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

《恩施州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由恩施州人民政府發文,於2022年1月24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恩施州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
  • 實施時間:2022年1月24日
第一章  夯實“創新底盤”,繪製科技創新美好願景
一、發展形勢
“十三五”期間,全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精準發力,持續加大科技投入,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組織開展關鍵技術攻關,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科技創新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為“十四五”全州科技創新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區域創新加速,科創載體建設成效顯著
2017年10月,省政府批准恩施州高新區為省級高新區。2018年,我州啟動國家高新區創建工作,“以升促建”取得明顯成效。2021年3月,恩施高新區順利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調研諮詢論證,目前,科技部已報國務院審批,創建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恩施市成功創建為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省級創新型縣市。
(二)深化體制改革,科技創新環境不斷最佳化
先後出台《州人民政府關於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恩施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招商引資八項政策清單(2018年)》《恩施州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九條措施》等政策檔案,修訂《恩施州科技計畫項目管理辦法》,科技創新環境明顯最佳化。
(三)強化技術創新,主導產業科技支撐逐步增強
與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北京中醫醫院聯合開展硒與人體健康機理、有機硒輔助治療癌症臨床研究,部分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支持指導恩施德源健康公司、湖北香連藥業等一批龍頭企業成功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全州高新技術企業從2016年30家增加到2020年62家,全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從2016年10.3億元增加到2020年29.67億元。“十三五”期間,共爭取各級科技項目102項,資金總額4219.2萬元。
(四)夯實創新基礎,創新創業平台建設增量提質
建成湖北省富硒產業技術研究院、湖北硒與人體健康研究院,新增湖北省校企共建研發中心3家,認定州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家、州級企校聯合創新中心20家。恩施州科技孵化器、恩施國創科技企業孵化器成功創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恩施國創眾創空間、女兒城眾創空間成功創建國家級眾創空間,建成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省級眾創空間5家、國家級星創天地6家、省級星創天地3家、州級星創天地4家,全州科技創新創業平台總數達113家。
(五)暢通供需渠道,科技成果轉化質效持續提升
大力實施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全州共建成16個科惠網技術服務平台站點,實現縣級技術服務網路全覆蓋。新增2家省級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6家省級技術服務機構。完成各類技術契約登記1082項,成交額32億元,完成科技成果登記299項,轉化科技成果121項。獲得省科技獎勵15項,國家金橋獎個人獎3項。
(六)強化引才育才,科技創新人才隊伍逐步壯大
深入推進實施恩施州“硒谷英才”計畫,出台《恩施州推行科技特派員工作實施方案》《恩施州“重點創新團隊”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等檔案。全州共入選國家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人,省級創業領軍人才12人,重點產業創新團隊8家,優秀人才創新創業綜合平台3家。認定州級優秀創新創業平台13家,培育州級重點創新團隊16個。爭取國家“三區”科技人才1138人、省級科技特派員56人,選派州級科技特派員165人。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錯綜複雜,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科技創新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一是科技自強自立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從國內來看,無論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還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都迫切需要強大的科技支撐。從國際形勢來看,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圍繞科技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重視科技創新,依靠科技創新,這一精神從國家層面延伸到湖北省,從湖北省延伸到恩施州,成為“十四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原生動力。
二是科技強省是湖北發展的首位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省”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湖北的重大政治任務。為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把創新擺在事關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謀劃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加快布局建設大科學裝置,建設高水平實驗室,高標準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爭創武漢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提升湖北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中的地位,加快建設科技強省。
三是省州重視為科技創新奠定發展基礎。省委書記應勇提出,恩施在全省發展大局中地位特殊而重要,是建設美麗湖北、實現綠色崛起的重要一極。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恩施州委、州政府立足新發展階段作出“彰顯‘土、硒、茶、涼、綠’五大優勢,立足大生態,構建大交通,發展大旅遊,打造大產業”戰略布局,奮力推進恩施綠色崛起。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機遇、新形勢、新要求,全州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最佳化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推動創新平台、創新企業、創新人才、創新環境建設,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助推全州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四個面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彰顯“土、硒、茶、涼、綠”五大優勢,立足大生態,構建大交通,發展大旅遊,打造大產業,全力建設“硒科研高地”,加快“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家高新區創建步伐,著力加強全域協同創新、創新主體培育、創新平台建設、關鍵技術攻關、創新人才支撐、科技成果轉化,最佳化創新環境,全面提升科技創新綜合水平。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州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占GDP比重、高新技術企業數、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技術契約成交額等重點科技創新指標達到全省中游水平,創新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創新環境進一步最佳化,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引領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具體目標為:
科創主體培育:到2025年,力爭全州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達到700家以上。科技型企業規模穩步壯大,創新主體培育梯次布局基本形成。
科創平台建設:到2025年,全州州級以上科技創新創業平台數量達到200個,恩施高新區成功創建國家級高新區。
科創成果產出:到2025年,全州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15件,年技術契約交易額達20億以上。
重點創新指標:到2025年,全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7%,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占GDP比重達0.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面達到50%。
第二章  建強“創新載體”,打造美麗湖北綠色崛起重要創新極
搶抓“宜荊荊恩”科創圈發展機遇,聚力打造全國硒科研高地,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加快創建國家高新區步伐,全面提升恩施州科技創新綜合實力。
一、打造硒科研高地
立足天然富硒資源,發展硒產業,豐富硒產品,加強硒科研,建立硒標準,明確硒標識。科學整合各級各類硒科研平台,集中優勢資源為硒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支持湖北民族大學建設硒科學與產業研究院和湖北省硒重點實驗室。支持州中心醫院建設湖北硒與人體健康研究院。著力推進恩施德源等硒產業龍頭企業聯合國內外高校院所共同建設國家級富硒技術創新中心。高標準建設州農科院農博園科創中心和硒食品精深加工中試研究基地。支持國家富硒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發展成為功能完善、輻射全國的富硒產品公共服務平台。
二、爭創“國家創新型城市”
按照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標準,加快提升科技創新綜合水平,全力創建特色鮮明的國家創新型城市。支持縣市創建創新型縣市、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創新型城市,全面提升縣域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推動縣市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和產業特徵,探索各具特色的縣域創新驅動發展路徑。推進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支持縣市圍繞地方主導產業,創建一批特色農業科技園區。實施科技支撐鄉村振興行動,建設一批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範基地。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三、推進國家高新區創建
全力推進恩施高新區創建國家高新區,力爭將恩施高新區建設成為全州科技創新核心承載區和示範區。按照“生態型、科技型、創新型”特色園區目標定位,推進恩施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加快引入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在園區集聚發展,提高園區高新技術企業占比。建立“一區多園”協同創新機制,最佳化園區產業結構,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進培育新興產業,打造優勢產業集群。支持縣市開發區積極建設省級高新區。
第三章  聚焦“四大建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
彰顯“土、硒、茶、涼、綠”五大優勢,立足大生態、構建大交通、發展大旅遊、打造大產業,有針對性地布局建設技術創新平台,組建人才團隊,完善科技金融服務,推進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強化主導產業發展科技支撐。
一、立足大生態,厚植綠色發展科技底色
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加強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抽水蓄能、頁岩氣等清潔能源領域科研攻關,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專項,推進節能減排,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落地見效。依託湖北民族大學組建“兩山”轉化與山區綠色發展研究院。加快建立生態產品信息普查體系,逐步完善生態產品調查監測、價值評價、經營開發、保護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保障等機制。引進國網通信產業集團等國內一流雙碳服務落地支撐機構,構建恩施碳中和支撐服務平台,爭做“宜荊荊恩”和武陵山區域的“大生態”雙碳經濟發展示範區。
二、構建大交通,加強智慧交通科技賦能
結合恩施交通行業現狀,以科技賦能“補短板、強支撐、提質效、優服務”,推動交通建設、安全、管理質效提升,加快交通運輸一體化融合發展。組織實施公路高邊坡災害預警系統開發與套用、基於新能源的高山公路融雪化冰技術研究等項目,保障民眾出行安全。配合全州密織鐵路網、提質公路網,布局全州交通管理智慧型化體系建設和出行服務質量提升等相關套用場景。結合恩施州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設,實施智慧交通提升行動計畫,構建先進的交通信息基礎設施。推動機器人、環境智慧型感知及控制、5G通信產品在交通行業的套用,服務保障民眾安全、便捷、綠色、舒適出行。
三、發展大旅遊,強化智慧旅遊科技攻關
大力發展智慧旅遊,完善全域旅遊大數據平台和“一部手機游恩施”智慧文旅綜合服務功能,實現恩施州文旅信息服務一體化。支持湖北民族大學開展以安全為核心的智慧旅遊關鍵技術研究,建設一批智慧旅遊景區,以科技賦能旅遊住宿品牌宣傳、預訂及延展服務體系,打造一批附加值大、知名度高、地域特色強的旅遊商品品牌,強化數位技術在文旅產業建設中的創新套用與場景落地。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恩施州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等環節套用。加快大數據、人工智慧、5G通信、超高清視頻、AR、VR、XR、MR等技術在文旅行業中的套用,探索“雲展覽”“雲旅遊”等沉浸式體驗文化消費新模式。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推動本地文化符號和文化IP產品對外宣傳精準投放,實現市場行銷精準化、行業監管智慧型化、產業運行數據化,促進恩施州文旅產業發展。
四、打造大產業,提升主導產品科技含量
圍繞清潔能源、硒精深加工、現代菸草、綠色建材及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深入探索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在“大產業”產品中的套用。支持恩施“富硒、有機、生態”產品特色品牌做大做強,助力建設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一村一品+”,以農業農村現代化抬高全域高質量發展底板。聚焦精密製造、生物醫藥、清潔能源等產業,持續開展科技招商,促進新型工業上、中、下游一體化發展,最佳化產業結構。謀劃全州數字生活新服務體系建設,探索服務業數位化、品牌化、標準化建設,結合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打造一批高質量、受歡迎的現代物流、金融服務、電子商務行業服務產品。
(一)做深“土”文化
一是推進建設西蘭卡普企校聯合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開展西蘭卡普輕薄化技術研究,推動類人視覺、聽覺、語言、思維等智慧型技術在本土文化領域的創新套用。二是探索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推動“民族文化數字雲平台”建設,集中展示民族文化與習俗,形成民族文化資料庫和展示平台,以科技創新賦能,加快推動以民族文化為核心的特色文旅產業發展。
(二)聚焦“硒”品牌
加強硒產品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制修訂,力爭主導全國硒產品基礎標準制訂。建立完善的高聚硒生物(特別是堇葉碎米薺和富硒藻類)硒蛋白、硒多肽、硒多糖和硒黃酮提取工藝,推進其作為食品添加劑的進程。大力支持硒領域套用研究和延展產業領域發展,促進硒蛋白、硒多肽等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快速發展,打造千億級硒產業集群。
(三)延伸“茶”鏈條
推進茶葉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促進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業化套用和產業一體化建設研究。推進州內茶企、州農科院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開展茶葉精深加工、功能性代用茶研發,推廣綠色種質、抗病、抗蟲、抗高溫、抗凍害等茶葉種植、培育技術。支持小型化茶葉採摘機械設備研發製造。
(四)彰顯“涼”特色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賦能新時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藉助新興科技打造智慧型家護、雲診斷、雲隨訪、雲社區等套用場景,建設康養基地,助力恩施康養產業經濟發展。推進實施超聚硒堇葉碎米薺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範區項目,打造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樣板。支持建設一批康養領域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範基地。
(五)放大“綠”優勢
搶抓碳中和背景下的清潔能源科技創新機遇,全力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謀劃創建省部級頁岩氣勘探開發重點實驗室,聚力解決我州頁岩氣勘探開發遇到的技術難題。開展清潔能源產業科技創新鏈“協同提效”工作研究,打破能源科技創新鏈管理和研究壁壘。開展電力能源與數字經濟技術深度融合研究,實現多能互補、智慧型互動,推動綜合清潔能源系統平台建設。
第四章  加快培育創新主體,增強創新發展後勁
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嚮導,推進“政產學研金”深度融合,加速創新主體和創新平台建設,圍繞重點產業打造“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龍頭企業”爬梯式培育體系,聯動促進同領域企業產業技術交流。完善“財政+金融”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推動創新主體技術和規模提檔升級。
一、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鼓勵龍頭企業創新發展,在硒精深加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領域,擇優精選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具有行業標桿作用的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引導企業在研發投入、產學研合作、人才引育、智慧財產權創造及保護等方面進行創新。支持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發展,引導傳統製造業向數智化高端製造轉型升級,打造一批對產業發展具有支撐帶動作用和全國影響力的領軍企業,把地方特色產業龍頭企業打造成為頭部企業。
二、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
組織實施恩施州高新技術企業“攻堅行動”,以規上企業為重點,建立動態後備庫,引導企業加強智慧財產權儲備,形成“挖掘一批、培育一批、申報一批”梯次布局。加大科技招商力度,針對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完善科技型企業招引工作機制,做大高新技術企業群體規模。到2025年,全州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全省中游水平,入圍全省1000家高成長性高新技術企業20家以上,入圍省百強高新技術企業2家以上。
三、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
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攻堅行動”,加大評價入庫力度。引導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加強科技型中小企業孵化,從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品牌創建、企業管理等方面完善政策扶持。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培育一批細分領域“隱形冠軍”企業和“瞪羚企業”。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改造力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公共研究開發平台和科學技術中介、創新創業服務機構要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
四、完善科技創新金融服務
鼓勵金融機構開展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業務,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在信貸、投資等方面支持科學技術套用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鼓勵保險機構根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開發保險品種,促進新技術套用。積極推進科技金融信貸產品創新,立足州情實際,開發支持特色產業發展的綜合性金融服務產品。強化“財政+金融”雙驅動,積極整合財政資源,建立貸款擔保、風險補償、貼息獎補等金融支持配套機制,激發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積極性,撬動更多銀行貸款投放。大力實施“科技金融服務滴灌行動”,支持州國投、州高新投成立科創基金,通過點面結合、精準推進,為全州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務。
五、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
支持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管理機制現代化的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圍繞全州主導產業集群建設,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組建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創新聯合體、專業型研究所(公司)、企校聯合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支持湖北省富硒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展壯大,推進湖北恩施道地藥材產業技術研究院、藤茶產業技術研究院、有機茶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建設,著力建成集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產業催化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公共服務綜合體。
六、加強科技創新平台建設
著力提升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風濕性疾病發生與干預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的基礎研究能力。面向清潔能源、硒精深加工、現代菸草、綠色建材及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支持龍頭企業、高校院所自建或共建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支持重點企業牽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鼓勵開展產業研究、組織示範套用、市場對接等活動;支持企業牽頭建設院士工作站、專家工作站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支持招商引進的企業加強研發機構建設,增強核心競爭力。
七、強化科技孵化平台建設
支持龍頭企業、產業園區、高校院所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雙創”示範基地等孵化服務平台。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向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轉型,實現孵化服務由“企業集聚”向“產業培育”轉變,打造具有恩施特色的科技企業孵化平台。加強科技孵化平台績效管理,健全有進有出的動態調整機制。
第五章  強化關鍵技術攻關,破解產業發展瓶頸
圍繞重點產業部署創新鏈,採用“揭榜掛帥”等方式,集中突破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清潔能源、種質資源等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項目管理機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
一、加強基礎研究與套用
立足恩施“全球最大富硒生物圈”優質資源,依託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北京中醫醫院、湖北民族大學硒科學與產業研究院、州中心醫院硒與人體健康研究院、州農科院等加強硒領域基礎研究,為硒的套用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加強微生物、動物、植物的硒代謝網路構建、硒蛋白生物合成及調控的分子機理、硒對細胞氧化還原調控機理、硒蛋白在細胞內的生理作用機理及硒在植物抗逆過程中的分子作用機制等方面基礎理論研究。支持土家族、苗族民族醫藥基礎理論和標準體系研究。
二、加強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攻關
基於恩施州健康人群和恩施州中心醫院、湖北民族大學附屬民大醫院的疾病患者大數據基礎,開展道地藥材藥用植物(黃連、川貝母、木瓜等中藥材)抗腫瘤、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和抗衰老方面研究,推動世界“硒+生物醫藥製造業”大力發展。鼓勵科研單位和醫療機構加強合作,對傳統中醫藥診療技術、技法進行最佳化創新,發展新型診療技術、簡便診療方法等,鼓勵企業開展名方、驗方、醫院製劑、民族醫藥篩選及開發,研製一批中藥或土家族、苗族民族醫藥新藥、醫院製劑、新用途藥物等。支持黃連、黃精、大黃等道地中藥材品種選育、綠色種植技術研發和加工技術研究。加強中藥替抗產品等技術研究,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三、增強電子信息產業創新實力
支持立訊精密、達翔技術、智泰科技等龍頭企業與武漢大學、湖北民族大學等州內外高校院所深化合作,準確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機遇,面向5G、人工智慧等領域聯合創建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企校聯合創新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加強產業前沿技術攻關,促進電子元器件、智慧型終端快速健康發展。支持湖北恩施學院與中軟國際合作共建華為雲學院鯤鵬中心。推動“網際網路+服務+農業+工業”模式向縱深發展,釋放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經濟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四、支持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技術攻關
組織開展對清潔能源相關領域課題研究,引導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清潔能源創新研發平台,推動“光、水、電”清潔能源研發及套用,構建“源網荷儲”整體解決方案,精準控制用電負荷和儲能資源,實現多種清潔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的提升。強化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意識,加快推進生態環保智庫建設,鼓勵建設生態環保創新合作平台。激發高校、科研院所綠色技術創新活力,推進“政產學研用”多方深度融合。
第六章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助力實施鄉村振興
一、強化現代農業發展技術支撐
一是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著力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鑑定挖掘一批優良種質基因,加快建設現代化種質資源庫。二是聚焦資源保護、育種創新、測試評價和良種繁育四大環節加大技術攻關,構建保、育、測、繁分工合作和緊密銜接的現代種業發展格局,全面提升種業現代化水平。三是力爭湖北洪山實驗室在恩施州建設馬鈴薯、茶葉、蔬菜等種業育種創新基地,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四是加強農產品加工、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領域技術攻關。
二、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基地
以新興科技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加快鄉村數位化建設,促進農業機械化、替抗飼料開發等工作,探索實施智慧農業、循環農業等新模式。支持企業利用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技術及抖音、頭條等平台,積極探索實施“技術支撐+網際網路流量+本地農產品品牌”科技助農新行銷模式。強化農業科技人才培育工作,創新工作機制,促進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建設。增強農業科技人才團隊建設與培育,提升基層科技人員知識素養。支持州內高校院所、農業科技型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建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基地、星創天地,到2025年,實現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平台縣市全覆蓋。
三、加強動物疫病和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關鍵技術研究
以技術創新為原動力,開展動物重大疫病控制與淨化工作。積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開展動物重大疫病流行病學、檢測、監測和信息化預警等新技術研究,研發高效、便捷的病原消殺、阻斷技術,構建全州生物安全防控和重大動物疫病淨化技術體系。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積極保護利用自然天敵,持續推進馬鈴薯等農作物的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態調控等非化學防治技術。支持州內高校院所開展有害生物致害機制研究,挖掘致死基因及分子靶標,研發農藥先導化合物及新產品。
第七章  提升成果轉化質效,打造一流科創長鏈
結合恩施州重點產業特色和優勢,加快建設武陵山技術交易大市場,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經濟緊密結合,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激發支柱產業發展壯大。積極推進科研人員與孵化企業“捆綁”形成利益共同體,提升成果轉化效率和成功率。完善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平台,釋放技術成果轉化的網路效應,形成以市場化機制運行的創新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
一、加快主導產業科技成果轉化
圍繞現代農業、生態文化旅遊業、富硒產業、新型工業等主導產業,建立“政產學研金”協同推進機制,完善市場化模式,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通。面向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需求,加強新技術、新產品供給,發布一批企業技術需求清單,以需求為導向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套用。
二、做強市場化成果轉化服務平台
加強區域科技服務協同創新,加快建設恩施州技術交易大市場,推動形成“1+9”技術交易市場網路體系,突出目標管理,實行績效考核,創新服務模式,最佳化服務流程,提升技術交易市場化服務能力。發揮市場在科技成果生態鏈條上的驅動作用,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成果產出機制,引導高校院所以及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圍繞鄉村振興需求,加快新技術新成果轉化套用,及時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切實增強全區域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高創新效能。
三、常態化組織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活動
持續推進成果轉化“聯百校、轉千果”科惠行動、科技成果“高校行、市州行”等推介對接活動,進一步暢通信息匯交渠道,促進科研成果供需對接、信息對稱。組織專家、企業家和技術經紀人開展“企業高校院所行”和“高校院所專家企業行”雙向行動,促進重大科技成果在全州轉化。加強州內技術轉移人才培養,依託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人才培養基地,開展實戰案例教學和線下實訓,培養具備實操能力的套用型人才。將技術經紀人納入職稱晉升通道,將業績突出的高層次技術轉移服務人才納入州內高層次人才支持計畫並推薦到省里。
第八章  最佳化人才引育機制,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制定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構建貫通人才引進、培養、評價、流動、激勵的全鏈條政策體系。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突出標誌性成果評價。圍繞重點產業,積極培育、引進優秀人才在我州組建創新團隊,尤其是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的領軍人才,打造更多一流創新創業團隊。
一、拓寬引才育才路徑
全面對接國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實施恩施州“硒谷英才”計畫。組織實施恩施州重點創新團隊項目,培養和集聚一批領軍人才、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依託外地商會、人才工作站,構建常態化的人才聯絡網,組織開展人才專項對接活動。精準選派一批州級“科技特派員”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積極爭取國家“三區人才”、“科技專員”、省“科技特派員”、“科技副總”等到我州開展服務。
二、支持科研人員創新創業
破除“四唯”不良傾向,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分類評價體系。支持事業單位設定創新型崗位,鼓勵科研人員到企業和其他科研機構、高校、社會組織等兼職或離崗創新創業。建立高校、科研機構績效工資穩定增長機制,提高科研人員收入水平,讓科研人員“名利雙收”。
三、完善高端人才服務保障
將高層次人才住房保障納入全州住房保障體系,建設高品質人才公寓。完善人才創新創業服務超市功能,全力提供人才落戶、人事代理、檔案保管、證照辦理、稅務經辦、項目申報、創業孵化、投融資等方面的高效便捷服務。建立高層次人才服務“一卡通”綠色通道,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提供職稱評審、社保優待、醫療保健、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全方位服務。
四、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
堅守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為民”的目標、“科技”的屬性、“特派”的特色,全力服務“三農”,助力創新驅動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為推動我州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制定出台州級科技特派員管理辦法,提高企業需求與科技特派員從事專業的契合度,提升選派質量。建立健全以需求導向的選派機制,把基層企業、經營實體和農民的需求作為科技特派員選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自上而下的“派”改為由下而上的“選”,為企業和縣、鄉、村發展提供更加全面的科技服務指導。
五、推進科普事業縱深發展
著力構建科學普及創新發展新機制,明確創新科普工作方法,加強科普信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進一步推動“網際網路+科普”行動計畫,實現傳統科普渠道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形成大科普格局。推動科創和科普工作的融合,將開展科普活動作為科研項目任務和課題驗收的重要內容,有序進行科技志願服務行動和平戰結合常態化應急科普宣傳,引導鼓勵更多科技工作者熱愛和從事科普工作。按照“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要求,推動全州科普工作。加強科普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建立科技志願服務隊,壯大科普隊伍,充分發揮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科技志願者的科普主力軍作用。持續推進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相關主題科普活動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機關、進校園、進家庭,實現到“十四五”期末,全州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1%以上。
第九章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最佳化科技創新生態
一、最佳化科技項目遴選機制
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的科技項目遴選、經費分配、成果評價機制,推動建立與各產業創新需求相對接的會商機制,建立產業目標導向的項目庫。採用“揭榜制”“賽馬制”等激勵機制,統籌推進科技項目機制改革。對全州主導產業集群技術需求、基礎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項目進行快速規劃、評審、立項、審批、評估和監管,推進政府全鏈條一體化組織服務及實施,針對重點領域技術“瓶頸”,採取“揭榜掛帥”方式,有效集聚和整合優勢創新資源,集中力量開展技術攻關。
二、精簡科技項目管理流程
完善科技項目管理方式、科技評價機制,大力精簡科研項目立項、申報、評審、公示、實施、考核、驗收等流程。避免重複性檢查和評估,減輕科學技術人員項目申報、材料報送、經費報銷等方面的負擔,保障科學技術人員科研時間。積極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加快推進科技項目管理系統平台建設和既有平台的技術及流程疊代,實現科技項目申報、評審、公示、監督的公平公正和項目管理流程最佳化,讓科研人員將精力聚焦科學研究,實現科研人員“科技立項不求人”,提升科研管理服務和項目質量。
三、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進一步簡化科研項目管理流程,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策權,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大膽探索、潛心研究,激活科技創新內生動力。認真執行部門預算批覆前項目資金預撥制度,保證科研人員及時使用項目資金,允許在研期間的項目資金結轉下一年度繼續使用,落實科研經費管理“鬆綁”政策措施,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加強科研作風學風建設,建立和完善科研誠信、科技倫理管理制度,遵守科學研究活動管理規範,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
第十章  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一、強化組織保障
一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全面提升科技戰線黨組織功能,充分發揮黨組織對科技創新工作的引領作用。加強規劃實施巨觀管理,全州各級各部門依據規劃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工作部署,做好與規劃思路和目標的銜接,做好規劃重大任務的分解和落實,做好重大事項的協調跟進。各縣市科經局、恩施高新區科經局要加強對規劃的宣傳、實施指導及協調服務,為全州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二是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各級黨委常委會議、政府常務會議每年至少聽取1次科技創新工作匯報。州推進科技創新領導小組要加強整體謀劃、統籌協調、督促檢查。州直相關部門要認真履職盡責,強化工作協同,細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實。強化考核督查,將科技創新重點指標納入各縣市、恩施高新區年度責任目標考評體系,加大考核權重,強化科技創新任務落實督辦制度,定期通報科技創新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二、完善政策保障
一是加強科技創新政策支持,全面落實國家、省、州科技法規和科技創新支持政策,緊跟前沿發展趨勢加快政策疊代更新,加強創新鏈政策各環節的協調,構建更加開放、更加高效的科技創新主體培育、人才引進、平台建設、成果轉化、研發激勵、金融服務等政策法規體系,提升科技創新整體效能。
二是加大創新政策宣傳力度,大力加強科技創新政策宣傳,為高校院所、企業做好政策解讀。及時了解企業技術研發過程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針對性地提供政策支撐,做好資源對接。豐富宣傳形式,提高宣傳效果,將宣傳科技創新創業政策法規制度化、常態化,讓更多人了解科技創新、支持科技創新、參與科技創新,形成以科創為榮的創新創業濃厚氛圍。
三、加強資金保障
一是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利用好中央和省級財政科技資金、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等各級各類財政資金,支持高校院所、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州財政統籌資金支持全州科技創新工作,各縣市、恩施高新區建立健全財政科技投入保障機制,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穩定提高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嚴禁挪用、占用科技項目資金,確保科研任務順利實施。
二是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以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為重點,支持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規範財務管理和投入統計,為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奠定基礎,支持企業不斷提高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促進企業逐步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州財政逐步加大州級科技專項資金投入力度,支持高新產業發展、自主創新、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
三是拓展科技投入渠道,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綜合套用信用貸款、科技專項貸款保障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強化政府性融資擔保平台對科技型企業融資擔保增信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州、縣市國有企業與社會資本合作,建立科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著力支持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醫藥、數字產業等領域的重點項目,逐步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