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象(大豆象)

菜豆象

大豆象一般指本詞條

菜豆象是被中國列為對外檢疫的一種危害性害蟲,主要藉助被侵染的豆類通過貿易,引種和運輸工具等進行傳播幼蟲和成蟲均可被攜帶。菜豆象是多種菜豆和其他豆類的重要害蟲,幼蟲在豆粒內蛀食,對儲藏的食用豆類造成嚴重危害。菜豆象主要寄主於:大萊豆、白皮菜豆、紫皮菜豆、小白芸豆、中白芸豆、大白芸豆、大理花芸豆、深紅芸豆、淡紅芸豆、黑花豇豆、小黑花豇豆、黃花豇豆、眉豆、金甲豆、雪白扁豆、紅扁豆、綠豆等,對其造成危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菜豆象
  • 拉丁學名: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
  • 別稱:大豆象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鞘翅目
  • :豆象科
  • :三齒豆象屬
  • :中美、南美
  • 分布區域:分布於5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
  • 英文名:Bean weevil
  • 入侵時間:1991年
菜豆象,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環境,寄主對象,危害特點,檢測方法,控制方法,

菜豆象

記錄號:
AN00007
中文名:
菜豆象
英文名:
Bean weevil
中文別名:
大豆象
拉丁學名:
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
門:
節肢動物門
綱:
昆蟲綱
目:
鞘翅目
科:
豆象科
屬:
三齒豆象屬
原產地:
中美和南美
入侵地:
吉林
入侵時間及地點:
1991年在吉林省圖門地區發現此蟲
傳播途徑:
菜豆象主要藉助被侵染的豆類種於通過貿易、引種和運輸工具等迸行傳播。卵、幼蟲、蛹和成蟲均可被攜帶。

外形特徵

成蟲:體長2~4.5mm,近長橢圓形。頭、胸黑色,被灰黃色茸毛。觸角鋸齒狀,1~4節和末節橘紅色,其餘褐至黑色。鞘翅黑色,端緣紅褐色,被灰黃或金黃色毛,其亞基部、中部及端部散生呈方形和無毛的黑斑。後足腿節內側近端部有一長齒及兩較小的齒。雄蟲外生殖器陽基側突基1/5癒合,內陽莖骨化刺由端部至基部方向逐漸增大變稀。雌蟲第8背板呈狹梯形,基緣深凹,端部疏生少量剛毛,從背板基部兩側角向端緣方向有兩條近平行的骨化條紋,第8腹板呈“Y”形。
卵:淡白色,長橢圓形,0.55~0.8mm。
幼蟲:1齡體長0.52~0.8mm,單眼1對,位於上顎和觸角之間,觸角1節;前胸背板“H”形或“Ⅹ”形。老熟幼蟲4~4.5mm。肥胖,C形。上唇前緣有8根剛毛及短而細的刺突,下唇亞頦有一黃褐色窄骨化板。
蛹:長3.2~5mm,橢圓形,淡黃色。

分布範圍

菜豆象原產於中美和南美洲,現已成為世界性分布的檢疫性害蟲。
國外分布於印度、伊朗、土耳其、日本、緬甸、阿富汗、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賽普勒斯、奈及利亞、剛果、烏干達、肯亞、埃及、南非、馬達加斯加、阿爾巴尼亞、波蘭、德國、希臘、奧地利、英國、荷蘭、比利時、法國、瑞士、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前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前蘇聯、澳大利皿、紐西蘭、墨西哥、巴西、智利、美國、斐濟、夏威夷群島。
國內分布僅限于吉林省部分地區發生。

生活環境

延邊地區田間生態條件完全適合菜豆象生長發育,特別是沿江一帶具有更適合的溫、濕度條件。根據試驗觀察結果,在罩籠田間菜豆象大部分可從產卵發育到老熟幼蟲或蛹,少部分可以羽化出成蟲,然後隨豆粒收穫進入室內倉貯進行繁殖。它以老熟幼蟲或蛹在倉內越冬,不能在田間越冬。因菜豆象卵無粘性,很少把卵產於開裂豆莢內或外部皺褶處。主要是成蟲用口器在成熟或近成熟的豆莢內腹線上咬一狹縫或小孔,然後將產卵器伸入縫內產卵,可以減少卵的損失率。在調查中常發現成蟲停留在豆莢內腹線處不動的原因。也有在外腹線上咬孔的,但無咬透的。豆莢內的卵經過15~20天后開始孵化,剛孵化的幼蟲胸足發達,四處爬行以尋找蛀入處。

寄主對象

菜豆象主要寄主於:大萊豆、白皮菜豆、紫皮菜豆、小白芸豆、中白芸豆、大白芸豆、大理花芸豆、深紅芸豆、淡紅芸豆、黑花豇豆、小黑花豇豆、黃花豇豆、眉豆、金甲豆、雪白扁豆、紅扁豆、綠豆等,對其造成危害。

危害特點

菜豆象是多種菜豆和其他豆類的重要害蟲,幼蟲在豆粒內蛀食,對儲藏的食用豆類造成嚴重危害。一旦傳入,將對中國豆類生產帶來重大損失,也給豆類出口產生嚴重影響。中國將其列為對外檢疫昆蟲類危害性害蟲,嚴防該蟲傳入。
菜豆象的破壞力相當強,有時一粒菜豆的子粒上就住著個大家庭,多達幾十隻,更嚴重的是,不只一代蟲子會開發利用這個大糧倉,一年之內會有三到四代蟲子開發利用它。它在一粒菜豆中生活,直到把這裡的菜豆變成糞便,才離開去找其他的窩巢。農民辛辛苦苦收穫的糧食,很可能被菜豆象消滅殆盡,它會將菜豆徹底消耗光,使菜豆完全變成垃圾。各種菜豆,紅的、白的、黑的、黃的,還有雜色的,都是菜豆象的美食,菜豆象尤其熱衷於在乾豌豆、蠶豆、野豌豆和鷹嘴豆等上產卵。

檢測方法

檢疫方法
檢驗:過篩檢查種子看有無成蟲和卵,注意豆粒上是否有成蟲的羽化孔或幼蟲蛀入孔。成蟲產的卵並不粘附在豆粒表面,必須在樣品的篩出物中仔細尋找。
由卵內孵出的1齡幼蟲必須經過一個四處爬行尋找適合蛀入點的階段。幼蟲蛀入種子後,種皮上留下一個裸露的直徑約1.5—2.4mm的圓形蛀孔,孔口被豆子的碎屑堵塞。幼蟲老熟化蛹時,貼近蛹室的種皮呈半透明的“小窗”狀,成蟲羽化後打開“小窗”,在種皮上留下一個近圓形的直徑為1.5—2.4mm的羽化孔。羽化孔大,容易發現;幼蟲蛀入孔很小,不易發現,豆粒上若沒有成蟲羽化孔極易造成漏檢。
若被害的種子為褐色、紅色或其他深色,暗色背景為發現幼蟲蛀入孔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條件,不宜進行染色檢驗。若被害種子為白色或接近白色,·可用染色法迅速將蛀入孔染成紅色。採用的染色方法如下:將樣品放入1%碘化鉀溶液或2%碘酒溶液中,使種子全部沉浸在染色液內,並輕輕晃動,使豆粒表面與染色液充分接觸。2min後,將樣品取出放在0.5%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液內固定lmin,然後用清水漂洗0.5min。以上方法使幼蟲蛀入孔顯褐色至深褐色。另外,也可以將酸性晶紅0.5g,冰醋酸50ml及蒸餾水950ml混合,配製成酸性晶紅染色液。將樣品充分浸泡2min,然後用自來水漂洗0.5min。上述方法可將幼蟲蛀入孔染成粉紅色,清晰可辨。
有條件的話,也可借X光機檢查豆粒內的幼蟲或蛹。
在田間,菜豆象不在未成熟的綠莢上產卵,只侵染成熟的豆莢(此時莢皮多少已變得乾燥)。雌蟲將卵產於開裂莢的種子上,或將莢壁做切口,卵產於莢內。通過一個切口可產卵幾粒至20粒。因此,田間調查要在寄主種子趨於成熟時進行,用掃網法捕獲成蟲,或檢查帶卵的豆莢。
鑑定:菜豆象的卵與多數其他倉儲豆象不同之處在於不粘附在種皮上,而且形狀近短圓筒狀而非扁平狀。卵長0.55—0.80mm,寬0.19—0.36mm,平均長為寬的2.5倍,比較容易區分。
幼蟲區別常見的多種倉儲豆象在於下唇的亞頦骨片完整,呈弧形狹帶狀.
成蟲通過觸角的顏色、後足腿節腹面近端部3個齒(少數個體有4個齒)及雄蟲外生殖器的形態進行鑑定。在國內進行調查,如發現危害食用豆類而後足腿節有3個端前齒的豆象,基本上可斷定就是這一種。因為三齒豆象屬儘管有150來種,但均起源於美洲,只有菜豆象和紫穗槐豆象隨著貿易和引種渠道傳播到歐亞大陸和我國。如果標本來自於美洲的貨物,在鑑定時就需要更詳細地核對本文描述的所有特徵。

控制方法

菜豆象的檢疫和監測,加強邊境口岸的檢疫和處理,加強中緬邊境區域內的蟲情監測,一旦發現就徹底撲滅,以免進行傳播。
1、大批量的豆類帶有菜豆象。可採用磷化氫熏蒸防除。當氣溫在15℃以上時,保持熏蒸場所內磷化氫的平均濃度不低於1ml/L,處理72小時能100%殺死各蟲態。
2、旅檢和郵檢中發現少量豆種帶蟲時可採用高溫60℃處理20分鐘、55℃處理60分鐘、低溫-15℃處理180分鐘能100%殺死各蟲態。
3、少量豆種的貯藏可採用乾河沙和草木灰壓蓋、草本灰拌種、植物油拌種等方法進行防蟲。
4、用惰性粉和草木灰拌種也可以有效地殺滅此蟲。用硅藻土、皂土、高嶺土及滑石進行比較試驗,證明硅藻土效果最好。
5、用黑胡椒2.6g拌入1000g豆內,經4個月儲藏可減少侵染78%;若黑胡椒用量增加到11.1g,可減少侵染97.9%。
6、田間噴灑,國外曾使用1605或甲基1605(20g/hm)、敵百蟲、殺螟松等。當豆莢開始成熟時用第1次藥,l周后再噴第2次。
7、倉內儲存期間可用蟲蟎磷(安得利),濃度為8mg/kg,保護期為半年以上;或馬拉硫磷15mg/kg,保護期為4個月以上。
8、用溴甲烷35g/m熏蒸48h;用二硫化碳200~300g/m或氯化苦25~30g/m或氫氰酸30~50g/m處理24~48h,可全部殺滅各蟲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