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民間藝術

河津民間藝術

俗稱“鬧故事”,“鬧熱鬧”。於正月十五期間進行。古為“迎神賽社”活動。解放初,凡村社“鬧故事”必進廟(稱“上廟”),是為流俗。後演變為純粹的節慶娛樂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津民間藝術
  • 外文名:無
  • 解釋:“鬧熱鬧”
  • 時間:正月十五
社火,鑼鼓,轉燈,冰山,家戲,乾板腔,小曲,花鼓秧歌,盲人說書,嗩吶鼓樂班,民間管樂班,工藝,

社火

約定俗成的社火順序及主要形式一般為:“跑報馬”。由武士妝扮的騎手駕馭報馬飛馳,串鈴嘩嘩作響,以告訊息,至今相沿。響“銃”(土製火炮,就地炸響,不射遠)。以巨響報告訊息,並示威風。今相沿,有數十桿甚至數百桿。舉“帥字旗”。高一丈許,上有“帥”字。今演變為紅旗及“前行牌”。“前行鑼鼓”。高蹺。旱船。花車。花鼓等。以上為白日“故事”。夜間“故事”有“轉燈”、龍燈等,隊前並有一人“耍流星”,流星用一長繩系兩盒木炭火鐵盒,由一人進退輪之開始,其軌跡似天上流星。

鑼鼓

河津紅火鑼鼓多為武士裝束,頭戴額鏡,背插雙劍,甚是威武。配件一般為中鼓,大鈸,鐃鈸,大鑼,勾鑼,手鼓等。隊前有一人或數人手持花鞭甩節奏,名曰“點鼓”,亦是伴舞。傳統鑼鼓二三十人,今規模宏大,動不動“百人鑼鼓”。鑼鼓點除傳統的以外,還有引進的“臨汾威風鑼鼓”、運城“黃河鑼鼓”等。還有融合各種鼓點新創鑼鼓點。
有代表性的傳統鑼鼓點有如下幾種:
山底的《上廟鼓》。有人稱其為“架子鼓”或“牛抬蹄”。顧名思義,這種鑼鼓原本是上廟祭神時所用的,如細品其味,似有一股虔誠肅穆的氣氛。只是由於後來進入紅火行列,自然就融入了鄉民的個性。其總體風格雄沉,節奏徐緩,雖鼓譜簡單,但卻大氣磅礴。大鈸有“旋頭”、“大輪背”等特殊動作。邊山村的紅火隊伍常將其作佇列表演。
《取雨鼓》。俗稱“上馬腳鼓”。鼓點更為簡單,僅一個樂句,但卻十分密集緊湊,反覆地敲打,如急雨,似奔馬,其聲悽厲悲壯,感天動地,具有強烈的震撼力。這個鼓點原本所表現的是農業社會靠天吃飯的百姓們在久旱無雨時呼天告地、乞憐神靈,渴望時雨甘霖的急切心情。這種鼓點因個性鮮明、情緒強烈飽滿,多為許多表演藝術如“耍獅”等借用,我們本地的好多喪葬鑼鼓也將其納入,聽起來頗為熱烈、奔放。
《十不閒》鑼鼓。從其名稱本身看便可知道它的配件十分豐富(當然不一定正好是十件樂器)。“十不閒”的鼓譜結構繁富,鼓點清脆,熱鬧緊湊,很耐聽,也很中聽。正宗的配件用的全是高中音樂器,所用鼓小於當今所謂的中鼓,且用小槌輕擊;鈸、鐃都不是那種笨重的大傢伙,同時配以手鼓,小勾鑼,後來又參以花鼓用的手鑼等,都是些清脆明朗的小件。“十不閒”的鼓點對應句居多,句式整齊,應答得體,回應緊湊,對起“話”來,熱鬧非常,執器表演者人手不閒。它的許多花彩段落同樣被多種鼓點借用。
花鼓鑼鼓。這種鑼鼓為三遷村獨有。稱其花鼓鑼鼓是因為它的鼓譜全是花鼓的鼓點,配件也大多是花鼓所用的銅器,如蘇鈸、蘇鑼小釵等。這是一種非常獨特、別具一格的鑼鼓,其風格清脆、輕巧、緊湊、熱火,頗為民眾喜愛。今稱“迎春鑼鼓”。
《亂颳風》鑼鼓。流行於城關、陽村一帶。從這個名字看,“亂颳風”應當是一種後起的鑼鼓鼓點。“亂”者,不依一家,不拘成套,哪家味道都有,是取百家之長。其鼓點近似“十不閒”,但較之強烈、奔放,因此也就更氣勢了許多、雄厚了許多。鑼鼓南頭為劉村古鑼鼓譜遺名,相當有名,其特徵待考。
跑鑼。由三幾十人組成,皆古武士裝束,人手一鑼,鐃鼓伴奏。以剪子關式穿插,時而單行擺尾,時而並進分開,步伐矯健,威武雄壯。最後擺成五花陣、六花陣、多花陣或其它圖案造型。今亦有以花環代鑼的,另尚有陽村、永安的喪葬跑鑼鑼鼓。
附喪葬鑼鼓
“撒鑼鼓”是敲喪葬鑼鼓的土語俗稱,是喪葬禮義不可缺少的一環。發喪前一日晚“降香”前在靈前敲一陣;發喪之日“起靈”前敲一陣叫“沖靈”;送葬路上敲“路行鼓”直至墳前,並在“下葬”時再敲一陣。喪葬鑼鼓銅器與一般鑼鼓相同,只是鼓用特大鼓。其鼓點與“十不閒”較接近,但有明顯特色。其鼓點沉重,格調悲壯,充滿“殺氣”,很有俗稱“鎮鬼逼邪”的意味。

轉燈

別具一格的河津轉燈,據傳至少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是當地民間藝人根據風車的原理創製而成的。其燈架用葵桿或竹桿扎結而成,形狀為一高約2米(還可更高)、頂端為拱形的長方形(個別也有園形的)。每個燈架上安裝有轉燈一顆、數顆或數十顆不等,排列樣式系多種多樣的幾何圖形。其單個轉燈狀如小鼓,旁帶五“耳”(翅),猶如當今電動機輪葉;燈體用竹條扎制,白麻紙裱糊;燈面貼以花、鳥、蟲、魚、人物等剪紙;燈心穿置一固定鐵軸,軸上插一蠟燭,可使花燈繞軸旋轉而燃燭平穩不動。更為巧者,軸上燈體與燈架之間穿置一核桃,外可以其拋面減少摩擦,使之轉動靈活,內可以核仁潤滑鐵軸。其燈架上除轉燈外,尚有眾多披掛裝飾,似“綠葉”相扶“紅花”,與轉燈相映成趣,有懸吊的紙紮繡球(俗稱“火蛋”),有旋轉響動的風哨(俗稱“風沓”),並掛有彩蓮燈、西瓜燈、魚燈,並嵌有玻璃鏡,頂端並飾以雉尾、紙旗。整個轉燈工藝,熔剪紙、裱糊為一爐,集幾何、力學諸原理,匠心獨運,精巧非常。
轉燈的表演通常在元宵間夜晚。其時,幾十甚至上百名馬童裝束的跑燈者,手舉燈架,身戴各種音色的馬鈴,碎步跑動,時吹口哨,穿插掏花,蜿蜒行進;燈架隨手勢而高下,舞姿依情緒而變化,左飄右盪,使盡渾身解數;搖頭擺尾,似卸萬般煩惱。遠眺,則無數花燈飛旋,似繁星明滅閃爍,燈陣游弋,若“金蛇”似“火龍”;近睹,則如置身火樹銀花迷宮彩殿之中,眼眩目耀,美不勝收。加之前有火球(俗稱“流星”)翻飛開道,後有鑼鼓遙相伴奏,整個表演,渾然一體,有聲有色,令人嘆為觀止。
龍燈虎燈:北方平村人元宵節夜玩之,謂之“龍虎鬥”。龍燈體長20米許,筒徑約80厘米,從頭至尾,漸而細之。由約13節連線而成,銜節靈活,使龍體可彎繞。木、竹構築,麻紙裱糊,體內固以自制羊油蠟燭照之。由幾十人以木棍持舉。虎燈體長六、七米許,制如龍燈,數人舉之。唯其尾巴以細竹纏之,長而壯實,如鞭可甩。甩及觀者,往往使傷。表演時,雙方相鬥相戲,並伴之以鑼鼓。龍燈常旋繞盤曲,虎燈常跳躍場間,頗為壯觀,亦饒有趣味。

冰山

城北村的冰山,年代久遠,傳為一位民間工匠所制,製作頗為費工。春節前首先制高約八九尺長約兩丈的木質山形,用麻布包紮,倒放後往上潑灑城南蓮花池的濃鹼水,並用大風車輪番煽之,邊潑邊煽,使鹼水層層結冰。形成後再側置,整形,並飾以松枝柏葉,亭台樓閣,成品形似山,質如玉,以車馬載之供人觀賞。

家戲

村社業餘戲班稱“家戲”,今稱“業餘劇團”。清末有“家戲”班90多個,多演蒲劇(大戲)。解放後“業餘劇團”仍舊不少,多演蒲劇,亦演眉戶。另有西王村演“小花戲”(亦稱“花鼓戲”,“花鼓後場”),角本多系民眾口頭創作,故事短小,樸實生動。演唱時不用絲弦僅用打擊樂如小戰鼓、大鑼、蘇鈸、中釵、“狗娃子”伴奏。有一錘子、二錘子、三錘四錘五錘七錘、齊茬等點。劇目數十種。代表劇有《驢銀匠》、《賣絨絨》、《賣黃瓜》等。曲譜至今尚留。

乾板腔

俗稱“撂乾嘴”,產生於河津沿山村莊。是當地百姓自編自表的一種快板類曲藝。1976年被列為山西省地方曲藝。其特點一,表說時不用任何樂器伴奏,僅憑“心板”把握節奏,且節奏感特強。基本節奏為上四下三七字音步。每二句押韻,中途常倒韻。押韻極嚴,不僅要求上下句韻腳同平同仄,還必須同聲。其特點二,使用純粹而濃重的河津邊山一帶方言土語。其特點三,格調格外粗獷豪放,大聲大顙,發聲特酷,於粗豪中透現幽默詼諧。乾板腔表演原為單口,後出現群口。代表作有《轉柬》、《走滿月》、《女婿尿褲》、《皇協偷油》、《老鼠運動會》等,解放後承傳人及代表人物為楊玉林大師。

小曲

源於邊山一帶村莊,習稱“山底小曲”。屬山歌體民歌。系民眾口頭創作,據傳初創於取炭路上。其基本旋律為:224 212│465 42│4212 645│642 2│2224 656│765 4·5│4212 645│642 2‖其格調粗獷豪放,舒展悠揚。曲子的表現力靈活豐富,可表達深沉痛楚的情感,亦可傳達風趣詼諧的情調;可為單純而深刻的抒情,亦可為故事情節的敘說。傳統曲目有《看瓜》、《貨郎擔》、《自本熬活》、《取炭人》、《打酸棗》等。表演形式,多見男女對唱。

花鼓秧歌

小曲之又一種。用於花鼓間歇插曲。基本旋律為:42 2│04 2│1 24│16 5│6 2│42 16│16 53│2—│52 5│06 02│2 45│65 4│×× 0×│× 0│6 2│42 16│16 54│2—‖唱詞多為即興,充滿幽默意味。

盲人說書

板腔體說唱藝術。伴奏樂器有:拍板(一種拴在小腿上的擊拍器),碰鈴,雲鑼,大鈸,大鑼,拂琴,板胡,二胡,笛子等。曲調優雅,因受蒲劇影響,感情熱烈時也有類似的“尖板”、“流水”等激昂板式。清末說書隊有10多個,百餘人。代表曲目有《貨郎擔翻箱子》、《借油靴》、《王竹賣藥》、《蘭玉黛》等。

嗩吶鼓樂班

演奏除嗩吶外,並配以小鼓、小釵、大鑼。主要服務於婚喪嫁娶,也見於迎神賽社或紅火熱鬧場合。主要曲牌有《地里花》、《拉蔓》、《當皮襖》、《黃三串》、《雁落沙灘》、《張良歸山》等。

民間管樂班

農民組織的業餘管樂隊,俗稱“走事管樂班”。主要服務於婚嫁慶典,規模有幾十人甚至百人者。演奏樂曲常為時尚歌曲。

工藝

麵塑:以麵粉塑捏的“餛飩”、“棗麻姑”、“麥積”、“渾身眼”、“布袋”,或虎、貓、豬、免、牛、花、草、桃、蟲、魚等。用於春節、清明、中秋及婚喪壽時。
刺繡:俗稱“繡花子”。其手工針法有單刺、雙繡、空串(線條)、勾門環等10餘種。繡於多種服飾用品之上。如褲襖鞋襪手帕被褥床單枕頭、兜肚腰帶煙布袋等。另有與布塑相結合的如獅子老虎麒麟豬猴象等物。
剪紙:流傳久遠,風氣甚濃。逢春節或婚嫁,農家女子一般皆剪窗花或多種圖案(如雙喜字)以渲染喜慶氣氛。今有以剪花卉或喜字圖案懸貼於結婚典禮台上的,亦有宣傳教育作品的。紙色一般為紅綠藍黑,內容大致可分為動物花卉、戲劇人物、喜慶圖案三大類。風格粗獷洗鍊,多誇張。
雕刻:以木、石、磚為底料雕刻花卉圖案、山水人物。用以裝飾家具或建築物。現存木雕珍品有禹門八景(浮雕)、龍門圖(線陰刻);磚雕有西梁磚碑樓。作者皆本市民間藝人。民國間,曾有“恆裕石廠”未事石雕,今存作品有“龍門八景,石刻(線刻)一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