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安排的經濟效率研究

《我國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安排的經濟效率研究》是李琦著博士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國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安排的經濟效率研究
  • 外文名:The study on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China’s human capital property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 類別:工商管理
  • 論文作者:李琦
  • 館藏目錄:2009\F249.21\20
  • 導師:侯榮華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財經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7
  • 學科專業:國民經濟學
  • 館藏號:F249.21
  • 關鍵字:人力資本 產權 經濟效率
中文摘要
當中國銀行的高管平均年薪達到152.9萬元,而聯想集團總裁的年薪更是從424萬港元激增到2175萬港元時,很多人驚詫於企業高層管理者收入之高,置疑之聲不絕於耳。更令人疑惑的是一些上市公司高管收入與公司業績並不相關,人們有理由發問: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對人力資本產權的肯定?這種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嗎?我們的經營者已經真正成長為了“企業家”了嗎? 其實放眼我們改革開放的全局,產權領域的改革引人關注。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推動了我國產權制度的改革,因為市場交易的重要前提就是產權的清晰界定。作為一種特殊的產權形式——人力資本產權也具有了強烈的產權回報要求。人力資本產權的爭論不僅限於企業內部,從巨觀層面來看,影響整個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要素配置的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安排也在發生著變遷。例如我國經濟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二元經濟結構”,已影響到整體經濟的協調發展,造成這一結果的一個重要制度安排——戶籍管理制度,成為眾多學者批判的對象。戶籍管理制度對我國整體的人力資本帶來了兩個方面的深刻影響:一是剝奪了人力資本所有者的自由遷徙權,從而極大地限制了人力資本的使用權,二是身份標記造成了人力資本產權交易中的不平等,從而使得非城市戶籍人力資本產權主體得不到基本產權保障。還比如我國廣大農村的多級土地產權制度,對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的產權配置帶來極大的影響:一方面當農民人力資本退出勞動領域時,並不能通過交易土地獲得最終的生活保障(因為土地產權的非私有性),另一方面,對於土地用途的行政指令又限制了農村人力資本使用權的發揮。但在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向前推進的背景下,這些城市與農村的巨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安排也在發生著變遷,適應市場經濟對制度供給的需要,制度變遷的趨勢不可避免。總結與系統分析巨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變遷的規律,從而為未來制度變遷的方向提供參考,就成為本文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對人力資本產權制度供給的需要不僅體現在巨觀層面,微觀經濟組織在發展中也具有強烈的需求。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已成為當前國企改革的重點,設計有效的激勵與監督機制,解決“委託-代理”問題,使經營者真正成為“企業家”,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無一不涉及企業人力資本產權制度的安排。還有我國的民營企業,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在發展中與國有企業面對的是同樣不完善的職業經理人市場,而且其內部治理結構也需要由家族特徵的模式向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方向轉變,於是同樣遭遇到了對人力資本產權所有者的激勵與約束問題,如何穩定其長期預期,避免短期經營行為,也成為民營企業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安排所關心的內容。各種形式的經濟組織面對人力資本所有者發出的強有力挑戰,理論上爭論勞動與資本誰僱傭誰已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實踐的要求,在企業治理結構中如何確立人力資本產權,在給予剩餘收益的同時讓人力資本產權主體承擔相應的剩餘風險,成為企業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安排理論與實踐的重點。 面對著來自宏微觀不同層面經濟發展的要求,本文嘗試運用新制度經濟學中的相關理論來研究我國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變遷的路徑,及不同制度安排的經濟效率,全文共分為六個部分進行論述。 第一部分為導論,主要包括四個內容:首先,從巨觀和微觀經濟發展需要兩個角度闡述了選題的意義;其次,界定了本文所涉及的四個基本範疇,即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產權、人力資本產權的制度安排和經濟效率;再次,總結了本文的研究重點與難點,並提煉出三個創新點;最後,闡述了本文的研究架構和主要內容。 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論基礎,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系統地研究了支撐本文的新制度經濟學三大理論基礎,即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理論和制度變遷理論,通過對每個理論主要觀點的歸納總結,分析了各理論對人力資本產權研究的啟示。交易費用理論的啟示有三:①雖然交易費用有難以計量及套用泛化等缺陷,但其對於界定人力資本產權並進一步探討各項權能具有重要意義;②新舊制度學派的經典學者對“交易”、“制度運行費用”、“制度成本”等方面的論述為人力資本產權在巨觀領域的分析奠定了基礎;③威廉姆森關於“專用性資產”的論述為人力資本產權權能的特殊性分析提供了借鑑。產權理論的啟示也有三個方面:①產權界定的意義肯定了人力資本產權界定的價值;②對產權基本概念的理解有助於解釋人力資本產權效率的意義;③產權安排的不同類型為人力資本產權安排的劃分提供了參考。制度變遷理論對本文的研究尤為重要,因為全文的一個重點就是運用制度變遷學派的歷史分析方法,系統分析了我國宏微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的變遷,其啟示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①“制度效率”對於人力資本產權制度研究有著借鑑意義;②制度變遷原理為我國宏微觀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及歷史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③制度變遷需求因素分析是人力資本理論產生的來源之一;④制度變遷過程的研究成果也為我國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變遷及制度設計提供了參考。 第一章的第二部分是對人力資本產權理論的評析。首先,本文對人力資本理論進行了簡要的評析,總結了西方人力資本理論的主要觀點,也對我國近年來對人力資本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綜述,進而指出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主要特點:巨觀上基本界定了人力資本的內涵與特徵;將人力資本與經濟成長結合進行研究;人力資本投入的重要性引發了對企業控制權的追求,孕育了人力資本產權理論。其次,對現有的有關人力資本產權的研究進行了評析。通過對馬克思關於勞動力產權的研究及新制度經濟學派、人力資本理論學者相關研究成果的分析,總結了西方學者研究的不足:人力資本理論肯定了人力資本產權的重要性,但缺乏進一步研究;馬克思的論述給我們巨觀層面的分析以啟示,但也需深入;在關於各種資源制度變遷的研究中缺乏人力資本產權的研究。第三,在這一部分中本文還重點評析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學者關於人力資本理論產權理論爭論的兩個焦點,即勞動與資本對企業控制權的爭奪和人力資本產權私有性的爭論,為下一步提出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徵分析奠定了基礎。 第一章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對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徵進行分析。首先,在一般產權四項權能的基礎上,具體分析了人力資本產權的四項權能特徵,即人力資本的所有權、使用權、轉讓權和收益權。同時又提出了人力資本產權的特殊性,主要有:所有權的天然私有性;所有權外其他權能的可分割性;資產專用性;產權價值衡量的主觀性;交易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機會主義傾向。其次,在前文理論分析研究基礎上,闡述了我國人力資本產權研究的切入點,並對伴隨制度安排始終的效率問題做了重點分析。 第二章針對我國巨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安排的經濟效率進行研究,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人力資本產權問題在巨觀層面的提出。首先界定了巨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安排的含義,並指出其初始界定及制度安排受三個因素的影響,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文化傳統及社會制度。其次,分析了我國巨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變遷的環境,一是經濟體制環境,二社會制度環境。經濟體制環境又從建國之初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劃分為四個階段,社會制度環境主要分析了影響最大的戶籍管理制度的變遷。第三,重點對我國巨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變遷路徑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城市人力資本產權制度的變遷表現為資源配置方式的變遷、所有制結構的變遷和收入分配體制的變遷,並對每一變遷過程力中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安排的特點做了詳細的分析。農村人力資本產權制度的變遷主要有兩條主線,一是圍繞土地制度改革進行的,二是圍繞農村人力資本使用權的限制範圍逐漸縮小進行的。 第二章的第二部分運用“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我國巨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安排的經濟效率。文中提出了六種制度成本:政府計畫配置的維持成本、人力資本產權配置不合理所造成的機會成本(這兩種又歸結為計畫體制下的靜態成本)、人力資本配置障礙的尋租成本、計畫轉向市場的信息成本、人力資本產權所有者的心理成本和人力資本生產單位的派遣成本(這後四種又歸結為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變遷的交易成本)。另外還提出了四種制度收益:解決政府計畫配置的失效問題、人力資本需求主體自由競爭的收益、人力資本產權所有者自主轉讓的心理收益和引入競爭後促進人力資本存量增加的收益。針對每一種成本與收益,文中結合文字表述,描繪了其變化的曲線圖,並在最後複合了所有的成本曲線與收益曲線,繪製出我國巨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變遷的“成本-收益”對比曲線圖,將其變遷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指出了淨收益增長的趨勢,並進一步總結了對經濟發展實踐的啟示。 第二章的第三部分是對巨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安排經濟效率的實證分析。首先,借鑑已有的對制度要素貢獻率的研究成果,對巨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要素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進行了推測。在對較為公認的非國有化率、市場化程度、國家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和對外開放程度四個制度變數分析的基礎上,推測我國巨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約為11%~18%。其次,選取代表性變數構建模型做回歸分析。由於巨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變遷選取及數據收集的困難,本文以我國曆年職工平均做為解釋變數,以國內生產總值(GDP)為被解釋變數,並設定了資本、勞動及上述的四個制度變數為控制變數,以擴展的生產函式為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驗證了我國巨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變遷與經濟效率正相關的假設,並在估計參數的基礎上計算出其貢獻率為11.69%,與上一點的預測不謀而合。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對我國微觀經濟組織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安排的經濟效率研究,其中,第三章主要從理論上研究了不同經濟組織的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變遷過程,第四章是實證角度的研究。第三章從理論上研究了三個問題。首先,借鑑了對微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安排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的兩個理論,即企業理論和治理結構理論。其次,將企業人力資本產權制度的一般變遷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進行了分析。第三,重點對我國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事業單位三種經濟組織的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變遷過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總結了三種組織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變遷的規律,並指出了各自製度變遷所處的階段與制度安排的不足。 第四章分兩步對我國微觀經濟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安排的經濟效率做了實證研究。首先,選取針對大部分國民經濟行業具有普遍意義的管理層薪酬作為解釋變數,以淨資產收益率為被解釋變數,並設定了四個控制變數,對八個行業的相關數據構建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從中篩選出管理層薪酬與公司經濟效率之間存在較強相關關係的信息技術業作為重點行業做進一步的分析。其次,針對信息技術業,分兩類企業進行實證分析,一是國有上市公司,二是民營上市公司。在變數選取中,選擇對企業人力資本產權制度更有代表性的管理層持股比例作為解釋變數,以淨資產收益率為被解釋變數,加上四個控制變數分別進行描述性統計與回歸分析,得出了國有與民營信息技術企業管理層持股與公司經濟效率正相關、民營企業對人力資本產權的認可程度要好於國有企業等結論。 第五章是結論與對策建議部分。首先,對全文的研究進行了總結,一是人力資本是具有產權特徵的,二是我國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變遷是一個經濟效率提高的過程,並分別從巨觀和微觀上做了總結。其次,針對前文分析中指出的不足,提出了四項建議:①規範勞動事務中介組織發展,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②改革戶籍制度與農村土地制度,消除城鄉分割;③加快城鄉統一、覆蓋全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人力資本產權提供保障機制;④進一步確立企業人力資本產權。 本文嘗試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創新: 1、試圖運用制度變遷理論系統地研究了我國人力資本產權制度在巨觀與微觀上的變遷過程。目前已有的對人力資本產權的研究成果,更多地還是循著舒爾茨、貝克爾等人對人力資本投資的研究思路:另一方面,新制度經濟學雖然涉及的範圍很廣泛,但也沒有針對人力資本產權制度的變遷過程及其與經濟效率的關係進行深入地研究。因此,本文嘗試著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主要借鑑了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經濟學和制度變遷理論,對我國巨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的變遷以及不同類型的微觀經濟組織的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變遷過程進行了系統地研究,初步揭示了其變遷的基本規律,並為今後的變遷方向提供了參考。 2、運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系統分析了我國巨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變遷的成本與收益,進而總結出我國巨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變遷的成本-收益曲線,揭示了曲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本文提出了我國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變遷中的兩種成本與四種收益,描繪出相應的成本與收益曲線。在成本分析與收益分析的基礎上,筆者嘗試著把成本曲線與收益曲線複合在一起,對比其成本與收益變化的規律,並揭示出巨觀人力產權制度變遷“淨收益”逐漸增大的趨勢。 3、在分析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徵基礎上,結合產權理論中共有產權與私有產權的劃分,以及人力資本產權權能相對分離的特性,提出了筆者自己觀點的人力資本產權權能結構圖。人力資本產權權能包括了人力資本的所有權、使用權、轉讓權和收益權。人力資本產權是基於人力資本載體的,其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這個載體所決定的人力資本所有權在事實上的私有性,因此,人力資本所有權只能具有“私有產權”這一種形式。而其他權能可以有兩種產權形式,當人力資本產權主體受僱於人時,其使用權、轉讓權和收益權都可能出現“共有產權”的形式,當其只有自我投資並不受僱於人時,所有的權能都可以和所有權一樣,表現為“私有產權”(具體圖示參見第一章圖1-1)。這一權能結構圖也為後面宏微觀制度變遷特點的分析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