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冬加入
中國共產黨。革命初期任八路軍115師訓練班學員、文書、副政治指導員、政治指導員。後隨部隊進入山東,任山東軍區兵工廠政治指導員,1943年後任山東濱海二軍分區、二師後勤處幹事、政委。
1944年,調山東濱海二軍分區二團政委,參加了
臨沂戰役。
1945年率領部隊奔赴東北,擔任東滿人民自衛軍後勤部科長、遼東新開嶺兵工總廠廠長兼政委,組建遼東兵工廠,任遼東兵工部第1廠廠長。
1947年組織參加研製成功爆破彈等獲
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授予大功章和艱苦奮鬥獎章各1枚。1948年負重傷。
1949年後任東北軍工部41廠廠長、黨委書記,歷任
二機部524廠廠長,支援
抗美援朝,任中共吉林市委委員。
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委員。
主要作品
曾主編《當代中國電子工業》、《電子軍工史》等幾部大型史書。
人物事跡
少年入伍
張挺,1922年9月11日(農曆七月二十)出生在晉北名鎮——忻縣東樓村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張書田,又名文同,肄業於
山西大學,後出任忻縣曹村高級國小校長。良好的親職教育,陶冶出他勤奮向上的優良品質。7歲始,張挺在東樓村上國小,之後以優異成績考入曹村高小。其時,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淪陷,華北危急。當時,學校里有一位思想進步的老師叫常笑仙,經常講國破家亡、東北人民在鐵蹄踐踏下的悲慘情景,同學們無不義憤填膺。當講到
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同學們又精神振奮,恨不得立即行動起來,投身到抗日潮流中。在常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少年張挺對國家的安危、民族的榮辱有了初步認識。他和同學們自發組織成立了“抗日救國會”,經常出入於城裡城外張貼標語,宣傳抗日救國,“抗日救國會”在當時的民眾中產生過不小的影響。“為了抗日救國,就必須好好學習,才能為國出力。”張挺把常老師的話時刻記在心中,他的學習更加努力,高小畢業後參加全縣會考,獲得第一名成績,他的名字登上當時的《
山西日報》,曾轟動忻縣教育界。
1937年2月,張挺考入山西省立忻縣中學。在這裡,他第一次目睹了
八路軍的風采,產生了參加八路軍的強烈願望。至“七·七”事變後,學校被迫停課。八月的一天,八路軍115師的宣傳隊來到忻縣中學,宣講《
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動員人民參加抗日。張挺15歲,看到紀律嚴明的八路軍,又聯想到軍紀渙散的
晉綏軍。他認為,只有參加八路軍,才能實現自己抗日救國的心愿。於是,他隻身來到
太原。
在太原,張挺結識了一位名叫張維漢的長者。張維漢知道他有抗日的抱負,就給他講了中國抗戰的形勢和
共產黨的主張,把
國共合作,日本必敗的道理講得生動精闢。張維漢還給他講了
馬列主義、
十月革命和
中國共產黨的知識,並贈送他許多書籍,如:《蘇俄十月革命》等。最後,又是張維漢親自把他送到了革命隊伍。這是1937年10月的一天,張挺與徐普濟(現名徐石)等一同來到八路軍的兵站報名。
參軍後經過短期培訓,張挺被分配到八路軍
115師686團三營十連做文書,當時的連長為
李元德,指導員為
王六生。在開撥之前,部隊同意張挺向家人辭行。當父親看到一身戎裝的兒子時甚為高興。張維漢則勉勵他“勇敢戰鬥,跟著共產黨革命到底。”他把名字由“張王廷 ”改為“張挺”,表示無論遇到任何困難,也一定要挺然屹立,永往直前。
1937年10月
平型關戰役後,瘋狂的
日軍攻占
太原並南下,很快侵入
臨汾一帶,直至
風陵渡。為了保衛陝北根據地,我八路軍115師主力343旅686團開赴呂梁山區,阻擊西犯之敵。部隊在午城、井溝、白兒溝三戰三捷,重挫頑敵,極大地鼓舞了晉西人民的抗日鬥志。張挺也在一次次戰鬥過程中受到了鍛鍊,他作為連里的文書非常的忙。當時的戰士大部分是農民,不識字,張挺負責給大家上文化課,給戰士們寫信,幫助事務長記帳。同志們很欣賞這一個年輕的戰士,很敬重他的才幹。隨即,張挺到師供給部任
上士文書。
1938年冬,八路軍115師奉命開闢山東抗日戰場。參軍僅一年的張挺,隨部隊晝夜行軍,翻介山、越同蒲、過太行,戰勝風雪嚴寒,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進入
魯南地區。途中,在抗日前線的
太行山常村,張挺光榮地加入了
中國共產黨。進入山東後,他連續參加了
抱犢崮、
天寶山區和
費縣等地區的許多次戰鬥。
1940年,張挺任115師供給部政治指導員,
抗日戰爭進入到最艱苦的階段。1941年冬,
日偽軍糾集5萬多人向我
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瘋狂掃蕩。在一次戰鬥中轉移,張挺突患重病高燒不退,只好留在蒙山深處的一個山洞裡。在戰友和老鄉們的照料下,他躲過了敵人的多次搜捕,一個多月後,病體逐漸康復,終於重返前線。
1942年,組織上交給張挺一項新的任務——任命他為政治指導員,創辦敵後
兵工廠。張挺的軍工生涯從此開始,他剛剛20歲,連兵工廠是什麼樣都沒有見過。一無技術,二無人才,三無機器,四無材料,張挺在軍工科長
吳雲清領導下,同廠長
金子良多方設法:招聘了一些城市回鄉技工;請有經驗的
鞭炮師傅教火藥配製。他同戰友們冒著生命危險反覆試驗,終於造出了手榴彈、地雷、槍榴彈,源源不斷地供給前線。這個兵工廠後來為山東的抗日戰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曾受到
羅榮桓政委表揚。1944年,張挺調山東濱海二軍分區和二師後勤處,先後任組織幹事、政委,參加了
光復魯南重鎮的
臨沂戰役。
抗戰勝利後,為了粉碎
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的內戰,建立新中國,黨中央決定實行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張挺奉命帶領一支分隊越過膠濟路,經龍口上船過海,在遼東半島的莊河上岸,到
安東(今
丹東)向東滿人民
自衛軍司令員兼政委
肖華報到。肖華政委當即交給張挺一項任務,讓他擔任遼東
新開嶺兵工總廠廠長兼政委。1946年底,國民黨部隊進入遼東,兵工總廠轉移到
長白山區。那時,敵人憑藉先進武器固守地下堡壘,解放軍攻堅受阻傷亡很大。遼東軍區
胡奇才副司令員傳達司令部命令:“儘快研製新型爆破彈攻克敵壘。”張挺受命,立即返廠組織並親自參加研製。前方在等待,兵工廠爭分奪秒,終於研製出爆破彈,在“四保臨江,三下江南”的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解放戰爭在向前推進,遼東兵工總廠新式武器彈藥的研製一天也沒有停止。1948年的一天,張挺在組織一次新型武器試驗中不幸負重傷,頭部和肺部被炸傷,頭部留有彈片,後來被國家定為二等甲級殘廢軍人。張挺為東北解放付出了血的代價,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
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為表彰張挺的突出貢獻授予他大功章和艱苦奮鬥獎章各一枚,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工史也為他寫下了不朽的一筆。
新中國成立後,張挺領導的兵工廠走出長白山遷至
吉林市,成為國家大型兵工廠——東北軍工部第41廠(後改名為524廠),他任廠長兼黨委書記,又被選為
吉林市委委員。隨即,他領導工廠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開展增產節約和勞動競賽,支援抗美援朝戰爭。從1945年到1959年,張挺為解放東北、為保衛新生的人民政權,在東北工作戰鬥十五年。
電子工業
1963年2月,為加快中國
無線電工業的發展,國務院決定組建無線電工業部,對外稱第四機械工業部。由
王諍同志任部長、
劉寅同志任常務副部長牽頭,幹部主要從三機部抽調。張挺當時為三機部計畫司副司長,劉寅同志找到他說:組建四機部需要一部分同志,我想調你任計畫司司長。這樣,張挺便出任第四機械工業部計畫司司長,與共和國電子工業的計畫管理結緣,從1963年到1977年,一乾又是十五年。
從1963年到1965年的兩年中,張挺單獨或陪同部領導與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深入全國各地考查落實,規劃出近百個電子工廠,以後直到1977年,在長達15年的歲月中,張挺作為四機部計畫工作的負責人,曾先後深入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北、西南等地,實地考察調研。他根據中央和部黨組關於發展電子工業的戰略方針,在實踐中因地制宜地做出合理的布局和計畫。
史無前例的“
文化大革命”中,面對“
造反派”的殘酷打擊,張挺的
黨性和歷史責任感始終沒有動搖。尋找一切機會與老同志們商討
電子工業發展大計。當時是計畫經濟,計畫工作是重中之重,一時一刻都不能停止。特別是1972年,
周恩來總理指示電子工業要“天下為公、兩個積極性,統籌安排,軍民兼顧”。這給予電子工業戰線巨大鼓舞,許多幹部職工在動亂中依然堅守崗位,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
林彪、“
四人幫”的破壞。十年“文革”,
電子工業在曲折中依然有所發展。
1982年3月,張挺出任電子工業部部長。這是一個高科技部門,下屬2500多個企事業單位,和一大批科研院所,共有一百多萬幹部職工,管理全國的雷達、通信廣播電視設施、計算機、無線電元器件工業等部門。張挺走上部長領導崗位,主要是緣於他的勤奮好學和虛心實在。由於早年參軍,只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他,曾自學完成高中和高級職業學校的全部課程,隨後又在吉林省委
黨校高幹班學習。他重視調查研究,重視掌握第一手材料,探索電子工業發展的規律。他在主持制定電子工業長遠規劃中,曾對發展中國電子工業提出過許多自己獨到的見解,均得到當時部領導採納。
其實,張挺早在1977年任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時,即已開始著手抓調整轉變,使電子工業走上了穩步發展的軌道。在1983年的電子工業工作會議上,張挺代表部黨組明確提出電子工業發展與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確保國防裝備
現代化的需要和把電子技術套用到
國民經濟各部門,為城鄉人民生活服務。以大規模積體電路、新一代
軍事電子裝備和電子計算機為重點。以改革創新、搞活經濟和科學進步為動力,全面開創電子工業發展新局面。
經過“調整、改革、整頓、提高”,電子工業結束了停滯徘徊局面。1984年,張挺離開電子工業部部長崗位,擔任部里的顧問,列席部黨組會議,並分管財務、老幹部等項工作。他先後協助
江澤民同志、
李鐵映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張挺曾主編大型史書《當代中國電子工業》、《中國電子工業地區概覽》、《電子軍工史》等多部文獻,並擔任《電子工業五十年》一書的顧問。這些典籍全面敘述了新中國電子工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系統地總結了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對於中國電子工業的發展具有長期指導和借鑑作用。
人大十年
從1988年到1998年,張挺連續被選為第七屆、第八屆全國
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外事委員會委員。10年中,他積極參加國家的立法、執法監督以及重大政策討論。共參加60多次全國人大常委會議,討論通過了100多部法律。
十年中,張挺在人大會議就有關法律的討論以及就政府有關部門的工作報告等發言達105次,每次的發言都刊登在人大會議《簡報》上。1989年3月,張挺在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上提出《關於制定
交通安全法的建議》,他列舉了幾年來發生的重大事故,分析事故發生的人為原因和造成的惡劣影響,建議有關部門儘快起草交通安全法草案,報經全國人大會議討論後出台,以立法形式來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1991年8月,張挺在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上參加審議《教師法》(草案)。他贊成通過這個法律,認為制定《
教師法》關係到培養造就接班人,建議進一步充實內容以便實施。
第八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
農業法》草案時,張挺發言認為:“農業基本法改名為農業法更為合適,建議儘快出台。”同時,他提出自己的幾點意見:其一、建議在總則中加上“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發展”的內容。其二、關於農業投入。建議第44條增加“屬於重點生產資料工業,國家應重點投入”的內容。
張挺更為關注國家法律的實際執行情況。他先後5次率人大檢查組赴各地調查,並向全國人大提出調查(視察)報告。1990年7月,張挺作為人大外委會調查組的成員,赴新疆調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的實施情況;1991年7月底至8月初,張挺同
符浩、
蔡子民等委員組成全國人大外委會檢查組到大連、煙臺、青島三地對《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的實施情況進行調查,並於9月向全國人大提出檢查報告。以後,他又同李西銘副委員長赴上海、福建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陪同
廖漢生副委員長對南京、鎮江、揚州、南通、張家港等長江口岸進行執法檢查;1997年10月,他同
周覺、
邱晴、
林虎組成人大外委會執法檢查組到浙江、福建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物檢疫法》的執行情況。這時他已76歲高齡,日程安排得很緊,開座談會聽匯報,又要參加起草調查報告。他總是字斟句酌,認真地推敲分析,務使報告的內容詳實,既指出問題的所在,又提出進一步改進意見。
在全國人大期間,張挺參加了中央組織的10個調查組,三次到各地、各部委檢查反腐敗鬥爭情況。第一次是1989年12月到陝西、浙江兩省調查反腐敗、清理整頓公司情況;第二次是到山西、上海檢查反腐敗、廉政建設情況;第三次是在農業部、水利部、林業部、勞動部、國家菸草專賣局調查反腐敗和廉政建設情況。此外,張挺還參加全國人大調查組,先後考察了山西的農業,晉西北貧困地區和山西省陽泉市。又對海南省的農業,廣東、福建兩省發展外向型經濟進行過考察。
張挺十分關注經濟的發展,為此,他先後向全國人大會議上提交13份建議、議案,做了22次重要發言,同時向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提出14份報告。這些建議、議案、發言、報告涉及到國民經濟諸多重要行業。如《關於改革電信管理體制加快發展中國通信建設的建議》;《要把發展電子工業提高到戰略地位》的重要發言;《關於開發、改造、振興北京東郊電子工業老基地的建議》;《關於推動科技進步,發展新興工業的建議》;《關於立足民族工業發展,加快中國通信建設的建議》等。其中,《關於立足民族工業發展,加快中國通信建設的建議》、《關於改革電信管理體制加快發展中國通信建設的建議》,分別同42名和57名人大代表聯名提出。張挺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奔走呼籲,對發展地方經濟也同樣寄予殷切期望。如《關於山西黃河灘涂開發的建議》、《關於開發山西忻州禹王洞一線旅遊區的建議》等。他的報告和發言涉及面很廣,包括關於發揮國有大中型企業骨幹作用,關於處理三線軍工企業,關於人口老齡化問題,關於扶貧工作問題,關於清理整頓公司問題,關於國際形勢和外交政策等等。其中,他寫的《關於閩粵電子工業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報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
李鐵映看過後批示:“此報告很好。這是一步戰略性棋子。九十年代的規劃應有安排。”
作為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的委員,張挺曾於1989和1992年兩次訪問了捷克、南斯拉夫、波蘭、俄羅斯等東歐四國。1990年出訪美國,1995年訪問泰國,1997年訪問韓國。其中1990年訪問美國,是在中國平息“89政治風波”之後,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掀起反華浪潮的時候。全國人大派出以
曾濤為團長、張挺、董寅初等同志為成員的訪問團,同美國議會進行了有理有節的外交鬥爭。同時向同情支持中國政府立場的美國朋友講明了事實真相,使兩國議會加深了了解。這是一次負有重大使命的出訪,張挺和訪問團的同志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在全國人大,張挺還數十次擔負外國議會代表團來華訪問的接待任務。其中有歐美已開發國家代表團,也有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代表團;有與中國友好的,也不乏對中國持有偏見的。張挺針對不同的情況,總是從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準則,本著求同存異、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的目的,開展積極外交。1993年4月,泰國議會代表團來華訪問,張挺受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委託全程陪同,先後到西安、南京、揚州等地訪問參觀,他已70多歲,克服種種困難,圓滿地完成了接待任務。
張挺作為
全國人大山西代表團成員,十分關心山西的經濟發展。1989年10月,張挺率人大視察組回到山西實地考察了山西的農業、工業、懲治腐敗以及清理整頓公司等情況。歷時半個月,他深入工廠、農村,與工人農民促膝座談。在掌握第一手資料後,他向全國人大提交了近5000字的調查報告,受到全國人大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992年2月,張挺視察了山西省
陽泉市,聽取了市、縣人大政府負責同志就陽泉市的煤炭生產、農業及鄉鎮企業的發展等情況匯報。深入基層到田間地頭開座談會,在一線民眾中調查,回京後向全國人大提交了調查報告。1993年秋,張挺不顧年事已高,又到晉西北5個貧困縣實地考察歷時28天。他曾到山莊窩鋪訪貧問苦了解實際情況,回京後向中央提出書面報告,建議加快晉西北經濟開發的步子。此外,張挺同志還抽暇於1988年、1993年、1997年、1999年先後四次回到故鄉
忻州市視察。他曾走訪市開發區,又深入村鎮、企業、學校,看了紡織廠、製藥廠、麵粉廠、甜玉米加工廠以及農村的蔬菜大棚。目睹家鄉的變化,老人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說:“忻州不僅要發展農業,更要發展工業和高新技術,要循序漸進穩步前進。”
張挺說:“我是全國人大的山西代表,為家鄉建設盡一點微薄之力是應該的。”歷年中,他為山西省做了很多的實事。先是為解決從太行山麓搬遷到太原的8家電子企業存在的困難,曾多次找國家計委、電子部協商達到解決。1993年3月,為開發山西的旅遊業,張挺在八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關於開發忻州禹王洞一線旅遊區的建議》,呼籲國家扶持把“
禹王洞-
五台山”作為重點旅遊熱線進行開發。他的建議很快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在國家和山西省的共同努力下,
五台山已成為國家重點旅遊區。1990年3月,在七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張挺提出了《關於山西黃河灘涂開發的建議》,呼籲將滹沱河灘涂開發列入國家計畫項目。這一建議很快得到財政部和農業部的答覆。張挺為山西的發展,為家鄉父老能夠過上好日子熱心出力,他贏得了父老鄉親的崇敬與愛戴。
人物評價
張挺同志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黨,獻給了共產主義事業,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奉獻的一生。他是一位好黨員、好乾部、好同志。他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新中國建立,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所做出的貢獻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中國電子商會評)
人物逝世
2018年11月15日17時35分,原電子工業部部長張挺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後世紀念
2018年11月23日上午,張挺會長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整個禮堂莊嚴肅穆,哀樂低回。張挺同志的遺體覆蓋黨旗,安臥在鮮花翠柏叢中。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同志、工信部部長苗圩同志出席了告別儀式。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同志送上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