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背景
為深化成都法治社會建設,根據中共中央印發的《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和省委印發的《四川省法治社會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5年)》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全文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認真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市委法治工作決策部署,堅持法治成都、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健全社會法治保障制度,保障人民權利,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主要原則。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尊重和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堅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堅持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三)總體目標。到2025年,“八五”普法規劃實施完成,法治觀念深入人心,社會領域制度規範更加健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成效顯著,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顯著提高,形成符合成都實情、體現時代特徵、人民民眾滿意的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二、主要任務和落實措施
(一)推動全社會增強法治觀念
工作目標: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原則,打造法治文化主題公園(廣場、街區)等大型法治文化陣地100個,法治講堂(樓宇、書屋)等民眾身邊的法治文化場所1000個,法治綠地(遊園、雲普法)等法治文化場景10000個。
1.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將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重點內容、黨校(行政院校)重點課程,系統開展習近平法治思想教育培訓。將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普法工作首要政治任務,發揮好各類媒體和平台作用,拓展學習宣傳廣度深度。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學校教育,做好進課堂、進頭腦工作。將天府中央法務區建設成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實踐先行區。
2.切實維護憲法權威。深入宣傳憲法,紮實開展憲法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宗教場所、進軍營、進網路活動。把學習憲法作為領導幹部學法基本任務、法治素養評估和年度述法基本內容,落實國家工作人員憲法宣誓制度。持續推進“憲法法律進高校”“憲法晨讀”等活動。深化“12·4”國家憲法日暨“憲法宣傳周”系列活動,廣泛開展違憲警示宣傳教育。
3.增強全民法治素養。深入宣傳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廣泛宣傳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常態化開展民法典學習宣傳,在全社會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維護公序良俗。積極組織疫病防治、公共衛生安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道路交通等方面的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法和人大常委會、政府常務會、政協常委會以及部門辦公會會前學法制度,深化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實踐。加強村(社區)“兩委”幹部法治教育。全面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加強學校法治建設,建設“三為、六要、八統一”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健全青少年參與法治實踐機制。持續推進“法律進企業(單位)”活動,引導企業樹立合規意識、建立合規制度。
4.健全普法責任制。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推行“誰管理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建立健全普法責任清單管理、跟蹤提示、督促指導、評估反饋工作模式。將普法融入立法、執法、司法、法律服務全過程,建立新出台重點法規規章專項宣傳制度和重點法規規章公布時同步解讀機制,落實法官、檢察官、行政複議人員、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和典型案例發布制度。落實媒體公益普法責任制。健全政府購買、社會投入、公益贊助等相結合的社會普法機制,發展和規範公益性普法組織,支持退休法官檢察官、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等開展普法志願服務。
5.深入推進智慧普法。實施“法治宣傳全螢幕計畫”,建立全媒體普法矩陣,形成融“報、網、端、微、屏”於一體的全媒體法治傳播體系。加強“法治成都”系列新媒體平台建設,深化“雲學法·雲普法+”。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開展分類普法。
6.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探索建立政府購買、市場運作、企業運營、社會資助、百姓受惠的法治文化建設新機制。推動法治文化建設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法治文化與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天府文化、行業文化、企業文化深度融合。把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納入國土空間規劃。推動機關單位、樓宇、圖書館等更多城市公共空間融入法治文化元素,加強實體陣地建設。打造一批法治文化傳播品牌欄目、節目和工作室,創作一批體現法治精神的音樂、舞台劇、影視等法治文藝作品。以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等為基礎,著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體驗線路,形成一批標誌性法治文化集群。
(二)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範
工作目標:涉及社會領域的法規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機制持續最佳化,基層立法聯繫點實現鎮(街道)100%全覆蓋,市民公約、居民公約、村規民約、行業規章、社會組織章程等社會規範不斷完善,道德規範建設不斷加強,萬人失信率逐步下降,實現以良法促進社會建設、保障社會善治。
7.加強社會重要領域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住房、公共衛生等重點民生領域制度建設。加強同民法典相關聯的法規規章立改廢釋工作。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融入地方立法。
8.進一步發揮社會規範在城市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完善行業規章、社會組織章程等社會規範,倡導把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弘揚孝道、尊老愛幼、扶殘助殘、和諧敦睦等內容納入市民公約、居民公約、村規民約。廣泛開展遵規守約教育實踐活動。鼓勵和引導村(社區)法律顧問、社會組織參與社會規範制訂,加強對社會規範制訂和實施情況的監督。
9.加強道德規範建設。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依法依規加大對先進典型和英雄模範的關愛禮遇。加快制定成都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持續推進文明觀賽觀演、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遊等系列活動。依法規範捐贈、受贈行為。
10.推進社會誠信建設。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信用分類監管、信用獎懲、信用標準管理等信用建設制度規範。實施信用體系數位化套用工程,著力提升信用信息歸集、開放、共享、套用、服務、支撐能力。健全企業信用自律和信用風險防範機制,做好誠信守法企業示範創建工作,加強行業協會商會誠信建設。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建立健全跨區域、跨部門、跨系統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健全信用信息異議處理和修復機制。發揮政務誠信示範作用,嚴格履行政府向社會作出的承諾,加強社會各方對政務誠信的評價監督。
(三)加強權利保護
工作目標:各類社會主體合法權益有效維護,公眾參與重大公共決策渠道不斷拓展,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的政務公開向縱深推進,行政執法、公共法律服務民眾滿意度進一步提升,“社區法律之家”功能作用進一步凸顯,村(社區)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100%全覆蓋。
11.健全公眾參與重大公共決策機制。制定與民眾生產生活和現實利益密切相關的經濟社會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廣泛聽取民眾意見。完善黨政機關法律顧問制度,按規定將法律顧問、公職律師、公司律師參與決策過程、提出法律意見作為依法決策的重要程式。制定涉企法規規章和政策,充分聽取相關企業、職工、行業協會商會意見建議。完善涉企政策調整程式,為企業留出必要的適應調整期。
12.保障行政執法中當事人合法權益。加強行政執法規範化建設,改進和創新執法方式,推行說服教育、預警提示、行政指導、行政回訪等柔性執法,寓執法於服務之中,融處罰於教育之中。完善新業態新模式包容審慎監管機制,拓展輕微違法違規行為免罰清單。加大涉及民眾切身利益重點領域執法力度,持續開展民眾最不滿意的行政執法突出問題承諾整改活動。建立健全民眾監督評價和信息披露機制,探索建立行政執法監督基層聯繫點制度。建立健全產權保護統籌協調工作機制,將產權保護列為專項治理、信用示範、城市創建、營商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企業商業秘密和新領域新業態智慧財產權保護。依託全省行政執法信息公示平台,依法公開執法信息。
13.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強化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制度保障。健全民事公益訴訟、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探索建立消費者集體訴訟制度。加強對非法取證行為的源頭預防,嚴格執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強化審判監督,完善錯案責任追究制。完善綜合治理執行難工作格局,加大對拒不執行生效判決、裁定等違法犯罪行為打擊力度。健全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選任管理機制。按照有關規定,拓寬人民監督員監督案件範圍,完善監督程式。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最佳化“蓉易訴”服務平台。
14.著力提升公共法律服務民眾滿意度。推動公共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最佳化集實體、熱線、網路、移動端服務於一體的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加強公共法律服務智慧化建設。健全公共法律服務與訴訟服務、政務服務、社會服務等領域的工作對接機制,推進“12348”法律服務熱線與“12345”政務服務熱線平台聯動運行。加強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最佳化法律援助經費保障機制。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加強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的銜接配合,拓寬救助資金來源。制定村(社區)法律顧問工作指引,建立健全村(社區)法律顧問培訓、評議及結果通報制度,探索法律服務機構“村(社區)包片制”服務模式。加強法律服務市場監管,完善行政管理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15.引導社會主體履行法定義務承擔社會責任。加強對道德領域熱點問題的引導,以事說理、以案明德,著力增強市民的法治意識、公共意識、規則意識、責任意識,引導依法行使權利、理性表達訴求。推進社會主體履行社會責任的激勵和評價機制建設,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履行法定義務、承擔社會責任。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源向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社會組織傾斜。
(四)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工作目標: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斷提升,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社會訴求“一鍵回應”深入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持續深化,“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穩妥高效,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16.最佳化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制定完善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社區發展治理、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等社會治理現代化亟需的法規規章。健全社會治理領域權力清單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形成權責明晰、獎懲分明、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社會治理責任鏈條。
17.以數字改革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構建市、區(市)縣兩級聯動的城市大腦體系,貫通市、區(市)縣、鎮(街道)、村(社區)、小區(格線)五級套用。聚焦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豐富智慧化便民化套用場景。最佳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加強“蓉”系列政務服務平台建設和統籌利用。深化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打造融合互通、快速反應、聯勤聯動的城市運行綜合管理平台。持續推行社會訴求“一鍵回應”,構建智慧型化社會訴求回響體系。
18.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構建“一支隊伍統管、一張格線統攬、一個平台統調、一套機制統籌”基層工作機制。依法加快市級層面實名登記、社會信用管理、產權保護等配套制度建設。健全學校科學決策和民主管理、校內安全管理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等機制。依法加強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深化學校及周邊環境依法治理。廣泛開展行業依法治理,完善行業法律風險防控體系,搭建企業法務技能交流展示平台。鼓勵行業協會商會積極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規劃和政策法規。
19.持續深化城鄉社區發展治理。落實《成都市社區發展治理促進條例》,深化“黨建引領、雙線融合”治理機制,堅持社區發展和治理一體推進,完善社治綜治工作聯動、問題聯解、績效聯評工作機制。制定區(市)縣職能部門、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在村(社區)治理方面的權責清單,落實城鄉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制度和動態管理機制。加強基層民眾自治組織法治化、規範化建設,逐步建立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綜合評價體系和評價結果公開機制。完善黨務、村(居)務、財務“三公開制度”。實施村(社區)“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健全村級議事協商制度。規範住宅小區業主委員會建設。
20.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完善黨建帶群建制度機制,探索把適合群團組織承擔的社會管理服務職能按法定程式轉由群團組織行使,拓寬群團組織在維護公共利益、救助困難民眾、預防違法犯罪等方面發揮作用的渠道。積極支持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優先發展,培育法律服務、法治宣傳、矛盾調處等法治類社會組織。積極探索新領域、新業態、新類型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建立健全社區社會組織孵化機制,引導社區社會組織依法開展活動。逐步擴大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範圍和規模。引導志願服務力量參與法治社會建設,提升“青聚錦官城”品牌影響力。
21.切實增強社會安全感。深化平安成都建設,完善平安成都建設協調工作機制、責任分擔機制,健全平安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準。完善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掃黑除惡鬥爭常態化,依法嚴厲打擊和懲治暴力恐怖、邪教、黃賭毒黑拐騙、高科技犯罪、網路犯罪等違法犯罪活動。依法強化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破壞生態環境、影響生產安全等重點問題治理。健全常態化管理和應急管理動態銜接治理機制,健全應急信息預警預報網路,規範信息收集發布。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城市整體安全風險評估,深化“環蓉護城河”工程,探索創新城鄉社區防災減災工作模式。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健全執法司法機關與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的工作銜接,加強專業心理疏導矯治隊伍建設。健全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四位一體”關懷幫扶體系,嚴防校園欺凌事件。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工作,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及時進行分級預防、干預和矯治。
22.依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加強對各類矛盾糾紛排查信息的動態分析、定期研判和預警報告。深化訴源治理,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聯動機制。推進綜治中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融合建設,健全道路交通、勞動人事、房產物業等專業化“一站式”聯動解紛平台。落實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強化信訪積案難案調處化解工作。拓寬仲裁服務渠道,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仲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旅遊投訴糾紛仲裁工作。
(五)依法治理網路空間
工作目標:社會治理從現實社會向網路空間覆蓋,網路信息安全管理體系不斷健全,網路和數據安全防護可靠有效,網路空間法治化水平持續提升,網民法治素養不斷提高,網路生態環境健康發展,構建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格線局。
23.健全網路制度規範。貫徹落實網路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完善網路信息服務、網路安全保護、網路社會管理、個人信息保護、未成年人網路保護等制度規範。強化對信息服務和新技術新套用安全評估。
24.大力培育網路法治意識。堅持依法治網與以德潤網相結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推動法治文化數位化建設。依法規範網路內容建設,壓實平台企業的主體責任,落實總編輯負責制,健全內容管理審核制度,加強賬號和用戶信息管理等工作。鼓勵行業組織指導會員單位建立健全服務規範、依法提供網路信息內容服務、接受社會監督。推動網際網路信息服務領域嚴重失信“黑名單”制度和懲戒機制,加強網路誠信制度化建設。深入實施中國好網民工程和網路公益工程,加強青少年網路安全教育。
25.保障公民依法安全用網。明確管理部門和網信企業的網路安全責任。健全網路安全檢查制度,建立網路安全監測預警機制,明確處置工作流程,規範報告及通報辦法。健全網路與信息突發安全事件應急機制,建立健全跨部門聯動處置機制。加快構建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一體化受理處置工作體系和網際網路聯合闢謠機制,依法打擊網路詐欺、網路傳銷、網路黃賭毒、網路套路貸等網路犯罪,遏制謠言、淫穢、暴力、迷信、邪教等有害信息在網路空間傳播蔓延。完善移動網際網路用戶信息保護制度,嚴格規範個人信息收集使用,加大對“黑廣播”“偽基站”、非法網站、惡意軟體等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打擊力度。
(六)加強組織保障
26.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堅持黨對法治社會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各級黨委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及時研究法治社會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各級政府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將法治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落實好法治社會建設各項任務。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健全黨委法治建設議事協調機構統籌謀劃、有關部門協調聯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充分調動全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法治社會建設。
27.嚴格責任落實和考核評價。建立健全對法治社會建設的督促落實機制,加強對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工作安排落實情況的檢查督查。把法治社會建設成效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納入法治建設考核指標體系。健全民眾滿意度測評制度,使法治社會建設可量化、可評估。
28.加強理論研究和輿論引導。充分發揮黨校(行政院校)、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協會、學會作用,組織開展重大課題研究,為法治社會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加強媒體聯動,大力宣傳各地先進典型和經驗成效,營造全民關心、支持和參與法治社會建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