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

《恩施州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由恩施州人民政府發文,於2022年2月28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恩施州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
  • 實施時間:2022年2月28日
第一章  水安全現狀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時期,全州水利系統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民眾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推進保障水安全、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和弘揚水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和堅強保障。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環節不斷補強,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大幅提高,防洪減災取得重大勝利;水利工程建設全面提速,水資源配置總體布局明顯改善;農村飲水安全基本實現全覆蓋,民生水利蓬勃發展;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節水型社會建設全面展開,行業管理與服務水平穩步提升;水利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突破,河湖長制從“有名”向“有實”轉變。
(一)築堤防、消隱患,防洪減災體系逐步完善
進一步夯實重點河段薄弱環節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防洪保護圈,保證了江河安瀾。完成清江幹流重點河段近期防洪治理工程,治理長度28.207公里(其中新建防洪堤7.407公里),清江幹流重點河段防洪標準提升到20年一遇;完成高橋壩河、冷水河等14條(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總長度達166.09公里,中小河流防洪標準提升到10至20年一遇;完成烏江流域唐崖河幹流鹹豐縣金洞司河段近期防護工程、沅江流域酉水重點河段防護工程(宣恩段、來鳳段)等重點河道防洪治理工程,主要河流重點河段防洪標準提升到10至20年一遇。完成第九批(薄弱環節補短板規劃)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水庫安全度汛能力得到提升。
實施鹹豐縣新城片區丁寨、宣恩縣麻陽寨等一批集鎮防洪排澇減災工程,流域防洪排澇減災能力進一步加強。
編制全州八縣市城市超標準洪水應急預案,編制覆蓋全州267座大、中、小型水庫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和調度方案。建成州、縣市兩級防汛抗旱調度決策指揮系統,建立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完善覆蓋州、縣市、鄉鎮三級防汛抗旱物資儲備體系,實施州、縣市視頻會商機制和“格線化”管理等防洪減災體系建設。有效應對2020年“7·17”恩施城區近50年一遇洪水、“7·26”建始縣城超百年一遇洪水。
(二)優配置、惠民生,城鄉供水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產、以水定發展”的原則,科學規划水資源配置格局,新建續建一批水源工程、引提水工程、塘堰整治工程,水資源供給調度配置能力進一步增強。
1.大力推進水源工程建設。通過各級多方協調資金,恩施市車壩河水庫引水工程順利開工,喻家河水庫續建工程順利通過下閘蓄水驗收,為州城即將形成以車壩河水庫為主供水源、以喻家河水庫為備用水源、以大龍潭水庫為應急水源的供水格局奠定了基礎。利用煙水援建等資金先後完成利川市高渡河、建始縣木橋河以及巴東縣車溝水庫等工程,開工建設鹹豐縣龍洞灣水庫等一批水源性水庫工程,有效解決基本煙田灌溉用水、受益區民眾生產生活用水、城鎮備用水源等難題。
2.重點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出台《恩施州精準扶貧農村飲水安全實施方案》,著力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形成了以規模以上集中供水工程為骨架、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為依託的供水網路布局。恩施州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為解決蓄水能力差、季節性缺水的實際問題,籌集資金15.5億元,實施來鳳縣精準扶貧農村安全飲水PPP項目、恩施市朝東岩絕壁取水、巴東縣茶店子跨鄉調水、鹹豐縣“杭恩塘堰”組團供水等一大批代表性水源性工程。“十三五”期間,全州新建農村集中供水工程4490處,分散供水工程8407處,解決了147.4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達到國家現行標準下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標準。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5.83%,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2.5%,徹底結束了恩施州過去祖祖輩輩缺水吃、挑水吃、背水吃的歷史。
3.有序完成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和來鳳縣等第六批中央財政小農水重點縣2016年、2018年建設項目,完成利川市2017年中央財政農田水利項目縣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建始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與節水灌溉項目等一批農田水利工程。通過實施堰塘整治、新建及疏挖整修渠道、維修加固塘壩、配套渠系建築物等,改善農田灌溉面積11.19萬畝。
(三)控總量、提效率,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
1.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堅持節水優先,全面落實省級綜合性節水法規和省級中長期節水規劃,啟動水資源消耗總量和效率雙控行動。制定出台《恩施州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方案》《恩施州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實施細則》,分解縣市級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建立覆蓋州、縣市兩級的“三條紅線”〔1〕控制指標體系。截至2020年末,全州年用水總量4.025億立方米,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別降低41.7%、65%,達到“十三五”規劃期末全州年用水總量控制在6.68億立方米以內和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降低30%的雙控目標。
2.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準繩,推動產業結構和布局等經濟社會發展要素與水資源協調發展,全面推進各行各業節水,建設節水型社會。率先在恩施市推行用水定額管理、計畫用水管理、用水計量、水價機制、節水“三同時”制度〔2〕、節水載體建設、供水管網漏損控制、生活節水器具推廣、再生水利用、提高社會節水意識等工作,2020年恩施市獲評為全國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四)守青山、護綠水,水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助力打造“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積極推進全州水生態文明建設,境內河庫水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
1.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通過驗收。恩施市作為湖北省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圍繞“庫清、河暢、水淨、岸綠、景美”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總目標,著力解決水環境突出問題,編制了《恩施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實施了馬家河水生態治理工程等一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補助項目,河庫水質明顯改善,水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修復,構建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在綠中”的水生態文明城市樣板。
2.碧水保衛戰“示範建設行動”取得成效。河庫面貌顯著改善,河流水質穩步提升,河庫管護水平不斷加強。2020年,全州共有85個河庫、單位和個人被評為省級示範,其中長江巴東段、清江恩施州段(含各縣市段)、唐崖河等河流(段)和車壩河水庫被評為“湖北省幸福河湖示範”稱號,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被評為“湖北省河湖長制示範縣”,州水利湖泊局等18個河長聯繫部門和有關單位被評為“湖北省河湖長制示範單位”,胡明義等20名官方河長、高健等6名民間河長、易發斌等30名河庫保護工作人員被評為“湖北省河湖長制示範人物”。
3.小水電建設及清理整改全面開展。制定《恩施州小水電清理整改工作實施方案》,對全州列入長江經濟帶小水電清理整改對象的小水電294座,保留9座,退出17座,整改268座。同時,加強小水電生態流量監管,在全省率先開展水電站生態流量監督管理工作,全州242座需要泄放生態流量小水電已於2020年11月全部完成生態流量泄放方案編制、泄放設施改造、線上監測設施安裝,並與省水利廳監控平台聯網。
4.飲用水源地保護措施不斷加強。制定《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為水源地保護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以縣城及重點鄉鎮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建設為重點,實施鶴峯縣芭蕉河等5處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工程,建設完成利川市城區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線上監測項目及恩施市馬家河水生態治理工程等水資源保護項目,水源地安全保障和預警能力進一步提升。全州12個縣級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部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8%。
5.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成效明顯。完成恩施市響板溪、宣恩縣甘溪等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治理面積達92.5平方公里;完成利川市中堂項目區、巴東縣平陽壩項目區等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項目,治理面積達16.24平方公里;完成鶴峯縣革命老區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和恩施市、建始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等水土流失治理項目,治理面積達31.86平方公里。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達140.6平方公里,生態環境和民眾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為“一江清水向東流”打下了堅實的生態基礎。
(五)搬得出、能致富,移民階段性目標初步完成
“十三五”期間,完成江坪河、峽口塘等大中型水電站工程和木橋河、車溝等水源性水庫的移民搬遷安置和驗收工作,實現了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通過移民後扶、三峽後續規劃項目、清江流域幫扶解困項目等方式推進移民幫扶解困工作,兌現了國家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促進了庫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六)優機制、強監管,水利改革工作有序推進
1.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以來鳳縣為試點,探索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精準補貼及節水獎勵機制,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完善末級渠系和斗口計量設施建設,健全農業水權和終端用水管理制度,落實農業用水總量和定額管理,逐步建立與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科學化、良性運行的農業水價機制和管理體系。
2.繼續推進“放管服”改革。認真做好“放管服”改革各項工作,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全面推進政務服務“一門、一網、一次”改革,讓數據“多走路”、讓企業“少跑腿”,人民民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3.逐步建立小微水體基礎信息台賬和長效管理機制。出台《關於在小微水體推行河湖長制的實施意見》,對8013處具有輸水、蓄水、排水功能的堰塘、山塘、支溝、偏河等建立小微水體問題清單和基礎信息台賬,各縣市明確並公示小微水體河長、保潔員、監督員名單和職責。
4.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在利川市、巴東縣開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探索創新小型水利設施管理模式和良性運行機制,有效解決小型水利工程產權主體不明晰、管理經費和責任不落實等問題,提高了小型水利工程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5.探索創新水利投融資體制。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健全公共財政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落實金融對水利建設支持的相關政策,拓寬水利融資渠道,探索形成了水利建設資金由財政投入、金融信貸和社會投入共同發力的新格局。車壩河水庫引水工程、來鳳縣精準扶貧農村安全飲水項目等一批PPP項目的實施,在探索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方面積累了有益經驗。
(七)建體系、壓責任,河湖長製成效顯著
1.河湖長制從“有名”向“有實”轉變。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以來,州、縣市、鄉鎮、村四級河庫長組織體系全面建立,全州5公里以上382條河流(河段)實現河長全覆蓋,271座水庫均落實了庫長。推進河流“清四亂〔3〕”常態化規範化,實現了河流管理見河長、見行動、見成效,全州河庫面貌和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省河湖長制工作考核中,恩施州2018年獲得全省第3名,2019年、2020年獲得全省優秀等次;2020年州水利湖泊局被評為“湖北省河湖長制示範單位”。
2.河庫劃界確權工作紮實推進。截至2020年底,15條(24段)規模以上河流和144條(164段)規模以下河流全部完成劃界和界樁埋設。各縣市均在政府網站公示了河流管理範圍劃界成果,7條州級河流完成確權登記並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201座水庫完成劃界任務。
(八)投資及指標完成情況
“十三五”期間,全州水利建設總投資109.22億元。其中,中央投資20.35億元,省級投資6.73億元,自籌及其他(煙水援建及扶貧統籌資金等)投資82.14億元。涉及水利發展主要指標共8項,包括約束性指標3項,預期性指標5項。
恩施州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見表1。
表1  “十三五”水利發展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恩施州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
11.png
二、水安全現狀評估
經過多年持續不斷的努力,全州水利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水利基礎設施網路日趨完善,水旱災害防治能力逐步增強,集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發電於一體的綜合水利工程體系基本形成。
在防洪減災方面,基本形成以堤防擋水、水庫調蓄為主的防洪排澇工程體系。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及防洪保護區調整,在極端天氣頻發條件下,防洪減災仍面臨較大風險,亟需開展新一輪補短板建設。主要表現在:清江、鬱江、酉水、漊水、唐崖河等主要河流防洪保護圈仍不閉合,還存在防洪缺口的風險隱患;中小河流、病險水庫、山洪災害等隱患點多面廣;恩施市、利川市、鶴峯縣等城區防洪標準未達到城市防洪規劃要求;酉水流域宣恩城區上游的三座水庫聯合調度信息化建設不足,威脅下游宣恩縣城的防洪安全。特別是2020年汛期,全州各縣市城區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凸顯了城市防洪排澇的短板。
在水資源方面,全州基本建立以“蓄、引、提、調”相結合的水資源供給體系,城鄉供水保障程度大幅提高,農村飲水安全按照現行標準全覆蓋。但早期建設的供水工程規模小、標準低,制水工藝流程簡單,管網漏損率高;運維管護水平不夠,現狀規模以上供水工程服務人口覆蓋比例不高,供水保障程度偏低;中型灌區實際灌溉面積僅占設計灌溉面積的62%,亟需開展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目前,全州水資源供給能力和效率達到歷史最好水平,但局部農村供水仍存在季節性缺水問題。
在水生態方面,河庫面貌顯著改善,河庫水質穩步提升,州境內長江、清江、烏江、酉水、澧水等河流水質總體為地表水Ⅱ—Ⅲ類水體,全州納入監測評價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現狀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Ⅱ類以上、水質達標率為100%,全州水生態環境逐步恢復、總體趨勢持續向好,但仍與人民民眾對美好河流的期盼存在差距。
三、面臨形勢與挑戰
(一)國家及省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對高質量謀划水利基礎設施網路帶來了新挑戰
恩施州地處武漢城市圈和成渝經濟圈之間,是湖北長江經濟帶的“橋頭堡”,深度參與和服務長江經濟帶建設對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造“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既需要加快清江、鬱江、唐崖河、酉水、漊水幹流及重要支流治理,補齊城鎮排澇設施短板,提升流域、區域抵禦洪澇等自然災害能力,又需要築牢生態安全格局,防止因承接區域發展和產業布局調整帶來的水生態水環境破壞。建設“幸福恩施”,滿足人民民眾“喝優質水、用高效水、享生態水”的新期盼,必須持續鞏固農村飲水安全、統籌城鄉供水一體化。
在防洪保全方面,“兩江兩河兩水”〔4〕幹流及重要支流等部分河段防洪治理尚未完成,局部河段仍然存在防洪薄弱環節。山洪災害治理工程實施進度有待加快,監測預警系統能力仍然不足,群測群防等非工程措施亟需加強。在極端氣候影響下,由於城鎮雨洪蓄滯空間不足、排水設施建設標準偏低、排水管網管徑偏小等原因,城鎮洪澇壓力日益加大。
在供水保障方面,全州農村供水工程管線長、點多面廣等特點突出,規模以上供水工程服務人口覆蓋比例距規定目標還有差距。在城鎮水源建設上,除來鳳縣已建成縣城備用水源外,恩施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備用水源項目正在實施,利川市、鹹豐縣、鶴峯縣備用水源建設項目還在前期籌備中,短期內無法形成“一用一備一應急”飲用水安全風險防控格局。部分城鎮備用水源缺乏配套管網及保護設施,水量問題突出;部分城鎮無備用水源,應急供水能力不足。
在用水效率提升方面,全民節水意識尚待提升,全社會節水的良好風氣尚未形成,距節水型社會要求仍有差距。農業節水工程體系尚不完善,農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尚有提升空間;工業節水改造、水循環梯級利用程度不夠;城鎮供水管網仍存在漏損,節水器具普及率不高。節水監管有待加強,用水計量設施尚未全面普及,監督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仍需強化,“自律式”節水運行機制尚不完善,有利於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和效益的水價機制尚未建立。
(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對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及主要矛盾變化,人民民眾的水資源水生態保護意識、水權意識逐步提高,滿足基本生活保障要求的傳統水利向滿足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現代水利轉變已勢在必行。
在防洪排澇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方面,原有防洪保護區的防護對象發生變化,城市防洪標準、主要河道城鎮段防洪標準需提檔升級。
在農村供水保障方面,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的階段性成果與民眾的用水需求仍有差距,聯戶、單戶分散供水工程較多,水源水質水量保障參差不齊,部分供水工程位置偏僻、設施老舊破損、良性運維困難,城鄉供水一體化仍面臨艱巨任務。
在水生態環境保護及修複方面,部分城鎮工業、生活污水處理排放未達標,清江幹流恩施段枯水期部分時段水質還存在不達標的現象。主要河流的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尚未制定,堤防生態化改造亟待推進,水生態短板制約著人居環境改善及“兩山”轉化進程。
在水文化建設方面,與弘揚新時代水利精神、踐行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結合得還不夠緊密,對土司文化、巴蜀文化、詩賦文化等文化瑰寶的提煉挖掘不夠,傳承載體及表現形式還較為單一。
謀劃好水安全保障這篇大文章,必須緊盯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及精神需求,圍繞建設“兩江兩河兩水”綠色生態走廊,以“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原則,統籌謀划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和水文化,創新河庫系統治理及生態修復模式,打造恩施特色的山水文化,滿足人民民眾更高標準的生活需求。
(三)治水主要矛盾轉變,對構建高效協同的水利社會服務體系提出了新需求
新時期治水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迫切需要搭建優質高效協同的水利社會服務體系。當前依然面臨諸多困境:基層河湖長制辦公室人員配備不足,執法人員及裝備配備不足,監管執法力度得不到保障,行業部門間的協調力度不夠,聯合管控工作機制尚待完善;農業供水水價機制單一,水資源和水利工程產生的收益偏低,無法持續有效地維持水利工程的管護;水權市場尚未建立,水利投融資渠道過於依賴於政府投資,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資體系尚待形成;智慧水利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未形成採集多元、布局合理、手段互補、業務共享的信息監測預警預報體系,資源整合共享、開發利用不夠,影響綜合決策能力的提升,與政府“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的目標還有差距。
要把協調涉水利益關係、規範涉水行為、化解涉水矛盾,促進水利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作為水利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把加強和創新水利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從需求側研究經濟社會對防洪、供水、生態等方面的需求,又要從供給側研究水資源承載能力、水環境質量等公共產品的上限,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強化水利空間格局管控,完善水利行業監管和社會監管,不斷激發水利行業生命力、創造力。
第二章  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障國家水安全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瞄準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嚮往和建設幸福河庫的期盼,回響新的治水需求,適應治水主要矛盾變化,提升現代治水能力,加快構建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水安全保障體系,為把恩施建設成為美麗湖北綠色崛起的重要一極作出應有貢獻。
二、基本原則
——節水優先,科技引領。堅持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把節水貫穿於供水輸水的全過程,先節水後供給,先政策節水後工程節水,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與強度雙控行動,建立節水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加強水資源保護。
——以人為本,服務民生。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滿意程度作為檢驗水利發展成就的基石,著力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問題,努力推動水安全保障成果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程度更好水平上潤澤民生、造福人民。
——保護生態,綠色發展。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生態,修復水環境,規範以長江、清江、酉水、唐崖河、鬱江幹流及其主要支流為主的水域岸線空間管控,嚴守生態紅線、環境底線、資源上限。堅持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推進恩施特色產業向生態化綠色化升級,推動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預防為主、防控風險。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將常態減災作為基礎性工作,力爭消除防汛抗旱薄弱環節及重要風險隱患,增強應對特大幹旱及突發水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健全水風險防控機制,提升防範化解各類水風險的綜合能力。
——兩手發力,強化監管。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主要作用,著力推進農業水價、水利投融資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攻堅,引導社會資本積極支持和參與水利建設與管理。依法治水管水護水,加強政府監管和引導。
三、總體目標
“十四五”時期,按照分步實現的原則,立足於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需要及我州實際情況,加快實施姚家平水利樞紐工程和一批骨幹性基礎性水源工程,實施河庫水系綜合整治;持續提升城鄉供水保障水平和水資源利用效益,增強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能力;開展智慧水利建設,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到2025年,恩施州水安全保障目標為:
洪澇防禦能力增強。加強系統治理,清江、鬱江、酉水、漊水、唐崖河、沿渡河等主要河流及重要支流防洪安全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幹流防洪標準達到20至30年一遇。加強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堤防防洪標準達到10至20年一遇,城鎮人口集中區域河段適當提高標準。積極推動姚家平水利樞紐建設,恩施市城區防洪標準提高至50年一遇,其他縣市城區及重要城鎮防洪標準提高至20年一遇,重點易澇區排澇標準達到10至20年一遇。大中型水利工程安全隱患基本消除,洪澇災害風險防範化解能力明顯增強。
雙控行動穩步推進。充分發揮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和引導作用,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促進用水效率效益明顯提高。全州用水總量控制在6.865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較2020年均降低15%,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6以上。
農村供水安全可靠。加強縣級以上城市備用水源及引調提水工程建設,提升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建設一批重點水源工程,基本實現“多源互補、豐枯互濟”供水格局。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供水,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提標升級,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逐步完善。繼續推進實施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恢復和改善農田有效灌溉面積。
河湖生態明顯改善。繼續開展河庫劃界確權工作,全面劃定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和常年水面面積1平方公里及以上水庫水域空間管控範圍,河庫水域空間管控及水質提升取得重大進展,河庫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健全。持續開展水土流失治理,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面啟動水美鄉村和農村小微水體綜合治理,河道水系聯通及綜合整治取得新成效,積極打造恩施州“水”名片。
移民基礎設施完善。庫區移民水利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地質災害隱患基本消除,水利建設滯後的局面明顯改善。移民人均純收入達到全州農村平均水平,村容村貌保持整潔。
智慧水利初步建立。初步構建覆蓋恩施州江河水系、水利工程管理運行的信息化體系,水情監測預警預報全面加強。加強水文、水生態、采砂、水土流失、工程安全、水利管理等感知信息平台建設和水利信息化資源整合,全面提升水利行業的精細管理、預測預報、分析評價與決策支撐能力,加強水利大數據智慧型決策套用,全面形成水利智慧型監管體系。推進融媒體建設,整合入口網站功能,打造恩施州水利“一張網”。
改革監管取得突破。河湖長制持續深化,河流空間管控、水域岸線管理能力逐步加強,小微水體的河湖長制管理體系實現全覆蓋。河庫空間管控、水域岸線管理能力逐步加強,主要河流及重要水庫岸線監管率達到80%。農業水價、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突破。監管責任層層壓實,基層水利服務和水利社會管理能力顯著提升,民眾滿意度、獲得感穩步提升。
恩施州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主要指標見表2。
表2  恩施州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主要指標
恩施州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
22.png
四、發展布局
(一)總體分區
恩施州地處鄂西山區,是三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圍繞州“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布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依託全州水系脈絡和水利工程格局,按照北部三峽庫區和南部武陵山區進行水安全保障布局,以保障經濟社會防洪安全、合理用水需求和生態環境健康為目標,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系統治理,促進空間均衡,推進綠色轉型發展,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充分挖掘水利行業在水生態旅遊等方面的潛力。
(二)分區發展重點
北部三峽庫區:包括利川市建南鎮、謀道鎮、南坪鄉、柏楊壩鎮以及巴東縣沿渡河鎮、溪丘灣鄉、官渡口鎮、東瀼口鎮、茶店子鎮、綠蔥坡鎮兩縣市共10個鄉鎮。該片區為三峽水庫重要的防洪庫容區,是國家重要戰略水源地、重要水源涵養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功能區,也是庫區移民安置的重點區域。
重點加強三峽水庫庫濱帶生態保護與修復,建立沿河、沿庫區水資源保護帶和生態隔離屏障帶,維護三峽庫區及上游地區水生態安全,確保長江“一江清水永續東流”。加強三峽水庫以及其他大中型水庫主體功能區涉水空間管控和庫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水庫移民美麗家園建設。
針對三峽庫區的水域岸線侵占、庫區消落帶地質隱患較多、移民安置後續幫扶資金缺口較大、城市應急備用水源不足等突出問題,“十四五”期間要強化該區域水域空間管控,依法整治違規違法、亂占濫用、占而不用等突出問題。實施三峽庫區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等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和巴東縣神農溪及其支流水系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保護河口天然濕地,通過生態屏障建設,保障入庫水體清澈、水質優良。實施巴東縣城應急和備用水源工程、利川市南坪至柏楊壩集鎮一體化供水工程以及鄉鎮供水管網改擴建工程,擴大城鄉一體化供水覆蓋範圍,提升城鄉供水保障能力。加強三峽庫區消落區崩岸治理以及庫區周邊地質災害防治,推進巴東縣平陽壩消落區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消除安全隱患。開展山洪溝治理和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提升防洪能力。
南部武陵山區:包括恩施市、建始縣、宣恩縣、鹹豐縣、來鳳縣、鶴峯縣的全境以及利川市南部、巴東縣南部區域。武陵山區是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區、省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維護區和森林生態保護區。
重點加強“兩江兩河兩水”乾支流河道堤防整治與岸線保護,守護堤岸穩定、增強防洪能力,完善沿河城鎮排澇管網體系,築牢城市防洪保護圈;依託省清江流域綠色生態經濟帶發展,建設一批以姚家平水利樞紐工程為重點的防洪工程,打造具備防洪、水源涵養、水質淨化、生態景觀、城市休閒旅遊、古城風貌展示等多種功能的“八百里壯美清江畫廊”,構築沿江沿河生態安全格局。
繼續推進中小河流和山洪溝綜合治理,重點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及群測群防體系建設,保障區域防洪安全。推進納水溪水庫、耍龍壩水庫等重點水源性工程建設,實施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提標升級工程,按照“建大、並中、減小”的思路,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確保城鄉供水同網、同質、安全、便捷,提升城鄉一體化供水人口覆蓋率。推進城市備用水源地及鄉鎮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確保人口密集區和經濟核心區的供水安全。加快實施11處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提高灌區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和現代化水平。加大江河水庫水生態治理與修復、小水電生態改造,打造循環通暢、潔淨美麗的水格線局。加強庫區移民後續幫扶,落實水庫主體功能區的涉水空間管控和水土流失防治。
第三章  補強短板 構建水安全保障體系
以問題為導向,著力解決水利工程防洪排澇短板、供水短板、生態短板及水利信息化短板等,構建恩施州波平瀾安的水網體系。
一、圍繞“江河水系保全瀾”,提升防洪減災水平
立足於全州水網脈絡和防洪風險分布情況,以“兩江兩河兩水”等重要河流為骨幹,以忠建河、馬水河等中小河流為支撐,重點加強堤防、岸線等防洪薄弱環節建設,大力提升沿河城鎮區排澇能力,加大山洪災害防治力度,逐步消除病險水庫等安全隱患,不斷完善全州防洪排澇減災體系。
(一)推進重要支流綜合整治及岸線保護工程
1.清江流域綜合治理。根據《湖北省清江流域綠色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總體要求,本著“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治水理念,按照“確有必須、可以持續”的原則,綜合運用護岸整治、崩岸治理、堤防加固、河道清淤疏浚等措施,系統謀劃並實施恩施州清江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重點做好清江幹流恩施市屯堡鄉段和紅廟大壩段、利川市汪營鎮至涼霧鄉段、宣恩縣萬寨鄉段及主要支流綜合治理工作,完善清江及其主要支流防洪保護圈,構建清江恩施州段水安全螢幕障,提升防洪減災能力。
2.鬱江流域綜合治理。清淤疏挖利川市忠路鎮、沙溪鄉及文斗鎮段河道,新建或加固防洪堤、生態護岸,鬱江幹流重點河段防洪標準提升至20年一遇。
3.沅江流域酉水綜合治理。對酉水幹流宣恩縣沙道溝鎮、來鳳縣舊司鎮、鹹豐縣忠堡鎮段河道進行治理,新建和加固防洪堤岸、生態護岸、穿堤涵管等,酉水幹流重點河段防洪標準提升至20年一遇。
4.澧水流域漊水綜合治理。對漊水幹流鶴峰城區段河道實施清淤疏浚、新建防洪牆、新建生態護岸等,漊水鶴峰城區防洪標準提升至20年一遇。
5.阿蓬江(唐崖河)流域綜合治理。對阿蓬江幹流利川段、鹹豐段實施河道清淤疏浚、新建防洪堤(牆)、新建生態護岸等,阿蓬江幹流重點河段防洪標準提升至20年一遇。
(二)實施中小河流治理
按照系統治理與重點治理相結合的方針,結合新一輪的疫後重振補短板強功能三年行動方案,通過加固堤防、疏浚河道、治理崩岸、修建防汛道路、加強水土保持等措施,提高流域面積200至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防洪抗災能力,保證河道泄洪通暢及兩岸防洪安全。加快推進全州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力爭工程儘快開工建設。
(三)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
以縣城為重點,因勢利導改造河道,恢復保持河湖水系自然連通,完善城區防洪排澇工程體系,構建城區良性水循環系統。
加快實施姚家平水利樞紐工程,削弱清江洪峰,增加幹流洪水調控能力,緩解州城防洪壓力。積極推進利川騰龍洞泄洪工程,形成“中防、下泄”防洪體系,提升利川城區防洪標準。實施建始縣閘木水綜合治理工程,通過整治加固水庫、擴挖閘木水河東門坡段河道,消除建始縣城防洪隱患。推進鹹豐縣曲江綜合治理及鶴峯縣城區茶園隧洞泄洪工程,解決鹹豐新城區及鶴峰城區防洪問題。積極推進建始縣花坪、巴東縣野三關、來鳳縣百福司、鶴峯縣五里瓦屋、中營神孔壩等集鎮排澇工程,著力解決城鎮內澇問題。完善防洪和排澇應急預案,加強城市內澇和洪水風險管理,增強民眾防災避災意識,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
(四)完善山洪災害防治工程
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重點推進實施宣恩縣七里橋、來鳳縣香溝等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工程,推進恩施沙子壩麻柳灣等山洪溝治理。推進山洪災害信息系統建設,建成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管理與監督並重的山洪災害防治體系。
(五)加強病險水庫整治工程
結合水利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三年攻堅計畫,進一步加強中小型水庫安全隱患排查力度,盯緊水庫安全度汛的關鍵環節,組織開展安全鑑定,找準水庫病險隱患。推進實施車壩河水庫等中小型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建設,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現有存量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妥善處理以往水庫除險加固項目的遺留問題,加強項目建設管理,保證質量和安全,發揮工程效益。結合“強監管”要求,建設中小型水庫監測預警設施,健全常態化管護機制,確保水庫安全運行、為民造福。
二、確保“汩汩清水潤民生”,提高農村供水能力
(一)強化水資源節約利用,抓好重點領域節水
本著“節水優先”的原則,發揮水資源承載能力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約束引導作用,將節水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嚴格執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圍繞“合理分水、管住用水”,強化工業、農業等重點領域節水。
加大農業節水力度。實施重點中型灌區節水改造與續建配套工程,安裝渠道計量設施,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
深入開展工業節水。加強州和縣市用水總量控制、用水定額考評、取水許可審批、用水節水計畫考核等措施,大力發展工業循環用水、串聯用水和回用水系統,提高重複用水利用率;加強用水大戶監督管理,建立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加強計畫用水管理和考核。
加強生活和服務業節水。加強鄉鎮公共建築和住宅小區節水配套設施建設,大力推廣使用鄉鎮生活節水器具。提高鄉鎮排水、防澇、雨水收集利用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水資源利用效率,抓好生活節水宣傳,增強全民節水意識。
(二)推進重點水源工程建設,保障生產生活用水
重點推進利川市納水溪等中小型水源性水庫新建工程和鶴峯縣紅魚溪水庫等水源性小型水庫改擴建工程,新建及改造塘堰、泵站提水、堰壩引水等其他水源性工程。
(三)完善應急備用水源,增強風險防控能力
以“多類型水源互濟、多水源保障互補”為目標,按照“先挖潛、再新建”的思路,根據各縣市城市自然條件、供水水源特點和發展規劃,合理選擇和確定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類型、規模和標準;挖掘現有工程應急備用能力,緊密結合常規水源建設,延伸城市及周邊鄉鎮配套管網。加強應急備用水源的涵養和保護,提高供水保證率和水質合格率。
重點推進縣城備用水源工程建設,推進水源工程與輸配水設施同步建設,建立良性的運行管理維護機制,確保在遭遇特大幹旱或突發水安全事件時,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和必需的生產生態用水有序供應,切實保障城市安全運行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提標升級農村供水工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以鞏固穩定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按照“建大、並中、減小”的思路,依據村莊發展規劃,加快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提檔升級,提高農村供水有效覆蓋率。
以縣域為單元,兼顧城鄉集中供水需求,對城鎮水廠或較大的農村水廠擴容改造,延伸供水管網,擴大供水範圍,改善農村供水條件。通過管網延伸、小水廠整合、配套改造、升級聯網及新建規模化水廠等措施,提高農村供水保證率、水質合格率和工程運行管理水平。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運行管護體制,提高農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積極推進農村供水工程信息化、智慧型化建設,促進農村與城市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實施大峽谷水廠等一批規模化農村供水工程,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供水提標升級工程建設。
(五)實施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提高供水效率
推進實施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來鳳縣及鶴峯縣等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建設,著力解決灌區配套設施不足、渠系老化失修、建設標準不高、計量設施及安全設施欠缺等突出問題,提升中型灌區的灌溉水利用係數、灌溉保證率和節水能力。按照“節水高效、設施完善、生態良好、管理科學”的現代化灌區建設標準,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圍繞水源供水、過程配水、田間生態高效灌排水和科學管水等環節進行灌區現代化建設,構建安全可靠的灌區供水體系、靈活精準的灌溉配水體系、生態高效的灌排工程體系、智慧型可靠的灌區自動監控體系、科學完備的水管理保障體系,提升灌區現代化服務水平。
三、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維護河庫生態健康
自覺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水利工作全局,採取河庫水域岸線管控、水系生態治理與修復、農村水系綜合治理、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水源地保護、綠色小水電生態改造等系列舉措,改善全域生態,保護恩施特色山水,構建生態和諧河庫健康發展新格局。
(一)加強河庫水域岸線保護與治理
堅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剛性約束,結合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工作,在前期河道岸線界限劃定成果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劃定河庫生態空間,明確各類水域生態保護紅線,嚴格用途管制措施,制定河庫空間管控方案。加強河庫岸線管理,合理劃定保護區、保留區、控制利用區和開發利用區的邊界,加強水域岸線開發利用管理,嚴格規範各項涉水活動。通過定期的無人機巡河、重點水域建設自動水質監測站等,實時監測河庫水質。科學確定重要河庫生態流量,最佳化水資源配置和水利工程調度,保障生態流量水量下泄,維護河庫生態穩定。
(二)加強重點河流生態治理與修復
統籌考慮水災害、水生態等問題,根據水系格局、城鎮分布,實施恩施市巴溪河等河道水環境綜合治理與水生態修復工程,綜合運用水資源統一配置與管理、河道治理、清淤疏浚、生物控制、自然修復、截污治污等措施,推進生態敏感區、生態脆弱區、重要生境和生態功能受損河庫的生態修復,全面提升河庫水環境,改善河流水質。
加強流域內水系連通,合理確定水庫最小生態流量,制定嚴格的生態流量調度、泄放及監管措施。持續查處違法行為和加強“清四亂”工作,維護河湖管理秩序,為修復河庫生態環境、恢復廣大人民民眾休閒娛樂空間、促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三)加強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積極開展三峽庫區巴東段生態環境修復,加強受損庫岸、消落帶、陡坡耕地、石漠化耕地等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治理,修復庫區多重生態功能。以農村村容村貌改善為目標,在近庫區域等人口密集區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和包括堰塘在內的農村水環境整治。實施坡改梯及配套坡面水系工程,對坡耕地面積占比大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退耕還林重點地區及水庫移民安置區等,採取坡改梯和退耕還林還草等坡耕地綜合治理措施。
加強河道建設,以河道兩側及水庫周邊為重點,建設植被緩衝帶,修建以攔沙壩、谷坊為主的小型攔蓄工程,有序推進恩施市三龍溪等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實施坡耕地綜合治理工程、革命老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等,逐步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打造清江綠色生態廊道。
加強水源地保護,推進全州千人以上水廠飲用水源地保護標準化建設,依法清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違建活動,加強水源地上游或匯水區風險源排查和防範。完善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提高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四)開展水美鄉村建設
堅持問題導向,開展水美鄉村建設。推動實施農村小河道、小河溝、小坑塘等清淤疏浚、植被修復、岸坡整治和河渠水系連通,建設鄉村生態河塘,完善灌排體系,提高農村地區水資源調配、水質改善、防災減災和河庫保護能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針對不同河流特點,因地制宜實施生態化岸坡整治;集中連片推進農村水系連通,補齊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存在的突出短板。
(五)推進綠色小水電生態改造
按照“能改則改、不改關停”的原則,推進境內小水電站生態改造工程,增加生態流量泄放設施,嚴格監控下泄流量,確保河流生態流量泄放。加強河流減脫水段的生態修復,緩解由於電站引水造成的河道水生態環境破壞。
四、助力“庫區移民居安樂”,建設移民美麗家園
(一)繼續實施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
以改善移民生產生活環境為重點,大力開展水庫移民美麗家園建設行動,加強移民區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改善移民生態環境。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全面實施水庫移民增收計畫,統籌安排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基金、大中型水庫庫區基金等移民專項資金,有效銜接其他行業規劃,在做好直補資金兌現的同時整合各方資源,集中力量解決移民村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建設、移民增收等突出問題,使庫區移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移民人均純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二)積極推動三峽庫區移民後續工作
以扶持產業為重點,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業”的發展路徑,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土地平整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探索移民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在原有後期扶持規劃建設的基礎上,補齊人居環境突出短板,配套完善道路、供水等基礎設施和學校、衛生室、超市等公益設施,促進移民安居樂業,形成富裕文明、和諧穩定、生態美麗的移民新村。對庫區不穩定邊坡進行安全隱患排查和整治,保障周邊人居安全和水庫運行安全。
五、夯實“一雲一池兩平台”〔5〕,推進智慧水利建設
結合我州水利實際,以“一雲一池兩平台”為基礎,構建水利信息感知網路。以智慧型套用為重點、水利網路安全綜合體系為保障,結合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手段,運用雲儲存、雲計算技術,初步建成將全州重點水利工程信息、水雨情收集及預報、汛情預報及科學調度等融為一體的全州智慧水利系統,加快我州水利現代化、信息化建設。
(一)構建天空地一體感知系統
圍繞洪水、乾旱、水利工程建設、水利工程運行、城鄉供水、節水、江河湖泊、水土流失、水資源開發與利用、水利監督等十大業務,利用感測、定位、視頻、遙感等技術,實現感知範圍全域覆蓋。對重要河流、大中型水庫、山洪溝、重點水土流失區以及水利管理活動等水利對象實施線上監測,補充完善水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土流失、工程安全、洪澇乾旱災害、水利管理活動、水行政執法等監測內容。加強無人機、視頻、遙控船等多種監測手段的套用,以及5G、NB—IOT〔6〕等新一代物聯通信技術的套用。
(二)加快大數據中心和平台建設
加快建設大數據服務中心和開發智慧水利一體化平台,加強資源整合。依託水利信息化基礎設施,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強水利大數據匯聚、治理、管理和服務能力,建設覆蓋全州的水利大數據服務中心。建設橫向全面覆蓋各水利業務領域,縱向貫穿州、縣市、鄉鎮各級的水利數據資源,統一採集、統一治理、統一存儲、統一融合分析和統一服務的水利大數據云平台,逐步構建水利大腦,支撐智慧化水利套用。
(三)加強信息處理和套用
基於信息融合共享、工作模式創新、流程協同最佳化、套用敏捷智慧型等新時代水利業務套用思路,在整合最佳化現有的水利業務套用系統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遙感解譯、水利模型等平台能力,通過多業務聯動的大數據分析與計算,構建融合涵蓋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水工程、水監督、水行政、水公共服務等核心業務的水利智慧型套用,全面提升水利精細管理、預測預報、分析評價與決策支持能力。
第四章  深化改革 實現水治理能力現代化
根據國家機構改革後相關部門的涉水事務職能,深化水價、水權、投融資機制等重點領域改革,加強科技創新,著力構建系統完善、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現代化水管理體系,切實提升水治理能力。
一、深化水價改革,完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
深化水價改革,發揮市場機制和價格槓桿作用,逐步規範和完善有利於節約用水和最佳化水資源配置的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形成機制。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完善中型灌區骨幹灌排工程和農業用水計量設施建設,全面落實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將縣級行政區用水量逐步分解至鄉鎮、農村用水合作組織、農戶等用水主體,定水源、明水權、頒證明。制定縣級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以試點促改革,形成示範效益。完成灌區農業供水成本測算,分級分類制定農業水價,推動農業用水價格總體達到運行維護成本水平。開展農業水價改革試點,建立農業水價精準補貼、節水獎勵機制,切實保護農民合理用水權益,提高農民有償用水意識和節水積極性,總結推廣省內兄弟縣市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建設經驗,逐步擴大農業水價改革範圍。
二、深化水權改革,建立健全社會水權市場制度
依法開展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的水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設和完善水資源計量和監測系統,通過建設取用水監控體系,對水資源取水用戶進行實時監測。培育和規範水權交易市場,積極探索水權交易流轉方式,允許通過水權交易滿足新增合理用水需求,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中的作用,使水權水市場成為解決水問題、化解水矛盾、實現可持續利用的內生動力。探索農業水權交易模式,為水權水市場建設探索路子、積累經驗。
三、深化體制改革,建立小型水利工程管護體系
總結推廣利川市、巴東縣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經驗,繼續深化小微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加大管護經費支持力度。完善已改工程的檔案歸類及入檔,對達到水庫庫容標準且有灌溉效益的塘堰註冊為水庫,並進行除險加固。對失去灌溉功能,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塘堰等工程按程式報廢,解決長期小(2)型以下蓄水工程無專項管護經費、管護體制不順、產權歸屬不明、建管用脫節、責權利分離等問題,確保農村小微型水利設施高效運行。綜合套用稽查、調度、調研、抽查等手段,強化日常監督管理,及時了解進展、發現問題,督促解決整改,確保工程建設安全、質量和進度達到標準要求,確保正常發揮工程效益。
四、深化供水改革,創新城鄉供水一體化長效機制
健全落實農村飲水工程運行管理機構、管理辦法、運行管理經費“三項制度”,壓實農村飲水安全管理“三個責任”〔7〕。按照“大水源、大水廠、大管網、大管理”的原則,實行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有序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和農村供水規模化建設。建立統一採購儲備制水、維修用材,統一設備檢修維護、生產技術服務,統一年度考核,統一人員培訓,統一規章制度的“五統一”機制。以大廠帶小廠,制定生產管理、水質管理、營業管理、水源地保護和相關設備操作規程、管水員崗位職責等制度,規範農村水站的日常運行。
五、深化金融改革,擴展水利行業投融資模式
深化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落實水利金融支持相關政策,在符合國家政策、不增加政府債務風險的前提下,拓寬投融資渠道,通過投資補助、價格政策、稅收優惠等措施,吸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參與城鄉供水、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管理、運營。以車壩河水庫引水工程為示範,繼續深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擴展社會資本投入範圍。規範運用“轉讓—運營—移交(TOT)”“改建—運營—移交(ROT)”等模式盤活有穩定現金流的存量資產,轉讓所得優先償還存量資產應對債務後用於新建基礎設施項目,通過再投資形成新優質資產的良性循環。
六、深化管理改革,全面最佳化水利行業營商環境
以“放管服”改革為突破口,不斷加快水行政管理職能轉變,提高水利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水平。積極推進簡政放權,依法釐清和劃分州、縣市兩級水利事權,推進水行政審批事項的聯審、並審。按照“應放盡放”的目標要求,做好對現有行政許可事項的摸底清理、論證、取消或下放工作。統一標準、簡化程式、完善體系,最佳化行政審批辦理視窗流程和服務。深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改革,建立審批信息管理系統,全面實施行政審批網上辦理,最佳化網上審批流程。
七、深化制度改革,加快創建水利生態文明制度
創新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的各方面和水利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的各環節。總結推廣恩施市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建設經驗,制定水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完善水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機制,推進省級水生態文明縣市、鄉鎮、行政村創建活動試點建設,推進農村水系整治試點建設。
建立健全水生態補償制度,探索制定水生態補償管理辦法,建立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態修復治理區和跨流域(區域)調水等生態補償機制,建立流域上下游不同區域生態補償協商機制。
推進水生態補償試點建設,完善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和治理機制,依法劃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
八、深化人事改革,建設高素質水利行業人才隊伍
“十四五”期間,努力建立一支與現代化治水能力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隊伍,進一步完善人才評價、流動、激勵機制,為恩施州水利改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傳承和弘揚“忠誠、乾淨、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倡導水利人追求至清的品質,從自身做起,始終保持清白做人、乾淨做事的形象。強化對人才的組織關懷,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激發和引導人才積極投身水利現代化建設。完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堅持培養和引進並重,找準基層水利薄弱環節,紮實推動基層水利人才隊伍建設。
九、深化服務改革,完善水利行業社會服務體系
完善基層服務體系。健全全州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管理體制,加強基層水利站建設。加強服務能力培訓,提升基層水利工作人員業務水平和素質。最佳化基層服務平台,提升辦事水平和效率,建立基層服務評價體系。
促進社會服務功能的完善和拓展。不斷探索將防汛排查、應急供水、河庫清障、巡查、水文監測預警等水利公共服務市場化,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根據實際需要,可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將適合市場、社會組織承擔的水利公共服務部分或者全部交給市場和社會組織承擔。建立健全水利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出台政策吸引更多的市場主體進入到水利市場中,分類逐步推行工程建設管理、運行管理、維修養護、技術服務等水利公共服務市場化。
充分發揮水資源的商品價值和服務價值。充分探索水資源、水流資源、水能資源、岸線資源、景觀資源、砂石資源、漁業資源等涉水資源社會經濟服務功能和商品價值,以水利工程和河庫水域為媒介,利用涉水資源構建對供水、港口、發電、航運、旅遊、交通、住建等部門的服務體系;建立價值產生和回收機制,拓寬水資源利用和保護投資渠道,促進工程健康運行良性循環。加強河庫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增強河庫的洪水調蓄、淨化環境等生態服務功能,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水資源的生態服務功能轉換為社會經濟服務功能。
第五章  強化監管 提高涉水事務監管水平
堅持依法治水,以河湖長制為抓手,以水利信息化建設為重點,加強對江河水庫、水資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利資金、水行政事務工作等重點領域的監管,推動水利行業監管從“整體弱”到“全面強”。
一、建設水利地方法規體系,強化依法治水理念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等法律法規,根據我州實際情況,認真組織實施各種河道規劃,逐步健全涉河建設項目管理、水域和岸線保護、水資源量效雙控、河道采砂管理、水域占用補償和岸線有償使用等地方性法規制度,制定和完善相關標準,確保河湖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根據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成本,按照“誰破壞、誰賠償”的原則,研究建立河湖資源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以國家涉水法規為準繩,落實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河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強化執法人員依法治水理念。
二、用好河湖長制監管抓手,強化河庫水域監管
以河湖長制為關鍵抓手,落實“一河一策”方案,壓緊壓實河庫管護責任,推動河湖長制從“有名有實”向“有能有效”轉變。繼續推進河庫管理範圍劃定工作,嚴格水域岸線保護與利用;鞏固碧水保衛戰示範建設行動取得的成果,深入推進“清四亂”常態化規範化,加強水庫岸線監測及河道采砂監管;以流域為單元開展系統綜合治理,不斷加大對河流違法行為的聯合執法打擊力度,著力構建多部門共管共治的工作模式和聯防聯控機制,逐步構建各區域、各部門、全社會“共抓共管共治”的河庫保護新格局。
三、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強化涉水資源監管
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堅守“三條紅線”,實施水資源消耗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將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的主要指標納入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嚴格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加強清江、鬱江、唐崖河、沿渡河、酉水、漊水等重要河流主要控制斷面水量監測工作,不斷提高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依法打擊非法取水、超標準取水、破壞水環境等違法違規行為,全面提升監控、預警和管理能力。
四、貫徹水利安全生產意識,強化工程安全監管
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和運行監管,完善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制度,在抓好水利工程建設進度、質量、安全生產等方面監管的同時,以點多面廣的中小型水庫、農村飲水等工程為重點,加大對工程安全規範運行的監管。加強工程建設“四制”監管,落實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加強對工程管護主體、管護人員和管護經費落實情況的監管,建立良性運行機制,確保工程發揮效益。深入開展小微型水利工程運行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產權清晰、責權明確的管理體制,落實管護經費,確保小微型水利工程持續發揮效益。
五、完善水土保持監測網路,強化水土保持監管
持續做好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和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建立全州水土流失監測和預警體系,提高水土保持監測和信息化水平。加強監測點建設,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最佳化水土保持監測站網布局,建立完備的水土保持監管制度體系,及時掌握流域內水土流失和水質動態。及時發現並查處水土保持領域違法違規行為,有效遏制人為水土流失。繼續推動水土保持以獎代補項目,引導私營企業、村集體、個人等參與。
六、建設水利監測信息網路,強化水利科學監管
完善水文站網布局,繼續推進水庫自動化測報系統建設,逐步建成覆蓋全州的水雨情自動測報系統和全州常旱區墒情監測站網,建立覆蓋所有縣市監測斷面、城鄉飲用水水源地、大中型水庫、主要水功能區、規模以上取水戶和中型灌區的水資源監測站網,建立全州水環境監測中心和飲用水源安全應急監測中心,努力為防汛抗旱減災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加強水利信息傳輸處理站網建設,健全覆蓋到縣和重點水利工程的全州水利信息化骨幹網路,完善水利數據中心,建立跨流域、跨縣市的水利信息共享平台,實現防洪減災平台與水資源水環境監測系統合網。
加強綜合性重點業務套用系統建設,建立防汛減災監控管理、水資源管理、水利建設項目管理、水利工程工情管理四大智慧型系統,建設集多功能於一體的應急指揮平台和全方位多角度的水利綜合展示視圖。完善水利電子政務系統,全面提高水利自動化、智慧型化和科學化管理水平。
第六章  環境影響評價
一、規劃協調性分析
《中共湖北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湖北省疫後重振補短板強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湖北省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思路報告》(以下簡稱《思路報告》)等對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農村飲水安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本規劃按照《建議》要求,結合《思路報告》,細化相關工作措施,各項任務與《建議》《思路報告》等保持一致。用水總量控制、水資源利用效率、水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具體目標指標和相關任務與國務院出台的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等進行了銜接。
列入規劃的工程項目符合清江流域治理、開發、保護總體要求,並積極與縣市級國土空間近遠期規劃銜接,確保項目用地性質、建設規模、意向選址等符合“三線”管控要求以及相關約束性指標等。
同時,規劃實施也可能對局部帶來一些不利環境影響。疏導河流、整治河道、加固堤防、築壩建庫等水利工程建設改變了河流上下游的水文情勢,改變了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有時還會對物種多樣性、下游等環境敏感區帶來不利影響。水庫、跨流域調水等水利工程一般具有占地移民等問題,可能帶來一些社會問題。
為此,要高度重視規劃實施和水利工程建設的不利環境影響,統籌做好水利發展與環境保護工作。依法加強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和環境影響評價等工程建設前期工作,強化對工程建設全過程的監督管理,認真落實各項環境保護措施。嚴格按規定辦理用地手續,切實做好工程征地補償、移民安置和大中型水庫後期扶持工作,確保被征地農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保證移民長遠生計,維護移民合法權益。加強對規劃實施可能影響的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水生態系統的監測,及時掌握環境變化,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加強規劃實施的環境風險評價工作,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環境風險問題,制定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防範應急管理措施。
二、規劃有利性分析
“十四五”時期,水安全保障建設任務主要包括防洪提升工程、供水保障能力建設工程、主要河湖及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保護修復工程、大中小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及智慧水利建設等。規劃實施後,可進一步提升城鎮防洪排澇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改善河湖生態環境,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路,增強水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清江、鬱江、酉水、漊水、唐崖河等重要河流幹流骨幹工程建設,實施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和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使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防洪標準達到10至20年一遇,將進一步提升水利基礎設施保障水平,增強全州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力保障重點地區防洪安全和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完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
實施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將進一步改善農村供水條件,提高農村飲水水源穩定性,改善供水水質,提升農村供水安全監管水平;推進抗旱水源建設,將進一步有力提升區域抗旱應急供水能力。通過規劃實施,將進一步提高農村地區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標率,提升農村居民生活水平。
(三)加強河湖生態環境治理,有效改善河湖生態健康
通過加強水資源保護,將有效控制入河湖污染排放;強化飲用水水源地管理,將有效改善水環境質量,促進保障飲水安全。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將有效控制和減少重點防治地區水土流失。實施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將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三、規劃不利性分析及對策
水利工程建設可能對局部帶來一些不利環境影響。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陸域水循環過程、河湖水文情勢及水生態環境;工程蓄水可能產生滑坡塌岸,誘發水庫地震,並可能對自然景觀和文物、水生生物棲息繁衍環境、生物多樣性等產生影響。要高度重視水利工程建設的不利環境影響,依法加強相關規劃選址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等工程前期工作,強化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並根據生態環境對規劃實施的回響及時最佳化調整實施方式,強化對工程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全過程的監管,最大程度地減免規劃實施的不利環境影響。
(一)堅持節約和綠色發展
加強全州用水總量控制,減少對水資源的過度消耗。水資源配置要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態環境用水要求,維護河流合理流量。水資源開發要高度重視對河流生態環境和地下水系統的保護。水資源利用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快建立全社會的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體系,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推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努力形成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
(二)堅持用法律和制度保護水生態環境
認真落實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各項環境保護措施,嚴格執行環評“三同時”管理制度。在水利工程前期論證中,要深入分析工程建設可能對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等生態敏感保護目標的影響,採取必要措施保護水生生物資源、重要景觀和歷史文化遺產等。堅決避免中小河流治理中束窄河道、減少行洪斷面、河流渠道化的傾向,儘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態,採用生態型河道治理措施,保持與城市景觀、生態環境協調一致。依法加強相關專項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努力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三)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
堅持集約用地,切實做好工程征地補償、搬遷安置和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確保被征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保障其合法權益。農村移民集中安置點的遷建或復建選址,應依法做好環境影響評價、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四)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和管理
加強規劃實施後可能影響的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和重要目標的監測與保護,及時掌握環境變化,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對直接影響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域和重要目標的規劃和項目,應最佳化調整規劃項目布局和選址,嚴格依法落實保護要求。加強規劃實施的環境風險評價與管理,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環境風險問題,制定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應急管理措施。
(五)最佳化工程設計減緩對生態環境不利影響
最佳化工程設計,落實各項環境保護措施,減緩和控制水利工程建設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水庫工程要明確最小生態流量目標和調度要求,滿足下游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通過加強治污、截污措施保護庫區水源地水質安全。河道整治工程要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水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需要,採取生態友好型的工程方案、材料和施工工藝。灌區工程要加強農業節水和面源污染控制,對灌溉退水採取生態淨化處理等措施,減輕退水對受納河流的不利影響。
第七章  投資測算與實施計畫
一、水利投資測算
依據相關規劃、專項規劃和單項工程前期工作的投資估算,結合中央和省關於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的要求,“十四五”期間共規划水利項目555個,估算投資461.92億元。按項目類別劃分,防洪提升能力工程131.59億元,供水保障能力建設工程141.33億元,主要河湖及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保護修復工程121.71億元,移民後扶投資62.79億元,水利信息化建設4.5億元。
恩施州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
33.png
圖1  恩施州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投資組成示意圖
二、資金籌措方式
按照水利部及省相關工程類型投資政策進行資金籌措,同時鼓勵使用債券資金。本次規劃項目資金來源主要為中央投資、地方配套及社會資本,投資比例見圖2。
恩施州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
44.png
圖2  恩施州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資金籌措比例示意圖
三、年度實施計畫
根據項目建設緊迫性和前期工作深度等因素,綜合考慮工程項目建設周期和建設周期內各年度投資強度,將所有工程投資按目標計畫分攤到各個年度,計算出分年度投資計畫。2021—2025年度投資比例分別為20%、22%、25%、18%、15%。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
州、縣市人民政府是保障水安全的責任主體,各級人民政府要把保障水安全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優先領域,把水安全保障工作納入政府任期工作目標,加強水安全保障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統籌部署各項任務。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發揮牽頭作用,主動與其他行業部門加強溝通協調,細化目標,落實責任,及時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突出矛盾。各有關部門要協調聯動、齊抓共管,形成高效的水安全保障工作機制。
二、拓寬資金渠道,保障建設資金
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民眾參與的多層次多渠道長效投入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設投資中的主導作用,落實中央支持水利金融政策,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積極穩定和擴大水利領域的投入規模。逐步加大工程管護尤其是小型水庫等民生工程管護經費投入,探索建立水利工程管護基金,加快完善水費收繳機制,引進第三方服務,逐步形成良性的水利工程管護機制。
三、深化前期工作,夯實項目基礎
建立項目前期工作責任制,壓實推進各項目前期工作,嚴格執行工程建設有關強制性標準和規程規範,確保項目前期工作質量和深度。抓好項目環評、用地預審等要件辦理,協調解決征地移民中的重大問題,積極落實建設條件。繼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項目審查審批進度,強化監管,提高效率,推動多開早建。
四、嚴格監測評估,確保實施效果
建立規劃實施督促檢查機制,加強規劃目標指標、重點任務、重要舉措完成情況的跟蹤監測,適時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分析實施效果及存在的問題,提升規劃的適應性。
五、深入宣傳引導,形成治水合力
加強宣傳引導,把水情教育列入各級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內容,提高人民民眾水患意識、節水意識、護水意識和水生態文明意識,營造全社會關心水利、支持水利、發展水利的良好環境,推動形成治水興水的強大合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