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府文化論壇(特指2013年舉辦的廣府文化論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廣府文化論壇於2013年11月12日在廣州市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這次廣府文化論壇,是第一屆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舉辦的重要的學術大會,也是廣府文化的第一次國際論壇。

基本介紹

背景介紹,傳承中華文化,澳洲,北美,馬來西亞,

背景介紹

2013年11月12日在廣州市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廣府文化論壇,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和嘉賓齊聚一堂,圍繞“廣州:世界廣府人的共同家園”的論題各抒己見,交流分享研究成果,讓海內外的廣府鄉親代表一飽廣府歷史文化大餐。該論壇由廣府人海外聯誼會主辦,廣州市文廣新局、廣州市社科院協辦,廣東廣府學會、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承辦,廣東省廣府學會執行會長譚元亨主持,得到了海內外專家學者的踴躍參與,共收到內地及美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共31位教授、16位博士的論文近50篇,約40萬言,內容豐富深刻,涵蓋領域廣,涉及人文地理、歷史沿革、文學藝術、方言民諺、民俗風情、建築文物等內容。
在論壇上,7位海內外的專家學者代表作了重點發言。其中,美國舊金山華文文藝界協會名譽會長劉荒田、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校長莫順宗博士、澳洲華人民間藝術中心院長湯偉明澳門大學歷史學博士林廣志分別圍繞《北美廣府人和“新移民文學”》、《廣府人在馬來西亞:建國與華人文化傳承之貢獻》、《珠璣巷後裔如何成為澳門賭王》,重點講述廣府人在海外的發展、繁衍。
廣州市志辦副主任陳澤泓則以廣州市越秀區建立的南粵先賢館入館人物為例,講述廣府歷史發展進程中精英薈萃、人才輩出;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論述了廣府文化的概念、特質及其在珠江文化、中華文化、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貢獻。
正如《廣府文化論壇論文集》的前言所說,“這次廣府文化論壇,是第一屆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舉辦的重要的學術大會,也是廣府文化的第一次國際論壇。”論壇不僅促進了海內外學者之間的交流,也推動了海內外廣府文化研究的整合與總結。論壇同期還舉行了《廣府文化大典》的首發式。該大典是廣府人海外聯誼會與老教授協會聯合出版,前廣州市長黎子流作序,主編為譚元亨,全書約200萬言,內容翔實、嚴謹、有創見,圖文並茂。

傳承中華文化

澳洲

澳洲華人民間藝術中心院長湯偉明指出,在澳大利亞,華裔從政者與小區團體長期以來積極推廣及傳承中華文化,民間組織更不時透過各種渠道、表演方式等來倡導中國文化,當中廣東人的嶺南文化表演藝術,更是備受當地民眾喜愛,很多其他族裔的年青人紛紛拜師學藝,間接促成不同民族的融匯與交流,而在當地的華人廚師協會亦在過去多年間舉辦各種美食節,推廣嶺南飲食文化,創造新穎的廣東食譜。“在澳洲,除華人以外的其他族裔群體大都知道‘YumCha(粵語,意為飲茶)’是指到唐人餐館吃中餐,知道LionDance(舞獅)和DragonBoat(扒龍船)是中國文化,由此可見,廣府文化在澳洲很受關注。”
“在澳大利亞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是,想要當首相,必須學會用筷子。”談到華人在澳大利亞的影響,澳大利亞華人民間藝術中心院長湯偉明說。他告訴記者,近年來,華人地位明顯提升,目前在各級政府中均有華裔議員,僅廣東及珠璣巷後裔家庭背景的就有王國忠、鄧小穎、劉娜心、黃肇強、曾筱龍、沈慧霞、蘇震西等。
通過社團參政,把分散的、微弱的個體力量集中起來,形成一種共同聲音來表達自己的立場,這種團結的方式讓華人的影響力大大加強。一些歷史悠久的廣府社團如維省華聯會、西澳中華會館等已經成為華人與政府進行溝通,參與主流社會的重要方式。此外華人還廣泛參與社會服務,這樣也為他們贏得了主流社會的認同,提高了自身的社會和政治地位。
語言之外,嶺南文化在異國傳揚的另一大代表就是“粵菜”了。在澳大利亞有許多學做中餐的主婦培訓班,基本都是以嶺南特色菜品為主,學員來自各個族裔,而非局限於廣東人
有趣的是,以前在澳大利亞的華人要吃粵菜,首先面臨沒有原材料的問題,早期都是把荔枝龍眼菜心芥蘭芥菜白菜嶺南獨有品種的種子偷偷從廣東運過去。湯偉明邊說邊比劃:“我移民澳大利亞26年了,澳大利亞有菜心的時間不到20年,我們以前吃的菜心有一米長,也沒有花的,後來才有了小菜心。”
“我們現在感覺到澳大利亞其他族裔的年輕人比我們炎黃子孫的下一代對嶺南藝術更感興趣,紛紛投師學藝。”湯偉明說,在澳大利亞會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許多舞龍舞獅的教練是澳大利亞人,反而是“鬼佬”教中國人的小孩學習中國文化。
為什麼會這樣呢?湯偉明說,澳大利亞的華裔團體、同鄉會組織長期以來都受到後繼無人的困擾,年青一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民族意識不強,有些更視粵劇戲曲、舞龍舞獅等大鑼大鼓之聲為“噪音”。
但另一方面,澳大利亞各級政府卻對嶺南文化特別專愛,凡遇到慶祝活動和喜慶日子,都會邀請舞獅隊伍前往助陣,由此帶動當地民間對嶺南文化的喜愛,主動學習扒龍舟、唱粵曲、舞龍舞獅的年輕人也多了。
澳大利亞是一個有著一百多種族裔的移民國家,湯偉明認為,正是不同民族間的融匯和交流讓嶺南文化在澳大利亞生生不息。

北美

“從1881年到1885年的幾年期間,總共有一萬七千多名華人參加了加拿大鐵路修築。”加拿大華裔董守良退休前是BBC的記者,“對於五邑的廣府人來說,北美洲不僅有崇山峻岭,還有他們一生從未經歷過的嚴寒。”
據董守良了解,華工修築的是最艱難的西段鐵路在法瑞瑟河谷,山體是堅硬無比的花崗石。瘦弱的廣府人要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15條主要隧道,最長的一條有1600英尺。“不少廣府人死於爆破、塌方、暴風雪和疫病,可以說每一公里的鐵路上都埋葬著一個廣府人的英魂。”
1869年5月10日,美國近代工業化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一條橫貫北美大陸的中央太平洋鐵路和聯合太平洋鐵路建成通車。它被英國BBC評為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七大工業奇蹟之一。這條偉大鐵路最艱險的路段,也是由以廣府人為主的工人修建的。
大量在海外生活的廣府人,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紐帶。其中,中國改革開放後從大陸移居海外的“新移民”們在北美孕育了“新移民文學”。美國舊金山華文文藝界協會名譽會長劉荒田認為,“新移民”群體以廣府籍人數最多,他們在北美站穩腳跟後,開始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首批新移民文學作品主要以回憶為主線,以鄉愁為基調,新移民文學已是大中華文學的分支,如今,像劉懷宇等廣府籍作家已成為推動海外漢語文化發展的重要隊伍。

馬來西亞

“提起馬來西亞華人的歷史,不得不說到陸佑,可以說是他建設了吉隆坡。”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院長莫順宗告訴記者。生在19世紀的陸佑是地道的廣府人,出生在鶴山,十幾歲就到了馬來半島。到19世紀末,他已經是馬來西亞首富了,其商業王國包括了礦山、橡膠和金融。
莫順宗告訴記者,陸佑對馬來西亞很多城市的開發都有功勞,比如說文冬、關丹,但他最大的貢獻是開發了吉隆坡。吉隆坡雖然不是陸佑建的,但他在這裡組織華人社團,建立佛教廟宇,開辦華文學校。“尤其是他把吉隆坡的商業搞得異常繁榮,大大促進了這裡的發展,以至於馬來西亞建國時乾脆把這裡作為首都。”
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院長莫順宗說,馬來西亞有2800多萬人口,其中有華人600萬左右,廣府籍人士約占華人人口的1/4和馬來西亞總人口的5%,人數屈居閩南和客家之後,但影響力卻遠不止5%。
這種影響力的一大體現就是粵語在當地的普及,莫順宗介紹,今日的馬來西亞華人年青一代,雖是在異國土生土長,卻大多熟諳中文:“國語四處可聞,各種方言也此起彼落,而在華人密集的首都吉隆坡,華人之間更習慣以廣府話作為溝通語言。”
他解釋道,事實上,吉隆坡最初是客家人為主的城市,但廣府人在20世紀初迅速增加,1881年僅占人口的1/5,1947年則接近半數,成為吉隆坡最大方言群體,吉隆坡也隨著這個社會變遷成了廣府方言的天下。受到華人薰陶,當地一些馬來人都會說簡單的粵語,比如“雲吞麵”、“黃飛鴻”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