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恩施州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由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發布,於2022年4月8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恩施州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 發布單位: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 
第一章 發展現狀
一、主要成就
“十三五”是恩施州發展進程中進步最快、變化最大、民眾得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我州衛生健康事業取得長足進步。
(一)居民健康水平
“十三五”末,全州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8.55歲,孕產婦死亡率為3.23/10萬、嬰兒死亡率為3.8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5.26‰,實現了“十三五”預期目標。
(二)衛生資源
“十三五”末,全州各級擁有醫療衛生機構2966個,其中醫院60個,公共衛生服務機構29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871個,其他機構6個。州中心醫院綜合實力躋身全國自治州第一方陣、地市醫院百強,縣鄉醫療機構設施設備升級全部達標,村衛生室“空白村”清零。衛生機構共有工作人員31128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4923人(執業及助理醫師9287人,每千常住人口擁有2.69人;註冊護士11979人,每千常住人口擁有3.47人)。開設病床26669張(每千常住人口擁有病床7.72張),其中醫院擁有床位17340張,鄉鎮衛生院擁有床位8126張,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擁有床位445張。
全州衛生健康事業投入209億元,人均達6000元。實現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覆蓋,實施按病種收費改革,全面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州縣域內住院量不斷增加。大型設備檢查和化驗項目價格分別下降20%和10%,公立醫院藥占比下降近5個百分點。
二、機遇挑戰
當前,全州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全面部署健康中國建設,為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人民民眾健康需求持續增長,在關注“公平可及”普惠的同時更加關注“水平質量”的提升,為提升健康服務水平提供了強勁動力。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與生命科學的進一步融合,為最佳化健康服務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時,我州衛生健康事業也面臨新的挑戰。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有待進一步解決,人民民眾對衛生健康有了更高需求。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一些傳統傳染病威脅持續存在,新發突發傳染病不斷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有發生,公共衛生安全形勢複雜嚴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疾控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補短板工作刻不容緩。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走低,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高齡化與少子化並存,康復、護理需求井噴,健康服務與醫療費用的雙重壓力加大。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踐行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圍繞以大健康為主體、醫療衛生和公共衛生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總體格局,適度增加衛生資源總量,最佳化配置結構,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主動適應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改進和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
二、基本原則
(一)思想引領,黨建優先。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衛生健康改革發展全過程,高質量抓好全州衛生健康系統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和制度建設,為全面推進健康恩施建設提供根本保證。
(二)以人為本,突出健康。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做到發展理念體現健康優先、發展規劃突出健康目標、政策制定評估健康影響,實現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三)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注重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進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系和疾控體系改革,推動醫療衛生機構從依靠藥品等物耗資源轉向人才、科技、信息等創新要素,增強衛生健康治理體系整體效能。
(四)預防為主,共建共享。堅持預防為主,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加強醫防融合,聚焦影響民眾健康突出問題,堅持政府主導與調動社會、個人的積極性相結合,強化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意識,推動健康恩施建設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共享。
(五)整體推進,集約高效。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統籌預防、治療、康復等健康資源配置,健全醫療衛生機構間權責清晰、資源共享、利益相融的分工協作機制,加快補齊公共衛生短板,進一步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滿意度。
三、主要指標
指標類別
序號
主 要 指 標
2025年目標
指標性質
健康水平
1
人均期望壽命(歲)
79
預期性
2
嬰兒死亡率(‰)
≤5
預期性
3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6
預期性
4
孕產婦死亡率(1/10萬)
≤10
預期性
5
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
≤13
預期性
衛生資源
6
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數(張)
7.5
預期性
衛生資源
7
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3.2
預期性
8
每千常住人口註冊護士數(人)
4.2
預期性
9
每萬常住人口全科醫生數(人)
≥3
約束性
10
每千人擁有0—3歲嬰幼兒托位數(人)
4.5
預期性
11
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設定老年醫學科的比例(%)
≥70
預期性
健康服務
12
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30
預期性
13
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
≤48.2
約束性
14
高血壓控制率(%)
≥30
預期性
15
糖尿病控制率(%)
≥45
預期性
16
產前篩查率(%)
80
預期性
17
縣域內就診率(%)
≥90
預期性
18
每千人口獻血率(‰)
≥10
預期性
19
以鄉鎮為單位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
>90
約束性
健康保障
20
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
≤27
約束性
第三章 重點任務
一、高站位推進健康恩施建設
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促使全民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有序推進社會衛生綜合治理,建成1至2個省級健康城市。以控制健康危險因素、實施早診早治、構建醫防協同體系為重點,全面實施“323+”健康問題攻堅行動、衛生城市創建行動、健康細胞建設行動、健康素養提升行動,全面打造國家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綜合試驗區。通過不斷努力,人群發病率、致死率和疾病負擔明顯下降。
到2025年,全州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指標達到30%以上,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指標達到25%以上,產前篩查率達到80%以上,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達到45%以上;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降至200.2/10萬以下,70歲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降至8.5/10萬以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降至48.2%以下,重點人群重大慢病過早死亡率降至13%以下,肺結核發病率達到省定目標。高血壓、糖尿病的知曉率、控制率達到目標要求。
專欄1:主要健康問題干預重點行動
323+健康問題攻堅行動:聚焦心腦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3類重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2種基礎疾病,出生缺陷、兒童青少年近視、精神衛生3類突出公共衛生問題,以及我州比較突出的結核病、風濕病問題,全面實施攻堅行動,降低人群發病率、致死率和疾病負擔。
衛生城市創建行動:鞏固衛生創建成果,實現省級衛生縣城全覆蓋,積極推進健康城市建設,打造衛生城市升級版。
健康細胞建設行動:積極推動健康環境改善、健康知識普及和健康行為養成。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五進”活動,創建一批省級衛生鄉鎮、衛生村和衛生社區,夯實健康恩施基礎。
健康素養提升行動:深入開展“健康進萬家”活動,創建一批健康促進縣市,舉辦健康科普大賽,提升民眾健康素養。
打造國家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綜合試驗區:通過試驗區建設,推動食品安全標準修訂、風險監測評估、國民營養計畫及健康中國合理膳食行動等相關措施在恩施州先行先試,切實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飲食安全,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二、高標準打造疾控體系
完善以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核心、縣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骨幹、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為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全社會協同參與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網路,打造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傳染病救治體系、院前急救體系、基層防控體系和公衛應急信息平台“四體系一平台”的公共衛生體系補短板重點工程。
提升應急醫療資源儲備能力,州中心醫院建設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各縣市依託綜合醫院(中醫院)建設獨立的傳染病大樓。新建醫療機構按照傳染病醫院(病區) 建設標準規範建設。
強化應急指揮,州、縣市設立由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牽頭的公共衛生應急委員會,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上下聯動、部門配合、分級負責、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指揮體系。完善發熱、腸道門診(診室)等傳染病監測哨點布局,構建以哨點醫院為核心的監測網路,嚴格落實預檢分診和首診負責制。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分級分類組建衛生應急隊伍,構建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村(居)民委員會為基礎、專業疾控機構為指導、全社會全人群共同參與的群防群控體系。
提升職業病防治能力水平,依託疾控機構標準化建設,健全完善州縣級職業病危害防治技術支撐體系,提升職業病診治康復能力。
專欄2:公共衛生體系補短板重點工程
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工程。支持州縣兩級疾控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置,提升傳染病病原體、健康危險因素的快速檢驗和現場處置能力。
傳染病救治體系建設工程。支持州中心醫院及縣級醫院建設傳染病區,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建設發熱門診,提升傳染病防治能力。
院前急救體系建設工程。支持院前急救體系建設,州縣兩級建立獨立的120急救指揮中心,設定直屬急救站點,按要求配置急救車輛,到2025年全部實現獨立運行。
基層防控體系建設工程。按照“三區兩通道”要求改造建設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發熱門診(診室),配置移動醫療服務車,配齊相關醫療設備;每個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配備智慧型健康服務包。車輛、設備等與縣級醫院聯通,實現“鄉檢查、縣診斷”。
公共衛生應急信息平台建設工程。建立恩施州全民健康信息化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平台,並接入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縣域依託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或醫共體平台,整合縣域內所有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信息。
三、高品質共享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強化公共衛生職能和基本醫療服務,鞏固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中心、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衛生三級服務網路,健全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完善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進一步提升城市社區衛生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高質量發展,強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公益性職責。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實行診療項目政府指導價和零差率銷售,全面落實一般診療費等醫保報銷政策,進一步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公平可及性,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保障激勵。
以高血壓、2型糖尿病“醫衛融合”規範管理為契機,進一步探索對居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模式。加強基層心腦血管防治站建設,深入推進基層心腦血管疾病一體化防治工作。全面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全科醫生和村衛生室骨幹村醫培訓。積極探索社區醫療機構“首診制”和社區醫療機構與大醫院的“雙向轉診”制度,逐步實現小病不出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醫療模式。健全基本公衛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衛服務均等化,逐步建立基層慢病管理醫防融合機制,完善電子健康檔案的錄入採集,加強和最佳化基本公衛服務項目績效評價,繼續做好基本公衛服務項目宣傳工作,推進提高項目服務覆蓋率、滿意度,不斷提升居民對基本公衛服務項目的知曉率、感受度。
專欄3: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高質量發展工程:推動鎮區常住人口10萬左右的非縣級政府駐地鄉鎮衛生院或中心衛生院建設縣域醫療副(分)中心。每個城市建制區按二級醫院標準建設一家社區醫院。
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推動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因地制宜建設康復、老年、中醫、婦幼保健等特色科室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基層衛生機構保障激勵工程:學習武漢市、襄陽市、宜昌市試點的經驗,力爭公立基層衛生機構全面實施“公益一類保障和公益二類管理”保障模式,擴大分配自主權,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激發發展活力。
專欄4:重點人群健康服務補短板工程
婦女兒童健康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重點建設州婦幼保健院,推動縣級婦幼保健院標準化建設。通過武漢市及三級醫院對口支援等方式,促進優質婦產科、兒科資源向基層下沉。
普惠托育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充分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示範帶動作用和地方政府引導作用,重點推進承擔一定指導功能的示範性托育服務機構和社區托育服務機構建設。
職業病防治能力提升工程:依託疾控機構標準化建設,健全完善州級職業病危害防治技術支撐體系,提升職業病診治康復能力。
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重點支持州級精神衛生中心建設,改善老年人和兒童精神疾病、睡眠障礙、抑鬱焦慮、精神疾病康復等相關設施條件。推動州縣兩級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體系建設,健全州縣兩級精神衛生專業機構。
康復醫療“城醫聯動”工程:支持部分有一定規模、床位利用率不高的醫院轉型改建為康復醫療機構和護理院、護理中心,重點為大病患者、失能失智人群、臨終關懷患者提供普惠性醫療康復和醫療護理服務。
四、高效能建設醫療服務體系
推動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重點支持州中心醫院建設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臨床醫學中心和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統籌區域發展布局,堅持把整體推進縣域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擺在優先位置,鼓勵衛生資源薄弱的縣市加快建設,增加服務供給。強化區域間交流合作,實現衛生健康資源共享,實行差異化發展。做大做強州級醫院,驅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加快縣級醫院提標擴能,推動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建設三甲醫院。支持社會辦醫,控制公立醫院單體規模和綜合醫院數量,控制中心城區醫療機構發展,推動城市醫院布局城鎮新區,推動大型醫院多院區、差異化、均質化發展。
持續推進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和臨床專科建設。推進醫療績效評價機制和醫療質量控制動態監測,持續改進醫療質量。加強器官移植、用藥安全、用血安全、民營醫院運營等重點監管。開展“平安醫院”創建,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安全生產監管。繼續推進臨床重點專科體系建設,積極爭創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創建一批省級重點專科,加強婦產、兒童、老年、腫瘤、康復、血液、感染、重症醫學等薄弱專科建設,推動各級醫療機構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增強醫療服務核心競爭力。
持續加強醫療聯合體、醫共體建設。鼓勵三級醫院合作共建二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推進上下融合。加快發展城市社區醫院,促進優質資源向基層延伸。繼續做好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動縣域醫共體提質增效。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明確不同級別和類別醫療機構的職責和功能定位,暢通雙向轉診通道,引導三級公立醫院逐步減少普通門診,重點發展危急重症、疑難病症診治,推進日間手術和日間醫療服務。
加快建設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立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全面推行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三級醫院全部建立總會計師制度,鼓勵其他公立醫療機構建立總會計師制度。加強醫院管理,開展三級醫院績效考核並向二級醫院延伸,實施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效果評價。全面建立運營管理體系,實行全面預算管理。
推進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建設。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將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與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基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補助資金撥付掛鈎,確保公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二級公立醫院、三級公立醫院基本藥物配備品種數量占比不得低於國家要求。落實國家藥品、耗材集中採購,提高集中採購藥品、耗材的使用率,強化藥品、耗材使用行為監管,加大耗材使用治理力度。
專欄5: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工程
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工程:依託州中心醫院、民大醫院推動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形成州域內具有較強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的優質醫療服務基地、醫學科研陣地和人才培養高地,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保證民眾危急重症、疑難病症基本在州域內得到解決。
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建設工程:按照“格線布局、均衡配置”要求,通過醫聯體等形式,幫扶2至3家縣級綜合醫院建成州級區域醫療中心,促使其重點疾病診療水平與州城差距明顯縮小。
縣級醫院提標擴能工程:用好上級重點支持脫貧地區、革命老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區等政策,推動縣級醫院提標擴能,改善醫院診療環境。加強胸痛、卒中、創傷、呼吸等專病中心和腫瘤綜合治療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設。
五、高水平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
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將州民族醫院建設成為武陵山區域具有一定影響力、輻射周邊的中醫醫療中心,引領全州中醫藥事業創新發展。推動恩施市、來鳳縣、鶴峯縣中醫院獨立設定並按二級甲等醫院標準建設,支持巴東縣中醫院搬遷新建,鼓勵社會力量辦中醫醫院、門診部和診所。重點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國醫堂健康信息平台建設,支持國醫堂配齊中醫醫師,使其能夠開展10類及以上中醫藥診療技術。中心村衛生室普遍開展中醫藥服務、一般村衛生室能熟練運用5類以上的中醫適宜技術。到2025年,100%的綜合醫院、80%的婦幼保健院設定中醫科和中藥房,形成預防在前、防治結合、康復為主的中醫藥服務體系。
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對接疫後補短板政策,全面提升中醫藥應急服務能力。建立重大疫情中醫藥人群預防和早期介入治療機制,依據中醫辨證論治等理論及時推出中藥預防和治療方案,發揮中醫藥在應急處置中的作用。支持州民族醫院、利川市民族中醫院、建始縣中醫醫院做優做強脾胃、骨傷、肛腸、腎病及康復等中醫重點專科群,支持其他縣市中醫醫院建設3個以上特色專科(專病)。到2025年,力爭建設1個國家級、25個省級、40個州級重點中醫專科。
實施中醫治未病工程、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和時珍人才培養工程,將中醫藥服務融入疾病診療全過程,擴大中醫藥在孕產婦保健、兒童保健、慢病防控、養老服務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居民中醫藥健康素養。到2022年,所有中醫院設治未病科(養生堂),在重點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廣20個左右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
專欄6:中醫藥強州重點工程
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重點支持州民族醫院等3至5家中醫特色突出、臨床療效顯著、示範帶動作用明顯的重點中醫醫院建設,支持建設一批中醫名醫堂。
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推動組建若干中醫專科聯盟,推動縣級中醫醫院建設中醫特色專科,參與縣域醫共體建設,擴大中醫館信息平台覆蓋面。
時珍人才培養工程:建好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西醫學習中醫培訓基地和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建設一批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開設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等培訓班,培養一批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和中青年骨幹人才。
六、高質量提升出生人口素質
大力倡導優生優育,為婦女兒童提供系統規範的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兒童保健和計畫免疫等服務,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加強對高齡人群生育諮詢、指導和服務工作,降低高齡孕產婦生育風險。推進普惠托育服務能力提升,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月子中心、非營利性婦女兒童醫院、普惠性托育機構,0—3歲托位數達到4.5/千人(常住人口)。加快培養月嫂和育兒嫂,推動政府、機構、社區和家庭形成嬰幼兒照護合力。在大型公共場所、旅遊景區等設定母嬰室,保障母嬰權益。
加強婦幼保健服務網路建設,將各級婦幼保健機構建設納入“十四五”時期重點建設規劃,強化婦幼健康臨床重點專科與保健特色專科建設,推動婦女兒童健康服務能力提升,推進中醫婦科、中醫兒科建設。落實母嬰安全五項制度,加強產、兒科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設,預防和減少孕產婦、新生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事故。加強出生缺陷防治,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開展婦幼保健機構等級評審和績效考核,加強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工作,規範實施婦幼健康服務項目。
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政策,繼續落實好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和計畫生育家庭特別扶助政策,推動聯繫人制度、就醫綠色通道和家庭醫生簽約“三個全覆蓋”。加大家庭托育服務支持力度,加強早期發展指導,提供嬰幼兒照護便捷服務。加強普惠托育機構建設,優先支持普惠托育服務,統籌推進多元化、多樣化托育服務。大力發展社區托育服務,鼓勵單位開展托育服務,探索托幼一體化服務,鼓勵醫療機構提供延伸服務,支持社會力量開展普惠托育服務,發展多種形式的就近便捷托育服務,提高托育服務供給水平。
七、高要求推進衛生監督體系建設
構建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體系,推進全州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機構自治、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多元化監管體系。完善醫療衛生行業信用評價管理,推進綜合監管、依法執業和信用評價結果統籌運用,建立信用等級與監管分級相銜接的分類監管制度。落實醫療機構依法執業主體責任,推動醫療機構依法執業。強化醫療服務智慧型監管系統部署套用,加強醫療服務行為監測。加強監督執法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衛生健康綜合監督行政執法大數據和“網際網路+”技術套用,建立“線上”監管與“線下”現場執法協同機制,加強全行業、全要素、全流程監管,提升衛生健康監督執法能力和監管效能。繼續推進“雙隨機、一公開”工作,大力推動醫保監管、醫療服務監管、職業健康綜合監管等行業監管信息聯動共享。
八、高標桿統籌發展醫養結合
穩步推進醫養結合,建立完善覆蓋城鄉、綜合連續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大力實施老年健康促進行動,拓展老年健康教育內容,組織開展老年健康宣傳活動,提供老年人心理關愛服務。加強老年人健康管理,完善與老年人健康特徵相匹配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完善老年醫療資源布局。到2025年,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比例達到70%以上,二級及以上中醫院全部設定康復科,綜合性醫院、康復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成為老年友善醫療衛生機構的比例達90%,每個縣市至少有1所醫養結合機構。
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健康養老中的作用,堅持養老與養生相結合,將中醫治未病理念、中醫養生保健、中醫藥康復醫療融入健康養老全過程。認真貫徹落實放管服改革和審批登記工作的有關要求,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醫養結合機構以及老年康復、老年護理等專業醫療機構,引導其向規模化、優質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九、高起點推動全民健康信息化
全面推進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建成互聯互通的州、縣、鄉三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實現全員人口、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基礎資料庫基本覆蓋全州常住人口並整合共享,持續深化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綜合管理等業務套用在不同層級上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參與推進政務雲建設,強化信息安全防護。
大力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套用,推進基於恩施州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醫療健康大數據開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廣泛套用,創新網際網路健康醫療服務模式,持續推進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預防、治療、康復和自主健康管理一體化的國民健康信息服務。促進大數據在衛生健康領域套用,重點完善由智慧醫院、遠程醫療、公眾健康信息服務平台等組成的智慧醫療體系,構建衛生健康智慧監管平台。
十、高標準建設衛生人才隊伍
對接國家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實施恩施州中醫藥人才培養項目(杏林人才成長計畫)。聯合國內知名中醫醫療、教學、科研機構,繼續實施第二批恩施州中西醫結合“西學中”人才培養工程。繼續為縣鄉醫療衛生機構補充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實施基層衛生人才三年培訓計畫,提高鄉村醫生服務能力和水平,引導鄉村醫生進行系統學習。開展“大學生鄉村醫生配備”項目,通過訂單定向培養、社會招聘、上級機構派駐、學歷提升等方式,提高大學生鄉村醫生比例,到2025年基本實現“一村一名大學生鄉村醫生”目標。加強產科、兒科醫師培養,力爭出台產科、兒科醫師人才培養相關措施,提升基層產科、兒科服務能力。開展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控制人才技能提升項目,主要對各縣市疾控中心和各級醫療機構公共衛生科、感染科、實驗室等開展技術培訓。
十一、高質量銜接健康扶貧與鄉村振興
保持現有衛生健康幫扶政策基本穩定,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推進衛生健康幫扶政策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完善大病專項救治政策,最佳化高血壓、糖尿病等主要慢病簽約服務,完善縣域內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結算政策,繼續開展醫院間對口幫扶並建立長效機制。持續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診療能力,加強衛生健康人才培養培訓,加大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健康幫扶政策與健康恩施建設相銜接,推動健康教育進鄉村、進家庭、進學校。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引導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強化重點人群和重大疾病綜合防控。推進健康幫扶政策與深化醫改相銜接,建立防止因病致貧返貧長效機制,有效防範因病致貧、返貧風險。
十二、高標準強化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
健全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組織申報符合我州地方特色的食品安全企業標準,開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跟蹤評價,修訂完成《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營養強化劑硒蛋白》(GB1903.28—2018)。加強全鏈條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完善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網路,加強監測結果利用,開展風險評估工作,不斷提升監測評估預警和快速處置能力,奮力打造恩施州國家級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綜合試驗區。
第四章資源配置
一、機構設定
(一)公共衛生機構
1.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州級設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八縣市各設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衛生監督執法機構。州級設立1個衛生監督局,八縣市各設1個衛生監督局。
3.婦幼保健機構。州級設1個婦幼保健機構,八縣市各設1個婦幼保健機構。
4.醫療緊急救援機構。州級設1個急救中心(州急救中心直接指揮調度恩施市急救中心,合署辦公),其餘縣市各設1個急救中心。州縣兩級急救中心建立直屬急救站點,急救站點平均服務半徑:城市地區≤5公里、農村地區10—20公里。州縣兩級急救中心配置一定數量的救護車輛,城市地區達到每3萬—5萬人1輛、農村地區至少每5萬人1輛、邊遠地區達到每1萬—3萬人1輛。負壓型救護車數量占全部救護車數量的20%以上。
5.采供血機構。州級設中心血站1個,八縣市各設至少1個獻血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設立輸血科,有條件的一級以上醫院設立儲血點。
6.精神衛生機構。依託州優撫醫院設州級精神病專科醫院,八縣市各設1家精神病專科醫院。
7.麻風病防治機構。在鹹豐縣設定1所州級麻風病防治中心。
8.其他。全州二級及以上綜合(中醫)醫療機構設感染性疾病科。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建設面積不低於200平方米的標準化發熱門診。
(二)醫療機構
1.綜合醫院。州級設1所公立三級綜合醫院,八縣市各設至少1所公立二級以上綜合醫院。
2.中醫醫院(含民族醫院)。州級設1所公立民族醫院,八縣市各設至少1所公立中醫醫院(民族醫院)。
3.康復醫院、護理院、療養院等醫養結合機構,血液透析、眼科、口腔等特色專科醫療機構,結合當地實際設定。
4.社會辦醫。鼓勵社會辦醫力量舉辦社會急需的婦兒、養老、托育、精神衛生、檢驗、病理等專科醫療機構,填補公立醫療機構的空白,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多種多層次醫療服務需求。
(三)基層衛生機構
1.鄉鎮衛生院。全州所有鄉鎮各設1家鄉鎮衛生院。
2.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恩施市、利川市按街道辦事處各設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他縣政府所在地的城關鎮各設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常住人口超過10萬的城關鎮可增設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0.5萬—1萬人口設定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原則上不超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數的4—6倍,且服務人口不重疊。
3.村衛生室。綜合考慮轄區服務人口、居民需求以及地理條件,合理規劃村衛生室設定。原則上每個行政村設定1所村衛生室,人口較少、面積較小或交通便利的行政村,可與相鄰行政村聯合設定村衛生室。
二、病床配置
(一)配置總量
全州病床總量達到30000張以上,其中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超過10%。全州每千人口擁有病床數達到9張。
(二)配置標準
1.建城區內綜合醫院、中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床位配置根據地理位置、服務人口、床位利用率、平均住院天數、床護比、醫護比等因素進行綜合核定,原則上核定病床後的床位利用率不低於90%,床均建築面積和衛生技術人員配置達到國家要求。
2.縣級綜合醫院床位配置原則上按服務人口進行核定:200—300張/10萬—30萬人;300—500張/30萬—50萬;400—600張/50萬—80萬人;500—800張/80萬—100萬人。縣級中醫院、婦幼保健院根據現有床位及利用率等綜合因素設定床位,最低不少於100張。
3.社會辦醫療機構的床位設定,應有益補充當地公立醫療機構的不足。
4.鄉鎮衛生院床位規模應根據其服務人口數量、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服務半徑、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等因素,按照鄉鎮衛生院類型、基本任務和功能合理確定,每千服務人口設1.2張病床(服務人口:一般衛生院按鄉鎮常住人口加暫住人口計算;中心衛生院在此基礎上,按照加上輻射鄉鎮人口的1/3計算)。
5.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每千服務人口(戶籍人口)設1.2張病床(以護理康復和慢性病治療康復為主要功能的病床)。社區衛生服務站至少設日間觀察床1張,不設病床。
6.可轉換病區:州中心醫院、民大醫院設定可轉換病床60—100張;30萬人口以下的縣設定可轉換床位不低於20張,30萬—50萬人口的縣不低於50張,50萬—100萬人口的縣市不低於80張。配置床旁監護系統、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ECMO)等相關設備的重症監護病區(ICU)床位占比達到可轉換病區床位數的10%。
三、衛生人力配置
(一)配置總量
2025年全州醫師總數達到10000人以上,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力爭達到3人以上,每千常住人口擁有公共衛生人員數和藥師(藥士)數逐年上升。
(二)配置標準
1.疾控機構。按照常住人口的1.75‱統籌核定使用全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員編制,州、縣市疾控預防控制中心高級崗位比例分別提升至30%、15%。在州、縣市衛生健康部門推行公共衛生總師制度,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由同級衛生健康部門副職兼任。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設立首席公共衛生專家,州疾控中心設2名,縣級疾控中心設1名。
2.醫院。醫師與醫技人員比為1:1;病床與護士比為1:0.4,其中三級醫院病床與護士比為1:0.6,重症監護室病床與護士比為1:2.5至1:3。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應占總人數的80%以上。
3.婦幼保健機構。婦幼保健人員州級按90人、縣級按40—70人標準配置。臨床衛生技術人員按設立床位數與人員比1:1.7配置。衛生技術人員占總人數的75%—80%。
4.采供血機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規模應占職工總數的75%以上。衛生技術人員數與年采供血量配置標準如下:血量在3噸以下的,以24人為基數;血量在3—10噸的,每增加1噸,增配7人;10—30噸的,每增加1噸,增配5人;30噸以上的,每增加1噸,增配3人。
5.鄉鎮衛生院。按服務人口的1.0‰—1.4‰核定鄉鎮衛生院人員配置(每所不少於10人),其中公共衛生人員按服務人口的0.15‰核定,每個衛生院不少於3名。專業技術人員不得低於人員總數的90%。
6.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占所有工作人員比例不低於90%。原則上每萬名居民至少配備5名全科醫師、1名公共衛生醫師,並在醫師總編制內配備一定比例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全科醫師與護士的比例按1:1的標準配備。設康復病床的,每5張病床至少增加配備1名執業(助理)醫師、1名註冊護士。
社區衛生服務站至少配備2名執業範圍為全科醫學專業的臨床或中醫類別執業醫師,至少有1名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執業醫師。每名執業醫師至少配備1名註冊護士。其他人員按需配備。
7.其他醫療衛生機構。以滿足業務工作需要為原則,根據相關標準,結合實際合理配置。
四、其他資源配置
(一)大型醫用設備配置
1.甲類設備由衛生部管理並頒發配置許可證,每類設備全州限配1台,全部配置在三級甲等醫院,其他醫療衛生機構均不配置。
2.乙類設備由省衛健委管理並頒發配置許可證。
(二)重點專科建設
依託州中心醫院、民大醫院,大力推進醫學科研工作及民族醫藥的開發和研究,加強專科建設,積極引進和套用新技術、新項目、新方法,實現衛生科技與防病治病、衛生保健工作有機結合,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水平。
(三)衛生經費配置
衛生經費優先安排和保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建立和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有效減輕居民個人基本醫療衛生費用負擔,確保2025年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例控制在27%以下。進一步加大向國家和省爭取力度,爭取更多的衛生投入,切實減輕地方財政特別是縣級政府的財政負擔。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牢固樹立“大健康”理念,將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中,進一步完善衛生健康規劃實施推進機制,將衛生健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及時研究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強化部門協作,不斷總結經驗,將經過實踐檢驗的有益經驗和模式制度化,進一步最佳化、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和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
二、完善評價體系。各級衛生健康部門要強化對醫療衛生服務行為和質量的監管,健全評價體系和監測網路,及時公開相關醫療服務監測信息,接受社會監督。不斷完善對公立醫療衛生單位的項目績效評價體系,大力推行項目精細化管理,充分發揮項目投資效益。進一步最佳化衛生健康事業單位目標考核與績效分配製度,促進衛生行業不斷加強作風建設、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務質量。
三、增加衛生投入。加大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重點向公共衛生、基層衛生和信息化領域傾斜,確保公共衛生、基層衛生和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設經費落實,確保愛滋病、結核病、計畫免疫和疫後補短板強功能等工作經費落實。充分利用國家民族政策、革命老區幫扶政策及武陵山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宜荊荊恩”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建設等機遇,大力爭取國家及省加大對我州的衛生投入。
四、強化監督抓落實。各級衛生健康部門要定期對規劃的實施工作開展檢查,組織開展規劃實施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加大實施考核力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