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浦鎮

張浦鎮

張浦鎮隸屬於江蘇省崑山市,位於上海、蘇州、崑山之間的三角地帶,是長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重要城鎮之一,鎮域面積110平方公里,下轄11個社區、16個村。

2018年,張浦鎮人口有25萬。張浦形成了“甲魚、西瓜、蘑菇、花卉苗木、傳統水產、無公害糧油”六大農業特色產業。2010年,張浦鎮地區生產總值125億元,工業產值423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26.5億元,一般預算收入10.02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064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8018元。

2018年10月9日,張浦鎮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100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浦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江蘇省崑山市
  • 下轄地區:11個社區、16個村
  • 電話區號:0512
  • 郵政區碼:215300
  • 地理位置:江蘇省崑山市
  • 面積:110平方千米(2018年)
  • 人口:25萬人(2018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丹桂園、趙陵山良渚文化遺址、㫰蓑禪院
  • 火車站:崑山火車站、崑山南站
  • 車牌代碼:蘇E、蘇U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地形地貌,自然資源,土地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交通,經濟發展,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醫療衛生,教育事業,旅遊景點,城鎮殊榮,名人,

建制沿革

從趙陵山出土的文物鑑定,新石器時代晚期,張浦鎮已有人類活動。
春秋晚期(約公元前500年)本境屬吳國地域。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推行郡縣制,本境屬會稽郡婁縣。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本境屬吳郡婁縣。
大同二年(536年)婁縣改名崑山縣,本境屬之。
淳祐十一年(1251年)崑山設九鄉,本境屬全吳鄉第五保。
時沿宋制。
雍正二年(1724年),析崑山之半置新陽縣,全吳鄉第五保仍屬崑山縣治。
宣統二年(1910年),全吳鄉第五保改稱張浦鄉。
民國初(1912年),張浦為縣屬鄉。
民國十二年(1923年),縣建閭、鄰制,轄張浦、陳墓、甪直3鎮及周巷、大慈、尚明甸、杭上、渡頭、張家厙、孟子浜7鄉,計351閭、1709鄰。
民國十八年(1929年),江蘇省頒發《縣組織法》,張浦、甪直(昆屬下塘、今南港鄉,下同)兩鄉合為第七區。
民國二十三年六月(1934年),張浦屬第六區。
民國二十四年一月(1935年),廢閭鄰制,建保甲制,以10戶為甲、10甲為保,第六區轄76保、828甲。
民國二十七年十一月(1938年),推行城鄉坊村制,張浦為縣屬鄉。
民國三十年三月(1941年),第六區轄3鎮7鄉,計89保、972甲。
民國三十一年十二月(1942年),第六區轄張浦、甪直、周巷、渡頭4個鄉鎮,計33保、348甲。
民國三十四年九月(1945年),第六區轄張浦、陳墓、甪直3鎮及周巷、大慈、杭上、尚明甸、孟子浜、張家厙、渡頭7鄉,計79保、842甲。同年12月,第六區定名為張浦區。
民國三十六年二月(1947年),原正儀區併入張浦區。是年12月,張浦為縣屬鄉。
1949年初,實行“民眾組訓”縣下設5督導區,張浦屬第四督導區。
1949年5月14日,張浦解放。
1951年6月1日,縣調整區劃,吳淞鄉劃入張浦區。
1954年,縣改劃8區,張浦區併入茜墩區,張浦為小鄉。
1956年9月,縣撤區並鄉,張浦為縣屬鄉。
1958年9月17日,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南港鄉併入張浦鄉,成立張浦人民公社。
1962年3月,調整公社規模,南港、大慈從張浦劃出,分別成立公社。
1983年8月,政社分設,改人民公社為鄉(鎮),張浦為縣屬鄉。
1988年6月20日,張浦撤鄉建鎮。
張浦鎮

行政區劃

1949年初,張浦鎮轄張浦、甪直、大慈、陳墓、淀西5鄉。
1949年11月,張浦區轄張浦、甪直、大慈3鄉。
1950年1月,劃小鄉。張浦區轄張浦、趙浦、施條、周巷、逸涇、吳家、南港、安頭、唐村、稍里10個小鄉73個行政村。
1951年6月1日,吳淞鄉由正儀區劃入張浦區,張浦區轄11個小鄉、39個行政村。
1952年,張浦區轄13個小鄉,增加由淀西區劃入的大慈鄉和楊樹鄉,計92個聯村。次年又劃出這兩個小鄉。
2013年,張浦鎮下轄金華村、北村、張浦、涇上村、花園村、逸涇村、大直村、七橋村趙陵村、趙浦村、金家莊、施家涇、吳家村、周西村、里巷村、施條村、岳浦村、三家村、馬車橋、張巷村、新塘村、新村、周東村等25個村。
2018年,張浦鎮下轄親和社區、張浦社區、振蘇社區、錦和社區、花園社區、周巷社區、大市社區、新吳社區、大直社區、新巷社區、南港社區、新龍村、七橋村、趙陵村、白米村、姜杭村、林莊村、新塘村、金華村、吳加村、尚明甸村、星金村、安頭村、南姚村、大市村、南吉山村、三家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張浦鎮位於崑山縣城正南腹地。張浦鎮區域面積110平方千米(2018年),距縣城10.5公里,全境南北最長處10公里,平均長8公里,東西寬處8.7公里,平均寬6.2公里,地理坐標為北緯31°14′45″~31°20′18″,東經120°54′15″~120°59′53″。

氣候

張浦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地區,平均氣溫為15.2℃。每年1、2月份氣溫較低,一般在-4℃~-8℃,最低達-11.8℃,無嚴重冰凍。7、8兩月最熱,最高溫度在34℃以上,個別年份最高日溫度達37.9℃,平均降雨量1052.9毫米。

地形地貌

張浦地處太湖流域沖積平原的東部,呈不規劃多邊形,太湖總面積49.9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占84%,水面積占16%。田面高程(吳淞江零點,下同)90%在3.3~3.5米之間,平均高程3.45米,屬昆南半高田地區。全境地勢平坦,自然坡度較小,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稍高,北部、東部沿吳淞江一帶較低。境內最高點9米(趙陵山遺址4000平方米),最低點2.7米(長江潭),大多呈碟形窪地。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1951年土地改革時,張浦區有耕地面積83947畝。1959年,耕地面積為89762畝。1962年調整公社規模,耕地面積為48540畝,農業人口19439人,人均占有耕地2.5畝。1978年,耕地面積為48393畝,農業人口增至27936人,人均占有耕地1.73畝,比1962年人均減少0.77畝。1988年,耕地面積46989畝,農業人口28492人,人均占有耕地1.65畝,比1962年累計減少1551畝,人均減少0.85畝。1962~1978年的17年,每年平均遞減8.6畝,1979~1988年的10年間,每年平均遞減達140畝。2006年,張浦鎮土地總面積11626.8公頃。

動物資源

水生:翁眼魚、川條魚、黃鱔螃蟹(甲魚)、赤練蛇
陸生:白頭翁、秤星蛇、蝮蛇、青梢蛇、葉蟬稻縱卷葉螟米象豆象刺蛾、桃蛀螟、鳳蝴蝶、草蛉蚱蟬牛虻胡蜂螻蛄、步行甲、蝙蝠

植物資源

人口民族

人口

1957年,張浦男性12113人,女性12337人,性別比例為98%。1962年,男性11035人,女性11530人,性別比例為95.7%。女性略多於男性。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性別比例開始轉變為男性多於女性。1966年,男性13180人,女性12964人,性別比例為101.6%;1975年,男性15824人,女性15324人,性別比例為103.2%;1988年,男性16549人,女性16499人,性別比例為100.3%,性別差數漸趨平衡。2007年,張浦鎮人口有100367人。2010年,張浦鎮常住人口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4萬人,外來務工人員13萬人。
25萬人(2018年)。

民族

張浦鎮內居民絕大部分是漢族,其他民族人口極少,有少數回族人。

交通

張浦的交通運輸向以水路為主。1912年初,張浦始有定班航船通往外埠。30年代中期有輪船通航。陸上僅有幾條泥路通往市鎮。建國後,利用河渠堆土鋪成一條條平直的鄉間通道,後來又翻建成機耕路或簡易公路。1982年,崑山至張浦公路正式通車。1988年,境內公路改澆水泥混凝土路面。2012年-2014的兩年間,張浦投資建設改造道路工程,其中包括東西方向主幹道港浦路改造工程。2014年,打通2條“斷頭路”對接市區道路 ,4月份完成港浦路全線貫通。

經濟發展

綜述

2002年,張浦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億元,財政收入超過2.2億元。
2003年2月底,張浦鎮契約外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43個,最大的為2.5億美元。
2006年5月底,張浦鎮累計註冊外資13.6億美元;投產外資企業278家,新增私營企業892家,註冊資本17.4億元。累計註冊私營企業1106家,註冊資本20.06億元,投產私營企業873家,註冊超過500萬元的內資項目達72家。
2008年,張浦鎮實現生產總值92億元;實現工業產值312億元。
2010年,張浦鎮地區生產總值125億元,工業產值423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26.5億元,一般預算收入10.02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064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8018元。

第一產業

1983年,張浦鎮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糧食總產28688噸。1988年全鎮糧食總產25033噸,平均水稻畝產452公斤,三麥畝產240公斤,出售商品糧10286噸,人均繳售361公斤。2008年,張浦鎮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420元。張浦鎮形成了“甲魚、西瓜、蘑菇、花卉苗木、傳統水產、無公害糧油”六大農業特色產業。
張浦鎮張浦鎮

第二產業

1988年,張浦鎮有79家企業,其中鎮辦工業企業22家,村辦工業企業57家,共創產值10077.86萬元,開始邁入“億元鎮”行列。工業產值占全鎮工農業總產值的63%,成為張浦三業經濟的主體,並逐步形成機械、化工、建材、輕紡、塑膠、服裝及糧飼加工業等行業較多、結構較合理的工業體系。張浦已初步形成以電子咨訊、精密模具、新型建材、精細化工、彩印製版等為主的支柱產業。2010年工業產值423億元。
張浦鎮張浦鎮

第三產業

2012年,張浦鎮服務業增加值48億,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9億元。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清末民初,私人診所相繼行診。30年代為張浦中醫發展興盛時期,一時醫家薈萃達13人之多。40年代初西醫漸入。1948年由鄉救濟院撥款,成立張浦第一所公立衛生機構——張浦鄉村衛生服務站。到1988年,全鎮建有一所鎮級衛生院、24個村衛生室和5個廠(場)保健站。80年代起,普及孕產婦圍產期和兒童系列保健措施。2015年3月,張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置醫務人員40名,設定了全科診療科、婦科、中醫康復科等12個科室,提供日間全科門診、醫技、輸液等基本醫療服務,以及計畫免疫預防接種、兒童保健、孕產婦檢查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張浦鎮張浦鎮

教育事業

張浦教育事業起步較早,始於清光緒年間創建的培基國小堂,但發展緩慢,直至解放前夕,全境僅有11所國小,學生200餘人,農村青壯年文盲率高達30%。建國後,黨和政府倡辦民校夜校,上萬人投入掃盲教學運動,張浦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86.7%。1958年起,先後創辦農業中學、張浦中學和聯辦中學。1988年,全鎮有幼稚園(班)23個,國小22所,完全中學1所,聯辦中學3所,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在校中小學生3456人,教師254人,初步形成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三大體系,普及了學前教育和九年義務教育。2010年10月,張浦鎮社區教育中心配有300座多功能廳1個,多媒體教室2個,微機室2個,標準教室5個,建成廣播系統、會議系統和寬頻網路系統。其中張浦中學於2006年被確認為蘇州市教育現代化學校。
張浦鎮張浦鎮

旅遊景點

趙陵山,原名趙靈山,又名景山。以土堆成山阜,高4丈余,周長約180丈。唐大中十年(856年)僧宗德于山南建興福教寺,幾經興衰。南宋趙靈王隨駕南渡,卒葬於此。為韙靈改呼趙陵至今。山上設有八個景點:聽松堂、得月軒、西來庵、安立山房、松煙山房、大悲殿、古佛堂、柳溪,明清時為崑山著名遊覽勝地之一。解放前,每逢正月初九、九月初九,各方男女善士都來朝山敬香,登山遠眺。1984年,村民在山麓挖得石刀、石斧、玉質項鍊多件。經鑑定,初步確認趙陵山為新石器晚期遺址,屬良渚文化。
亦名新庵,又名西庵,位於鎮西侯家浜,原為明代光祿寺署正孟紹曾舊宅,後為明臣張憲臣所有。清初憲臣曾孫立方妻朱氏舍宅為院,延僧二隱為開山之祖。嗣後谷門主持,相繼興建,遂成巨剎。乾隆卅六年(1771年)二月不慎於火,殿宇半為灰燼。杲中和尚主持募建前殿。嘉慶中,其徒澄根積誦經資,金裝羅漢、四天王諸法象,重建大悲殿、祖堂及文昌閣,規制崇隆,有加於昔。院內有羅漢松一株,相傳為孟氏紹曾手植。建國後,陸續拆除。院址即今張浦中心校基。
張浦鎮

城鎮殊榮

2005年,張浦鎮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級衛生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 三項殊榮,2005年底被國家建設部等七部委列入國家重點中心鎮行列。
2019年9月11日,張浦鎮入選“2018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

名人

鄔景和(1506~?) 字時濟,號玉峰,世居張浦周巷村。其祖曾任明朝皇宮錦衣衛,景和隨其親同住京中。
支達(1854~1910年) 號少庵,字穎夫,世居張浦。達秉性聰穎,善畫山水,尤喜歧黃之術。弱冠,補博士弟子。
戴其瀚(1866~1928年) 字浩君,崑山張浦人。清光緒年間秀才。為人謙恭,清廉,素以地方公益為重。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自捐田畝會同鄉紳集資創辦培基國小堂,自任學堂堂長。聘請名師任教,造就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