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太原鑼鼓的起源已不可考,但太原地區的鑼鼓表演在清代時已然十分盛行,並大量存在於迎神賽社的祭祀活動中。清代吳珂鳴就在《游晉祠》中寫到“社鼓兒童迎聖母,荒煙風雨鎖王居”,劉大鵬在《晉祠等村抬閣送神》也有“日照漣旗光閃閃,風搖鑼鼓鄉振振”的記載。
新中國成立後,迎神賽社之類的祭祀活動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太原鑼鼓卻代代相傳,迎來了磅礴發展的春天,不僅逐步成為節日慶典必不可少的藝術形式。
相傳自後漢劉智遠,劉的妹妹住太原古寨村,每逢出動以鑼鼓相迎,演奏曲牌取福如東海長流水之意。
基本特徵
表演形式
太原鑼鼓表演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依據表演場合不同分為:列陣、行進、龍舟、彩車及舞台等表演形式;依據配製樂器不同又分為粗、細鑼鼓。
太原鑼鼓演奏多使用大型樂器且演奏絕活頻繁,與其他地區打擊樂相比較,太原鑼鼓中使用的樂器體形較大,演奏技法豐富,威風凜凜,引人入勝。太原鑼鼓表演氣勢磅礴、排山倒海,表演動作舒展豪放、神乎其技,表演情緒意氣飛揚、威武雄壯,展現出粗獷豪放、聲勢熏灼的藝術特性。
演唱技巧
山西民謠云:“絳州鼓,威風鑼,太原鑼鼓耍大鈸。”太原鑼鼓以其較好的鐃鈸技藝聞名海內外。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太原鑼鼓鐃鈸演奏技巧愈加豐富。從鐃鈸演奏的音色方面來區分,大致可分為:清奏、悶奏、磨奏、磕奏、移奏及鑽奏;從技法動作的觀賞性來區分,可以用“平、揚、錯、雲、挽、輪、抱、扣、揮、踢、拋、悶、纏、磨、合、展、磕、組”十八字來概述,亦可稱其為“太原鑼鼓鐃鈸演奏十八法”。
節奏
太原鑼鼓演奏速度較快,節奏性強,其中常用曲牌【快流水】是山西民間鑼鼓中節奏較緊密、速度較快的社火鑼鼓曲。【快流水】樂譜看似簡單,卻可以運用輕重緩急等不同的演奏技法將樂曲表現得抑揚頓挫,緩時如小河流水,急時若狂風巨浪、群情鼎沸、氣沖牛斗。經測試,其速度較快可達到每分鐘180拍。
太原鑼鼓的曲式結構基本可劃分為三類:即單曲式、套曲式和聯曲式。不論何種曲式結構,縱觀全體,其樂句對仗整齊,修辭手法大致表現為:重句、重章、無限循環、對仗、遞增、遞減以及連綴。再加之太原鑼鼓演奏形式相對簡單,主要是合奏和輪奏。因此,太原鑼鼓縱然曲牌紛繁多樣,但樂句簡單,旋律整齊。
曲牌
太原鑼鼓曲牌豐富,除四首傳統套曲【雙一二五】【單一二五】【農村一二五】和【狗相咬】之外,還有【牛斗虎】【迎賓鑼鼓】【歡慶鑼鼓】【龍城天鼓】【潮】【馬踏祥雲】【鼓舞盛世】等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由於太原鑼鼓演奏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活動,屬於一種體力勞動的特殊付出,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使用價值,能夠滿足越來越多的社會生活需求。
傳承狀況
太原鑼鼓主要套用於民俗社火和祝賀慶典,是當地民眾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山西傳統民俗和民間音樂的研究提供了較為重要的參考材料。當下,太原鑼鼓的表演曲牌不到七套鼓曲的十分之一,且重形式而輕音樂內涵,長此以往,將影響這一傳統民間鼓樂的正常發展,急需採取合理措施保護振興。
傳承人物
劉耀文,男,1933年3月17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鑼鼓藝術(太原鑼鼓),申報地區為山西省太原市。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太原市民眾藝術館獲得“鑼鼓藝術(太原鑼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0年6月15日,由
太原市民眾藝術館、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太原鑼鼓藝術家協會共同組織舉辦的國家級非遺“太原鑼鼓”傳承人馮連寶收徒儀式在市群藝館舉行。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
太原市民眾藝術館獲得“鑼鼓藝術(太原鑼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90年9月22日,在第十一屆
亞運會上,太原鑼鼓隊奏響了開場節目《豐收鑼鼓》。
2017年8月25日,由首屆山西藝術節組委會主辦,山西省鑼鼓藝術家協會、太原市民眾藝術館承辦的首屆山西藝術節“鼓舞山西”鑼鼓藝術展演,在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慶典廣場隆重舉行。活動上表演了太原鑼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