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

有害生物

有害生物,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甚至生存產生危害生物;是由數量多而導致圈養動物和栽培作物、花卉、苗木受到重大損害的生物。狹義上僅指動物,廣義上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乃至病毒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主要分類,與人類的關係,有害生物防治,管控領域法律,入侵我國昆蟲,巴西豆象,白粉蝶,蠶豆象,谷斑皮蠹,最近報導,

基本信息

有害生物,包括危害植物的各種害蟲、有害動物(蝸牛蟎類等)、病原微生物(真菌細菌放線菌病毒、類病毒立克次體、類菌質體線蟲)和寄生性種子植物(菟絲子槲寄生桑寄生列當)等。田間雜草因具有對栽培植物的侵害性,往往也包括在內。
有害生物

主要分類

根據其危害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一、可以傳播疾病的有害生物,也稱病媒生物(Vector),如蚊、蠅、蚤、鼠、蜚蠊(蟑螂)、蜱、蟎、蠓等。
二、由境外傳入的非本地(或一定自然區域內)的原有生物,可能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如紅火蟻、松材線蟲、豚草、水葫蘆等。
三、危害建築和建築材料的有害生物,如白蟻、木材甲蟲等。
四、倉儲有害生物,如麵粉甲蟲、穀物蛀蟲等。
五、紡織品害蟲,如地毯甲蟲、衣魚等。
六、還有些生物,偶爾進入人類居住場所,引起居民不安,也可列入有害生物,如蜈蚣、蠍子.蟑螂等。
七、危害農林作物,並能造成顯著損失的生物。如蝗蟲、蚜蟲等。

與人類的關係

很少有人想到,許多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生物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家有密切的關係;更不會想到,一些有害生物是用“家”及與家密切相關的字眼來命名的!如鼠類中的有褐家鼠、小家鼠、黑家鼠,蠅類中有家蠅、廁蠅、廄蠅,蚊類中最常見的是庫蚊,也稱家蚊,蜚蠊(蟑螂)也稱灶螞子、灶蟣子,我國分布最廣的螞蟻是小黃家蟻,白蟻中見得最多的是家蟻。
這就說明,這些有害生物與人類家庭的關係實在太密切了,人類在建立和發展家的過程中無意識地營造了這些有害生物逃避惡劣氣候、防止天敵傷害的庇護所,同時還給它們提供充分的食物,水源,使得家庭中的有害生物長盛不衰,成為一群趕不走、躲不開的不速之客。它們一旦進入家庭,就在家裡吃、喝、住,蟑螂、虱子等還會隨人搬家,完全以家庭成員自居,它們在家裡傳播疾病,污染環境,騷擾破壞,做盡壞事。
一方面,人類要注意防止害蟲入侵;另一方面,人類要與自然和偕相處。

有害生物防治

有害生物防治(Pest Control Operation),簡稱PCO。PCO的核心是有害生物的綜合防治,即從有害生物與環境以及社會條件的整體觀念出發,根據標本兼治而著重治本以及有效、經濟、簡便和安全,包括對環境無害地原則,因地制宜地對有害蟲種採用適當地環境治理、化學治理、生物防治或其他科學有效手段組成一套系統地防治措施,將其種群密度控制在不足為害地水平,並爭取予以清除,以達到除害滅病或減少騷擾地目的。而並非傳統地噴噴灑灑,一噴了之地滅害方式。
有害生物控制或稱害蟲防治是一項產業,它是針對危害人類健康、騷擾人居環境的有害昆蟲和其它動物進行有效控制的服務業。PCO的核心是害蟲綜合防治,即將害蟲及其棲息環境作為一整體,再考慮到社會條件,綜合採用合理的環境治理、物理治理、化學治理、生物治理或其它有效手段,組成一套系統的害蟲防治措施,達到治本目的。
抗藥性
在自然界同一種有害生物的種群中,各個體之間對藥劑的耐受能力有大有小。一次旗藥防治後'耐受能力小的個體被殺死,而少數耐受能力強的個體不會很快死亡,或者根本就不會被毒殺死。這部分存活下來的個體能把對農藥耐受能力遺傳給後代,當再次施用同一種農藥防治時'就會有較多的耐藥個體存活下來。如此連續若干年、若干代以後,耐藥後代達到一定數量'形成了強耐藥性種群,且耐藥能力一代比一代強,以致再使用這種農藥防治這種強耐藥種群時效果很差,甚至無效。這種長期反覆接觸同種農藥所產生的耐藥能力就叫做耐藥性。

管控領域法律

入侵我國昆蟲

巴西豆象

原產地於巴西,在我國主要見於雲南南部,尤其是中緬邊境地區。隨寄主傳播蔓延,成蟲產的卵牢固地附在豆粒表面,幼蟲期和蛹期全部在被害豆粒內生活,這種習性使該蟲很容易隨寄主而傳播蔓延。卵、幼蟲、蛹和成蟲均可傳播。主要危害菜豆、豇豆、紅豆、豌豆、扁豆及某些野生豆科植物。以幼蟲蛀食豆類種子,對儲藏的菜豆和豇豆危害尤其嚴重。主要危害菜豆、豇豆、紅豆、豌豆、扁豆及某些野生豆科植物。
有害生物
成蟲體長2.0~3.6mm,體呈寬卵圓形。表皮黑色,有光澤,僅觸角基部2節、口器、前足、中足脛節端距及後足脛節端距為紅褐色。觸角節細長。前胸背板寬約為長的1.5倍。小盾片三角形。鞘翅稍成方行,翅的端部圓。卵扁平,長約0.5mm。老熟幼蟲呈菜豆形,乳白色。
成蟲羽化後即達性成熟,但多在豆粒內停留2~3天才頂開羽化蓋爬出活動。雌蟲直接將卵產於豆粒表面,卵牢固地粘在種皮上。產卵量一般為20~50粒,產卵的最適溫度為25℃~30℃。幼蟲發育最快的溫度是32.5℃,發育的最低溫度在20℃左右。限制其繁殖和越冬的主要因子是低溫和低濕度。

白粉蝶

中文別名為紋白蝶,英文名為Cabbage butterfly,拉丁學名為Pieris rapae crucivora,原產於 日本。已知寄主植物有35種,但主要為害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花椰菜、油菜等。
初齡期在葉背啃食葉肉,殘留表皮,呈小形凹斑,3齡以後吃葉成孔洞或缺刻。嚴重時,只殘留葉脈和葉柄。同時排出大量糞便,污染菜葉和菜心,使蔬菜品質變劣,且蟲傷又為軟腐病菌提供了入侵途徑,導致菜株發生軟腐病,加速全株死亡。

蠶豆象

中文別名為 豆牛,豆烏龜,蠶豆紅腳象。拉丁學名為 Bruchus rufimanus Boheman。原產於歐洲,抗日戰爭期間(30年代)從日本軍馬飼料中大量帶入,現已廣泛分布於我國西北、華北,華中、華南、中南、華東、西南等地區的許多省份,是國內植物檢疫對象之一。
有害生物
蠶豆象隨被害豆類的調運而傳播,主要危害蠶豆,還危害野豌豆、山黧豆、兵豆、鷹嘴豆、羽扇豆等。
蠶豆象成蟲略食豆葉、豆莢、花瓣及花粉,幼蟲專害新鮮蠶豆豆粒。被害豆粒內部蛀成空洞,並引起黴菌侵入,使豆粒發黑而有苦味,不能食用;如傷及胚部,則影響發芽率,質量大大降低。幼蟲隨豆粒收穫如倉,繼續在豆粒內取食為害,造成嚴重損失。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對蠶豆造成的重量損失達20%~30%。
蠶豆象成蟲體長4~5mm,寬2.6~2.8mm,橢圓形,體黑色,體被黃褐色與灰白色毛。觸角基部1~4節或1~5節、上唇、前足淺褐色。頭頂狹而隆起,頭密布小刻點。唇基被黃褐色毛,額以上被淡黃色毛,觸角鋸齒狀,向後伸達前胸背板後緣。複眼黑色,呈“U”包圍觸角基部。頰間著生灰白色毛。前胸背板顯著橫寬,側齒位於側緣中央,短而鈍,水平外指向;側緣在齒後的部分稍凹。側齒上布小刻點,被褐色與灰白色毛,形成明顯小毛斑,近翅縫向外緣有灰白色毛點形成弧形的橫帶。後足腿節腹面的端前齒鈍。腹部每節兩側各有1個灰白色毛斑。臀板不橫寬,端部無黑斑或黑斑不明顯。腹部末節背面露出在鞘翅外面,密生灰白色細毛。卵長約0.4~0.6mm,橢圓形,一端稍尖,半透明,淡橙黃色,表面光滑。幼蟲體長約5.5~6mm,乳白色,肥胖,彎曲,胸足退化呈肉突狀。頭部很小,死後大部縮入前胸,淡黃白色。胸腹節上通常通常具明顯的紅褐色背線。蛹長約5~6mm,橢圓形,乳白色至淡黃色,腹部較肥大。前胸背板及其鞘翅密布皺紋。前胸兩側各具1不明顯的齒狀突起,中胸背面後緣向後突出,後胸中央有溝。腹節中央及兩側均有隆起線。
蠶豆象1年發生1代,以成蟲在豆粒內、倉庫內角落、包裝物縫隙以及在田間、曬場、作物遺株內、雜草或磚石下越冬。越冬成蟲於翌年3月下旬開始活動,飛到田間取食豆葉、花瓣、花粉,隨後交配產卵。卵散產於蠶豆幼莢上,每雌蟲一生產卵35~40粒,最多達96粒。4月中旬起孵化後即侵入豆莢蛀入豆粒中,被貯豆粒表面留有1個小黑點。每豆一般有蟲1~6個。蠶豆收穫後,幼蟲在粒內被帶到倉內繼續為害。成長幼蟲約於7月上旬在豆粒內化蛹,7月中旬羽化為成蟲,即進入越夏、越冬階段。成蟲飛翔能力強,有假死習性。
除了嚴格檢疫外,可注意在蠶豆開花之時,每隔7~10天施藥一次。當蠶豆收穫時,豆內幼蟲尚小,應掌握時機,在一個半月內及時將豆粒進行沸水燙浸30秒鐘或熏蒸處理。收穫以後,半月內用塑膠薄膜密封氣控保管或熏蒸處理。停止種植蠶豆3年,徹底消滅蠶豆象。

谷斑皮蠹

谷斑皮蠹中文別名卡巴甲蟲,谷鰹節蟲,谷鯗蟲,椰子乾核甲蟲。拉丁學名為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原產地於印度、緬甸、斯里蘭卡、馬來西亞一帶。
有害生物
谷斑皮蠹1962年從非洲傳入我國,我國內地危害不嚴重,福建、山東、廣東、雲南等地曾有發現,僅在台灣定居。
谷斑皮蠹成蟲雖有翅但不能飛,主要隨寄主、貨物、包裝材料和運載工具等傳播到亞洲、歐洲、非洲、美國、墨西哥等地。食害多種穀類及經濟作物(如小麥、大麥、麥芽、燕麥、黑麥、玉米、高粱、稻穀、麵粉、花生、乾果、堅果、奶粉、魚粉、血乾、蠶繭、皮毛、絲綢等 ),危害性極大,給穀物造成的損失慘重。對毛皮也有危害。內地許多地方曾有小面積發生,但比較容易徹底清除,多被及時撲滅,因此多沒有形成大面積擴散現象。
成蟲體長1.8~3.0mm,寬0.9~1.7mm,雌蟲一般大於雄蟲,雌蟲平均體長約2.8mm,平均寬度約1.64mm。雄成蟲長橢圓形,兩側近於平直。體呈長橢圓形,體壁發亮,淡紅褐色,有時深褐或褐色。頭及前胸背板暗褐色至黑色,鞘翅紅褐色,觸角及足淡褐色。前胸背板基部中間和兩側有不明顯的黃色或灰白色斑。鞘翅略寬於前胸,有淡褐色毛形成極不清晰的亞基環、亞中帶和亞端帶,其餘部分被覆倒伏的褐色至深褐色毛。腹面被褐色毛。觸角為11節(極少為9~10節),雄蟲觸角棒3~5節,末節長圓錐形,長約為第九、十節的總和,端部尖或鈍,雌蟲觸角棒3~4節,末節圓錐形,長略大於寬,端部鈍圓。雌蟲和雄蟲的觸角窩後緣隆線特別退化,雄蟲約消失全長的1/3,雌蟲約消失2/3。頦的前緣中部具深凹,兩側鈍圓,複眼內緣略凸。雌蟲交配囊骨片極小,齒稀少。雄蟲第九腹節背板兩側著生剛毛3~4根。卵初期為乳白色,後期為淡黃色;長0.7mm,寬0.25mm,長筒形,略彎曲,一端鈍圓,另一端較尖,具許多刺狀突,基部較寬,向端部漸細。初齡幼蟲總長達0.6~1.8mm。體寬0.25~0.3mm,除頭和體毛棕色外,體為均一的黃白色。頭上有1短的觸角,觸角3節。幼蟲的典型特徵是具有2種類型的體毛:簡單的體毛和倒毛。簡單的體毛分散在頭部的背面及體節上,著生該種體毛的地方具許多小的,直的,向上翹的附突,尾須由2組著生在第9腹節上的簡單體毛組成。倒毛成對地著生在某些腹部被板上,著生該種體毛的地方有規律地間隔縊縮,頂端由具倒毛地頭部組成。隨著幼蟲的生長,顏色由初齡幼蟲的淡黃白色漸變為金色或紅棕色。4齡幼蟲地體毛形成4條深色地橫帶。成熟幼蟲約4~6.7mm長,1.5mm寬,體呈長紡錘形。背面乳白色至紅褐色。體背的箭剛毛著生於背板側面。上內唇感覺乳突4個。被谷斑皮蠹危害地明顯特徵是具大量多毛地幼蟲及其所蛻的皮。在幼蟲最後一次蛻皮時,幼蟲的皮裂開,但蛹一直留在幼蟲皮內。蛹為離蛹,雄蛹較雌蛹小,平均長分別為3.5mm和5.0mm,淡黃色,扁圓錐形,體表著生多數細毛。
在東南亞,1年發生4~5代。以幼蟲在倉庫縫內越冬。成蟲的壽命短,交配過的雌蟲存活4~7天,未交配過的雌蟲存活20~30天,雄蟲可存活7~12天;成蟲不飛行,很少取食。成蟲羽化後2~3天開始交尾,一次交配可使雌蟲所產卵全部可育,但交配兩次可極大地提高產卵量。卵多散產,每次產卵50~90粒。耐乾性強,在植物含水量2%的情況下仍能順利繁殖和發育。耐冷耐熱能力也很強,比一般的倉庫害蟲能夠忍耐更冷更熱的環境。還有突出的耐飢力,當食物缺乏時,接近成熟的幼蟲甚至可以鑽入縫隙處休眠。
控制方法:注意嚴格檢疫,注意檢查散裝糧船船倉四周縫隙和靠倉壁表面的糧食,檢查麻袋、紙箱等包裝物品的縫隙及夾層;注意檢查曾堆放感染谷斑皮蠹物品貨棧、倉房、木質結構的縫隙,甚至有縫隙的石灰牆浮層內。檢查發現疫情後,採取熏蒸的辦法及時撲滅。常用熏蒸劑有磷化氫、溴甲烷等。谷斑皮蠹幼蟲比大多數倉蛀害蟲更抗熏蒸劑。但溴甲烷熏蒸處理多種貨物能很好地防治該蟲。在建築物和船上有效地熏蒸處理需要在熏蒸期間保持高濃度的毒氣以使氣體能穿透斷裂處及縫隙。國外利用谷斑皮蠹裂簇蟲等寄生蟲、谷斑皮蠹性外激素等進行生物防治。

最近報導

5月20日電 據國家林業局網站訊息,受氣候因素影響,林業生物災害發生面積在我國經歷了3月份大幅度上升(同比增長55.04%)後,4月份同比下降顯著,預計5月份又將回升。
統計顯示,4月份,全國新發生林業生物災害2135.39萬畝,同比下降17.75%。其中,蟲害發生1368.52萬畝,同比下降22.31%;病害發生92.04萬畝,同比下降39.01%;森林鼠兔害發生674.84萬畝,同比下降1.33%。1-4月,全國累計發生林業有害生物4024.10萬畝,同比下降5.30%。
據分析,造成4月份林業生物災害發生面積同比顯著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今年3月份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偏高,一些在常年應在4月份才發生的林業有害生物今年發生期提前到3月份;另一方面是進入4月份後,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下降0.5℃,特別在南方氣溫較常年下降1-4℃。
4月份,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發生面積較大的省份主要是、新疆、遼寧和四川,分別發生489.53萬畝、261.71萬畝、145.39萬畝和112.48萬畝,主要危害種類為森林鼠害、春尺蠖和松毛蟲。
據中央氣象台預報,5月份西北地區大部、華北及東北西部平均氣溫將較常年偏高2-4℃,其餘地區平均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江南、華南及西南地區東部降雨較多。
受此影響,結合各監測站點林間調查數據,國家林業局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中心預測,5月份:黃淮、華北等地美國白蛾幼蟲將陸續進入危害高峰期,遼寧一代幼蟲開始出現危害;黃淮、江淮和華北南部、東北南部等地楊樹舟蛾、楊樹天牛、楊樹潰瘍病等常發蟲危害上升;西北林果病蟲危害增加;西南地區松毛蟲、切梢小蠹、松褐天牛持續發生;華南、華中等地松赤枯病、油茶炭疽病發病明顯;舞毒蛾在東北將有所上升;鼠(兔)在北方危害趨緩。
國家林業局要求各地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機構,切實加強監測預報,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提供相關服務,做好應急防控各項準備,以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