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山國文物

戰國中山國文物

戰國中山國文物是出土於現今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一帶的戰國中山國都靈壽古城和墓葬的大批文物,工藝高超,造型奇特,類型複雜,數量眾多,有許多為戰國中山國所獨有的器物,表現了中山國精湛高超的手工技藝和奇思妙想的藝術創造,體現了昂揚不羈的戰國雄風。

戰國之世,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中山國是十二個諸侯強國中唯一由北方遊牧民族白狄鮮虞部落建立的國家。戰國中山國的考古發掘是20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勘探了位於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一帶的戰國中山國都靈壽古城,發掘了五座王族墓和百餘座貴族、平民墓,共出土了文物兩萬餘件,中山國波瀾起伏的歷史、獨具特色的文化、精妙絕倫的文物展現在世人眼前。

中山國手工業生產非常發達,其工匠製造的銅、玉、陶、金、銀、骨、石等大量精美的藝術品,在數量、造型、工藝水平上,都有很高水平,《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中山“丈夫……作奸巧冶,多美物”,正是對中山國手工匠人的工藝技巧和絢麗多姿的工藝品的讚嘆。中山王墓發掘的文物豐富,不僅數量眾多,質量和價值也極高。在所有出土文物中青銅器2880多件,玉器1000多件,還有許多陶器、金銀器、鐵器、瑪瑙、水晶、琉璃、骨角器等.類型複雜,品種繁多,琳琅滿目。這些精美不凡的器物,顯示了中山國在經濟、文化、軍事方面的發展狀況和不凡成就,表現了中山國精湛高超的手工技藝和奇思妙想的藝術創造,突出了中山國的遊牧民族個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國中山國文物
文物背景,文物簡介,

文物背景

戰國中山國文物是出土於現今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一帶的戰國中山國都靈壽古城和墓葬的大批文物,工藝高超,造型奇特,類型複雜,數量眾多,有許多為戰國中山國所獨有的器物,表現了中山國精湛高超的手工技藝和奇思妙想的藝術創造,體現了昂揚不羈的戰國雄風。
戰國之世,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中山國是十二個諸侯強國中唯一由北方遊牧民族白狄族鮮虞部落建立的國家。戰國中山國的考古發掘是20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勘探了位於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一帶的戰國中山國都靈壽古城,發掘了五座王族墓和百餘座貴族、平民墓,共出土了文物兩萬餘件,中山國波瀾起伏的歷史、獨具特色的文化、精妙絕倫的文物展現在世人眼前。
中山國手工業生產非常發達,其工匠製造的銅、玉、陶、金、銀、骨、石等大量精美的藝術品,在數量、造型、工藝水平上,都有很高水平,《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中山“丈夫……作奸巧冶,多美物”,正是對中山國手工匠人的工藝技巧和絢麗多姿的工藝品的讚嘆。中山王墓發掘的文物豐富,不僅數量眾多,質量和價值也極高。在所有出土文物中青銅器2880多件,玉器1000多件,還有許多陶器、金銀器、鐵器、瑪瑙、水晶、琉璃、骨角器等.類型複雜,品種繁多,琳琅滿目。這些精美不凡的器物,顯示了中山國在經濟、文化、軍事方面的發展狀況和不凡成就,表現了中山國精湛高超的手工技藝和奇思妙想的藝術創造,突出了中山國的遊牧民族個性。

文物簡介

青銅器
出土的青銅器中,禮儀用器雄健豪放,生活用具奇巧瑰麗,錯金銀器光彩斑斕,動物造型惟妙惟肖,顯示中山國高超的鑄造工藝。其中銅“山”字形器形體高大、氣勢威嚴,是中山國特有的禮器、出土的成套九鼎和銅編鐘,反映了中山國對“鐘鳴鼎食”的中原禮樂制度的效仿。錯金銀虎噬鹿屏風座、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錯銀雙翼神獸、十五連盞銅燈等器物結構精巧,紋飾繁複精細,工藝精湛,在戰國青銅器中獨樹一幟。
銅“山”字形器
出土於二號馬坑。高119cm,寬74cm,厚1.2cm,重55公斤左右。國內首次見到的此形狀青銅器物。器物上部呈“山”字形,下部兩側分別向內迴轉成鏤空回字紋。下部中間有安插木柱的圓筒狀,銎體上部扁平,兩側有方形楔孔,出土時銎內殘留朽木。器身和銎體鑄接而成。銎的外側下方刻有文字或符號。“山”字型器插在木柱上豎立排列,氣勢雄偉,象徵著中山王的權威與地位。“山”字形器是中山國的象徵,是中山國的國徽,當時此山字形器是專屬於國王的儀仗禮器,國王出巡或打仗時放在戰車上,既表明了國王的身份,又顯示出了國王不可侵犯的氣勢。
戰國中山國文物
中山九鼎
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一種禮器。據春秋戰國時期禮書記載,西周時天子用九鼎,諸侯王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一般平民和奴隸不許用鼎,即“禮不下庶人”。天子所用九鼎分別盛放牛、羊、、魚、臘、腸、胃、、鮮魚、鮮臘等肉食,不同等級,使用升鼎的數目和鼎內所盛食物都有嚴格規定,這就是列鼎制度
戰國中山國文物
春秋戰國各諸侯國都自行製作和使用了九鼎,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強盛的中山國,勢力雖不及戰國七雄,但居千乘之國的五國之一,中山國國君也自行製作和使用了九鼎。在已經發掘的兩個中山王墓中,各出土了一套九件的升鼎。其中中山王“厝”墓中的列鼎尤為重要。這九個鼎大小不一,依次縮小,最大的首鼎---中山王“厝”鼎,出土於西庫,高51.5cm,口徑42,最大徑65.8,重60公斤,銅體鐵足,是我國目前發現戰國時期的最大的銅鐵合鑄器。其鉛的同位素比值與錦西銅礦相近。器的底部有火燒煙跡,說明是放在灶口上使用。出土時蓋口之間墊有6塊白色麻布,麻布下面銅體無銹如新。內有咖啡色乾成結晶狀的肉羹。本器銘文77行,共469字,是我國至今發現的我國戰國時期銅器銘文最多的。其上銘文刀法嫻熟,刀鋒細銳,構字秀麗,粗細深淺勻稱,是工匠高超技藝銳利金屬工具相結合的產物,文字記載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賙伐燕勝利,吸取燕國子之之亂的歷史教訓,並告誡後王不忘諸邊威脅。其文字內容是研究戰國時期,特別是中山國文化的重要材料,文字本身又是研究古文學新的重要材料和優秀高超的書法刻品。
銅編鐘和編磬
中山王“厝”墓出土了一套編鐘,總計14枚,由大到小排成一列懸掛在木製鐘架上。編鐘頂部,有用於懸掛的長方形鈕,鐘外壁上半部有三排凸起的乳丁,叫做枚,乳丁間的兩排橫向隔離帶稱篆,篆部有細密的渦卷紋,鐘的下半部稱鼓,鼓面上飾有盤曲纏繞的變形蟠螭紋
王“厝”墓中同時還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編磬,這套編磬共有13枚,形狀相同,依次縮小,磬孔上部折角處外有兩道很深的鉤掛痕跡,呈外八字形,說明每枚石磬上面都有左右兩個方向掛鈎懸掛,同時也說明這套編磬曾久經使用,為一套實用器物。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
古代的一種案幾,高36.2cm,重18.65公斤,周身錯金銀花紋,造型優美,結構複雜,設計巧妙,工藝精湛。下部是兩牡兩牝四隻梅花鹿等距環列,側臥昂首向外,攻馱一園環型底座。中間部分於環座的孤面上,立有四條神龍,分向四方,龍挺胸昂首,前肢撐立,每爪三趾,肩有雙翼,四龍之間各有一鳳,引頸長鳴,展翅欲飛,頭頂有花冠,頸飾花斑羽紋,翹為長雨紋,尾垂花羽修長,生動華麗。上部龍頂著斗拱支撐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飾勾連雲紋,案框內邊有沿口,可鑲漆木板面。此案從構思設計到雕塑母型、制范、澆鑄裝飾,組合安裝,充分顯示出古代中山國匠師們的聰明智慧和巧奪天工的技藝,是國內外考古專家共認的先秦青銅器中的極精之品。
戰國中山國文物
錯銀雙翼神獸
是中國最早的帶翼神獸,被認為是風神“飛廉”的形象,“麒麟”的前身。當時共出土了4件2對。長40cm左右,高24cm左右,重11公斤左右。神獸外形類似東漢以後的辟邪,造型矯健敏捷,動勢極強,獸首或左、或右向,前胸寬闊而低沉,兩肋生翼,後尾斜挺,四肢弓曲,利爪外撇,撐地平穩有力,獸額中間有一角後彎,兩眼圓睜突出,兩腮咬肌突兀,長舌挺起,利齒交錯排列。兩翼修長而上弓,飾長雨紋、銀線錯口、眼、耳、鼻、毛、羽加強神態,雲紋多變化,增強了雙翼神獸的神秘性。形象似獅非獅,矯健有力,設計嚴謹,刻畫細膩,可能屬鎮器,壓在席之邊角,以增強王之雄威,經鑑定他是中山國所獨有。
戰國中山國文物
錯金銀虎噬鹿屏風底座
該屏風的底座是三件銅質錯金銀動物,最令人叫絕的是中間的虎噬鹿屏風底座,一隻勇猛威武的老虎,身軀渾圓,躬身右曲,有力地尾巴似鋼鞭般甩起,他三足著地,一爪騰起,正將捕捉的小鹿送入微張的巨口之中,柔弱的小鹿在虎口中無力的掙扎著。老虎的兇猛敏捷與小鹿的弱小無助形成鮮明對比,構成一幅大自然中弱肉強食的生動畫面。
戰國中山國文物
虎身的花紋採用錯金銀工藝手法:在黑褐色的虎頭、虎尾和後背之上,先按設計好的花紋刻畫出溝槽,再用大片金片嵌入槽中,虎身上金光燦爛的花紋就顯露出來。虎背的前後部,各有一個飾山羊頭面的長方形銎口,銎口內尚存有屏風的木榫,這件器物是屏風正中的底座,另外兩個用於屏風兩端,一個是錯金銀銅犀牛,另一個是錯金銀銅牛。他們同樣具有渾圓的軀體,挺直得尾巴和黃白色花紋。但表情溫順,體態平穩,表現出被人類馴服後的溫和形象。兩牛背上各有一銎,銎內也插有木。三件底座都是實體鑄成,極其厚重平穩。
十五連盞銅燈
出土於王“厝”墓,高82.9cm,重13.85公斤。由燈座和七節燈架構成,採取
戰國中山國文物
分鑄組合而成。燈座和燈架均有插孔和插槽,每節槽頭形狀各異。燈座平面為圓形,下由三隻等距環布的獨首雙身虎承馱。座面飾有三條透空蜷曲成S型的龍。座上立有形狀相同的兩人,頭梳短髮,仰面上視,上身裸露,下穿短裳,右手前伸向上拋食,意在嬉戲樹上的猿猴。全燈各盞上下錯落有致,無一重疊,仿若一株大樹,繁茂生華,設計構思奇特,造型新穎,樹下家奴戲猿,樹上群猿玩耍,鳥鳴枝頭,龍蟠其乾梢,整個畫面生機勃勃。呈現一種繁榮安寧之景象。戰國兩漢的連枝形銅燈比較常見,但多數只有樹幹和燈盞,在一盞燈上裝飾這么多的人物和動物,塑造的這樣妙趣橫生,實在是鳳毛麟角,難得一見。
十五連盞銅燈的設計體現了中山國先人在廣闊的天地中表現自己所認識與想像的大千世界。人與自然中的動物,自然中的動物與想像中的動物都成了創作的源泉。十五連盞銅燈設計精緻,製作工藝考究,人、猴、鳥、龍共處一體,構思奇特,妙趣橫生,整個構圖注意對稱,十五枝燈盞穿插布置,千姿百態,堪稱燈具中的佳品。
銀首人俑銅燈
是一種照明用具。這件燈高66.4cm,重11.6公斤。整體造型是一青年男子兩手分持三盞燈盤。這個男俑是一個正在表演的玩蛇耍猴的藝人,頭部用白銀精心製作,其餘部分為銅質。他的頭上梳著髮髻,發頂蓋一罩巾,罩巾在頭後一側打著一個漂亮的花結,再把纓帶繫於頜下。眉眼高高挑起,大大的眼睛中鑲嵌的兩顆黑寶石熠熠閃光。一抹鬍鬚調皮地向兩邊翹起,笑容可掬,站在動物紋方形台座上。男俑身穿朱紅色錦紋長袍,廣袖低垂,長裙曳地,不僅顯得風度翩翩,瀟灑自然,而且有利於器物的平衡。三盞燈盤內各有三隻燈簽,若在寬敞漆黑的宮殿里點燃這盞燈,火燭高低錯落,蛇舞人歡,歌舞昇平,賞心悅目。
陶器
中山國的陶器,同我國戰國時期中原各國使用的陶器一樣,以灰陶為主,輪制而成,表面光亮如漆。中山王“厝”墓出土的壓劃紋磨光黑陶黑亮光澤,花紋典雅,這些陶胎原本是灰陶,製作方法是陶丕入窯後將要燒成時,採用濃煙燻染的特殊工藝,形成灰色胎體的黑色表層。光亮外表源於陶工在陶丕未乾時用堅硬光滑的工具在胚面反覆壓磨,花紋是用尖細滑硬的工具在濕澀的胎面壓磨,將圖案花紋壓成光亮的紋絡,有花紋的部分又黑又亮,花紋下的底子卻黑而不亮,形成一種典雅嫻靜的特殊藝術效果。是戰國時期中山國高超的制陶技術的代表作,也是研究戰國時期我國北方陶器的重要資料。
戰國中山國文物
玉石器
中山王族墓共出土玉器1000餘件,有玉環、玉璧、玉人玉璜、玉佩、玉帶鉤、玉片等,大多用和田玉製成,玉質瑩潤,造型生動,質地細膩,工藝精湛,透明度好,有玻璃光澤,鮮明地反映出中山國玉器的獨特風格,代表了戰國時期玉器製作的最高水平。戰國時崇尚玉,吉祥顯貴。君、臣、士不同級別佩不同的玉,且一年四季佩不同的玉。這些玉中最為珍貴的就是小玉人,玉人有男有女,也有小孩,均穿著各式花樣長裙,束腰窄袖,頭結角鬢,抱手而立,前所未見,為研究當時的風俗,人物形象、髮飾、服飾提供了難得的珍貴資料。
中山王族墓中出土的瑪瑙品種繁多,光澤度好,顏色明潤;水晶製作精細工整,大的直徑達13.6cm,小的直徑3.3cm。如此之大的水晶圓柱,加工成如此標準的圓環,就天然水晶的硬度而言,現代科技也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兩千多年前的中山國人的超高智慧和工藝技術可見一斑。
貨幣
早期中山國由於經濟落後,不具備鑄造發行貨幣的物質條件,主要使用晉國早期貨幣空首尖足布和燕國早期貨幣尖首刀。強盛時期的中山國開始鑄造自己的貨幣-----“成白刀幣”。它長約13.5cm,重約15克,形狀像一把小刀,刀手鈍圓,刀刃微凹,刀身趨於平直,正面有豎行陰文“成白”二字,背面光素無紋。
中山酒
中山酒在古代享譽已久,至後世亦傳頌。晉書載“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飲之千日醉”。這充分反映了中山酒聲譽之高的流長和釀造技術之高超。在中山國出土了20件酒器,其中有兩個裡面有液體,一種成翡翠色,一種呈墨綠色,出土開啟壺蓋後,濃郁酒香繞屋三間,經北京市發酵工業研究鑑定含有乙醇,是一種糧食酒,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次發現最古老的實物酒了。中山國釀酒業的發達,反映出了當時中山國的嗜酒習俗。這個習俗應是受到民族傳統和地域的影響。很多文獻記載狄人嗜酒,中山國可能繼承並保存了這一傳統飲食習俗;此外中山之地為殷商舊地,遺留了許多商人的舊俗,商人在歷史上也以好酒著稱,中山國南面就是當時商紂王的酒池肉林,淫飲作樂之地,因此中山好酒之風也應當受到商人遺俗的影響。
戰國中山國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