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廣府文化論壇

第十屆廣府文化論壇於2022年12月4日在廣東省廣州市召開,由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嶺南文化藝術研究院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八十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廣府文化與城市文脈”為主題。本屆學者對廣州市花都區塱頭古村落建築、花都祠堂建築灰塑裝飾、近代廣西欽廉地區市鎮建築、院落式建築等古建築的文化內涵、裝飾特點、保護與利用也做出了細緻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十屆廣府文化論壇
  • 舉辦地點:廣東省廣州市
  • 舉辦時間:2022年12月4日
本次論壇的多篇論文圍繞如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如何在提升城市文化綜合實力中將城市文明傳承與根脈延續更好結合展開討論,涉及廣州舊城更新與微改造、廣州文學景觀的挖掘與打造、廣州城的地理分布與地域地點、廣州府城文脈的歷史演化、廣州港口發展與城市發展建設的關係等話題。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曾大興認為,廣州作為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文學景觀是比較多的,著名的有越秀山鎮海樓、白雲山蒲澗簾泉、石門貪泉、南海神廟和珠江等,充分挖掘其歷史文化內涵,能增強城市歷史文化的厚重感。
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黃莉認為,在廣州舊城更新和微改造的過程中,在城市文脈的延續和保護視角下,如何提升老城區的居住品質,以及面對老城區人口的老齡化,如何提升老城區的活力等問題,都必須儘快得以正視並解決。廣州城市微改造要堅持數位化高質量保護和更新,體現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特色,注重公共空間品質的提升與改善,增強城市的辨識度和魅力,落實“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要求,打造有溫度的健康住區和怡人社區氛圍。
人們認識一座城市的傳統文化,往往是從這座城市的歷史建築開始的。要留下城市的記憶,就要對歷史建築予以保護。本屆學者對廣州花都區塱頭古村落建築、廣州花都區祠堂建築灰塑裝飾、近代廣西欽廉地區市鎮建築、廣西欽廉地區院落式建築等古建築的文化內涵、裝飾特點、保護與利用也做出了細緻的研究。
南寧師範大學法學與社會學院教授龐廣儀認為,隨著歷史的發展,歐式公共建築和教堂不斷地出現在口岸城市北海及周邊地區,對欽廉地區建築文化的變遷起到很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但是,中國建築文化中的諸多精髓尤其是“風水”理念依然得到很好的傳承。受口岸城市建築文化變遷的影響,欽廉地區圩鎮建築也出現了外來文化因素,但植根於社會文化土壤的儒道文化,依然主導圩鎮商業建築總體規劃和個體的風格。建築如同時間的化石,以物質的形式將近代基層社會文化變遷的特性濃縮在歷史的岩層中。
北部灣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吳小玲以合浦漢郡文化的內涵特點及其影響為題,深入探討了兩千多年“漢郡文化”深厚的歷史積澱、顯著的人文特徵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她認為,合浦漢郡文化的產生,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在特定區域融合、發展的規律,體現了中華文化對外開放、兼收包容的胸襟和追求。合浦漢郡文化有著較高的區域認同優勢,對於開展多元化區域經貿合作,文化交流有著巨大的聚合拉動效應和現實意義。積極打造漢郡文化品牌,對推進北部灣地區特色文化品牌建設,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一級作家曾應楓指出,廣府人的禮數具備傳統性、即時性與創造性等特徵,民俗是在不同歷史、不同地點、不同語境中由民眾創造並不斷發展的,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點,就是人們以生命的體驗作為文化創造的內在動力,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的生命體驗和表達形式,在傳統的禮數中構建出新的文化。作為民俗文化的當事人,每個人既是傳統的承載者,同時又是文化的創造者。
關於如何在創新中傳承,如何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力,與會學者也結合各自的專長做出了自己的回應,其中涉及粵語及粵方言相關研究,包括地理氣象對粵語起源發展影響、廣州話聲調、廣府俗語活化、廉州話注音識字掃盲運動等;粵劇粵曲傳承傳播研究,論題涵蓋廣府戲曲音樂傳播、中新粵劇關係、梧州粵劇進校園、粵劇粵曲粵樂與粵語流行曲關係等;廣府曲藝的保護與傳承,論題涉及鹹水歌、龍舟歌、粵西木偶白戲等;廣府節俗文化的保護與現代傳承,論題涉及花都盤古文化、廣州“行花街”、茂名年例民俗、廣府“七夕”“端午”民俗節日、從化擲彩門等;結合具體的影視作品、網綜節目考察廣府文化的傳播,如佛山十番存續考察、在大灣區背景下港樂網綜在港傳播探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