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祠堂(地理區域)

張氏祠堂(地理區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氏祠堂是一座古建築,為清代建築,位於山東省滕州市大塢鎮大塢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為當地張氏之家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氏祠堂
  • 地址:山東省滕州市大塢鎮大塢村
  • 建築年代:清代
  • 概述:當地張氏之家廟
  • 性質:建築
山東省滕州市張氏祠堂,山東省微山縣張氏祠堂,

山東省滕州市張氏祠堂

據《古滕張氏族譜》記載,張氏祠堂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乾隆十三年(1748年)竣工。坐北朝南,總占地面積1440平方米。張氏堂祠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內外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封閉式建築風格。以正門、正廳為中心的南北軸線上,前後為兩進院落。大門外兩側為大方磚砌八字牆,一對石獅拱衛。內院由方磚鋪地,東西兩廳各三間,為卷棚屋蓋,後有高大雄偉的堂廳,廳堂房屋均為硬山起脊,灰色小瓦覆頂。堂廳是主廳,張氏祖先的牌位按支系和輩分分別擺放在堂廳和東西廳內。
張氏祠堂是大塢張氏族人祭祖的場所,北方人也稱為家廟,張氏族人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二日祭祖,俗稱丁祭,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按照傳統的儀式,要在族內選取一位輩分較長、威信較高的長者在前面當司儀喝禮,下面跪著參加祭祖者,多是各支系的頭面人物,參加者穿著整潔、按輩分排列,認真祭拜。
據山東省文物普查資料記載,滕州市張氏祠堂是魯南蘇北地區保存比較完整,規模較大的古代家族宗祠建築,它的形式,風格,建築格局是研究封建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築藝術的實物載體。1995年2月“張氏祠堂”被滕州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山東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5月,滕州市大塢張氏祠堂入選山東省第一批“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產名錄。張氏祠堂不僅僅是張氏族人祭祖的祠堂,已提升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它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寶貴的文化財富。
張氏祠堂
然而,由於年久失修,祠堂建築本體損毀嚴重。滕州市文廣新局為搶救張氏祠堂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於2013年8月委託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編制了《張氏祠堂保護修繕一期工程方案》。2014年9月,省文物局批准該方案並撥專款啟動了張氏祠堂保護修繕一期工程,此次修繕本著不改變文物原貌、修舊如舊的原則,儘可能真實完整地保留張氏祠堂的歷史原貌,工程歷經三個月,完成了東、西廂房和東門樓的修繕工程。為使昔日的張氏祠堂早日恢復往日的風采,滕州市文廣新局再接再厲,於2016年3月17日,啟動了張氏祠堂二期保護修繕工程,據滕州市張氏祠堂文物保護與傳承協會會長張光坦先生介紹,張家祠堂二期修繕工程,主要包括大堂、過廳和大學。
如今,歷經兩次修繕後的張氏祠堂煥然一新,更可喜的是祠堂內辦起了圖書室和老年人活動中心,古老的家祠擔當了豐富大塢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任,張氏祠堂更像一個老有所為的人,又一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文物所在地

山東省微山縣張氏祠堂

位於山東省微山縣昭陽街道西萬村,2010年9月開始維修、擴建,2012年4月一期工程竣工。新建宗祠設於原祠堂西側,原祠堂改為“忠孝堂”。祠堂地處西萬村東北隅,為古魯地,天星胃、婁、奎傍照於下。襟四湖帶運河繞其右,群山逶迤朝於左,湖島如燕舞於前,柏山疊翠峙其後,四象分明,乃人傑地靈之地也。
宗祠以新建“百忍堂”大殿為主體,為五間高平台井幹式歇山建築。八龍柱挺拔護衛,東西配房各三間朝揖有情。九龍壁與五間歇山大門如鳳展屏,清蓮池、御路石增其瑞氣。鐘聲明志,鼓響奮進,華表高聳增添宗族之浩氣,石獅護衛有力,謂宗祠一大觀也。
原祠堂大殿、儀門、大門、碑廊復修一新,新建四座表彰亭又增忠孝之情。石鼎、石牌坊東門、古樹銀杏、石香爐、名人題字又顯出悠久的文化內涵。新、老祠堂由功德牆,仿古圍牆及門前花崗石明堂與欄桿聯為一體,整體規劃體現出追思先人,啟迪後人,激勵後人,樹君子之風,行仁義之舉,開萬世基業之功效。
一處雄偉莊嚴金碧輝煌的仿古建築群坐落在魯南大地上,她向族人們啟示:宗族之興衰,系人心之離合,輯睦者,其族必盛。乖利者,其族必衰,求此輯睦,防其乖戾,惟建祠以激勵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