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經濟區

成渝經濟區

2011年5月30日,根據國務院批覆,國家發展改革委“發改地區〔2011〕1124號”檔案印發《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檔案指出:

成渝經濟區自然稟賦優良,產業基礎較好,城鎮分布密集,交通體系完整,人力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人口、城鎮、產業集聚區,是引領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提升內陸開放水平、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支撐,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努力把成渝經濟區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深化內陸開放的試驗區、統籌城鄉發展的示範區和長江上游生態安全的保障區,在帶動西部地區發展和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成渝經濟區範圍包括重慶市的萬州涪陵渝中區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區北碚萬盛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雙橋綦江潼南銅梁大足榮昌璧山梁平豐都墊江忠縣開州雲陽石柱31 個區縣,四川省的成都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遂寧樂山雅安自貢瀘州內江南充宜賓達州廣安15 個市,區域面積20.6萬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渝經濟區 
  • 所在地區:中國西南地區 
  • 地理位置:長江上游、四川盆地 
  • 區域面積:20.6萬平方公里 
規劃沿革,規劃範圍,發展背景,綜述,發展基礎,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總體布局,綜述,空間結構,重點地區,統籌發展,綜述,城市功能,產業體系,綜述,農業,工業,服務業,基礎設施,綜述,交通運輸,水利設施,能源設施,信息網路,

規劃沿革

2003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研究報告 《中國西部大開發重點區域規劃前期研究》提出:“在未來5至10年內,要積極構建以成渝兩大都市為中心、各級中心城市相互聯繫和合作的中國西部最大的雙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開發的最大戰略支撐點,西部地區人口、產業、信息、科技和文化等集聚中心,長江上游經濟帶的核心。”這是在國家層面的報告中,第一次出現成渝經濟區的概念。
2004年,國務院西部開發辦規劃組在 《中國西部大開發中重點經濟帶研究》中指出:“長江上游經濟帶的空間布局特徵是‘蝌蚪型經濟帶’,區域中心是成渝經濟區。”
同年2月3日,四川省在成都簽署 《關於加強川渝經濟社會領域合作共謀長江上游經濟區發展的框架協定》和交通、旅遊、農業、公安、文化、廣播電視6個方面的具體協定,標誌著整個四川成渝經濟區建設,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2005年9月,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牽頭,聯合重慶社會科學院以及四川數十位專家完成2003年11月中標的國家發改委“十一五”規劃課題《共建繁榮:成渝經濟區發展思路研究———面向未來的7點策略和行動計畫》。這是第一次對成渝經濟區開展的專題研究,其結論和建議,為國家發改委把成渝地區列為 “十一五”經濟區規劃的試點地區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和現實佐證。
2006年,國家西部大開發 “十一五”規劃出台,明確提出建設成渝經濟區。
2007年4月,四川省政府簽署《關於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的協定》,提出打造中國經濟成長“第四極”的目標。該《協定》是有關成渝經濟區建設的最重要的標誌性檔案,也是最具指導性和現實性的雙邊合作協定,不僅確定了“成渝經濟區”的地理範圍,確定建立統一的工作和協調機制,還就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市場體系、產業協作、共建生態屏障等合作目標和主要措施達成框架性協定。
2007年4月,四川發改委聯合向國家發改委上報《關於編製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的請示》。同年6月,國家發改委在京組織召開《規劃》編制前期工作啟動會。
2008年,國家發改委牽頭成立《規劃》編制協調指導小組和規劃編制工作組,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四川省及有關研究單位共同完成。《規劃》編制協調指導小組和工作組成立後,工作剛剛啟動,汶川地震發生,規劃編制暫停,直到2009年7月才重啟。
2008年10月,川渝兩省市簽署《關於深化川渝經濟合作框架協定》,標誌著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進一步深化。
2008年,成渝兩地政府工作報告,都將建設成渝經濟區列為今後五年重點推進的工作之一。
同年,在國務院西部辦頒發的《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中,提出重點建設成渝、關中—天水、北部灣等重點經濟區,把其建設成為帶動和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
2009年,四川省進行調研,並與四川省內區縣市達成共識:要更加努力地抓住機遇,促成成渝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納入“十二五”規劃,並形成專項規劃和實施方案。
2010年2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率成渝經濟區聯合調研組赴川,就編制《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進行調研。在這次會議上,杜鷹表示,將成渝經濟區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考慮,通過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把成渝經濟區建設成為國家新的重要增長極。
2010年2月27日,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與四川、重慶兩省市交換意見會在重慶市召開。會上,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副組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恆山強調,要從充分反映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貫徹國家戰略的要求、體現地方的實際需要三個方面把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編製成一個高水平的規劃,要在戰略定位、空間布局、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等方面下功夫,提升規劃高度、體現規劃特色。
2010年7月,國家發改委編制完成《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徵求意見稿)。同年12月,《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經國家發改委主任辦公會審議通過,上報國務院審批。3個月後,規劃獲得國務院原則通過。
2011年3月1日,《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
2011年5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同意批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會議指出,在新形勢下加快成渝經濟區發展,對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具有重要意義。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最佳化空間布局,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推進統籌城鄉改革,提升發展保障能力,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安全螢幕障。

規劃範圍

《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中指出,該區域面積20.6 萬平方公里,規劃範圍包括:
重慶市的萬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萬盛、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雙橋、綦江、潼南、銅梁、大足、榮昌、璧山、梁平、豐都、墊江、忠縣、開縣、雲陽、石柱31 個區縣;
四川省的成都、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遂寧、樂山、雅安、自貢、瀘州、內江、南充、宜賓、達州、廣安15 個市。

發展背景

綜述

《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中指出,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成渝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成為西部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具有在新起點上加快發展的良好條件,也面臨著重大機遇和挑戰。

發展基礎

自然稟賦優良。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熱資源匹配良好,適宜人類居住。天然氣、水能、鋁土、煤炭、磷、鹽滷等資源富集,且開發潛力巨大。擁有4000 多種野生植物,50 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6處世界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
產業基礎較好。農業開發歷史悠久,是我國糧食主產區之一,糧油、畜禽、水產、果蔬、茶葉、蠶桑、道地藥材、經濟林竹等特色農林產品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工業門類齊全,配套能力強,形成了以裝備製造、汽車機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輕紡食品、航空航天等為主導的工業體系。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市場輻射力強,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物流、商貿、金融中心和全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
城鎮分布密集。擁有2 個特大城市、6 個大城市、眾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鎮人口4046 萬,城鎮化率43.8%,城市密度達到每萬平方公里1.76 個,是西部地區城鎮分布最密集的區域,已經形成了以重慶、成都為核心的城市群。
交通體系完整。初步形成了鐵路、公路、內河、民航、管道運輸相互銜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目前,鐵路、高速公路總里程分別達3936 和3353 公里,民用機場9 個,港口貨物年吞吐能力達到13000 萬噸。
人力資源豐富。人口總量大、密度高,常住人口9267 萬人,勞動力資源總數達6900 萬人,專業技術人員超過210 萬人。擁有各類高等院校135 所,職業技術學校789 所,在校學生280 萬人以上。科研機構眾多,科技活動人員約30 萬人。

戰略定位

《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賦予該地區以下戰略定位:
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堅持城鎮化發展戰略,強化基礎設施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增強要素集聚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成長極。
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抓住新一輪產業轉移機遇,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增強產業市場競爭力,打造國家重要的現代農業基地,形成若干規模和水平居全國前列的先進制造和高技術產業集群,建設功能完善、體系健全、輻射西部的現代服務業高地。
深化內陸開放的試驗區。改善內陸開放環境,構建內陸開放平台,暢通南向、東向、西北向對外大通道,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探索內陸地區對外開放合作新路子。
統籌城鄉發展的示範區。深入推進重慶、成都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長效機制,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體系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為全國城鄉統籌發展提供示範。
長江上游生態安全的保障區。統籌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加大生態網路建設力度,加強重點流域和地區環境綜合整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推動綠色發展,構建生態屏障,保障長江上游生態安全。

發展目標

《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中描述該地區發展目標為:
到2015 年,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基本建成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支撐體系;城鎮化水平大幅提高,初步形成城鄉協調發展格局;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升,初步建成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顯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蓋率明顯提高。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達到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9000 元,城鎮化率達到52%,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目前的3.3∶1縮小到2.8∶1。
到2020 年,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區域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初步實現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5000 元,城鎮化率達到60%。

總體布局

綜述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基礎,統籌區域發展空間布局,依託中心城市和長江黃金水道、主要陸路交通幹線,形成以重慶、成都為核心,沿江、沿線為發展帶的"雙核五帶"空間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空間結構

重慶成都雙核。充分發揮引領區域發展的核心作用,加強重慶、成都城市之間的資源整合,最佳化城市功能,實現錯位發展,打造帶動成渝經濟區發展的雙引擎和對外開放的門戶城市。
重慶發展核心。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主城九區。充分發揮直轄市體制優勢和輻射集聚作用,推進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高起點建設兩江新區,強化交通、金融、商貿、物流等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建設宜居、暢通、森林、健康、平安重慶,打造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國際大都市。
成都發展核心。包括錦江、青羊、武侯、金牛、成華五城區和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溫江、雙流、郫縣、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金堂、大邑、蒲江、新津縣(市、區)。繼續推進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高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及特色農業,提升交通、通信、金融、商貿物流等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加快發展總部經濟,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最佳化人居環境,建設城鄉一體化、全面現代化、充分國際化的大都市。
沿長江發展帶。包括樂山、宜賓、瀘州、江津、重慶主城區、綦江、萬盛、南川、長壽、涪陵、豐都、忠縣、石柱、雲陽、萬州。以重慶主城區為中心,長江黃金水道和沿江高速公路、鐵路為紐帶,有序推進岸線開發和港口建設,集聚冶金化工、裝備製造、新材料、清潔能源、輕紡食品、商貿物流等產業,加快城鎮發展,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建成長江上游重要的產業和城鎮集聚帶。
成綿樂發展帶。包括綿陽、德陽、成都、眉山、雅安、樂山。以成都為中心,成綿樂城際客運專線、寶成-成昆鐵路和成綿、成樂、成雅高速公路及大件運輸通道為紐帶,重點發展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科技服務、商貿物流和特色農業,最佳化城市功能,改善環境質量,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和城市集聚帶。
成內渝發展帶。包括成都、資陽、內江、自貢、榮昌、大足、雙橋、永川、璧山、重慶主城區。以成渝鐵路和成渝高速公路為紐帶,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新型建材、輕紡食品、裝備製造、商貿物流等支柱產業,積極引導產業與人口集聚,建成連線雙核的重要經濟帶。
成南(遂)渝發展帶。包括成都、遂寧、南充、潼南、銅梁、合川、重慶主城區。以蘭渝、渝遂鐵路,成南、渝遂、渝南高速公路,嘉陵江為紐帶,重點發展機械製造、輕紡食品、油氣和精細化工,大力發展商貿物流,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培育連線雙核的新興經濟帶。
渝廣達發展帶。包括重慶主城區、廣安、墊江、梁平、達州、開縣、萬州。以襄渝、達萬鐵路和渝達、渝宜高速公路為紐帶,重點發展天然氣及鹽化工、機械製造、冶金建材、輕紡食品,大力發展商貿物流和特色農業,加強跨區域分工協作,建成東北部重要的經濟成長帶。

重點地區

加快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依託重慶、成都"雙核"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強與周邊城市之間的聯繫,形成若干輻射帶動能力強、經濟聯繫緊密、體系結構合理的城市群。著力打造以重慶主城區為中心的重慶城市群,加強涪陵、萬盛、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雙橋、綦江、潼南、銅梁、大足、榮昌、璧山和四川的廣安與重慶主城區的基礎設施和產業對接,加快以軌道交通為主的高效便捷交通網路建設,在產業布局上實現錯位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協調互動的發展格局。加快推進成都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加強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遂寧、樂山、雅安與成都市的規劃銜接,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構建城市群內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網路,建成分工合理、聯繫密切、良性互動的城市群。大力促進包括宜賓、瀘州、自貢、內江、樂山的經濟區南部城市群發展。積極培育包括萬州、南充、達州、開縣、雲陽、忠縣、梁平、墊江、石柱、豐都的經濟區東北部城市群。
推動毗鄰地區加快發展。加強川渝毗鄰相對欠發達地區的經濟技術交流合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產業園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以打通"斷頭路"為重點加強交通通道連線,推進水利、電網等基礎設施對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扶持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發展水平。在川渝毗鄰的潼南、廣安建設川渝合作示範區。充分發揮經濟區輻射作用,帶動川渝其他地區加快發展。

統籌發展

綜述

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互促共進機制,構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城市功能

最佳化重慶、成都核心城市功能。科學定位核心城市功能,強化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拓展城市外部空間,最佳化功能分區,推動產業集聚,引導人口合理流動,形成功能明確、優勢突出、互惠共榮的發展格局。
重慶。合理劃分城市功能,協調推進城市發展,提高城市發展水平。提升中心城區綜合服務功能,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促進現代服務業聚集發展,打造金融、商貿、會展之都和國際旅遊城市。建立健全城市創新體系,建設高端產業集聚的創新型城市。積極推進中央商務區建設,建設高端服務業集聚區。提升兩江新區綜合功能,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下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我國內陸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建成功能現代、產業高端、總部集聚、生態宜居的內陸新區。完善城區外圍組團集聚功能,最佳化空間布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裝備製造、商貿物流等產業,加快建設大學城和西永微電園,促進外環高速公路沿線城市組團發展。
成都。合理劃分中心城區和周邊區縣功能,拓展發展空間。提升中心城區綜合服務功能,增強文化影響力,提高城市品質,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建設高端產業集中、高端服務業集聚、宜業宜商宜居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際旅遊城市。規劃建設天府新區,重點發展總部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下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完善周邊區縣配套服務功能,以開發區為依託,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集聚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和現代農業,加快成都第二繞城高速公路沿線城市建設。
做強區域性中心城市。大力發展重慶的萬州、涪陵、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和四川的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遂寧、樂山、雅安、自貢、瀘州、內江、南充、宜賓、達州、廣安等區域性中心城市,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發展,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最佳化城市環境,適當擴大城市規模,提高城市承載能力。支持萬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長壽、綿陽、德陽、樂山、自貢、瀘州、內江、南充、宜賓、達州發展成為100 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區),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
專欄1: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定位
萬州。能源化工、新型建材、輕紡食品、機械電子、商貿物流基地,經濟區東北部的中心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和重要的港口城市。
涪陵。天然氣精細化工、生物製藥、機械製造、輕紡食品、商貿物流基地,經濟區東部的中心城市。
長壽。石油天然氣化工、冶金建材、合成材料基地,區域性專用物流節點城市。
江津。先進制造、能源建材、食品加工、商貿物流、休閒旅遊基地,重要的港口城市。
合川。能源建材、機械製造、電子信息、輕紡食品基地,重要的物流節點和旅遊城市。
永川。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商貿物流、休閒旅遊基地,西部職業教育城。
德陽。全國重要的重型裝備製造業基地,重要的新材料、精細化工、食品加工基地,現代工業城市。
綿陽。電子信息、科研生產基地,經濟區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和國家科技城。
眉山。機車製造、冶金建材、精細化工、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和國家糧食儲備基地,重要的交通節點城市。
資陽。全國重要的機車製造及出口基地,汽車與零部件製造、節能產品生產、食品生產配送、會展基地和旅遊休閒度假目的地,新興工業城市。
遂寧。精細化工、電子信息、食品飲料、商貿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節點城市。
樂山。清潔能源、新材料、冶金建材產業基地,生態和文化旅遊勝地,重要的交通節點和港口城市。
雅安。農產品加工、清潔能源產業基地,交通節點和生態旅遊城市。
瀘州。飲料食品、天然氣和煤化工、能源、裝備製造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重要的交通節點和港口城市。
自貢。鹽滷化工、機械製造、新材料、物流配送基地,現代工業城市。
宜賓。飲料食品、能源輕紡、機械製造和商貿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節點和港口城市。
內江。農產品加工、冶金建材、汽車零部件生產、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基地,重要的商貿物流節點城市。
南充。石油天然氣精細化工、汽車及零部件、輕紡服裝、有機農產品加工、能源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經濟區北部的中心城市、重要交通節點和港口城市。
廣安。精細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屬加工、汽車及汽摩零部件製造、特色農產品加工和供應、紅色旅遊基地,重要的交通物流節點和港口城市。
達州。天然氣和磷硫化工、冶金建材、農產品加工基地,重要的商貿物流節點城市。
壯大重點城鎮。加快區縣政府所在城鎮和中心鎮發展,加大交通、電力、電信、供氣、供水、防洪、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最佳化區縣政府所在城鎮產業布局,扶持發展特色產業,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改善中心鎮人居環境,建設富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小區,發展特色經濟,鼓勵引導農村居民進入中心鎮居住和創業。實施重點中心鎮建設示範工程,支持條件較好的中心鎮加快發展,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重點旅遊鎮、工業鎮和商貿鎮。

產業體系

綜述

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加快農業現代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建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基地。

農業

種植業。充分利用優良的農耕條件,大力發展糧油蔬菜等種植業,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加強糧油生產,穩定種植面積,加大標準農田、種子和植保工程實施力度,推廣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實施農機化推進工程。在川西平原和沿長江、成南(遂)渝、成內渝、渝廣達發展帶建設優質稻、玉米、小麥、馬鈴薯、大豆、油菜、花生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蔬菜生產,建設萬州、涪陵、巴南、江津、合川、潼南、銅梁、石柱、成都、德陽、眉山、資陽、自貢、內江、南充、宜賓、達州、廣安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到2015年,糧食年產量達到並穩定在850 億斤左右。
畜牧業。充分利用現有基礎,積極發展現代畜牧業。重點發展生豬生產,在江津、合川、梁平、開縣、雲陽、成都、眉山、資陽、遂寧、南充、達州、廣安建立優質商品豬生產基地,在萬州、涪陵、渝北、巴南、榮昌、綿陽、資陽、遂寧、樂山、內江建立優質生豬良種繁育供應基地。大力發展牛、羊、兔等養殖,建設萬州、大足、豐都、雲陽、石柱、眉山、資陽、自貢、南充、達州優質肉(奶)牛、肉羊生產基地。在榮昌、內江、遂寧建設現代畜牧業示範區。積極發展家禽養殖,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支持國有農場發展生豬、奶牛生產。加大疫病防控體系建設,確保畜牧業生產安全。
水產業。依託江河、池塘等水域,大力發展高產、優質、生態水產養殖業。加大長江、嘉陵江、岷江、烏江、沱江等江河及大型水面的人工增殖放流力度,在江河、水庫、湖泊發展生態漁業,建設三峽庫區天然生態漁場和成都、宜賓、廣安等生態漁業基地。積極推進規模化養殖,在中小型水庫發展生態養魚,建設涪陵、江津、合川、永川、綦江、潼南、銅梁、大足、成都、德陽、綿陽、眉山、樂山池塘優質高產養魚示範基地。鼓勵發展稻田生態養魚,建設相對集中成片的稻田生態養魚示範區。支持發展觀賞魚、特種魚養殖,建設長壽、合川、銅梁、成都、德陽、綿陽、眉山、雅安、自貢特種魚養殖基地。完善水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建設渝北、成都等大型水產交易市場。
林果花卉業。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發展乾鮮果品、茶葉、花卉苗木、木竹工業原料林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果品生產,建設萬州、長壽、江津、忠縣、成都、眉山、資陽、南充、廣安優質柑橘基地,加強三峽庫區柑橘非疫區建設。擴大水蜜桃、獼猴桃、檸檬、葡萄、枇杷、荔枝、龍眼等特色水果生產規模。支持茶葉產業發展,建設優質茶葉基地。鼓勵發展花卉苗木生產,培育形成產業基地。積極發展黃連、川芎、天麻、金銀花、丹參、麥冬、白芷等中藥材種植,支持發展筍竹、苧麻、蠶桑、花椒、核桃、油橄欖等經濟林果生產。

工業

裝備製造業。按照加強研發、分工協作、促進集聚、提升水平的原則,加強重大裝備的研發和製造,提升關鍵零部件配套、加工和集成水平,提高自主創新和產業配套能力,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重大裝備製造業基地。積極推進布局調整,形成以重慶和成都為中心,沿長江、成綿樂、成南(遂)渝、成內渝線集聚發展的空間格局。充分發揮重慶、成都產業集聚作用,重點建設新能源裝備、軌道交通車輛配套設備、工程機械等一批技術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發展基礎好的產業。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優勢和大件運輸通道作用,在長江和成綿樂沿線集中布局重型機械、儀器儀表、航空航天、船舶配套設備、大中型發電及輸變電設備、環保成套設備等產業。依託高速公路和鐵路,在成內渝、成南(遂)渝沿線重點發展成套電氣、數控工具機、小型農機等機械製造產業。
汽車機車製造業。立足現有基礎,提升自主品牌,加強協作配套,推進產業集群,建設全國重要的汽車機車整車及零部件生產研發基地,形成以重慶、成都為主體,周邊地區協作配套的發展格局。重慶重點發展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和機車,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提升和完善產業鏈,形成比較完備的整車、發動機和零部件研發生產體系,建成中國汽車名城和機車之都。在萬州、江津、忠縣重點發展專用車,在成都重點發展乘用車、商用車研發和生產,資陽主要發展載重貨車,眉山、內江、南充、廣安、達州主要發展汽車零部件生產。
電子信息產業。立足優勢,加強研發,整合資源,強化協作,完善創新和服務平台,推進科研成果產業化,促進規模化、集聚化和國際化發展,建設國家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加快培育下一代網際網路、物聯網、信息安全、雲計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慶兩江新區和西永微電子產業園、西永綜合保稅區、國家經濟技術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茶園工業園、萬州工業園為主體,重點發展計算機製造、積體電路、信息家電、通信設備、醫療電子、汽車電子、智慧型化儀器儀表、新型元器件,建設國家重要的筆記本電腦、印表機、通信產品生產基地。依託成都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成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綿陽國家科技城、廣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及遂寧經濟開發區、自貢和樂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重點發展軟體、積體電路、網路通信、數字視聽、平板顯示、智慧型化儀器儀表和數字醫療。
民用航空航天產業。加強科技攻關,突破關鍵技術,強化自主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建設國家民用航空產業基地,提高航天裝備研發製造能力。充分發揮飛機及發動機、航空航天高性能材料研發生產的優勢,依託成都民用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在重慶、成都、綿陽重點發展航空航天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民用飛機、直升機、飛機發動機、航空產品大部件、機載航電和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地面服務設備、專用材料等。提升運載火箭配套生產能力,提高衛星導航、遙感、通信套用技術水平,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冶金和材料產業。按照控制總量、淘汰落後、兼併重組、節能減排的原則,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提高產業集中度,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運輸便捷的優勢,根據資源、能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在長江沿線重點發展鋁材、銅材、玻纖製品、鎂合金、新型環保建材、矽材料、超導材料。依託現有基礎,在成綿樂沿線重點發展以精細化工為主的新材料,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以及大口徑無縫鋼管、新型鋁材。發揮資源優勢,在大足重點發展五金材料,在達州重點發展精品鋼、含釩優質抗震鋼材,在廣安重點發展銅、鈷等再生有色金屬及其材料。
化學工業。依託豐富的天然氣和磷、鹽滷資源,按照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突破關鍵技術,提升發展水平,重點發展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一體化、乙烯及下游產品、芳烴及下游產品、天然氣精細化工、鹽化工、磷化工等,建設國家重要的化工基地。最佳化產業布局,推動化工產業向沿江和資源富集地區聚集,沿長江建設萬州、涪陵、長壽、瀘州、宜賓化工基地,在資源富集的萬盛、永川、潼南、開縣、忠縣、豐都、墊江、成都、眉山、樂山、自貢、南充、達州、廣安發展特色化工。
輕紡工業。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提升輕紡工業層次,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重點發展服裝製鞋、五金燈飾、水暖衛浴、絲綢棉麻、包裝印刷、家具家電、塑膠製品、玩具製造,打造知名品牌。依託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做優做強食品工業,重點發展名優白酒和茶葉、橙汁等特色飲品、乳製品、肉製品、榨菜泡菜、林竹產品加工,加強原產地標記產品保護,培育國際知名品牌,完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保障食品安全。
醫藥產業。充分利用現有基礎,加快醫藥產業發展,建立以生物製藥為重點、化學原料製藥為基礎、道地藥材為特色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生物製藥,加強重大發酵藥品、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生物加工藥物關鍵技術的研發,促進產業化,在重慶、成都、自貢建設重要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加強化學原料藥研發和生產,調整藥品產業結構,促進規模經營,建立藥品交易市場。加快道地中藥材發展,加強提取、分離、純化等技術攻關,促進規模化、品牌化,建成國家重要的特色中藥研發生產基地。
專欄2:工業主導產業重大項目
裝備製造業。大型風電機組,軌道車輛配套設備,核級泵自主化,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核電機組核心部件研製,數控工具機升級。
汽車機車製造業。長安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項目,長安福特新工廠,高檔車用輪胎,ZF 變速箱等汽車零部件,汽大眾成都轎車。
電子信息產業。惠普、宏碁筆記本電腦,富士康(重慶)產業基地,中電科6 英寸晶片,四聯藍寶石基片及封裝,方正高密多層線路板,惠普軟體測試服務中心,藏區牧民定居點移動通信覆蓋工程,富士康(成都)產業基地,成都有機發光顯示器(OLED)及綿陽等離子顯示器(PDP)等新型顯示器。
民用航空航天產業。直升機,飛機及部件生產,航空發動機研製,運載火箭部段生產。
冶金和材料產業。重鋼環保搬遷,西南鋁冷軋生產線,永川30 萬噸再生鋁,萬盛鎂合金加工,內江釩資源綜合利用,樂山35 萬噸高精鋁板帶箔項目。
化學工業。重慶年產40 萬噸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項目,涪陵聚酯,論證布局重慶大型煉化項目。成都千萬噸級煉油和百萬噸級乙烯、芳烴及石化下游產業,瀘州煤氣化基地,南充天然氣綜合利用。
醫藥產業。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生物產業中心中試生產基地,中藥、化學藥及生物醫藥GLP 檢測中心,胃病疫苗和B肝疫苗研製,膠囊內鏡、血液淨化、海扶超聲等醫療設備研發和生產基地,葵花製藥基地,太極中藥產業化基地,化學藥產業化基地。

服務業

物流業。依託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網路,建立以重慶、成都為樞紐,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節點,物流園區為載體,第三方物流企業為支撐的現代物流體系。加強物流園區建設,重點建設重慶、成都物流中心,在區域性中心城市和重要貨物集散地,規劃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園區。加快物流企業重組兼併,支持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培育一批服務水平高、國際競爭力強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建立區域性物流公共信息系統,推廣物流管理技術和服務標準。加強應急物流體系建設,提高應對自然災害、重大疫情等突發事件的能力。
金融業。提升重慶、成都區域性金融中心功能,構建輻射西南地區金融服務網路,形成統籌城鄉的金融產業體系。支持設立區域性地方銀行,鼓勵符合條件的銀行上市。鼓勵國內外金融機構在區域內設立分支機構,積極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地方中小金融機構。穩妥開展離岸金融結算業務。全面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鼓勵金融機構發放涉農貸款。支持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穩步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設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
扶持發展創業投資企業,支持開展股權投資企業備案制度試點。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管理,探索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有效途徑。加強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
科技服務業。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集中的優勢,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加強技術產權交易平台、科技成果轉化與專利信息平台建設,建立檢驗檢測、認證和標準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強電子信息、軟體、機電儀表、新能源、裝備製造、化工、生物醫藥、新型醫療器械和新材料等優勢產業領域的技術研發,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後科研流動(工作)站建設。大力引進和集聚國內外知名研發機構,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大型企業的研發合作。
支持軟體核心技術與產品開發,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快重慶、成都、綿陽等軟體和信息服務外包基地建設。以三網融合、寬頻接入和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為契機,推動網路增值服務與數字內容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快培育數字娛樂、數字出版、智慧型家庭、移動多媒體等新興信息服務業態。扶持和培育工業設計、節能環保、信息諮詢、成果轉化等技術創新型服務企業。加強科普教育,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支持軍民技術融合創新,引導軍工企業研發和生產民用產品,鼓勵符合條件的國有和民營企業研發生產軍品。依託產業園區和重點項目,集聚海內外高端人才。
商貿會展業。充分發揮商業發達、會展品牌優勢,提升商貿會展業的發展水平,建設西部地區重要的商貿會展中心。大力發展商貿業,合理調整城鄉商業網點結構和布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流通方式和組織形式,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業,鞏固和提升重慶、成都的區域性商貿中心地位。積極發展商務服務業,提供完善的資產管理、會計審計、中介代理、諮詢和法律等服務,改善營商環境,降低商務成本。加快發展會展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整合會展資源,依託"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重慶投資洽談暨全球採購會"等品牌,打造會展品牌,提升國際會展功能。
旅遊業。充分發揮自然、人文旅遊資源豐富的優勢,實施旅遊精品發展戰略,突出巴蜀文化、都市風貌、山水景觀、紅色旅遊特色,強化資源整合和深度開發,建設國際知名、全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以重慶、成都為核心,打造區域性旅遊集散中心。
利用大足石刻、都江堰-青城山、樂山大佛-峨眉山、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構建國際精品度假旅遊區。積極開發以重慶-長壽-涪陵-豐都-忠縣-石柱-萬州-雲陽-宜昌為主的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以重慶-江津-銅梁-潼南-廣安-南充(儀隴)-達州-開縣為主的紅色精品旅遊帶,以重慶-合川-潼南-遂寧-南充(閬中)為主的人文遺蹟旅遊帶,以綿陽-德陽-成都-眉山-雅安-樂山-宜賓-瀘州為主的歷史文化和地震遺址旅遊帶,以成都-資陽-內江-自貢-永川-江津-萬盛-南川為主的自然風光旅遊帶。加強旅遊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壯大一批旅遊企業集團,增強旅遊業整體競爭能力。
休閒娛樂業。科學規劃布局,完善配套設施,突出民俗特色,倡導健康文明休閒方式,提高服務水平,加快休閒娛樂產業發展。重慶、成都重點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餐飲、購物、娛樂休閒街區,區域性中心城市規劃建設滿足民眾需要的綜合性遊樂中心,鼓勵城郊地區發展"農家樂"和休閒農莊。依託三峽庫區,發展遊艇休閒產業。加強特色古村古鎮的保護開發,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度假休閒地。加強市場監管,促進休閒娛樂業規範發展。

基礎設施

綜述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適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則,推進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形成分工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基礎設施體系,增強區域發展支撐能力。

交通運輸

鐵路建設。構築以重慶、成都為樞紐,成蘭、蘭渝、成都-馬爾康、成都-康定、西(寧)成鐵路為主幹線的西北向通道,襄渝、鄭萬和西(安)成鐵路為主幹線的東北向通道,渝利、萬宜鐵路為主幹線的東向通道,渝懷、渝黔、隆黃、成貴鐵路為主幹線的東南向通道,成昆、渝昆鐵路為主幹線的西南向通道的放射狀鐵路網。打通重慶、成都至蘭州、西安、鄭州、武漢、長沙、貴陽、昆明等周邊省會城市的快速鐵路通道。加強區域內城際軌道和城市軌道交通的規劃建設,重點建設成渝、渝萬、成綿樂客運專線。
公路網路。重點建設重慶沿長江、萬州-城口往西安、重慶-宜賓往昆明、廣安-豐都往務川、萬州-達州往西安、萬州-利川、成都-自貢-瀘州往赤水、宜賓往攀枝花、成都-德陽-南部往巴中、綿陽往西寧等方向的公路通道建設。加強區域內公路通道建設,重點建設成都-重慶、重慶-廣安、廣安-潼南-榮昌-瀘州、南充-大竹-梁平-黔江、雅安-眉山-資陽-遂寧、內江-遂寧等公路通道。加強區域內區市縣出境公路、斷頭路、長江過江通道建設和農村公路改造,完善等級公路網。
航道和港口。以長江幹線和嘉陵江、渠江、烏江、岷江等支流高等級航道為重點,建設乾支銜接、水陸聯運、功能完善的內河水運系統。加快長江幹線航道治理,提高岷江、嘉陵江、烏江通航能力。建設水富-宜賓、樂山-宜賓三級航道。加強重慶港主要港口和瀘州、宜賓、樂山港口建設。大力發展貨櫃、汽車滾裝、大宗散貨、化學危險品運輸和旅遊客運,推進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
機場布局。提升重慶江北、成都雙流樞紐機場功能,規劃建設重慶江北機場第三跑道和東航站樓,研究論證成都第二機場及配套工程規劃建設問題。加強萬州、綿陽、樂山、瀘州、南充、宜賓、達州支線機場建設,提高機場保障能力。最佳化航線網路結構,拓展周邊國家及歐美的國際航線和航班,提升客貨運輸能力。

水利設施

以"澤渝"、"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水利工程為重點,適時開工建設一批大中型水庫,加強大型灌區和中小型灌區配套設施建設,完善農田灌排工程體系,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支持邊遠山區、旱區和民族地區建設小微型農田水利設施。
專欄3:水利工程重大項目
水庫工程。玉灘、金佛山、觀景口、武都、亭子口、小井溝、關口大型水庫工程;"澤渝"、"興蜀"規劃內中小型水庫工程。
灌區及引水工程。武都引水二期、升鐘二期、毗河供水、向家壩灌區一期、亭子口灌區一期工程。
提水工程。銅罐驛長江提水,松溉長江提水。

能源設施

合理開發長江、烏江、金沙江、雅礱江水能資源,加強嘉陵江、岷江下游航電工程和大中型水電站建設。最佳化發展火電,按照"上大壓小"的原則,鼓勵煤電聯營,適度建設一批火電項目。開展核電項目前期研究,積極穩妥發展核電。大力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加快天然氣、頁岩氣資源勘探開發,推進大型氣田建設,適度增加經濟區天然氣供應量。加強煤炭基地建設,有序建設大中型現代化煤礦,強化煤層氣抽采利用。
專欄4:主要能源點和電網建設
水電項目。重慶抽水蓄能電站,向家壩水電站,岷江下游、嘉陵江航電工程,雅安地區瀑布溝等800 萬千瓦,樂山地區中小水電400 萬千瓦,綿陽地區中小水電200 萬千瓦。
火電項目。石柱電廠,合川雙槐電廠擴建工程,珙縣電廠,福溪電廠,江油燃機電廠,達州燃機電廠,內江60 萬千瓦循環流化床示範電廠,筠連、古藺煤矸石電廠。
電網建設。錦屏-蘇南±800 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向家壩、溪洛渡電站-重慶-華中/華東電網2 回±800 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黃岩-萬縣和洪溝-板橋2回500千伏線路,德陽-寶雞±500千伏直流輸變電工程,經濟區內部500千伏骨幹電網,經濟區與西北、華中、貴州500千伏連線網架。
天然氣。普光氣田,龍崗氣田,元壩氣田,川東北高含硫氣田。北內環管道,北外環管道,川東北-川西輸氣管道,大邑-青白江-德陽管道,南幹線改造,寧夏中衛-龍崗氣田-渝西-貴陽幹線。
煤炭。松藻礦區、南桐礦區、永榮礦區、天府礦區、中梁山礦區、瀘州古敘、筠連礦區、達竹礦區。

信息網路

完善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整合信息網路資源,加強網路安全設施建設,提高網路基礎設施、設備能源利用效率,促進信息化發展。最佳化網路結構,建設以光纜為主,數字微波、衛星通信相協調的幹線傳輸網,加快光纖接入網、無線接入網、第三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網際網路、地面數位電視網建設,進一步建設國際通信直達數據通道。總結推廣綿陽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網際網路三網融合試點經驗,適時擴大試點範圍。加快空間地理信息、物聯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領域的信息系統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重慶、成都數字城市,打造國家重要的數據災備中心。加強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產品認證和風險評估,保障信息網路安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