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張氏宗祠

涇縣張氏宗祠

涇縣張氏宗祠,位於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後山村,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是清朝時期的古建築。

涇縣張氏宗祠建於清道光年間,系一由主體建築祠堂和附屬建築學屋組成的群體。祠堂建築總面闊19.5米,總進深46.48,學屋總面闊17.3米,進深11米。總占地面積約1090平方米(不含祠坦)。張氏宗祠坐北朝南,三進。宗祠平面呈“L”形。張氏宗祠是一座集磚雕、木雕、石雕為一體的典型徽派古建築,圖案豐富且紋飾精美,保存良好。宗祠附屬的學屋亦保存完好,體現出封建社會對家族子弟教育的重視,具有較好的藝術欣賞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2019年10月,涇縣張氏宗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涇縣張氏宗祠
  • 地理位置: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後山村
  • 所處時代:清朝
  • 占地面積:約 1090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319-3-122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涇縣張氏宗祠建於清道光年間。
1997年,丁家橋鎮民眾集資40餘萬元修繕了張氏宗祠。
涇縣張氏宗祠
涇縣張氏宗祠

建築格局

張氏宗祠位於涇縣丁家橋鎮後山村,祠址面對承流峰,背濱青弋江。宗祠建於清道光年間,系一由主體建築祠堂和附屬建築學屋組成的群體。祠堂建築總面闊19.5米,總進深46.48,學屋總面闊17.3米,進深11米。總占地面積約1090平方米(不含祠坦),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張氏宗祠坐北朝南,三進。宗祠平面呈“L”形。
涇縣張氏宗祠
涇縣張氏宗祠

主要建築

門樓及門廳
門樓上部以額枋形式突出“張氏宗祠”四個大字,下沿四根圓柱顯示門檔。宗祠門樓高大軒昂,門前有石獅、台階。門前入口兩旁各豎立一座高大、光滑、滿天星老坑石料製成的抱鼓石。八字形內凹門牆,黑漆木柵門被兩根石柱一分為三。門廳被中部的皮門分為前後兩部分。皮門上開三門。門廳左右各1間廂房,上有高敞閣樓。門廳後中為四水歸堂天井。兩邊為廡廊。
涇縣張氏宗祠
涇縣張氏宗祠
大廳
大廳敘倫堂,周圍連廊擺放祖宗畫像。大廳前廊上檐飾有雕刻,中間一塊紅底金字牌匾“源遠流長”。大廳內24根木石柱,其中檐柱16根,金柱8根,兩邊牆上有青石雕“忠孝節義”4字。五開間,五、三架梁。大廳後有兩個小方形天井,中設藻井,拱髹金漆。
涇縣張氏宗祠
涇縣張氏宗祠
後庭
後庭也稱寢室,五開間二層,底層稍間內設木梯到二層,計有檐柱10根,金柱6根。
學屋
祠堂東側有一進三間學屋,為宗族子弟課讀之所。

文物遺存

涇縣張氏宗祠內磚、木、石雕精美。大廳中間一塊紅底金字牌匾“源遠流長”。

文物價值

張氏宗祠是一座集磚雕、木雕、石雕為一體的典型徽派古建築,圖案豐富且紋飾精美,保存良好。宗祠附屬的學屋亦保存完好,體現出封建社會對家族子弟教育的重視,具有較好的藝術欣賞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涇縣張氏宗祠
涇縣張氏宗祠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涇縣張氏宗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涇縣張氏宗祠位於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後山村。
張氏宗祠

交通信息

自駕:自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涇縣張氏宗祠,路程約15.7千米,用時約27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