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人物榮譽,評審意見,社會活動,
人物簡介
姐姐張曼君為京劇旦角演員。她於1951年入戲曲實驗學校(後名中國戲曲學校)插班學習青衣、花旦、刀馬旦,得王瑤卿、筱翠花、華慧麟、程玉菁等名家傳授。常演《三擊掌》、《玉堂春》、《孔雀東南飛》、《拾玉鐲》、《棋盤山》等劇,在《牛郎織女》劇中,既能飾織女,又能演潑辣旦嘎氏,極有光彩,顯露了演劇才華;在《三打祝家莊》中扮李媽一角,也很生色。畢業後,留本校實驗劇團任演員。在新戲《洪母罵疇》中飾洪妻,以其瀏亮清朗的嗓子唱程派腔,仍具韻味,異於一般。又從王吟秋學了《火焰駒·打路》、從李世濟學了《陳三兩爬堂》,演出得到行內外的首肯。自此專攻程派。畢業後,留本校實驗劇團任演員。期間得王吟秋、李世濟、顧森柏等指導,後調入中國京劇院四團,並拜趙榮琛為師,並得到顧森柏的指點。
人物經歷
常演劇目:《三擊掌》、《玉堂春》、《孔雀東南飛》、《六月雪》、《賀後罵殿》、《三娘教子》、《荒山淚》、《鎖麟囊》、《碧玉簪》、《陳三兩爬堂》等,她還主演了新編古代戲《大明魂》、《甘棠夫人》和整理劇目《鎖陽城》,同時在現代戲《紅色娘子軍》、《紅嫂》、《彩虹》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她演唱的新劇中,對程腔有所發展。
人物榮譽
2017年12月28日,張曼玲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評審意見
張曼玲工京劇程派青衣。張曼玲宗程派藝術,功底紮實,藝術精湛。由於她唱做全面,在傳統戲的繼承上,有其突出的成績。此外,在藝術的繼承與發展上,也有其鮮明特點,她所創作的作品中,有的已經普及全國,成為程派的保留劇目,得到社會和行業內的高度認同。張曼玲不僅繼承傳統紮實,並能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形成了她藝術的獨特個性。張曼玲師承譜系清楚,所傳授弟子眾多,其中優秀者已成為劇院的藝術骨幹。根據張曼玲的藝術貢獻和傳承成績,經過評審組評審,該申報人張曼玲符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評審標準,同意推薦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活動
1983年3月17日,農曆癸亥年二月初三日:紀念程硯秋逝世25周年演出舉辦中央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市文化局、中國劇協北京分會、中國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聯合主辦紀念程硯秋逝世25周年的紀念活動,自3月16日至3月22日連續演出了7場12個程派劇目。馬彥祥為紀念活動委員會委員,並觀摩了紀念演出的全部劇目。
1986年3月23日,農曆丙寅年二月十四日:中國京劇院1986年赴滬演出
1990年10月,農曆庚午年:香港舉行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演出
香港舉行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演出,大陸與台灣京劇演員首次同台合作。
參加者:有大陸的杜近芳、李世濟、梅葆玖、譚元壽、張春華、葉少蘭、劉長瑜、景榮慶、吳鈺璋、梅葆玥、王樹芳、于魁智、張學津、孫毓敏、馬長禮、俞大陸、張曼玲、馬玉璋等(中國京劇院、天津京劇團、戰友京劇團和北京京劇院共130人)和台灣的郭小莊、王海波及香港名票李尤婉雲等,陣容硬整,劇目眾多。
張曼玲飾劉蘭芝
劇目有:
《鍘美案》(王海波,于魁智,尚明珠)
《紅鬃烈馬》(于魁智,許嘉寶等)
《四郎探母·交令出關》(于魁智等)
《徐母訓子》(王晶華,于魁智)
《文昭關》(于魁智)
《打金磚》(于魁智)
《穆桂英掛帥》(梅葆玖)
《霸王別姬》(郭小莊,景榮慶)
《淮河營》(張學津)
《黃金台》(馬長禮)
《借扇》(董文華)
《洪羊洞》(孫岳)
《紅娘》(孫毓敏)
《紅樓二尤》(孫毓敏)
《金玉奴》(孫毓敏)
《霍小玉》(孫毓敏)等。
1991年3月8日,農曆辛未年正月廿二日:中國京劇院1991年赴津演出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京劇晚會第一場
天津第二工人文化宮邀請中國京劇院來津演出了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京劇晚會,中青年演員通力合作,共演出了5台傳統京劇專場。
演出劇目
1991年3月12日,農曆辛未年正月廿六日:中國京劇院1991年赴津演出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京劇晚會第五場
天津第二工人文化宮邀請中國京劇院來津演出了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京劇晚會,中青年演員通力合作,共演出了5台傳統京劇專場。
演出劇目
《白門樓》(於萬增)
《春秋亭》(張曼玲)
《烏盆記》(于魁智,陳真治,鄭岩)
2006年3月14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十五日,上午:尚長榮收顧謙為徒、張曼玲收周婧為徒、王晶華收張蘭為徒,中國京劇院在北京晉陽飯莊,為三名青年演員組織集體拜師儀式。顧謙、周婧、張蘭分別鄭重拜尚長榮、張曼玲、王晶華為師。院、團主要領導紛紛到場,吳江院長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
對於老師們的厚望,三位青年演員均表示要抓住這絕佳的機會,好好學戲,不負這難得的師生緣分。
2006年12月6日,農曆丙戌年十月十六日:紀念白登雲誕辰百年活動舉行。
紀念白登雲誕辰百周年活動在華僑賓館舉行,100多位京劇界人士再次追憶了這位著名京劇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