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指(朦朧詩代表人物)

食指(朦朧詩代表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 ),山東魚台人。朦朧詩代表人物,被當代詩壇譽為“朦朧詩鼻祖”。高中畢業。被稱為新詩潮詩歌第一人。

食指之所以取名為“食指”。一是因為:“郭路生的母親名叫石維元故有 “石之子”之意。二:在中國,作為詩人,無論是寫作還是生活都存在無形的壓力。但別人在背後的指指點點絕損傷不了一個人格健全的詩人。三:食指先生少時尊師,“師”與“食”諧音。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個人作品,成就榮譽,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48年,出生於山東朝城,母親在行軍途中分娩,所以起名路生。
1993年的食指1993年的食指
1955年,七歲的郭路生入學,三年級時寫下第一首詩。
1964年,國中升高中失利未被錄取。
1965年,開始創作《海洋三部曲》。
1967年,紅衛兵運動落幕,去農大附中途經農田時寫出《魚兒三部曲》第一部。
1968年,寫出代表作《相信未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等。
1969年,與21名北京知青落戶杏花村插隊。
1971年,在濟寧入伍,歷任舟山警備區戰士,北京光電研究所研究人員。寫出《新兵》《架設兵之歌》《瀾滄江,湄公河》等反映部隊生活的詩歌。
1973年,2月退伍,抑鬱寡歡,北醫三院確診其為精神分裂
1975年,病癒,與李雅蘭李立三之女)結婚,七年後離異。
食指
1976年,“文革”結束,創作《寫在朋友結婚的時候》,又名《有這樣的婚禮》,陳凱歌報考電影學院時以此詩為面試時的朗誦作品。
1978年,1978年首次使用筆名食指。創作著名詩歌《瘋狗》。
1979年,寫出《相信未來》姊妹篇《熱愛生命》。早期作品在刊物發表。
1990年,進入北京第三福利院。
1992年,獲荷蘭詩歌節和英國一所大學邀請,因身體原因未成行。
1993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協會,五月出版《食指黑大春現代抒情詩合集》
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華人文化世界》以《一代詩魂郭路生》為題發表了林莽、何京頡、李恆久等五人的文章。
2002年,54歲的郭路生滿含淚水,告別了居住20餘年的福利院,回家了。

個人作品

出版時間
作品
備註
1965年至1968年
《海洋三部曲》
1967年
《魚兒三部曲》
《憤怒》
《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
《給朋友》
《命運》
1968年
《相信未來》
《靈魂》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煙》
《酒》
1969年
《寒風》
1976年
《寫在朋友結婚的時候》
1978年
《瘋狗》
1979年
《熱愛生命》
《相信未來》姊妹篇
1982年
《我的心》
1983年
《願望》
1985年到1986年
《落葉》
1986年
《詩人桂冠》
1987年
《受傷的心靈》
1989年
《向青春告別》
《人生舞台》
1991年
《你》
《歸宿》
《在精神病院》
1993年
《我不知道》
《食指黑大春現代抒情詩合集》
1999年
《食指近作十二首》
獲北京市新中國成立50周年詩歌類作品惟一最高獎
《暴風雪》
《人民文學》發表
《食指的詩》
獲第三屆人民文學獎
2000年
《青春逝去不復返》
入選2000年度中國最佳詩歌
《相聚》
入選2000年度中國最佳詩歌
以上內容來自:

成就榮譽

1998年,獲文友文學獎。
1999年,《食指近作12首》獲北京市新中國成立50周年詩歌類作品最高獎。
食指(朦朧詩代表人物)
1999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食指的詩》詩集,獲第三屆人民文學獎
2000年,他創作的《青春逝去不復返》《相聚》入選2000年度中國最佳詩歌。
2001年,獲第三屆人民文學獎詩歌獎。

人物評價

當朦朧詩的主將們還處於蒙昧之中,食指已寫出了劃時代的篇章。他的作品基本上遵從了四行一節,在輕重音不斷變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傳統方式,以語言的時間藝術,與中國畫式的空間藝術相結合,實現了他所反覆講述的"我的詩是一面窗戶,是窗含西嶺千秋雪"的藝術追求。他的詩是質樸的,沒有華而不實的語言。
食指(朦朧詩代表人物)
歷史是無情的,多少曾經是顯赫一時的人物隨著時間的逝水而被人淡忘。歷史又是公正的,多少湮沒無聞的才俊之士最終被重新發現,在史家的記載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食指便是屬於這後一種人。作為一個詩人,他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背景下開始詩歌創作,並在知識青年中造成重大影響。比起後來的朦朧詩人和新生代詩人,食指走得並不算遠,但重要的是他是第一人,在沒有詩的時代,在詩被逼進了一條絕路的時候,他使詩開始了回歸,他摒棄了把詩作為階級鬥爭工具的做法,把以階級的共性為主體的詩歌開始轉變為以詩人個性為主體的詩歌,在詩中出現了個體生命的呼喚,對人的尊嚴的呼喚。詩是食指終生的追求,凝聚著他全部的痛苦與歡樂,是詩使他跨越了精神死亡的峽谷。在高雅文學受到商業大潮的衝擊,詩人文人紛紛下海的時候,食指卻始終恪守著自己的人生準則,他的生命已和詩融合在一起。這樣一位開一代詩風的先驅,當年的知青戰友不會忘記他,讀者不會忘記他,歷史也不會忘記他。(吳思敬)
如果要追尋當代詩歌先鋒寫作的譜系和最近距離的一個“小傳統”,他是最無可置疑的源頭性人物,一位真正的舉火者和先驅,那一代人的精神肖像。他的開創於1960年代歷史黑夜並光大延續於80、90年代的獨具性靈的個人化抒情寫作,對於當代中國詩歌而言,具有無可替代的披荊斬棘、篳路襤褸的引領意義。同時更重要的,他是一位用自己的生命人格實踐見證了寫作的詩人,一個作品與生命互證的詩人,一個具有精神現象學與文化標本意義的詩人,一個屬於雅斯貝斯所說的“一次性寫作”的詩人,因而也是一個使人感動的詩人。他的詩歌也許與智性和複雜的思想無緣,但它屬於生命和情感,屬於知行合一人文互現的生命實踐。他還成功地延續了當代詩歌的“歌性”傳統與形式感,使“陳舊”的形式獲得了新的活力。他長達四十餘年的寫作穿越了時代的劇變,並且因此成為“舊時代的最後一個詩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張清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