北島、多多、顧城、舒婷等,他們穿梭於白洋淀、杏花村、北京胡同之中,創作了一首首經典的朦朧詩;還有他們那一代人的詩歌記憶,通過不同作者的手筆,尋得共通的詩歌閱讀體驗。
基本介紹
- 書名:持燈的使者(增訂版)
- 作者:劉禾 編
- ISBN:978-7-5495-8561-8
- 類別:文學 散文
- 頁數:580
- 定價:68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1
- 裝幀:精裝
- 開本:32
圖書內容,作者介紹,名人推薦,圖書目錄,精彩文摘,
圖書內容
充了電的大海
船隊滿載著持燈的使者
逼近黑暗的細節
——《晚景》北島
★ 全新修訂增補
【新增10余萬文字】真實再現一代人的理想、追求和激情,重返詩歌的精神家園,讓讀者朝著朦朧派的詩人和藝術家走得更近,看得更清楚。
【30余幅珍貴歷史圖片】大量一手文獻和圖片,悉心收藏多年,首度公開,具有豐富的歷史現場感。這批珍貴原件現藏於香港城市大學邵逸夫圖書館。
★一場橫跨近40年的文學盛會
歐陽江河汪暉唐曉渡舒婷張新穎 洪子誠 陳思和 王家新 韓東 翟永明 聯袂推薦
《持燈的使者》是一本散文集。書中,不僅有朦朧詩派詩人的事跡,如:食指、舒婷、多多、顧城等,他們穿梭於白洋淀、杏花村、北京胡同之中,創作了一首首經典的朦朧詩;還有他們那一代人的詩歌記憶,通過不同作者的手筆,尋得共通的詩歌閱讀體驗。這些氣氛和體驗貫穿始終,使得我們返回並重新思考詩歌那古老而常新的源頭。這本書是對“朦朧詩”在發生學或現象學意義上的一次探索,同是也是一種自覺的寫作嘗試,具有文獻資料意義,而通常意義上的文獻並不刻意經營寫作。本書使得我們重新思考現代文學史一貫的寫作手法,因為它所代表的傾向是另一類的文學敘事,一種散漫的、重視細節的、質感較強的文學史寫作。
作者介紹
劉禾(Lydia H. Liu),學者、作家。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東亞系終身人文講席教授,並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雙聘教授。主要英文著作有The Freudian Robot(2010),The Clash of Empires(2004),Tokens of Exchange(1999),Translingual Practice(1995)等。中文著作包括《六個字母的解法》(2013),《語際書寫》(1997),以及近期主編的《世界秩序與文明等級》(2016)和《天義·衡報》校注版(與萬仕國合編,2016)等。劉禾為美國古根海姆(Guggenheim)大獎得主,其英文著作已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多種文字。
名人推薦
作為一個詩人,我非常慶幸能夠在二十多歲時趕上《持燈的使者》一書所敘述的那個物質極度匱乏,但心靈如此高貴的詩歌時代。那時,我還是一個年輕的外省詩人,狂熱地獻身詩歌。如今回頭去看那段歷史,真有恍若隔世之慨,仿佛逝去的歲月不是三十年,而是有一百年之久。每個與文學和詩歌有關聯的人,都應該認真讀讀這本書,因為在這本書的敘述深處,有我們稱之為中國當代文學之“起源”的東西:那些名字,那些地點,那些寫作,遊歷,堅韌與見證,所有這一切共同構成了一種真實但又超越真實,深深楔入“詞的奇景”的發生。
——歐陽江河
這是一部以各不相同的個人的經驗連綴而成的關於詩歌、友誼、政治和時代的集體記憶,一泓從中國的六七十年代內部奔涌而出的清泉。從白洋淀到大西洋、太平洋,從北京到整個世界,伴隨著“今天”群體的漫遊,這個記憶的河流早已不在同一條河道上,卻總能溯源至《今天》的前史:不僅是白洋淀、杏花村、北京東四胡同里的“七十六號”大雜院、十三路公共汽車沿線、前拐棒胡同十一號等等,而且更是那些為“八十年代”的光芒遮蔽了的名字和與詩聯繫在一起的日常故事和真摯情感。
這是散文的詩,詩的散文。
——汪 暉
人無法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然而,這從來就沒有成為他放棄類似努力的理由。一個悖謬只能用另一個悖謬來平衡:逝者如斯的背後,是不可任其逝去者亦如斯。在這個意義上,《持燈的使者》與其說講述了一群人,或一代人共同擁有的詩歌故事,不如說是一部打開的詩歌發生學或現象學。它迫使我們重返並重新思考詩歌那古老而常新的源頭。
——唐曉渡
通常講“文革”後的中國當代文學,多是以“傷痕文學”為開端,一路說下去;其實還可以有另外一種講法,那就是從以民間刊物《今天》為代表的文學創作講起,往上追溯到“文革”期間一些青年知識者的寫作活動,往下延伸到整個八十年代文學的自主追求和探索,這樣就有可能顯現一種更複雜、更生動、更有深度的文學史情景、線索和精神。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我非常看重眼前的這本書。
——張新穎
“今天”詩人發出的是一種巨大的毀滅和獻身激情,這種激情的光芒,“幫助了陷入短暫激情真空的青年”,“形成一種新的激情壓力方式和反應方式”,包括對“自我”的召喚、反抗和創造,浪漫理想和英雄幻覺。
——洪子誠
70年代末中國文學的另外一次意義深遠的變革是“朦朧詩”的崛起。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文革”期間知青詩人食指和“白洋淀詩派”的創作,當北島、芒克等自辦的民間文學刊物《今天》(從1978年12月到1980年7月共出九期)創刊以後,這一具有全新的審美精神的詩歌傾向在詩壇上開始發生重大影響。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
我本是鼓浪嶼海灘一枚再平常不過的貝殼,經由《今天》,帶上大海。是偶然的機緣,抑或歷史的必然,讓邊沿與中心有了聯接,我至今不清楚。只是在解凍與破冰時期,順應人心,發出了屬於自己的微弱聲音。
——舒 婷
即使從“啟蒙”的角度看,《今天》的劃時代意義,也可以和“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相比。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中,《今天》和“朦朧詩”都是不可抹掉的記憶。作為一個被照亮者,我會永遠帶著對它的感念之情。
——王家新
《今天》的出現並非是延續,也不是復興,不是所謂的“興滅國,繼絕世”,而是意義遠為重大的開端。恰如北島的一首詩的標題所示,是“結局或開始”。無中生有以及先知色彩是不可避免的。我本人便直接受惠於《今天》的啟蒙,是在它的感召下開始寫作的……《今天》在我看來不僅是一本文學刊物,不僅是一群寫作的人以及某種文學風貌,更是一種強硬的文學精神。
——韓 東
在那之後,閱讀《今天》雜誌,成了我的一件持續的事情。從當年曲磊磊設計的黑白木刻封面,到現在印刷精美、以當代最著名藝術家作品為裝幀的封面;這中間,幾乎能夠看出中國民間詩歌刊物走過的道路。作為中國最著名的民間詩歌雜誌,三十年,它涵蓋了中國當代詩歌各個時期的廣泛探索和個人表達。也呈現了各個文學潮流以及個人的原生寫作狀態。今天看《今天》,它的意義還在於:三十年之後,中國的當代詩歌,還將生生不息,《今天》,還將繼續見證這一過程。
——翟永明
圖書目錄
增訂版序言
序 言
昨天
齊簡 詩的往事
田曉青 十三路沿線
阿城 昨天今天或今天昨天
鄭先 未完成的篇章
徐曉 «今天» 與我
鄂復明 七十六號小屋的編輯部
萬之 也憶老 «今天»
多多 1970—1978 北京的地下詩壇
北島 彭剛
舒婷 生活、 書籍與詩
宋海泉 白洋淀瑣憶
楊樺 青春白洋淀
何京頡 心中的郭路生
戈小麗 郭路生在杏花村
崔衛平 郭路生
徐曉 永遠的五月
鄂復明 憶一凡
徐曉 無題往事
一平 為了告別的紀念: 獻給趙一凡
今天說昨天
劉洪彬 (整理) 北島訪談錄
唐曉渡 芒克訪談錄
亞縮、陳家坪 彭剛、 芒克訪談錄
亞縮 等 鄂復明訪談錄
亞縮、陳家坪 李南訪談錄
亞縮、陳家坪 馬佳訪談錄
亞縮、陳家坪 林莽訪談錄
亞縮、陳家坪 王捷訪談錄
附錄
附錄一 李建立 “星星美展” 與 «今天» 雜誌
附錄二 李建立 文學青年的崛起: 以 «今天» 讀者之一蔡振華為例
附錄三 «今天» 雜誌大事記 (1978—2016)
精彩文摘
增訂版序言
記不清這樣的場景在過去十幾年中重複過多少次:讀者手捧一本《持燈的使者》,向我熱情地訴說他們多么喜愛這本書。這總是讓我感慨不已:今天竟然還有一本書,它能在不同的年齡層、不同經歷的讀者那裡產生這樣的迴響,激發他們心中對一個逝去的時代的追憶和想像,這是多么難得!
可惜這本書已售罄多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這次決定再版,無疑給讀者帶來重溫此書的機會,也給許多與之失之交臂的年輕讀者帶來了喜訊。在這之前,《持燈的使者》曾經出過兩個不同的版本,最早是牛津大學出版社(香港)的 二○○一年的繁體字版;時隔八年之後(二○○九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了第一個簡體字版。時光荏苒,簡體字版距今也有八年之久,也就是說,這本書自問世以來,已足足經歷了十六個春秋。
《今天》的詩人和作家對當代文學所作的突出貢獻,我已在《序言》中說了很多,這裡無須贅言。或許唯一需要強調的是,《今天》的詩人、作家和藝術家群體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發起的那次文藝理念上的大變革和文學形式上的大突破,雖然已成為昨天,成為歷史,但我相信,其中的很多理想、追求和激情,將隨著歲月的消逝變得越來越光彩奪目。何況,那場轟轟烈烈的文學運動在中國剛一落下帷幕,商業大潮和拜金主義就呼嘯而來,堂而皇之地從根本上改變了文學生存的理由。相比之下,三十多年以來,《今天》雜誌的編輯方針始終不渝地堅持文學的獨立性和思想的前衛性,這一努力在今日大勢之下就更值得讀者的關注。無論如何,本書所提供的內容在經歷長時間的洗淘之後,似乎更加純粹,更有助於讀者的思考。
由於增加了近十萬字的篇幅,這本書的再版與前次相比,因此有了不同的規模和面貌,成為一個十足的新版本: “增訂版”。
多年前,我在閱讀“今天舊話”的欄目時,就時常碰到鄂復明的名字,後來為了編輯《持燈的使者》一書,我對早期《今天》雜誌的出版和發行情況做了一些考察,始而了解鄂復明在《今天》編輯部里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可以說,無論是《今天》雜誌的刻印發行,還是與讀者和作者建立書信來往,鄂復明都是其中的關鍵人物。由此,這次“增訂版”收入了鄂復明撰寫的《七十六號小屋的編輯部》和《憶一凡》,他的這兩篇長文讓讀者朝著早期《今天》編輯部以及它周圍的詩人和藝術家走得更近一些,看得更清楚一些。在文章中,鄂復明使用了他自己和趙一凡保存下來的大量文獻和圖片,因而對其他當事人的回憶做了一次重要的補充。早期《今天》編輯部的這批珍貴的原件經鄂復明整理之後,已於二○一一年秋季由《今天》雜誌主編北島正式捐給香港城市大學邵逸夫圖書館。
這次的“增訂版” 還收入了楊樺撰寫的《青春白洋淀》,此文見證了郭路生、芒克、根子(岳重)和多多等北京詩人的早期活動。繼宋海泉的《白洋淀瑣憶》之後,楊樺從個人的經歷出發,為北京下鄉知識青年的生活圖景增添了生動的一筆,文中對細節的描述尤為可貴。由於受到篇幅限制,“增訂版” 的個別篇目不得不有所調整,例如在補進萬之的文章《也憶老〈今天〉》的同時,省略了一平的 《國槐》等等。此外,我在通讀 “增訂版” 的全部稿件期間,還對原文中出現的個別錯訛之處做了訂正,這裡就不逐一列舉。
牛津大學出版社(香港)二○○一年版本的《持燈的使者》曾經刊過一個“附錄”,裡面收入鄂復明提供的《〈今天〉編輯部活動大事記》,但這個“附錄”在二○○九年的簡體字版中被略去了。為了讀者的方便,也為了學者今後研究的方便,我們這次在“增訂版”中不僅恢復了“附錄”,還將其擴充為三個部分。
附錄一是學者李建立的一篇研究文章,題為《“星星美展”與〈今天〉雜誌》,它對早期《今天》詩歌和美術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進行了細緻的梳理。附錄二收錄了李建立的另一篇文章,叫作《文學青年的崛起:以〈今天〉讀者之一蔡振華為例》,作者利用早期編輯部的檔案文獻,對《今天》雜誌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作出了個案分析,讓我們對當時社會變革的一個重要動力——廣大的“文學青年”群體——獲得一個初步的了解。附錄三則收入鄂復明和學者陳昶為這次的“增訂版” 整理出來的 《〈今天〉雜誌大事記(1978—2016)》,並附上《〈今天〉出版的主要專輯目錄》。
這裡我要特別提一筆的是《〈今天〉雜誌大事記(1978—2016)》的整理。這項工作很辛苦,不僅費時費力,還需要極大的細緻和耐心。作為本書的編輯,我被鄂復明和陳昶的一絲不苟所感動。陳昶負責的後一部分,即海外復刊後的《今天》大事記和主要專輯的目錄 ,包括雜誌自一九九○年以來連續出版二十六年當中的主要活動和出版情況,其中工作量的繁重可想而知。陳昶與鄂復明密切配合,不僅及時完成,並在王思維(我的研究助理)的全力協助下,整理出了一份相對完整和可靠的“大事記”。
最後我要感謝北島、李陀、肖海生以及《今天》編輯部的支持,感謝史保嘉、田曉青、楊樺、李建立以及書中的所有作者對當代中國文學和對《今天》雜誌所作的貢獻。王瑞、芒克、黃銳和鄂復明等人提供的歷史照片,大大豐富了“增訂版” 的歷史現場感,對於他們的支持我無比感激。
劉禾寫於紐約
二○一六年九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