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經濟圈

成渝經濟圈

成渝經濟圈是西部人口最為稠密、產業最為集中、城鎮密度最高的區域。成渝地區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區域早已存在,但作為一個經濟區域卻至今尚待進一步成長,成渝這一對雙子星城市始終難以融合為一體,兩地互相交流,優勢互補是未來發展的重要任務。

成渝高速公路為軸線,其北翼、中軸和南翼,分布著成都遂寧南充合川簡陽資陽內江永川自貢宜賓瀘州江津重慶等城市,構成了成渝經濟圈形成和發展的城市群及交通網路載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渝經濟圈
  • 屬於:西部人口最為稠密、產業最為集中
  • 軸線成渝高速公路
  • 構成了:成渝經濟圈形成和發展
基本信息,區域定位,形成條件,發展方向,自然資源,差距優勢,西部的機遇和挑戰,國土面積的優勢,交通瓶頸的障礙,城市群,利益衝突,具體概況,商會合作峰會,

基本信息

區域定位

地圖地圖
成渝兩市在經濟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貿、文化教育方面優勢明顯,對成都平原地區的中小城市起著重要的輻射與帶動作用。重慶製造業基礎雄厚,工業水平較高,又是西南交通樞紐和貿易口岸,向東可與武漢城市群相接,向南經過西南出海通道與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緊密相連,成為西南地區連線華中華南地區的樞紐。
成渝地區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區域早已存在,但作為一個經濟區域卻至今尚待進一步成長,成渝這一對雙子星城始終難以融合為一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渝兩市並未憑藉地理相鄰、優勢互補、交通順暢的有利條件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關係,競爭遠大於合作,離散遠大於聚合。經濟上的分離使成渝兩市只能孤軍奮戰,彼此都喪失了很多發展機遇。
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相比,成渝經濟圈的特徵和優勢不夠突出有其歷史、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歷史淵源、人文差異、行政衝突往往成為人們議論的重點,然而另一個被人忽視的重要原因則在於其區域形成機制上的缺陷。經濟區域的形成機制源於兩方面:
一是政府組織協調。在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區的形成過程中,政府組織、規劃、協調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行政區域的界線有可能導致行政要素和經濟要素的衝突,這種衝突只能通過政府之間的協調來化解。
二是區域經濟之間的自組織的充分發育,即通過經濟活動在大城市之間、大城市與中小城市及更為廣闊的經濟腹地之間的空間聚集與擴散,使中心城市與中小城鎮和經濟腹地之間不斷地進行物質與能量交換,實現結構調整、功能轉換和空間形態的變化,自我診斷、自我完善,以適應環境變化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要素的空間最佳化配置。
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更多地源於其不斷增強的區域經濟自組織功能。而成渝地區在形成上述兩種機制方面仍十分孱弱。一方面,成渝地區從未被高層政府設定為一個特定的規劃區而實施一系列特殊政策、必要的行政調控與統一規劃,以促進成渝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另一方面,成渝兩市的空間互補作用能力弱,區域自組織機制沒有形成。雖然重慶、成都的城市規模、綜合經濟實力居西部前列,對中小城鎮及區域的輻射影響最大,但成渝兩市之間畢竟相隔300多公里,兩市的影響力範圍也還遠未強大到在空間上相互重疊或呈連續分布。成渝鐵路的建成通車實現了人口與物資在兩個城市之間的可移動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空間運輸成本,但時間成本仍然很高,500公里的鐵路線要花10小時以上。成渝高速公路的建成雖然大大降低了兩地的空間距離(成渝高速公路全長340公里)和時間成本(只需3至4小時),但公路運輸在準時性、全天候、便捷性、安全性、舒適性以及費用方面仍有許多不足,使其難以成為城際快速交通的主要運載工具。由於空間可達性尚不足以保證在成渝兩個中心城市之間形成一定的通勤流,進而沿成渝交通軸線形成密集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因而成渝兩市以物質、人員、服務以及信息交換為特徵的空間相互作用力十分薄弱。
還有,成渝交通軸沿線上城鎮數量雖多但規模較小、等級相近、綜合經濟實力較弱,在成渝兩市之間難以形成中介作用。空間距離較長、交通軸線的等級不高、軸線上點的規模偏小,導致成渝一線區域經濟活動的自組織能力弱。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大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中心地位與輻射帶動功能日益突出,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密集區成為我國經濟成長速度最快、最富經濟活力和增長潛能的區域。著名學者于光遠認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劇,未來國際競爭的主體既不是國家也不是企業,而是具有多種功能的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圈。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大城市群經濟的飛速發展,充分體現出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成長中的核心作用,顯示出城市與城市、城市與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的集聚效應規模效應,以及由此形成的經濟發展潛能。
國家發改委將川渝經濟區納入了國家“十一五”前期規劃,意味著成渝經濟圈首次進入了中央政府的視野,成渝兩市經濟的融合終於納入了政府的規劃,這為兩市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歷史性機遇,必將進一步推動成渝兩市的合作與發展。
成渝兩市要想提升自身的經濟實力和競爭能力,求得更大發展,就必須在經濟和社會文化活動上相互融合、共生互補,形成要素市場、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城市化進程以及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一體化發展。

形成條件

(1)高層政府的規劃組織。作為一個經濟區域,成渝經濟圈的空間範圍必然跨越現有的行政區域範圍,因此,成渝經濟圈的構建顯然不能離開城市政府之間的協調組織,尤其是高層政府的介入。
(2)成渝兩市之間快速交通通道的形成。成渝兩市經濟上的相互融合、共生互補程度,直接取決於兩個城市之間的空間可達性,以及從而形成的物流、人流、資本流、信息流的流速和密集程度。
(3)在成渝兩市空間相互作用中承擔中介功能的川南城市群的發育形成。川南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位於成渝兩市的中間地帶。當川南城市群發育成型,自貢、宜賓瀘州、內江四個城市呈現出分工與合作密切、相互融合、共生互補的一體化發展態勢,將具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激活成渝城市發展軸線,影響和改變成渝一線產業的空間集聚與整合以及貨物、人口和信息的流動,節省運輸費用和時間成本,從而增強成渝兩市的空間相互作用。

發展方向

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國內的區域經濟合作也進入了快車道。“川渝經濟區”、“成渝經濟區”……不管在國家的“十一五”規劃中名稱如何、具體措辭怎樣,重慶和成都這兩座城市的名字越來越被人們放在一起談論。重慶市的一名官員說:“兩座城市的發展確實是關係中國廣闊西部未來的嚴肅話題,無論成功與失敗都將是標誌性的。”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03年完成的一項關於西部開發重點區域規劃前期研究確定了西部開發的四個一級經濟帶(區),其中之一就是長江上游成渝經濟帶。報告中說:“在未來5~10年內,要積極構建以成渝兩大都市為中心、各級中心城市相互聯繫和合作的中國西部最大的雙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開發的最大戰略支撐點。”
重慶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室教授雷亨順提出,以重慶為中心,向西北方向延伸,有成都、德陽、綿陽等城市,“成德綿”是四川省重點打造的產業經濟高地。而成都和重慶距離300多公里,交通便利,兩地之間又有7個具有一定規模的中等城市,在區域經濟戰略匹配上呈現出互補和聯動態勢。
2004年2月,由重慶市黨政主要領導率領的近百人的高規格代表團赴成都,與四川省黨政代表團會談,簽署了《關於加強川渝經濟社會領域合作共謀長江上游經濟區發展的框架協定》和交通、旅遊、農業、公安、文化、廣播電視等6個方面的具體協定(統稱為“1+6”川渝合作協定),並對“成渝經濟區規劃”給予高度關注,對課題組的工作給予有力的支持。
這樣,成渝經濟區的發展和規劃,已從學術界的研究、國家發改委的倡導,深入到兩省市黨委和政府的實際行動。重慶市社會科學院專家田代貴說:“重慶和成都各自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都不容忽視。重慶可側重於發揮西部地區製造業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成都應側重於發揮金融中心和技術創新基地的作用。”
在成都與重慶中間,地理上還隔著資陽和內江兩個地級市。“如果四川省不積極協調好這些地區的工作統一性,所謂成渝合作最終只能停留在會議上和檔案上。”當地有官員表示擔心。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將類似情況總結稱為“雙龍頭城市”。這些“雙頭龍”城市,從級別上分別屬於中央直轄市、省會城市或副省級城市,其發展項目和投資均在國家計畫單列,相互不存在隸屬關係。由於體制的制約,省級政府對副省級城市不能通過投資施加影響,因而即使在一個省內也無力協調;兩市雖然地理相近,但在發展上各自為政,要素流動受限,甚至互設壁壘,以致在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上重複建設、閒置浪費嚴重。
不打無準備的仗
國家發改委巨觀研究院的研究報告《協調空間開發秩序和調整空間結構研究》建議:“加快整合成渝地區,使成都、重慶兩大增長極轉化整合成一條巨大的增長軸,並使此增長軸具有兩個單增長極所不具有的功能。加快改革開放的力度,使成渝迅速成為中國西部高速城市化地區、經濟活躍地區和帶動周邊經濟健康發展的地區。”
英國BBC駐重慶工作的一名西方觀察家認為,成渝共同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注定其城際之間相互依賴的程度相當高,一方壓倒另一方未必是一件好事,而攜手實現共同繁榮則是一個雙贏的結局。不久前的一個事實證實了這一看法: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2005年1月26日宣布,該行已獲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將重慶和成都代表處同時升格為分行。

自然資源

數據顯示,成渝經濟區面積約16.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幅員面積1.8%,區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水資源、礦產資源、天然氣、森林資源均位居全國前列;經濟區2007年底總人口接近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8%,並有較大的熟練產業工人群體,勞動力資源豐富;同時,區域內GDP達1.24萬億元,約占全國GDP的5%,農業條件較好,是我國糧食、生豬、柑橘、蔬菜、蠶絲、中藥材等的重要生產基地,工業和交通也有了相當基礎。成渝經濟區是西部唯一具備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範圍內最佳化配置資源的地區。

差距優勢

四川省社科院專家指出,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區的對外開放程度比成渝經濟區要高出多個層次。國外的直接投資至關重要,因為它給中國帶來先進技術和商業慣例。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區地處沿海,外貿和外資是經濟成長的重要推動力。2002年,長三角進出口總額為1752.17億美元,占GDP的76%;珠三角的進出口額為2118.65億美元,占GDP的184%。相比之下,成渝經濟區的進出口總額僅為62.61億美元,占GDP的8.5%,進出口總量只及長三角的1/28,珠三角的1/34。
從上述數字所反映的對貿易依存度看,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區主要是外向型經濟,成渝經濟區主要是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內向型經濟。成渝經濟區實際利用外資不足8億美元,僅為長三角的1/23,珠三角的1/19。說明成渝經濟區的增長主要靠內資,而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經濟成長外資占了相當大的比重。
成都市國內經濟合作局招商處的王力認為:“成渝經濟區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區對外開放程度所以出現這樣大的差別,與成渝經濟區的區位有關,與投資環境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與外國投資者的經營成本、利潤有關。”目前,成渝經濟區的對外貿易、利用外資要達到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區那樣的水平不太現實,但仍有很大的潛力。關鍵是產業的選擇、生產和運輸成本的降低、特色產業的發展、良好投資環境的營造、市場前景的把握、對外開拓能力的提高。

西部的機遇和挑戰

現實中的西部,農村地區和農村人口仍然占著巨大的比例。成都和重慶應該意識到仍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如經濟結構中科技比重不高,高素質的勞動者缺乏等。除了越來越多的農民不斷湧進城市外,國有企業改革的緩慢和矛盾也令人擔心。許多失去原有工作而又無法重新就業的人,每天仍在千方百計地反映他們的痛楚。
在謀求長期經濟繁榮的過程中,金融系統被認為是一個薄弱的環節。除了清理、重組自己的銀行力量外,西部的地方政府正在積極爭取外資銀行的進入。作為西部唯一直轄市的重慶市政府正重點改造重慶商業銀行、萬州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並且已經計畫將萬州商業銀行變身為重慶發展銀行。
重慶地方官員說:“重慶要大發展就必須建立自己的銀行,特別是建立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否則在資金使用上我們總被別人限制手腳。”
當然,並非沒有讓人擔憂的問題了。一名西方的金融人士在2004年考察重慶、成都等地後說:“那裡50%以上的經濟仍然由政府在控制,而且政府官員們都覺得是理所應當,中國西部離真正的市場經濟還很遠。”也有環保人士指出,環境保護項目經常被視為不受歡迎的開支,在中國東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很多情況件已經是前車之鑑,他們擔心西部在發展的同時環境狀況很可能失控。
成渝經濟圈具有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經濟區不同的區域特點和不同的經濟結構特色,它在全國的區域分工和空間布局中完全可以扮演一個“五個基地、一個屏障”(能源基地、重型裝備製造基地、國防科技工業基地、以IT產業為先導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和帶動西部發展的重要角色。

國土面積的優勢

按目前的GDP水平,成渝經濟帶已是繼長三角、京津冀、東北老工業基地、珠三角之後的中國經濟第五增長極。成渝兩地於2002年發起成渝經濟區發展思路課題研究,並公開招標,由成都社科院、重慶社科院、重慶工商大學課題組近20名專家,歷時一年半,八易其稿,完成了該課題研究。此前,成渝兩地曾於2004年2月3日簽署了川渝合作“1+6”協定。“1”是指雙方合作框架的總協定,“6”指交通、能源、旅遊、廣播電視、農業、警務聯勤的合作。《成渝經濟區發展思路研究》為成渝經濟區設計的體量為,總面積20多萬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和重慶市總面積的35.75%,全國總面積的2.7%,常住人口9960萬人。共由35座城市組成,其中包括成都、重慶兩座特大城市,16箇中等城市和17座小城市,共包含142個縣級行政單位

交通瓶頸的障礙

按《成渝經濟區發展思路研究》的設計思路,長江上游經濟區的定位為“五大基地一個屏障”,即能源、重型裝備、國防科工、IT、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在產業設計上,將以汽摩、天然氣化工、裝備製造業、電子工業、航空、礦電一體化等產業為今後5年內成渝經濟區發展的重點。這些產業,擬按攀枝花宜昌、重慶—成都—綿陽、重慶—貴陽等軸線布局。
交通建設將為成渝經濟區未來5年的重頭戲。“蜘蛛網”狀交通線的框架將付諸實施。預計成渝經濟區將修建“環線高速”,構成6條城市間快車道,分別經重慶—瀘州—宜賓—成都—綿陽—遂寧—重慶,目前,瀘州到宜賓、綿陽到遂寧還是“斷頭路”(指互不相連),需國家部委出面規劃。目前,成都到重慶主要有老成渝高速路和遂渝高速兩條通道,沒有形成網狀結構。2010年,川渝兩地已有5條高速路連線,預計未來5年內,長江上游經濟帶將擁有西部最發達的交通網。
在區外交通的規劃上,即將修建的上海到成都的高速鐵路、西安到北海的高速公路,也都經過重慶。 顯露“中國弓型戰略”廖元和認為,成渝經濟區的成功將代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成功。
目前,成渝經濟區的經濟總量與另幾個經濟區的差距還比較大。2002年,長三角、珠三角利用的外資占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的62%,而成渝經濟區在其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其原因是西部地區在交通上不具備優勢,環保成本和物流成本過高制約了當地的投資和經濟發展。

城市群

成渝(橢圓)城市群位於成渝地區,以成都和重慶主城兩市為雙核,以遂寧為成渝北弧中心城市,以內江為成渝南弧中心城市,以安岳為成渝直線中心城市和成渝幾何中心城市;以成遂渝、成安渝和成內渝等交通線為紐帶,包括四川的成都、遂寧、內江、資陽和重慶主城等不同規模等級的城市集合體。
成渝城市群示意圖成渝城市群示意圖
成渝核心城市--成都市
成都市是川西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簡稱“蓉”,別稱“錦城”、“錦官城”,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位於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平原腹心,是中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區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全國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試點城市、金融對外開放城市、行政副省級城市。2003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成都綜合實力位列第九位。 先後榮獲“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並被《財富》(中文版)雜誌評為“中國最佳商務城市”。2004年當選《CCTV》“全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 ,經濟總量在西部12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一。
成渝核心城市--重慶主城
重慶是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地處中國西南(其主城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部,是川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先行區,中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長江上游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長江上游生態文明示範區,中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示範區,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上游航運中心,中國政府實行西部大開發的開發地區以及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因為重慶的地理環境,重慶多山多霧,故又有霧都山城的別名。
成渝北弧中心城市--遂寧市
中國著名的觀音文化之鄉,位於四川盆地中部腹心,涪江中游,地處川西城市群中心城市成都和川江城市群中心城市重慶兩座特大城市及川中北城市群中心城市南充之間,是四川盆地的幾何中心城市,介於東經105°03′-106°59′,北緯30°10′-31°10′之間。東西寬90.3公里,南北長108.9公里,城區平坦,東鄰重慶、廣安、南充,西連成都,南接內江、資陽,北靠德陽、綿陽,與成都、重慶均為146公里左右,呈等距三角。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省轄遂寧市,現轄船山、安居兩區和射洪蓬溪、大英三縣。市城區建成區面積約50平方公里、非農人口約50萬。
成渝南弧中心城市--內江市
內江,東漢置縣,曾名漢安,中江沱江北段叫牛鞞水,為北江;南段為枝江,稱南江,此為中江。隋初,為避太祖楊忠之諱,改為內江。1951年設為內江市。一說因取內水(即沱江)為名,蓋市縣位沱江西岸,江至此,曲流成弧,有如半島,城居其內故名。
成渝幾何中心城市--安岳
安岳縣位於四川盆地中南部,距離省會成都166公里,東鄰重慶市,南接內江市,北連遂寧市。古為巴蜀分治地,梁設普茲郡,轄普州,北周建德四年置縣,因治所建在鐵峰山上,故取“安居于山岳之上”之義而得縣名。隋、唐、宋時期,普州已是聞名遐邇的重鎮,其文化與眉山的“三蘇”齊名,得“東普(州)、西眉(山)”之美譽。唐代名將程咬金,著名苦吟詩人賈島,北宋大理學家陳摶,宋代大數字家秦九韶廣州起義革命先烈袁紹柏彭明晶烈士,新詩的開拓者康白情,農業科學家允奎,為安岳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市。

利益衝突

區域衝突與區域合作是區域關係中的兩種重要表現形式,無論區域衝突還是區域合作,各自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基礎——區域利益。對此,我們大可不必諱言。實際上,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都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這就是,由於受地方利益最大化的驅動,引發了很多不利於區域協調發展的區域衝突,比如:地方保護、區域分割、合作缺失、各自為政等等。在部分領域改革尚未到位以及現行的內政體制、政績考核體制之下,相鄰行政區之間的利益衝突時常會呈現出尖銳化狀況。地方政府代表本地利益,肯定具有追求本行政區範圍內的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強烈動機,在客觀上形成地方政府行為的局部化、地方官員行為的短期化傾向。具體來說,地方官員有責任為確保本地的發展而激發區域衝突,而無義務基於長期利益考慮而推進區域合作,任何不為本地謀利的地方政府和官員,都必將會在現實中處於一種十分被動的境界。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各個區域間受區域利益的驅動,不同區域利益主體為了獲取各自的區域利益,都必然會為爭奪有限的區域發展資源而展開角逐,從而激化區域衝突,形成了相互衝突的區域關係。這就說明,共同利益才是區域合作的推動力,而利益衝突則是限制區域合作順利展開的阻力。然而,在開放的區域競爭格局下,每個區域利益主體在追求局部利益的同時,畢竟離不開其他地區的支持與配合,區域間除了矛盾與衝突之外,同樣也需要建立相互依存和相互合作的關係。現實中,各個區域只有通過整合資源才能積聚優勢,從而在增進區域整體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區域發展目標。
成渝兩地同屬西部,在全國布局中產業層次較低,產業發展也大致處於同一層次上,在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結構方面非常接近,並且對東部地區轉移的產業承接能力也基本處於同一水平。因此,成渝之間非常容易對相似的區域發展資源進行爭奪(比如資本、技術、人才等),進一步加深產業發展上相互博弈的困境,產生出兩地產業結構趨同化的突出問題。由於成渝兩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的相似性,使得成渝城市群中的地方政府在產業規劃、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不能統籌謀劃,而是畫地為牢,甚至置全局性資源浪費與生產能力過剩而不顧,競相進行重複建設和生產,致使出現區域產業結構趨同的問題,其結果是對雙方利益產生損害。
在區域合作與區域一體化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主流的形勢下,成渝兩地需要放眼於長遠和全局,更新發展思維,破解合作難題,化解區域衝突,打破行政邊界,深化區域合作,增強區域發展合力,實現兩地跨躍式發展。

具體概況

成渝經濟區涵蓋了重慶市31個區縣和四川省15個市,總面積20.61萬平方公里,人口9840.7萬,GDP總量約1.58萬億元。
四川15個市分別為成都、南充、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遂寧、樂山、雅安、自貢、瀘州、內江、宜賓、達州和廣安。
重慶31個區縣除了包括萬州、涪陵、渝中、江津、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等23個區縣在內的1小時經濟圈外,還包含了渝東北的萬州、梁平、豐都、開縣、墊江、忠縣、雲陽和渝東南的石柱等8個區縣。
按照規劃,未來的成渝經濟區將成為西部大開發增長極和經濟高地,國家重要的先進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農產品基地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內陸開放示範區和國家生態安全保障區。
在具體發展中,成渝經濟區的空間布局將依託中心城市和長江黃金水道、主要陸路交通幹線,形成以重慶、成都為核心,沿江、沿線為發展帶的“雙核五帶”空間布局。

商會合作峰會

2006年首屆成渝經濟圈商會合作峰會在遂寧舉行,首屆峰會重點突出“商會會長論壇”。會長論壇主題圍繞“市場共融·創新合作”,由四川省工商聯書記楊安民、重慶市總商會會長尹明善作主題演講,由上海市、廣東省、天津市、香港總商會代表其所在經濟圈作演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