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張
紫陽,生於
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元年(984年),
登仙於
宋神宗元豐(1078-1086年)五年(1082年)三月十五日,
天台(今屬
浙江)人。自幼聰穎好學,經史百家無不涉讀,通
三教典籍及刑法、書算、醫術、戰陣、天文、
地理、吉凶死生之術。後因株連被充軍於
嶺南。
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
陸詵帥
桂林,召置帳下,掌管機要。後隨
陸詵轉至
成都。
宋神宗熙寧(1068-1078年)二年(1069年)遇
劉海蟾授以“金液還丹火候之訣”,“指流知原,語一悟百”,乃改名用成(誠),號
紫陽。此後精誠至道,術業大成。
張
紫陽修道力主內丹,認為“人人本有長生藥”,“何須尋草學燒茅”,教化世人“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要識真鉛汞,丹砂非水銀也。內丹修煉要“取將坎位心中實,點化離宮腹內陰”,即將坎中之陽氣以點化離中之陰精,乃運行交會而復還其乾健純陽之體。則人人修煉造化事畢。熙寧八年(1075年)著《悟真篇》宣揚
道教、佛教、儒教“雖三分,道乃歸一”的“
三教一理”的思想。
生於台州
生平
宋
臨海人
陳耆卿(1180~1237年)的記載是比較重要的。
陳耆卿在其所著的《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五中稱:張
紫陽“郡人,字平叔”。大家都知道,宋代時,設府於州,“郡”即州府所在地。臨海是
台州的所在地,故“郡人”的意味自是不言而喻。而後,言稱張
紫陽為“
天台瓔珞街人”或“瓔珞街人”,還有玉樞子
王建章的《歷代仙史》及《張真人本末》與清
康熙《臨海縣誌》等。按
戚學標《
台州外書》,瓔珞街在
臨海“府治東北,有宋真人張
紫陽故宅,即今紫陽樓是也”。
陳耆卿本為
臨海人,其生活年代與張
紫陽僅相差百餘年,有關張紫陽生平活動的口碑和史實,他應該是比較清楚的。陳耆卿受學於
葉適,文章法度,具有師承。他所著的《嘉定赤城志》為
台州總志,以所屬
臨海、
黃岩、
天台、
仙居、
寧海五縣,條分件系,分十五門。
宋世犖贊其志“積十數年參考之功,創千百載遺缺之跡,詞旨博贍,筆法精嚴,稱傑構焉”。因此,
陳耆卿的記載應該是可靠的,即張
紫陽為
臨海人。
記載
清
雍正在其御書的《道觀碑文》中:“
紫陽生於
台州,城中有
紫陽樓,乃其故居”。尤其重要的是,
齊召南在清乾隆三十二年所撰的《重訂
天台山方外志要》卷七中,有張紫陽“
臨海人,字平叔”之記載。
臨海歷代《縣誌》均記載有張
紫陽及其生平,而
天台沒有;臨海城內有紫陽故居、紫陽道觀,天台也沒有。這些於
陳耆卿的記載相印證,足以證明張
紫陽為臨海人。
張
紫陽年輕時聰明好學,他在《
悟真篇》序中自云:“仆幼親善道,涉獵
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陳、天文、
地理、吉凶生死之術,靡不留心詳究。唯金丹一法,閱盡群經及諸家歌詩論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龍、水銀硃砂、白金黑錫、坎男離女,能成金液還丹,終不言真鉛真汞是何物色’”。說明當時即熱衷於
道教的學習和研究。
傳道授徒
張
紫陽年長後,因“肄業辟雍不第”,遂據刀筆,“為府吏”。張
紫陽為府吏數十年,一日忽悟“一家溫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縱火燒毀案上文書,因之,以“火燒文書”罪發配
嶺南。張
紫陽獲罪充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對所掌冤屈案件的同情,更主要的是他內心對
封建社會的不滿。
張
紫陽坐累謫
嶺南兵籍後,由於官場無望,遂在“晚年浪跡雲水(今廣東
樂昌縣),訪求大道”。治平年間(1064~1067年),適逢
餘杭陸介夫知
桂州,得以“引置帳下,典機要”。熙寧二年(1069年),陸介夫改知
成都,張
紫陽隨同前往,在成都天回寺遇異人,“以夙志不回,初成愈格,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陸介夫死後,張
紫陽失去依託,遂“自
成都歸於故山”。熙寧三年(1070年),張
紫陽“丹成返
台州,傳道授徒”。因丹法“三傳非人,三遭禍患”,學者多為“逐名利”。遂萌發著書之意,於熙寧八年(1076年)在
臨海著成是書,使有緣者能“尋文解義”。有所心得。故
陳耆卿《嘉定赤城志》亦載其自
成都得“金丹術歸,以所得萃成秘訣八十一首,號《
悟真篇》”。
及後,張
紫陽在
陝西的鳳州(今陝西
鳳縣)、
階州(今
甘肅武都)傳道時,因得罪鳳州太守而“按以事坐黥竄”,被判流放,解送邊塞。至
邠州境內,會大雪阻於鄉村酒肆,巧遇石泰。
石泰見張
紫陽被解差押送,乃詢問其來歷,張紫陽據實相告。石泰便與解差相商,引伯端前往邠州衙門,經與太守交涉,終於作出了免於流放的判決。張
紫陽獲釋後,始憶其
師曾云:“異日有與汝解韁脫鎖者,當宜授之”語。遂將《
悟真篇》及心要傾囊相授於石泰,使之成為嫡系傳人。離開石泰後,張
紫陽“事扶風馬默處厚於河東”,並又將《
悟真篇》“授之”。
回
臨海後,“築室于山青水綠之中,乃揚罄然而怡怡然,若有所得。客傳於市曰:遭貶
張平叔歸於山矣”。其後,張
紫陽再次出山,“轉秦隴”。並遵陸介夫遺囑,往
荊南(今
湖北江陵)得轉運使
馬處厚資助,“擇興安之
漢陰山中(今陝西
紫陽縣紫陽洞)修煉”。
臨海隱居
張
紫陽回到
臨海隱居後,往來於燈壇、
蓋竹、龍顧及
天台的
桐柏、
赤城之間。元豐五年(1082年),張
紫陽在百步(今
臨海百步)“天炎浴水中”,趺坐而化。所留《屍解頌》云:“四大欲散,浮雲已空。一靈妙有,法界
圓通”。弟子“用火燒化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芡實,色皆紺碧”。張
紫陽死後,百步鄉里在其羽蛻之地立“紫陽化身處”
紀念碑。
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
台州郡守葉築改城內黃牛坊橋為“悟真”橋,以示對張
紫陽的紀念。後又有悟真坊、悟真廟等紀念性的街區和建築出現。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台州府推官張滂在百步修建
紫陽庵,並重修碑石,題曰:“重修紫陽題詩碑記”。清
雍正十年(1732年),世宗皇帝敕封張
紫陽“大慈圓通禪仙
紫陽真人”號。並親撰《道觀碑文》,命工部主事劉長源來
臨海,於其故居瓔珞街和羽化地百步,及
天台山桐柏宮,各建“
紫陽道觀”一所,用以祀祠張紫陽。
內丹思想
相傳張
紫陽曾遇一
僧人,僧人專修戒、定、慧,自以為得最上乘禪旨,能入定出神,數百里問傾到就到。二人雅志大發,相與契合,約定同游於揚州觀賞瓊花。
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遊揚州,伯端神至
揚州時,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瓊花一朵為記。結果,二神歸,僧取不出瓊花,伯端卻取出瓊花玩耍於手中。僧十分慚愧,不明自其中道理。伯端告曰:“今世人學禪學仙,如吾二人者可問見矣。”二人結為莫逆之交。隨後弟子問曰:“彼禪師與吾師同此神遊,何以有折花之異?”伯端答曰:“我金丹大道,
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至之地,真神見形,謂之
陽神。彼之所修,欲速見攻,不復修命,直修
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見無復形影,謂之陰神。”
張
紫陽的內丹學說主張以內丹為
修仙途徑,而以
“性命雙修”為其內煉大旨。認為以人體為鼎爐,以精氣為藥物,以神為火候,通過內煉,使精氣凝聚不散,結成
金丹。同時,他繼承
陳摶內丹修煉的
系統方法,將煉養分成四個階段進行,即:築基、煉精化氣、
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在修行上,張
紫陽反對形式上的出家離俗,隱避山林。而主張“大隱隱於市”,他似乎也無意建立教團。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
白玉蟾,始開始有雲遊
道士,也組織了南宗自己的教團組織。張
紫陽著作有《
悟真篇》、《金丹四百字》。晚年其弟子王叔邦輯有《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簡稱《青華秘文》。 其中,於北宋熙寧八年(公元 1075年)撰寫的《
悟真篇》,以《陰符經》《道德經》為兩大理論依據,“略仿《參同契》”(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闡幽》),全書
宗承傳統內丹學說,說明內丹煉養的根本原理就是歸根返本,逆煉歸元,並描繪內丹修煉的全過程及闡發丹經要點、修煉內丹的方法。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
魏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道臧精華錄》謂:“是書辭旨暢達,義理淵深,乃修丹之金科,為養生之玉律”。該書是最重要的煉丹理論及實踐著作著作之一。與之前的
道教經典《
周易參同契》齊名。全書由詩詞歌曲等體裁寫成。其中七言律詩一十六首,七言絕句六十四首,五言四韻一首;《西江月》詞十二首(又一首)、和
七言絕句五首,以及歌頌詩曲雜言三十多首。有前、後二序。歷代都有大量的註疏本,仁智自見。
傳承影響
張
紫陽在世時並沒有親自創建學派或教派(一般認為,白玉蟾為南宗實際建立者),但在其身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宗派。
按張
紫陽傳石泰、石泰傳薜道光、薜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輾轉授受至白玉蟾,漸壯大為以《
悟真篇》為理論經典的重要內丹流派。稱為“金丹南宗”,由於張
紫陽號“紫陽”,故南宗也稱為“紫陽派”,與
全真道並列金丹
南北宗。張
紫陽、石泰、薜道光、
陳楠、白玉蟾,也被尊為“南宗五祖”。
以上南宗嫡派都主張“一己清修”。另據《中國
道教史》(
任繼愈主編):還有自稱出於張
紫陽之傳的一派,主張“男女雙修”,該派始於兩宋間的
劉永年,劉曾於
紹興壬申(公元1152年)刊
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其序言中自謂於紹興戊午遇至人親授口訣,而未言所遇者姓字。劉永年傳象川無名子翁葆光及寺簿盧公,
翁葆光撰有《
悟真篇注》等,其徒若一子門人某跋《金液還丹印證圖》,稱劉永年於紹興戊午“遇悟真得其道”。然紹興戊午(公元1138年)張
紫陽已卒五十多年,當為依附之說。《混元列仙圖》亦未列雙修一系。
歷史記載
《神仙傳》
《神仙傳》云:“
紫陽自
王屋九年功畢復返
天台,於江陵遇董凝陽,知亦受道於
劉師。及相訪於太華,得遇梅蟾,同拜鐘呂二師。謂曰:子本紫微天宮,號九皇真人,因校勘劫運之籍不勤,遂與同事三人並謫人間,今垣中可見者六星,潛耀者三,子為
紫陽真人,
汝南黃仲尚書為紫元真人,維揚於敬伯為紫華真人,今子與於,及一時被遣官吏皆復歸清都,性冕仲沉淪
宦海,子可往使覺晤,庶幾返原。
《歷代神仙通鑑》
《歷代神仙通鑑》云:張
紫陽字平叔,
天台纓絡街人,於宋神宗熙寧已酉年(1069年)宿天回寺,感遇至人,傳金丹藥物火候之秘,乃改名用成,號紫陽。擇興安之
漢陰山中修煉,即今之
漢中紫陽洞,丹成連返
台州。復游於蜀,再遇青華真人,授以玉清金笥,長生金寶內丹之訣……。
《天台山志》
《天台山志》載:張
紫陽,天台人,入成都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於熙寧乙卯歲(1075年)作《悟真篇》,內含律詩九九八十一首,其中七言四韻十六首,絕句六十四首,五言一首。又續填西江月十二首,盡言其平生好學。年九十九坐化於
天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