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地秧歌

寶山地秧歌

寶山地秧歌產生於明末清初,也被稱作“耍耍”、“地秧歌”,是一種人民民眾所喜愛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山地秧歌
  • 產生於:明末清初
  • 地點山東省膠南市寶山鎮
  • 也稱:耍耍
藝術形式,表演內容,

藝術形式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寶山地秧歌的音樂以嗩吶為主,配以小鼓、小鑼、小鑔、鉑、手鑼。演奏的曲調多為流傳於民間的一些小調,主要有鋸缸調、南鑼、小放牛等,秧歌中的角色、行當、服飾均借鑑了戲曲中的扮相。寶山地秧歌舞蹈動作粗獷而原始,少有雕琢,有很多動作是根據當時農民在田間勞動的場面加工而來的,表演時男女角色之間不同的動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動作優美舒展,踏著音樂動作協調一致,形成了男剛女柔、男放女羞、剛柔相濟的特點,逐漸形成了群體意識強,舞蹈動作舒展、流暢、樸實無華的風格。

表演內容

演出內容多屬民俗風情、鄉野傳說,主要作品有《唐二賣線》、《王三捎書》等。語言則採用當地方言土語,詼諧幽默,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韻味,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