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微生物學
- 作者:鄧子新、陳峰
- ISBN:978-7-04-046769-7
- 類別:iCourse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系列教材
- 頁數:329頁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8月2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特殊
- 版面字數:630千字
成書過程
職務 | 編寫人員 |
---|---|
主編 | 鄧子新、陳峰 |
副主編 | 王玉炯、張曉昱 |
編者 | 蔡謹(浙江大學)、陳峰(上海交通大學)、陳強、鄧光存(寧夏大學)、鄧子新(上海交通大學)、李敏(寧夏大學)、梁晶丹(上海交通大學)、劉天罡、馬富英、蘇建宇(寧夏大學)、孫群(四川大學)、汪志軍、王玉炯(寧夏大學)、吳健、徐俊、余洪波、虞沂、張曉昱(華中科技大學)、張作明 |
內容簡介
教材目錄
前輔文1 緒論 1.1 微生物與微生物學 1.1.1 什麼是微生物與微生物學 1.1.2 微生物的特點 1.1.3 微生物對人類的影響 1.2 微生物學的發展歷程 1.2.1 微生物的發現 1.2.2 巴斯德與微生物學奠基 1.2.3 科赫與微生物學奠基 1.2.4 20 世紀微生物學的快速發展 1.3 微生物學的未來 1.3.1 微生物多樣性與微生物組學研究 1.3.2 基因工程菌的構建與大規模套用 1.3.3 利用微生物治理環境污染 1.3.4 新型傳染病的防治 1.4 如何學習微生物學 1.4.1 微生物學的學習目標 1.4.2 學習微生物學的方法與建議 2 原核生物的結構與功能 2.1 原核生物的細胞結構概述 2.1.1 原核生物的外部形態 2.1.2 原核細胞的結構 2.2 細胞膜 2.2.1 細菌細胞膜的結構 2.2.2 古菌細胞膜的結構 2.2.3 細胞膜的功能 2.3 細胞壁 2.3.1 細菌的細胞壁 2.3.2 缺壁細菌 2.3.3 古菌的細胞壁 2.4 擬核與質粒 2.4.1 擬核 2.4.2 質粒 2.5 細胞表面結構與功能 2.5.1 細菌鞭毛與菌體運動 2.5.2 菌毛與性毛 2.5.3 糖被結構 2.5.4 菌鞘 2.5.5 菌柄 2.6 細胞質與內含物結構 2.6.1 70S 核糖體 2.6.2 內生芽胞 2.6.3 顆粒狀內含物 2.6.4 氣泡 3 真核微生物的結構與功能 3.1 真核微生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3.1.1 細胞壁 3.1.2 細胞膜 3.1.3 細胞核 3.1.4 細胞質和細胞器 3.1.5 細胞表面附屬物 3.2 真核微生物的分化 3.2.1 真菌的營養體和繁殖體 3.2.2 其他真核微生物的分化 3.3 真核微生物的起源、分類和分子演化 3.3.1 真核微生物的起源 3.3.2 真核微生物的分類 3.3.3 真核微生物的分子演化 4 病毒 4.1 病毒的形態及分類 4.1.1 病毒的形態與大小 4.1.2 病毒的化學組成 4.1.3 病毒的分類和命名 4.2 病毒的增殖 4.2.1 病毒增殖的一般特徵 4.2.2 病毒的吸附和侵入 4.2.3 病毒核酸的複製和蛋白質的合成 4.2.4 病毒的裝配和釋放 4.3 病毒的培養與檢測 4.3.1 病毒的培養 4.3.2 病毒的純化 4.3.3 病毒的檢測 4.4 病毒的主要類群 4.4.1 噬菌體 4.4.2 動物病毒 4.4.3 植物病毒 4.4.4 昆蟲病毒 4.5 亞病毒因子 4.5.1 衛星病毒 4.5.2 類病毒 4.5.3 朊病毒 5 微生物的營養 5.1 微生物的營養需求 5.1.1 微生物的營養元素 5.1.2 微生物的營養物質 5.1.3 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5.2 微生物的物質運輸 5.2.1 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5.2.2 微生物的產物分泌 5.3 培養基 5.3.1 培養基的配製原則 5.3.2 培養基的類型 6 微生物的生長和控制 6.1 微生物的個體生長 6.1.1 細菌細胞的生長與分裂 6.1.2 同步生長與同步培養技術 6.1.3 絲狀真菌個體生長 6.2 微生物的群體生長 6.2.1 微生物生長曲線 6.2.2 連續培養與連續發酵 6.3 微生物生長的測定 6.3.1 微生物計數 6.3.2 微生物細胞質量測定 6.3.3 微生物生理指標測定 6.4 理化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6.4.1 溫度 6.4.2 pH 6.4.3 氧氣 6.5 微生物的分離與培養 6.5.1 無菌操作技術 6.5.2 微生物分離純化技術 6.5.3 微生物的培養 6.6 微生物生長的控制 6.6.1 控制微生物生長的物理方法 6.6.2 控制微生物生長的化學方法 7 微生物的代謝 7.1 代謝的熱力學 7.2 微生物的能量代謝 7.2.1 能量代謝概論 7.2.2 化能異養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7.2.3 化能自養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7.2.4 光合微生物的能量產生 7.3 微生物的物質代謝 7.3.1 物質代謝概論 7.3.2 合成代謝 7.3.3 分解代謝 7.3.4 初級代謝 7.3.5 次級代謝 7.4 微生物代謝的調控 7.4.1 微生物調節代謝流的兩種主要方式 7.4.2 代謝調控原理在發酵工業的套用 8 微生物的遺傳與育種 8.1 遺傳的物質基礎 8.1.1 DNA 8.1.2 RNA 8.2 微生物基因組 8.2.1 大腸桿菌基因組 8.2.2 釀酒酵母菌基因組 8.2.3 鏈黴菌基因組 8.2.4 絲狀真菌基因組 8.2.5 基因組測序 8.3 質粒和轉座因子 8.3.1 質粒的結構 8.3.2 質粒的主要類型 8.3.3 質粒的特性 8.3.4 轉座因子的分子結構和類型 8.4 微生物的突變 8.4.1 突變與突變型 8.4.2 突變的分子基礎 8.4.3 DNA 損傷的修復 | 8.5 細菌的基因轉移8.5.1 細菌的接合作用 8.5.2 細菌的轉化 8.5.3 細菌的轉導 8.6 真菌的基因重組 8.6.1 有性生殖 8.6.2 準性生殖 8.7 微生物的育種與保藏 8.7.1 誘變育種 8.7.2 基因重組育種 8.7.3 代謝工程育種 8.7.4 合成生物技術育種 8.7.5 菌種的保藏 9 微生物的系統發育與分類 9.1 微生物的系統發育學 9.1.1 微生物與生命起源 9.1.2 系統發育分析 9.1.3 細胞生物的三域學說 9.2 微生物分類特徵和分類方法 9.2.1 分類等級 9.2.2 分類系統 9.2.3 分類指標 9.3 微生物分類鑑定 9.3.1 微生物的命名法則 9.3.2 微生物的系統發育鑑定方法 9.3.3 微生物的自動鑑定系統 9.3.4 微生物的多相分類學研究 9.4 《伯傑氏系統細菌學手冊》 9.4.1 《伯傑氏系統細菌學手冊》簡介 9.4.2 古菌系統發育概觀 9.4.3 細菌系統發育概觀 10 微生物生態與環境微生物 10.1 微生物生態學基礎 10.1.1 微生物生態系統 10.1.2 微生物與微環境 10.1.3 微生物聚集體 10.2 環境中的微生物 10.2.1 陸地環境中的微生物 10.2.2 水環境中的微生物 10.2.3 空氣中的微生物 10.2.4 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 10.2.5 生物環境與微生物 10.3 微生物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10.3.1 碳循環 10.3.2 氮循環 10.3.3 磷循環 10.3.4 硫循環 10.3.5 鐵循環 10.4 環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與生物修復 10.4.1 難降解有機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10.4.2 污水生物處理技術 10.4.3 污染環境的生物修復 11 病原微生物 11.1 人體正常微生物群落與病原微生物 11.1.1 皮膚微生物群落 11.1.2 口腔微生物群落 11.1.3 胃腸道微生物群落 11.1.4 人體其他部位的微生物群落 11.1.5 食源性病毒 11.2 植物病害 11.2.1 真菌性植物病害 11.2.2 細菌性植物病害 11.2.3 病毒性植物病害 11.3 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和致病性 11.3.1 毒力測定 11.3.2 致病菌入侵方式——黏附 11.3.3 定植和感染 11.3.4 侵染 11.3.5 外毒素 11.3.6 內毒素 11.4 感染中的宿主因素 11.4.1 感染宿主的風險因素 11.4.2 天生對抗感染的抵抗力 12 傳染與免疫 12.1 傳染 12.1.1 傳染與傳染病 12.1.2 決定傳染結局的因素 12.1.3 傳染的結局 12.2 免疫系統 12.2.1 免疫器官 12.2.2 免疫細胞 12.2.3 免疫分子 12.3 非特異性免疫 12.3.1 屏障結構及其作用 12.3.2 正常體液和組織中的抗菌物質 12.3.3 吞噬細胞及其吞噬作用 12.3.4 炎症反應 12.4 特異性免疫 12.4.1 抗原和抗體 12.4.2 體液免疫 12.4.3 細胞免疫 12.5 免疫學技術及套用 12.5.1 抗原- 抗體反應的一般規律 12.5.2 傳統的免疫學技術 12.5.3 現代免疫學技術 12.5.4 生物製品及其套用 13 微生物與食品 13.1 微生物生長與食品腐敗 13.1.1 食品微生物的分類和作用 13.1.2 各類食品中的腐敗菌 13.1.3 細菌性食物中毒 13.1.4 真菌毒素中毒 13.1.5 病毒性食物中毒 13.2 食品腐敗控制與保存 13.2.1 影響微生物生長的食品內外因素 13.2.2 化學和生物控制法保存食品 13.2.3 物理方法保存食品 13.2.4 柵欄理論在食品防腐保鮮上的套用 13.3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檢測 13.3.1 常規檢驗 13.3.2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檢測方法 13.3.3 預測食品微生物學 13.4 微生物與食品工業 13.4.1 發酵食品及生產工藝 13.4.2 食用菌的分類與生產 13.4.3 食品質量與安全的指示菌 14 微生物與農業 14.1 微生物肥料 14.1.1 植物根際促生細菌 14.1.2 根瘤菌肥料 14.1.3 固氮菌肥料 14.1.4 解磷細菌肥料 14.1.5 菌根菌肥料 14.2 微生物農藥 14.2.1 微生物殺蟲劑 14.2.2 微生物殺菌劑 14.2.3 微生物除草劑 14.3 微生物飼料 14.3.1 單細胞蛋白飼料 14.3.2 青貯飼料 14.3.3 發酵飼料 15 工業微生物與發酵 15.1 微生物發酵生產概況及特點 15.1.1 微生物發酵生產的歷史 15.1.2 微生物發酵生產的概況 15.1.3 微生物發酵生產的特點 15.2 微生物發酵 15.2.1 微生物發酵形式和反應器類型 15.2.2 微生物發酵的放大過程 15.2.3 培養基的設計和最佳化 15.2.4 發酵工藝和控制 15.3 工業微生物的主要套用 15.3.1 微生物發酵生產胺基酸 15.3.2 微生物發酵生產酶製劑 15.3.3 微生物發酵生產抗生素 15.3.4 微生物能量代謝產物 15.3.5 微生物與生物煉製 15.3.6 微生物與生物能源 附錄Ⅰ 名詞索引 附錄Ⅱ 微生物學名索引 附錄Ⅱ 微生物中文名索引 |
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數字課程名稱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內容提供者 |
---|---|---|---|
《微生物學》數字課程 |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 2017年1月 | 鄧子新、陳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