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社火

河津社火

河津社火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河津市民間社火源遠流長,起始年代已不可考。1964年,中國舞蹈家協會整理出版的《全國民間舞蹈調查表》載,河津民間廣場藝術有:跑燈、轉燈、旱船、高蹺、花車、獅子、龍燈、麒麟、老虎、花鼓、走馬、神州會、鑼鼓,跑鑼和太平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津社火
  • 外文名:The fire of Hejin
轉燈,冰山,花鼓,硬槌子花鼓,軟槌子花鼓,高蹺,龍燈,

轉燈

轉燈系當地民間藝人根據風車原理研製而成。清光緒年間轉燈有單轉或雙轉,1949年後發展到幾個、十幾個、幾十個花燈,同時在一個燈架上轉動。
轉燈表演由訓練有素的幾十或近百名表演者各持一架燈,身穿馬童裝,頭扎英雄巾,佩戴馬鈐,勁吹口哨,碎步曲折行進。前面有火球嚮導,後有鑼鼓斷後,其場面浩大壯闊、燈光絢麗輝煌。遠看如銀河瀉地,更為壯觀。表演轉燈紅火的有北方平、馬家堡、李家堡以及蘆莊村等。

冰山

城北村獨具。系城北村一位民間工匠所創。冰山的製作頗為費工,必於每年春節前,先構築一座高八九尺、長兩丈許的木質山型,其骨架用麻布包紮,然後將其倒置,往上潑灑顏色水(專用城南蓮花池的濃鹼水),並在離山架不遠的四周,各安放一台大風車,由20幾人連夜輪番煽動,將氣溫下降使潑上的鹼水當即層層結冰。成形後,倒置過來,進行整形,再飾以松枝柏葉、亭台樓閣。其成品酷似山形,質地如玉,玲瓏剔透,用大車拉載(今用汽車),供人觀賞。

花鼓

河津花鼓分“硬槌子花鼓”和“軟槌子花鼓”。二者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挎鼓於腰間左側,用木製鼓槌敲擊,左右手各一;後者挎鼓於前胸,右手使用皮條纏制的軟槌,左手仍用硬槌。

硬槌子花鼓

流行於邊山一帶村莊。用一鼓或二鼓、手鑼三五面及場外伴奏配件蘇鑼、蘇鈸進行表演。舞蹈性很強,除伴奏者外,邊演奏,邊集體舞蹈。演奏即罷,遂唱“秧歌”。演唱者手旋花傘,引吭高歌,歌詞有事先編好的,也有即興隨口編出來的,詞多幽默風趣。歌畢即擊“路行鼓”出場。打硬槌花鼓者多為男子,有年幼者,亦有年長者。

軟槌子花鼓

流行於汾南河槽一帶,除擊鼓者動作與硬槌子花鼓有別外,其餘協奏、伴奏所用器件及鼓譜與前者大同小異。此類花鼓很少唱秧歌。軟槌花鼓的老藝人有清末南原村的李存義及五六十年代小張村的張熙良。前者手創一人挎多鼓擊演,後者曾身挎七鼓並於抬擔之上進行表演,頗受觀眾歡迎,曾馳名數載。軟槌花鼓在八九十年代有很大發展,其一,鼓手由單人變為群體,發展至數十人。其二,由地面走向“高抬”,演奏者幾十人疊架成“山”形,甚為壯觀。其三,由廣場搬上舞台。突出的表演隊,有南原群體花鼓隊及張家莊的高抬花鼓隊。

高蹺

本市特有一種跳躍騰越的高蹺,由男子踩扎,北方平鐵爐巷獨具。踩高蹺者,或跑跳,或翻身,或跨越障礙,或擺成立體造型,動作強悍,奇險動人。

龍燈

北方平興平堡獨具。其製作及表演國內鮮見。龍體由竹材紮成,粗約兩抱,由約十五節(龍頭、龍身)相連而成,長約十六七米,體內置燭燈,體肚下豎若干木條用以持舉,由數十人表演。表演者或趨走、或小跑,龍體隨之可彎曲、可上下。遠觀最有風趣,恰如活龍活現。全套表演還配以虎燈(由六七人表演),名曰“龍虎”。虎尾為竹子製作,粗長靈活,可甩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