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家祠位於福建省長汀縣汀州鎮水東大街204號的福建省職工聯合會舊址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原系張家祠堂。
張氏家祠始建於明代,為府第式祠堂建築,四周為封火牆,由天井、前廳、後天井及後樓組成,土木結構,建築面積達5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莊嚴、古樸、具有典型的客家祠堂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氏家祠
- 地理位置:福建省長汀縣汀州鎮水東大街204號
張氏家祠位於福建省長汀縣汀州鎮水東大街204號的福建省職工聯合會舊址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原系張家祠堂。
張氏家祠始建於明代,為府第式祠堂建築,四周為封火牆,由天井、前廳、後天井及後樓組成,土木結構,建築面積達5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莊嚴、古樸、具有典型的客家祠堂風格。
張氏家祠位於福建省長汀縣汀州鎮水東大街204號的福建省職工聯合會舊址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原系張家祠堂。 張氏家祠始建於明代,為府第式祠堂建築,四周為封火牆,由天井、前廳、後天井及後樓組成,土木結構,建築面積達500多平...
祠堂是中華民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中國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簡介 平和馬堂張氏家廟,位於漳州市平和縣安厚鎮雙馬村。馬堂張氏家廟,始...
張氏祠堂是一座古建築,為清代建築,位於山東省滕州市大塢鎮大塢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為當地張氏之家廟。山東滕州張氏祠堂 據《古滕張氏族譜》記載,張氏祠堂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乾隆十三年(1748年)竣工。坐北朝南,總占地面積1440平方米。張氏堂祠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內外院落,既...
張氏家祠 張氏家祠原位於高郵鎮梁逸灣9號,後遷建至高郵鎮人民路507號,即文游台景區內,建造於清代。文物特徵 門廳有精美的磚雕門樓,上面刻有“張氏家祠”四個字,該房屋面闊三間11.3米,進深7米,高5.7米,均為硬山頂。
張紳就是句容張氏的一支,因家族發展壯大,而遷居蘆江村,建祠世代居住。建築形式 張家祠堂原有三組建築,共五進,中軸為家祠,左右兩廂為住宅。現僅存中軸第三進的一座廳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通長24米,進深11米,七檁,硬山式頂,屋頂坡度平緩。木結構以楠木為主,用料碩大,俗稱“楠木廳”。廳前後出檐...
祠堂的院門上赫然刻著一幅對聯:“蒼圓逃離千秋壯,富地翰墨萬世香”,橫批“弘揚祖德”。側門上書“教化第一,孝友無雙”。右邊牆面貼著大紅的張氏家訓,包括孝順父母、尊敬長上、毋作非為、教訓子孫、各安生業等具體細則,甚為詳盡。一直以來,耕讀傳家,清白明世,都是必須謹遵的家訓和深刻領會的要義。歷史故事...
張氏家祠石刻為清代所刻,位於徐州市沛縣朱寨鎮黃莊村。文物歷史 祠內供奉張神仙及佛像,張神仙是當地供奉的道家之神,傳說頗多,明清有張仙廟。《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江蘇(沛縣卷)》記載有“張仙種高粱”。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沛縣閻集南面的黃莊和王莊之間的野地里,有一間茅草庵子,裡面住著姓張的母子倆。...
前張莊張氏家祠 前張莊張氏家祠,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孟姑集鎮。所獲榮譽 2022年1月14日,入選“山東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張家祠祭祀活動,中國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民俗,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簡介 張氏家族祭祠拜祖起源於明朝盛於清朝和民國。張氏家族先人從山東遷徙定居張老家後,始祖鐸生始遷祖張興,張興生子張表,張表生子張守文,張守文生四子:長子張珙、次子張琦、三子張玠、四子張佩,四大門派繁衍生息至今。現在張氏家族...
張氏孝思堂,即雲霄西林張氏家廟,位於福建雲霄縣火田鎮西林村,始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祀奉開漳將領張虎的後裔張元甫及後代五世神主,系台灣西林張氏和張廖氏共有的祖廟。清同治三年(1864)重建,1945年重修,祠埕占地1008平方米,建築面積428平方米,座西北向東南,大門設於左側,穴名毛蟹地,內一進大...
張氏宗祠,初建於康熙51年,當時有正寢三楹、廳三楹、階三級,後經歷代修繕,系清末狀元張謇的家祠和神廟。1908年,張謇以此為基礎創辦私立張氏國小,解放後更名為新生國小。2006年政府對舊址進行了恢復性修繕,現有建築由門廳、迴廊、享堂、東西廡及寢殿5部分組成,院內還有古銀杏樹兩棵。平時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位於衢江區雲溪鄉蔣村村南壠自然村,2017 年 1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張氏家譜》記載,該宗祠建於清代(1644-1911 年)。建築面積294平方米,坐東朝西,三進三天井,屋面為硬山造,小青瓦陰陽蓋法,白灰磚牆。牆基為黃砂岩。建築介紹 蔣村張氏宗祠前廳明間面闊三間,明間五梁架帶前後雙步,次間穿斗式,...
瞿家園是張謇家族嫡系祖先的“根”。經歷過一百多年風雨的張氏家祠,鄉人曾經在裡面辦過村塾,以後改為初級國民國小,新中國成立後稱霞中國小。張謇在撰述自家世系的文字中說“先世已不可考”,而把瞿家園定為嫡祖始居之地。據“瞿家園”的老人敘述:張謇在世時每年清明前後,都要乘汽艇來此掃墓,四鄰八鄉的...
涇縣張氏宗祠,位於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後山村,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是清朝時期的古建築。涇縣張氏宗祠建於清道光年間,系一由主體建築祠堂和附屬建築學屋組成的群體。祠堂建築總面闊19.5米,總進深46.48,學屋總面闊17.3米,進深11米。總占地面積約1090平方米(不含祠坦)。張氏宗祠坐北朝南,三進。
張璁祖祠無論在建築形式、結構布局還是裝飾手法上都反映出了浙南地區宗祠建築的特性,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祠堂沿革 普門張氏大宗祠堂,俗稱張閣老祖祠,始建於明朝嘉靖初年,由普門張氏六世張珊(號筠軒)所建,原在普門堂東,祀普門張氏始祖張憼(號慎庵),配以二世張興(字正甫,號介庵義士)、三世張寶(...
海南安定張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清代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有正屋和橫主席台的院子,那裡陳列的主要是清代探花張岳崧的著作、書畫、對聯、碑帖匾額、印章等遺物和餐清名人關於記述張岳崧生平事跡的文章著作,對了解和研究張岳崧及晚清海南的歷史、文化具有較主的價值。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
湯泉張氏祠堂位於湯泉街道黃家巷北,原為湯泉張氏家族宗祠。文物信息 張氏先祖張暄做過明代尚書,張氏宗祠為其後人張姓族人所建。該宗祠始建於何時,原有二進建築,中有院落兩邊有廂,還有一口古井。該建築現保留一進,封火牆有民國建築風格,座北朝南,面闊9.7、進深7米。目前,該建築已被其它居民居住 。
張家祠位於宜賓李莊鎮同濟社區順河街,占地面積2000 余平方米,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的張姓宗祠,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 年,張家祠建成“宜賓市翠屏區李莊抗戰文化陳列館”。張家祠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宗祠主體為四合院式木結構為主。上為正祠,下為廳房,廳房上50扇門窗每扇長...
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積達600多平方米,木石結構建築,遞分二進,中有天井,祠前有大埕。該祠形貌樸實、莊重,結構緊湊,巨石砌牆,沉穩堅定。石多素麵,不冗事雕琢,頂作燕尾脊,硬山屋面,琉璃筒瓦綠剪邊。後堂為祭殿,祀列祖列宗神位,一如眾多宗祠作法。傑出人士 侯山張氏承前繼後,在今天的社會發展中,亦...
楹聯字的顏色有朱紅、金黃、銀白、深黑、湖藍,配以紅、黃、藍、綠、黑等底色,既活潑,又不失沉穩。外人到曹宅鎮龍山村參觀祠堂後,村民往往會圍上來問一句,這些楹聯認不認得全呢?一般的宗祠里都有幾幅楹聯,但張氏祖先在這個前後三進的祠堂里竟刻了這么多楹聯,我們不妨大膽推測一下當時建祠堂時設計者的...
張氏祠堂位於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水牛張村,院門兩側各立有一塊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建築結構 張氏祠堂現僅存一座正房,座北朝南,單檐硬山式小青瓦屋頂,磚木結構,三開間,帶前迴廊,山牆前後的磚雕墀頭造型簡潔,為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原來正房門口左側還立有一通民國時期的《水牛張張氏宗祠碑記》碑刻。
大門前有一對抱鼓石,其中有一個是清代原物,另一個是修祠自古百忍家聲遠如今二銘世澤長時照原物仿做。一、二進間是一個天井,天井仿佛是一個大花園,花壇中栽種著幾株臘梅與紅梅,還有太湖石假山映襯,顯得典雅、幽靜、凝重,以示張氏對遷徙地梅里的緬懷,天井還有兩口井,雙井意味著“飲水思源”,吃水不...
乾隆三十九年(1774),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葺。之後,200餘年來,祠屋一直未修繕,破損較為嚴重。2005年5月,張氏族人發起了重修張氏宗祠的倡議,得到族人熱烈回響。經過兩年左右的時間,恢復了張氏宗祠原有的形制,占地面積達400平方米。現祠堂為平房3進,硬山式磚木結構,第一進門廳,6楹3間,前檐牆上嵌有記載...
次子張戩,字天祺,與兄在嘉祐年間同登進士,官居監察御史,當官期間還兼職授課講學,為民請命,才德美厚,受人敬仰,兄弟情義,堪稱典範。張載曾經寫過《東銘》與《西銘》兩篇著名文章而倍受理學家推崇,對宋、明理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張氏後裔為紀念先祖,特以“二銘”取為祠堂號,永久紀念。
內容有:張氏始遷祖張逸槃石刻象,建祠記,張氏宗祠堂號簡介,梅里張氏宗譜歷屆續修考,梅里張氏統宗世系表,張氏歷代著名人物簡史選錄和歷代張氏族人詩作選刻等,碑廊既是梅里張氏的文化長廊,也是連結祠堂三進的“紐帶”,使族人在祭祖時免受淋雨之苦,張氏碑廊在常州百座祠堂中曾是首創。元朝末年社會動盪,...
張氏宗祠條約 麻河張氏祠的條約:一子孫賢肖聰明奮志讀書缺膏火無束貲者本祠量助;一子孫入學食餼出貢暨得科第者盤費不足本祠量助;一後人別遷不在本縣居住者概不幫助;一後人不得以祀田私自典賣違者申官究治;一後人不得租佃祀田;一祀田事惟聽掌管人依規處置其族眾雖是尊長不得侵擾干預違者許掌管人...
百忍堂, 張姓堂,唐代時期的張姓祠堂號,據史書記載,當時的鄆州有人曰張公藝,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無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問其故,張公取出一張紙寫了一百個忍字,唐高宗十分讚譽並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從此各地張姓大都以“百忍”為堂號,並列為祖訓,其張姓後人以此為祠堂號。張氏簡介 百忍堂...
當即派人前往,將張學良將軍的題字贈言,製作成匾額,置於閩清坂東鎮張氏宗祠百忍堂。張學良將軍的題字原件,卻留在了閩侯縣的澤江張氏宗祠並作為文物由該祠收藏至今。對此,閩清坂東鎮一位張氏人家認為,張學良將軍的這一墨寶,原意是贈予福建全省所有的張氏祠堂,表達的是天下張氏是一家的道理。
王郭村台駘廟是太原市晉源區王郭村的寺廟,為紀念張氏先祖建築的家族祠堂,被稱為“除黃帝陵之外中華第二最古景觀”,為我國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張氏祠堂。台駘神廟在汾河流域先後建有多處。據不完全統計就有侯馬、汾陽、介休、寧武、太原晉祠和王郭莊6座。在這6座廟宇中,汾陽、介休二廟已不復存在;太原晉祠中的...
串城街那些幾乎占所有牌坊一半的張家牌坊,都早已不見了;“北門裡”都已經消失了,“張氏祠堂”已經不存在了。2013年,邯鄲市開啟了串城街改造項目,包括張國彥宗廟一連串歷史遺蹟按規劃保留修復或重建,最大限度地保留老街原始風貌。打造明清城牆遺址廣場、叢台公園西門廣場、文化廣場、沁河濱河廣場四節點。對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