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豆象
- 別稱:Bruchuidae
- 界:動物界
- 目:鞘翅目
- 科:豆象科
- 分布區域:世界各地
- 特點:複眼大,前緣強烈凹入等
簡介
![豌豆象(Bruchus pisorum) 豌豆象(Bruchus pisorum)](/img/c/394/cGcq5SMiZjZiNzMwQGO0YWO0YTNhJTYjNmN0I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生活習性
豆象性活潑,善於飛翔,多以成蟲越冬。產卵習性因種而異,除野生外,倉庫內的豆象在所寄生的豆上產卵;豌豆象則在倉內越冬,次年春天飛出到大田,在結莢的豌豆上產卵。豆象多為單宿主,即專寄生於某一種豆科植物,少數食性廣,為害多種豆類。
分類
四紋豆象
檸條豆象
紫穗槐豆象
拉丁學名: | Acanthoscelides pallidipennis | |
門: | ||
綱: | 昆蟲綱 | |
目: | 鞘翅目 | |
科: | ||
屬: | ||
原產地: | 美洲 | |
入侵地: | 南昌,山東,陝西,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內蒙古。 | |
入侵時間及地點: | 1980年河北,1998年南昌和山東日照,美國傳入 | |
傳播途徑: | 無意引進,隨入境貨物和動植物進入。主要通過種子的調運進行傳播。 | |
寄主: | ||
為害特點: | ||
形態特徵: | 1、成蟲體長2.1—2.8mm。頭長而寬,密布刻點;表皮黑色,僅口器部分有時顯褐色;額區及頭頂疏生白色至淡黃色細毛,額中脊不明顯。觸角11節,向後幾乎伸達鞘翅肩胛部;基部4節(有時也包括第5節)紅褐色,其餘節暗褐至黑色;基部3—4節絲狀,末節端部尖,其餘節鋸齒狀。前胸背板圓錐形;表皮黑色;兩側密被白色或淡黃色毛,中區有時著生黃褐色毛,在基部邊緣及中線處有時著生白色毛,形成較明顯的中縱線。小盾片近似方形,密被白色至淡黃色毛。鞘翅長約等於兩翅總寬;行紋深,行紋內刻點粗大;肩胛突出,色暗而有光澤;表皮大部呈紅褐色,通常在近基緣、側緣及翅縫處黑色;上面密被白色或淡黃色毛,在翅的基部、中部和端部散布不太明顯的黃褐色毛斑。腹部及臀板被均一的白色毛;胸部腹板表皮黑色;腹部腹板及臀板表皮多呈黑色,部分個體呈紅褐色。雄蟲腹部第1腹板中部扁平,中央有一個由細而短的茸毛構成的白色圓形毛斑,且第5腹板端緣顯著凹入;雌蟲第1腹板中部不扁平,無上述圓形毛斑,第5腹板端緣不明顯內凹,以上特徵可區分兩性成蟲。足紅褐色。後足腿節基部有時色暗;腿節與基節約等寬,近端部有小齒突3個;脛節具前縱脊、後縱脊及側縱脊,端部通常有3個小齒及1個大齒,大齒長約為第1跗節長的1/4。2、雄性外生殖器:由腹面觀,外陽莖瓣端部尖、,兩側緣稍凹,基部與陽莖幾乎等寬;內陽莖有1個大的楔形骨片,骨化極強,其餘微刺呈毛狀,組成1對帶狀物。陽基側突端部稍膨大,頂端著生數根剛毛;兩陽基側突基部癒合,約在端部1/3處開始分離。3、卵長約0.5mm,寬約0.2mm。長橢圓形,淡黃色,半透明,孵化前顏色稍變深。4、幼蟲初孵幼蟲淡乳黃色,長0.4一0.5mm。頭及單眼深褐色。1齡幼蟲疏被淡色長剛毛,有胸足3對。進入2齡後胸足退化。老熟幼蟲體長2.4—3.Omm,肥胖彎曲無足,頭部紅褐色,體被多數長剛毛。-5、蛹離蛹。體長2.3—2.7mm。乳黃色。複眼“U”形,初期為淡紅色,接近羽化時複眼、觸角、足的腿節及脛節端部逐漸變為深褐色。 | |
生物學特徵及發生消規律: | 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年2代,以2—4齡幼蟲在野外紫穗槐宿存莢果種子或倉貯種子內越冬。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種子內化蛹,蛹期8—10天。新羽化成蟲在被害種子內停留3—5日後飛出。羽化孔圓形,直徑0.8—1mm,邊緣不整齊。羽化孔多位於種莢上端1/4處。6月中旬始見第1代成蟲,6月下旬為成蟲羽化盛期。成蟲飛翔力強,喜在紫穗槐花序和種莢間爬行,受驚時有墜地假死習性,在晴天氣溫較高時活動力增強。成蟲壽命17—34天。成蟲取食紫穗槐花蜜,啃食花瓣和幼嫩種莢皮。室內飼養,成蟲對水、糖蜜水及陽光均表現為正趨性。成蟲由種子鑽出後即可交尾產卵,交尾在上午10時左右最集中,一般歷時8— 39min。交尾3日後開始產卵。成蟲產卵開始於7月初,卵產於前一年宿存莢果的花萼與種莢間縫隙中。卵多單產,1個種莢上產卵2—5粒。7月上旬始見幼蟲。幼蟲孵出後直接咬穿卵殼底部垂直蛀人種子,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幼蟲老熟化蛹。幼蟲有4個齡。8月上、中旬第2代成蟲羽化,8月中旬始見第2代成蟲在當年成熟的紫穗槐種莢上產卵。8月下旬始見越冬幼蟲,9月中旬以2—4齡幼蟲越冬,1頭幼蟲僅危害1粒種子。若被害種子在倉貯條件下,該蟲可正常發育並完成全部生活史,並可繁殖後代,反覆危害。此蟲的發生與紫穗槐平茬關係密切。平茬的林分發生少,危害輕。 | |
控制方法: | 1.監測。在紫穗槐的開花結莢期,仔細觀察花序中是否有成蟲訪花或產卵。也可通過捕蟲網捕獲部分成蟲;或採集去年的舊莢,看莢上是否有成蟲羽化孔。2.檢驗。用肉眼觀察紫穗槐莢上是否有成蟲羽化孔。3.通過過篩檢查混在種子內的成蟲。用孔徑為2.2mm、2.Omm及1.Omm的3個篩子及篩底,上下疊加過篩。4.染色檢驗法。可將種子浸入1%碘化鉀溶液中染色1.5min,再移入0.5%氫氧化鉀溶液中處理0.5min,取出後用清水沖洗0.5min 後,將種皮有異常變化的種粒挑出,再進行剖檢。被害種子接近種托處有1個直徑1mm左右的黑色圓點。5.比重檢驗法。將種子樣品放入清水內,用玻璃棒充分攪拌,靜止10min後將漂浮的種子撈出進行剖檢。6.X光檢驗。將被檢查的種粒粘在9mmX12mm的白紙板上,用X光機檢查,種仁為一均勻白色實體者為健康種子;種仁顏色灰暗者為未成熟的乾癟種子;種仁內有一弓形彎曲的幼蟲影象者為被害種子。7.處理:恆溫下,用70℃的熱水處理種子5-10min, 60℃的熱水處理10—20min;用微波處理,當種溫達60℃後持續3—5min;溴甲烷、硫醯氟每立方米用藥30—35g,氯化苦每立方米40ml, 磷化鋁每立方米9一12g,重蒸48—72h,低溫條件下溴甲烷及磷化鋁的用量可提高到35—40g,重蒸72—96h。以上方法均可全部殺滅幼蟲。在種子含水量小於12%時不影響發芽率。8、其他防治方法:營造喬灌混交林,結合割條生產,有計畫地做好紫穗槐林的平茬更新復壯,或全面采淨當年的莢果加以處理;種子入庫前用25%敵百蟲粉劑拌種,種子與藥劑的重量比為400:1;林內噴灑50%倍硫磷乳油1000一15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000倍液毒殺成蟲,50%殺螟松乳油500倍液毒殺卵和幼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