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鑼》是1996年1月1日實施的一項行業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鑼
- 標準號:QB/T 2175.5-1995
- 發布日期:1995-10-24
- 實施日期:1996-01-01
- 制修訂 :修訂
- 代替標準:ZBY 58002.5-89
- 批准發布部門:中國輕工總會
《手鑼》是1996年1月1日實施的一項行業標準。
手鑼 《手鑼》是1996年1月1日實施的一項行業標準。備案信息 備案號:0081-1995
掌鑼 掌鑼是鑼類中最小的一種。根據不同尺寸與使用方法,還分為“春鑼”、“手鑼”、“口堂兒”與“镟子”等。前四種鑼邊繫繩,置於左掌中,右手持木尺擊奏。
小鑼,民間叫鏜鑼,北方一帶叫手鑼,武漢地區稱班鑼或回音班鑼,京劇中稱京小鑼,是鑼中形體較小者,小鑼分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是京劇、評劇、梆子、花鼓戲等地方戲曲以及曲藝、話劇、吹打樂隊和民間舞蹈使用的伴奏樂器。過去北京街頭賣豌豆糕小販和耍木偶者,常用小鑼作為招攬生意的喚頭。也屬鑼的一種,因鑼面...
其所用打擊樂器齊全,主要有鑼、鈸、手鑼、鼓、梆,由此組成了新的鑼鼓套子,極大地豐富、擴展了打擊樂的表現力,使太平鑼適合在更多的同場合單打獨奏或配合演奏。太平鑼可一群人圍坐在一起鳴奏,也可以在行進中擊打。增添了節日氣氛,也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嚮往和追求。主要特色 舞台演奏的行唐太平...
其中有大鑼、蘇鑼、虎音鑼、仿蘇鑼、奉鑼、手鑼和小鑼等。最大的鑼面徑45厘米,最小的鑼面徑13厘米,懸掛在一個木製鑼架上,由一人演奏。演奏舟山鑼時,可使用單棰或雙棰擊奏,以用單棰者較為常見,演奏技巧與雲鑼大致相同。舟山鑼沒有嚴格的固定音高,各鑼的音色明顯不同,它常在鑼鼓曲和器樂合奏中使用...
小型鑼有:①手鑼,又名小鑼。中間有一鑼心,沿向四周呈坡度較大的斜面,有高、中、低音多種規格。演奏時左手提鑼邊內緣,右手持鑼板敲擊。②才鑼,又名高蹺鑼。鑼面呈一平面,無臍,用於民間舞蹈高蹺樂隊。③秧歌鑼。鑼面亦為一平面,無臍,用於民間舞蹈、秧歌樂隊。各種小型鑼鑼面直徑約8~23厘米。小型鑼...
才鑼 才鑼是一個漢語詞語,是指小鑼在清代的別稱,出自《清朝績文獻通考·樂八》。釋義 小鑼在清代的別稱。形似手鑼,直徑稍大。鑼鼓經中“才才”的念詞,故其名可能來自它發音的擬聲詞。現江南民間仍用此名。出處 《清朝績文獻通考·樂八》:“才鑼,戲劇用,徑九寸,高四分五厘。”
小鑼發音高或較高,鑼面是斜形,直徑約六寸半。中央有個稱“心”的小平面,鑼光分大、中、小三種,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鑼邊無孔,不系鑼繩,以左手食指關節處提鑼內緣,右手執鑼板擊奏,俗稱手鑼,民間稱之為鏜鑼,京劇中奏者稱京小鑼。名稱雖異,奏法相同,只是大小尺寸和重量有別。小鑼是色彩性樂器...
鑼鈸類有:鉦鑼、篩鑼、大鑼、小鑼(手鑼)、馬鑼、鏜鑼、雲鑼;大鐃、鈸、大鈸、水鈸、齊鈸、鑔鈸、小鈸、鉸子、碰鐘等。鼓類有:單皮鼓(班鼓)、懷鼓、堂鼓(唐鼓)、大鼓、盆鼓等。作為打拍子用的尚有檀板、梆子、木魚等。每種樂器以其音調高低寬窄的不同,又有著許多品種及其名稱。演奏鑼鼓時,必須...
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豫劇的腳色行當分:四生;四旦;四花臉。俗稱:“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淨、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
呆鑼又名手鑼,為輔助樂器,敲擊花點烘托鑼鼓氣氛。基本鑼鼓點有八個,銜接靈活,但有一定規律。《五流水》多用於開場,《動四棰》多用於結尾,其餘鑼鼓點在變換隊形和動作時用。《花流水》系《五流水》的變奏和發展,在8拍基本點的基礎上,節奏可任意變化,它是換點的過渡。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翼城花鼓世代流傳...
博山鑼鼓,傳統民間鑼鼓。流傳於博山一帶。引用示例 產生於明代李家窯村,故初稱李家窯鑼鼓。博山鑼鼓有單鼓編制、雙鼓編制之分。單鼓編制36人,雙鼓編制41人。主要樂器配置有大鼓、蘇鑼、手鑼、點鑼、大鈸、饒鈸、鑔、碰鈴等。主要發展手法有重複、聯綴、變化重複、循環、句幅的遞增和遞減等。主要鑼鼓譜有:...
在文武戲的表演動作中,主要由前五大件(坐鼓、堂鼓、大鑼、鐃鈸、手鑼)奏出“三番子”、“三鑼”、“吊鑼”、“小吊鑼”及“緊急風”、“沖頭”、“串錘”、“馬腿”等與京劇相同的鼓點。在演唱中,前八大件中又以雲鑼、小鑔、篩鈸一起配合漁鼓花點伴奏唱腔之用。發展現狀 2007年5月19日,霑化縣漁鼓...
羅戲的伴奏樂器,文場有大嗩吶(二支)、小嗩吶(一支)、笙(大中小各一)、大三弦(一把)、橫笛(曲笛一支)、尖號(挑子);武場有扁鼓、大鼓、小鼓(戰鼓)、檀板、大鑔、大鐃、梆子、手鑼、蘇鑼、鐃鈸、碰鈴等。伴奏曲牌則有[抱靈牌]、[三槍]、[點絳唇]、[水龍吟]等。行當 羅戲的行當,分生、旦、...
壽州鑼鼓所用樂器,既有大篩鑼、大腰鼓、手鑼、雲鑼等常用樂器,也有獨具特色的“鋼鑼”;鼓音獨具特色,既有中原地區鑼鼓高亢、激昂的特徵,又帶有江浙地區鑼鼓舒緩柔和的特點,這與壽州所處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壽州鑼鼓的藝術特徵既有一般鼓樂的共性,也有壽州地區的個性,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三點:織體豐富 相比...
其他人分別負責板胡、大號、手鑼、勾鑼、鉸子、梆子、鈴鈴和木塊擊板。近10種樂器由5個人承擔,每個人身邊都是幾件家什,放下這個便拿起那個,搭檔配合自然是十分默契。這些古老原始的樂器竟能演奏出鏗鏘而悠遠的旋律,有力地烘托著老腔的唱腔。老腔帶著一人唱滿台吼的氣勢,帶著以木擊板的震撼,去唱征戰和剿殺...
全部演出只用五人,其分工是:前手:擔任全戲的唱白,兼彈月琴,打邊鼓、堂鼓、手鑼。簽手:管全戲的人、馬、景物的布置與表演。上檔:演奏硬弦(二弦)兼鐃鈸、嗩吶、馬號(長號)、定月琴弦。下檔:拉板胡;兼嗩吶、馬號、擇人馬、幫簽手、添燈油。後槽:即後台,司梆子、碗碗、鉸子、大鑼、馬鑼兼吹馬...
寶山地秧歌產生於明末清初,也被稱作“耍耍”、“地秧歌”,是一種人民民眾所喜愛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有300多年的歷史。藝術形式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寶山地秧歌的音樂以嗩吶為主,配以小鼓、小鑼、小鑔、鉑、手鑼。演奏的曲調多為流傳於民間的一些小調,主要有鋸缸調、南鑼、小放牛等,秧歌中的角色、行當、服飾...
戰鼓、二鈸用F調,馬鑼用D調,鐃、嗩吶和木魚用G調,手鑼用A調。晉中藝校對打擊樂器有了明確的定調,鐃為F調,鈸為E調,鑼D調是公認的。因為中路梆子是微調式,唱腔的起落大多在G調的“5”字上,作為打擊的主件鑼定D調是理所當然的。我定鐃為G是到中路梆子唱腔里用G調“1”的多。從現今來看,,鐃...
臨城南調演出所用的服裝道具、功法等與現代豫劇基本吻合,但有些板式、唱法與現代豫劇有明顯的區別,比如在傢伙腔里的韻調高低起伏特別懸殊,但悅耳動聽,又能將戲劇人物刻畫的淋漓盡致。臨城南調主要樂器有:板胡、二胡、笙、三弦、低音胡、竹笛、嗩吶、點、鼓、鑼、手鑼、梆子等。南調所用樂器中,有一種打擊樂器...
小鑼:又稱“手鑼”,銅製,圓形。梆子:多用紅棗木製成,一長四棱形,一圓柱形,長約6~7寸,互相敲擊聲音鏗鏘。木魚:硬棗木或胡桃木刻制而成,形如魚,略近圓形,以木敲打,其音清脆。鐃鈸:銅製,圓形,約近一市尺直徑,中間有圓形把子,並有一眼,可系布或麻絮,互相拍打成音。簫:紅竹製成,按音...
線腔調是線腔音樂的原有唱調,它起源於合陽流行的勸善調音樂,其曲調細膩、纏綿、悠揚、婉轉,用皮弦胡伴奏,打擊樂器有暴鼓、千鼓、手鑼、鐃鈸、勾鑼、梆子、馬鑼、錚子等。唱時錚子擊拍,過門用梆子擊拍。亂彈調是線上腔調音樂基礎上,吸收同州梆子(東路秦腔)音樂的演唱特色衍化而來。其音樂激越悲壯、慷慨...
武場樂器有鼓板、磕板、鐃、鈸、小釵、手鑼、堂鑼。配合動作所用鑼鼓點,與山西北路梆子的鑼鼓點基本相同,連線唱腔部分的鑼鼓點則為自己獨有。文場樂器有小板胡、曲笛、三弦、海笛、笙等。建國後加進了二胡、中阮、大提琴、揚琴等,但仍以板胡和笛子為主。板胡在伴奏【娃子腔】系統的唱腔時,指法特殊,拉“1...
“大小家具對打”是一種傳統的表演形式,到當下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其中大家具系指鐃、鈸、鼓,小家具系指馬鑼、小戰鼓、二鈸、鉸子、手鑼等。 2008年6月7日,鑼鼓藝術(太原鑼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23。歷史淵源 太原鑼鼓的起源已不可考,但太原地區...
用一鼓或二鼓、手鑼三五面及場外伴奏配件蘇鑼、蘇鈸進行表演。舞蹈性很強,除伴奏者外,邊演奏,邊集體舞蹈。演奏即罷,遂唱“秧歌”。演唱者手旋花傘,引吭高歌,歌詞有事先編好的,也有即興隨口編出來的,詞多幽默風趣。歌畢即擊“路行鼓”出場。打硬槌花鼓者多為男子,有年幼者,亦有年長者。軟槌子花鼓...
樂器有二弦、月琴、胡琴、碗碗(形如小銅鐘)、邊鼓、雲鼓、手鑼、大鑼、馬鑼、梆子、嗩吶、大號等。‘碗碗’為其主要擊節樂器,故名“碗碗腔”。耍竿子者專管人物表演,不唱不白,彈月琴者兼打邊鼓、堂鼓、手鑼,並在幕內專唱和白,故名“前首”;掌二弦者兼管鐃鈸、哨吶、大號;敲碗碗者帶打梆子、大鑼...
扶風碗碗腔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流傳於陝西寶雞。皮影班一般由七人組成,一人挑線,一人配線,一人主唱(生、醜、淨、旦全演)其餘人拉弦、敲鼓,執各種樂器,一專多能,身兼數職。內容介紹 以“滿兒娃”當年演出為例:全班只有五人,其中班首滿兒娃主唱,還要敲鼓、打手鑼,齊俊乾拉板胡兼吹嗩吶...
主要樂器有三弦、板胡、二胡、三股弦、古長號、板、勺木、瓦子、木魚,細瓷碗碟、馬玲、手鑼、鉤子、銅鑼戰鼓等。演唱聲腔特點以東秦人口語為主韻,一旦開鑼唱起,如滔滔江河奔流,回味無窮。形象為頭頂粗布手帕巾,帶上硬腿圓橢眼鏡,團目張口,暢哼無禁。其餘人搖頭頓足,神氣活現,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