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崩樂壞

禮崩樂壞

禮崩樂壞是一個成語,拼音為lǐ bēng yuè huài。禮,指“周禮”,即五經裡面的《》;樂,指廟堂之樂;原為孔夫子感嘆西周森嚴等級的分邦建國制度遭受諸侯征戰日漸崩壞而引起的社會秩序混亂,現可釋義為倫理道德文化的日漸散失導致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禮崩樂壞
  • 出處:清·章炳麟《與簡竹居書》
  • 拼音:lǐ bēng yuè huài
  • 類別:成語
成語解釋,成語典故,詞語辨析,

成語解釋

【解釋】: 原指西周禮法得不到實施,雅樂制度無法貫徹,社會失序。今泛指社會道德淪喪,制度崩壞。

成語典故

【出處】: 清·章炳麟《與簡竹居書》:“中唐以來,禮崩樂壞,狂狡有作,自己制則,而事不稽古。”
《論語·陽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釋義:指周代封建制度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寓意社會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變局,亟需內聖外王之人改進。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
實際指西周末年,巫祝文化的破產,西周之前也並不比春秋時代昌明,但孔子已經吃不消了

詞語辨析

【拼音代碼】: lbyh
【近義詞】:禮壞樂崩、禮樂崩壞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破壞禮教
【英文】: The moral degeneration of society is getting worse.
禮崩樂壞是對東周時期典章制度逐漸被廢棄的一種形象描述。在春秋中後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在經濟基礎、上層建築領域出現了與周禮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體表現為勢力強大的諸侯開始變王田私田,變分封制郡縣制,政權不斷下移,並紛紛制定自己的法律。這些都反映了周代奴隸制社會正走向解體。
禮崩樂壞是對於封建社會禮樂制度逐步走向解體的描述,主要表現於四個方面:
1、經濟上井田制逐步解體,出現了土地所有制及相應的賦稅制度,如魯國的初稅畝,齊國的相地而衰租等等。政治上一些強大的諸侯開始建立直屬於君王的郡縣制,不再對土地進行分封。
2、各分封諸侯間征戰不已,周天子無力阻止。
3、各諸侯卿大夫僭用禮樂的現象十分普遍。
4、作為傳統封建制度基礎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嚴重破壞,長子繼承制度多不能施行,一些有權勢的卿大夫在征戰中勢力壯大,出現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