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52年,出生於福建龍海市石碼鎮。20世紀50年代中期,母親帶著舒婷和兄妹三人從漳州來到廈門,分別住在祖母和外祖母家裡。舒婷從小隨母親在外祖母家長大,外祖父和外祖母給了她最初的文學啟蒙。
1964年,就讀於
廈門一中。1969年,在“
上山下鄉”運動中
插隊到閩西山區,並在知青生活中開始了詩歌創作。1972年,返回廈門,在流水線上工作,先後當了8年工人。1977年3月,創作了詩歌《橡樹》,後更名為《
致橡樹》,全詩通過整體象徵的藝術手法,用“木棉”對“橡樹”的內心獨白,熱情而坦誠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
1979年4月,詩歌《致橡樹》作為《愛情詩(九首)》之一在《
詩刊》在第4期上發表,刊發後廣為傳頌;6月,在《詩刊》第7期上發表詩歌《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與《
這也是一切》;同年,《蘭花圃》開展對舒婷詩歌創作長達半年之久的討論,影響頗大;同年6月至12月,《
廈門日報》也針對舒婷的詩歌開展了一系列討論,但討論多以批判為主,有時候甚至是一整版一整版的批判聲音;8月,發表詩歌《
雙桅船》。
1980年1月,福建省作協與《福建文藝》舉辦了一次文藝界50多人參加的詩歌創作座談會,與會人員來自全國各地,舒婷本人也出席;同年,在福建省文聯工作;同年,詩歌《祖國,我親愛的祖國》獲1980年全國中青年優秀詩歌作品獎。1981年4月,發表詩歌《
惠安女子》;6月,發表詩歌《
神女峰》。1982年2月,發表詩歌《
會唱歌的鳶尾花》;同月,出版詩集《雙桅船》。
1983年,加入
中國作家協會。1986年10月,出版詩集《會唱歌的鳶尾花》。1988年8月,出版散文集《
心煙》,收進了她1970年至1987年的散文、隨筆。1990年,《致橡樹》收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1992年6月,出版詩集《始祖鳥》。1994年9月,出版散文集《硬骨凌霄》;11月,出版詩集《
舒婷的詩》。
1995年9月,出版隨筆集《秋天的情緒》。1996年3月,出版散文集《你丟失了什麼》;5月,應德國DAAD基金會邀請,到德國柏林出訪一年。1997年6月,出版詩文集《舒婷詩文自選集》;8月,出版《舒婷文集》三卷;同年,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將《致橡樹》替換為《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1998年5月,出版散文集《露珠里的“詩想”》;9月,出版圖文集《
舒婷影記》。1999年7月,出版遊記《柏林——一根不發光的羽毛》。2000年,出版散文集《預約私奔》。2001年1月,出版與兒子陳思合著的隨筆集《Hi 十七歲 和兒子一起逃學》。
2002年7月,出版小說《小氣男人與撒謊女人》;10月,撰文《傳家之累》收錄於鄉土美食系列叢書《海味山珍話閩韻》中。2003年1月,出版散文集《
今夜你有好心情》;10月,出版詩集《致橡樹》;同年,《致橡樹》再次入選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
2005年4月,出版古詩選編讀本《
影響了我的兩百首詩詞》。2006年8月20日,當選為廈門市文聯主席;10月,出版詩文集《
舒婷精選集》。2007年10月,出版散文集《
真水無香》。2008年,與
朱慶福等合著詩影集《鼓浪嶼詩影集》。
2009年9月,出版自選詩集《
一種演奏風格》。2012年9月,出版散文集《舒婷散文》
(後更名《自在人生淺淡寫》)。2013年4月28日,連任廈門市文聯主席。2014年3月,被選舉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7月,出版散文集《
此情·此景·此心》,分上、中、下三篇共50多篇短文組成,以散文記載形式抒發作者“今生愛”“念親恩”“朋友情”之人生情感,傾訴人生的苦與樂,社會人生的真善美。
2015年11月,再版散文集《自在人生淺淡寫》。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2018年1月31日,被選舉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1月,出版遊記《舒婷遊記》,收錄了她四五十篇遊記隨筆。2019年10月20日,再次連任廈門市文聯主席。2020年12月20日,參加第六屆武漢詩歌節。2022年8月,擔任第三屆金沙書院散文獎評審會顧問。
2023年12月,擔任第四屆金沙書院散文獎評審委員會成員。
個人生活
筆名由來
舒婷出生時,祖父循族譜“佩”字輩,為其起名叫“龔佩瑜”,瑜是美玉,佩戴美玉的意思。舒婷在上幼稚園時,母親嫌這個名字不諧音,於是改名為龔舒婷。《詩刊》刊用她的第一首詩《致橡樹》時沿用“舒婷”,如此舒婷便成了她的筆名。
主要作品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舒婷
作者類型:詩集
作者時間:2003年1月
《今夜你有好心情》是2003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舒婷。
創作特點
主題思想
女性主體
“女性散文”是20世紀90年代散文熱潮的一支分流,隨著國外女性思想的傳播,越來越多的女性作家在散文寫作中以女性的視角和立場來抒寫女性的經歷、經驗和苦難。如果說《致橡樹》還是舒婷女性身份的天然表達的話,那么在散文中她已經是自覺的以一種女性視角和立場來關注女性。她的散文因為充滿“女性意識”成為當代“女性散文”創作中的一員。舒婷的散文中表現出對女性性別身份的認同,凸顯女性的主體意識,又對女性現實困境有著清醒的認識,面對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抑表現出批判的鋒芒和力度,但同時她對“女性寫作”中強調日常生活、凸顯性別特徵的寫作和把對女性困境置於男性對立面的創作持謹慎甚至是否定態度。
自愛愛人
“自愛”在舒婷的詩歌中,表現為強烈的獨立精神和自強不息的奮鬥,自我選擇的確信和自我尊嚴的確立等。在《致橡樹》中,舒婷明確地提出了一種獨立精神的愛情,它是建立在人格獨立基礎上的人際關係,詩中一連串的假設和隨後的否定,表現了對隸屬、依附的輕蔑。只有這樣的愛情一這樣的人際關係,才有價值,才值得肯定,才能分擔風雨共享霓霞。舒婷不倦地追求著人生價值和獨立的人格尊嚴的實現,用自己的愛的方式去感受愛。舒婷正是以“自愛一這種充足的情感能源,通過對人的信任尊重和對心靈的撫慰,來表達她對現實的關切,這就是舒婷詩中的“自愛”和“愛人”的辯證內涵。
愛情憂傷
愛情的憂傷是舒婷詩歌情感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舒婷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她關注“社會”的同時也關注於“個人”。對時代憂傷的抒寫,是舒婷作為一個朦朧詩人的使命感所在。《思戀》一詩中,纏綿悱惻的相思愁苦滿溢字裡行間,令人不忍觸摸。“一幅色彩繽紛但缺乏線條的掛圖”,詩人能感受到愛情的美妙卻無法觸其形;在《雨別》中,詩人又一次將自己的內心的痛苦昭示於眾,這種雨中分離的場景對於被愛者“你”來說,也許只是一種最普通的分別,但是對於單戀者“我”來說,卻是一種透徹心扉的痛。
藝術特色
浪漫主義
舒婷前期詩作充滿著一種濃郁的浪漫主義憂傷情調,這種看似“低沉”的情調在朦朧詩論爭中曾被權威詩壇所詬病,但舒婷所表現出的是理想主義者的憂傷,是時代的滯重與個體生命的抗爭造成的沉鬱的張力,而不是顧影自憐的純個人化的憂傷。
悲歡交融
在舒婷的詩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以布滿對立的形態出現,展示著悲歡交融的自我。從最初的《致大海》,到社會意識不斷增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再到帶有明顯自白色彩的《會唱歌的鳶尾花》,舒婷詩歌的抒情情調強烈地表現著感傷與激越共鳴的特點。當她對社會現實作出反應時,她既是“迷惘的我“,又是“沉思的我”和“沸騰的我”。
通感手法
舒婷在散文中經常運用通感手法,達到語言陌生化的效果。如在《審己度人——讀張愛玲》中寫到認識的一種花。“蛇目菊,花小而密,麻麻的,皮膚起竦的那種。”把密密麻麻這個常見的詞,用逗號拆開,形成觸覺寫視覺的通感,凸顯“蛇目菊”的花的密度,同時含有一種不喜蛇目菊的情感。而在《家園裡的至愛親朋》中一句“蔦籮的心事吹彈得破”,一個“吹”字,把心事這種感覺寫成視覺,使蔦籮的的女性化的嬌媚更加突出,並且激發一種美好的聯想。
疊詞運用
舒婷詩歌中疊詞的運用恰到好處。《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詩,中,從縴繩“深深”、“祖祖輩輩”痛苦、傷痕“累累”等疊詞中,讀者可以體會到詩人敢於正視祖國的苦難、貧窮、悲哀的過失,更正視傷痕“累累”的現在,願與祖國同命運共呼吸的濃烈情懷。在《啊,母親》中,描繪出詩人與過世多年的母親在夢中相見,“緊緊”拉住母親的衣襟,不捨母親離去,但仍舊無法留住母親“漸漸”消逝的身影。在沉痛中,詩人已經意識到這個殘夢,但“久久’’不肯睜眼,願長久地停留在夢境中回味與母親在一起的那份溫存。詩中疊詞的運用讓人感到詩人對母親懷念依戀是那樣的甜柔深謐。
幽默風格
“抒情性幽默”是以舒婷的善良、真誠甚至是任性為底色。她在詩歌中始終是在和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冷漠中看到溫暖,在貧乏中看到豐富,這一點從她回應北島的《一切》的一首《這也是一切》看得尤為清晰。“不是一切大樹/都被暴風折斷,不是一切種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裡,不是一切夢想/都甘願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說的那樣!”在身處最殘酷的年代,舒婷都是善良的,相信生活的美好。在散文中她的幽默也是善良、真誠的,她調侃、自嘲、揶揄,但絕不是進攻。她調侃的對象往往是自己最親密的人,像蜜友傅天琳、唐敏,或是最尊重的人,像詩人邵燕祥、王燕生,還有自己的親人如外婆、婆婆、丈夫、兒子等,當然還有她自己。經過舒婷的幽默,既表現出這些人偶爾的矛盾之處,又表現出舒婷對他們的欣賞態度。
自由形式
舒婷在散文文體中始終是自由的形式,時常把自己的詩歌植入散文中,在散文中讓詩歌和散文兩種文體並存。如《神啟》《一莖一葉總關情》《夜鶯為何泣血離去》《自在人生淺談》等。而《柏林——一根不發光的羽毛》多種文體的連綴,已經完全打破散文文體的界限,有一種跟隨“新散文”寫作的趨勢。在序言《試一試拼盤》中舒婷寫到:“我嘗試了種‘跨文體’寫作結構,讓多種文體串綴起來,如:嵌入家父病危的手書,兒子在德作文,資料、文獻、日記、詩作以及丈夫“吾國遙控”和“諄諄教導”等等,各種混雜的詩意縫綴是該書一個基本點,讀者可能對我這一變數深感失望,也許部分讀者願意更換一下閱讀口味?”舒婷在這種文體實驗中,並沒有虛構,更多的是逼近真實,她甚至把自己的超市的購物票據、德國大學演講的邀請函等都附在相關文章的周邊,使她的在德生活顯得更為真實自然,她是在堅持真實的向度上對文體的跨越。
詩意內涵
舒婷善於用極精緻的細節去概括生活,化抽象的感情為具體可感的形象,例如:“道路已經選擇,/沒有薔薇花,/並不曾後悔過。(《中秋夜》)”運用“沒有薔薇花’’否定的細節,來指明道路的曲折;另外,在詩篇《向北方》“一朵初夏的薔薇,/划過波浪的琴弦,/向不可及的水平遠航。……去吧,/我願望的小太陽!/如果你沉沒了,/就睡在大海的胸膛。/在水母銀色的帳頂/永遠有綠色的波濤喧響。”中,詩句中的“初夏的薔薇”承載著詩人的願望遠航,同樣運用否定細節“向不可及的水平遠航”,點明了詩人願望實現地縹緲。這些詩篇中的“薔薇花”以及在詩中所表達的詩意內涵是從歐美詩歌中借用而來的,用這樣具有詩意內涵的細節來將抽象化為具體的藝術方法,是歐美詩歌中常用的。和歐美詩人一樣,舒婷直抒胸臆時,多次反覆地運用這種手法,增強了詩篇的形象性。
獲獎記錄
文學類
“中國新詩百年”全球華語詩人詩作獎“新詩百年傑出貢獻獎”
獲獎
獲獎作品:《燈光轉暗,你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