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兒帝國(帖木兒王朝)

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王朝一般指本詞條

帖木兒帝國(1370年—1507年)是中亞河中地區的突厥貴族帖木兒於1370年開創的帝國。首都為撒馬爾罕,後遷都赫拉特(Herat,又譯哈烈、黑拉特)。鼎盛時期,其疆域以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為核心,從今喬治亞一直到印度,囊括中亞西亞各一部分和南亞一小部分,帖木兒去世後子孫相互爭奪王位,最終1507年昔班尼擊敗了帖木兒的後代,建立了烏茲別克汗國

在帖木爾帝國的建立過程中,當時周圍所有強大的帝國無一能夠迎其鋒芒,經三十多年的征服戰爭,建立了一個領土從德里大馬士革,從鹹海波斯灣的大帝國。帖木兒帝國末代大汗,帖木兒五世孫巴布爾兵敗逃至當代的印度,並在那裡開創了莫臥兒王朝。帖木兒帝國時期,中亞突厥人文化特性與根基得到了進一步的延伸與發展,為當代烏茲別克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帖木兒帝國因此也是當代烏茲別克族定型的一個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帖木兒帝國
  • 英文名稱:Timurid dynasty
  • 所屬洲:亞洲
  • 首都撒馬爾罕
  • 主要城市赫拉特
  • 官方語言:突厥語
  •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 國家領袖帖木兒
  • 人口數量:2850萬(1405年)
  • 主要民族突厥人波斯人蒙古人
  •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
  • 國土面積:約460萬平方公里(1405年)
  • 國家體制:中央集權——分封混合併行制
  • 建立時間:1370年
  • 滅亡時間:1507年
  • 繼承者:莫臥兒帝國
建立者,歷史,建立,建立者帖木兒,擴張,帖木兒東征的猜測,和解,滅亡,政治,宗教,文化,

建立者

帖木兒(Temur,1336-1405):烏茲別克語,意為“鐵”。“帖木兒”是Temur的音譯,而Tamerlane則是西方國家對他的稱呼。
帖木兒出生在西察合台汗國,即當代的烏茲別克斯坦,是突厥人,信奉伊斯蘭教。後人所知的帖木兒的傳奇歷史,絕大部分來自其自家自傳《勝利書》、《帖木兒自傳》。從其家族看在帖木兒父輩的時候這一家已經勢力不小,西察合台汗國王族與他們有通婚關係。西察合台汗國內亂時帖木兒扶持勢力相對弱小,與他有姻親關係的西察合台汗國王族忽辛。1360年左右這段時期他們處境不太妙,帖木兒的腿就是在這段時間裡被打瘸的。1364年帖木兒終於把忽辛扶上了可汗寶座。但在1369年,他殺死具備兄弟情誼的西察哈台汗忽辛,宣稱自己是察合台汗國的繼承人,建立了帖木兒帝國。

歷史

建立

從1380年開始,帖木兒帝國先後奪取了波斯阿富汗,進而攻占兩河流域,1388年征服花剌子模,1389—1395年,多次進攻欽察汗國,毀其首都薩萊·伯克爾等城市,統治亞美尼亞和南高加索,1398年進攻印度德里蘇丹國首都德里,屠殺戰俘約10萬人,占領印度北部。曾經打敗蒙古西侵大軍的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因為拒絕與帖木兒帝國結盟,1400年帖木兒率兵進攻敘利亞,蘇丹法萊吉親自率兵抵抗也無濟於事,整個敘利亞的領土被占領,名城大馬士革被焚毀(敘利亞戰爭)。
1402年7月20日在安卡拉戰役大敗奧斯曼帝國,俘其蘇丹即“閃電”巴耶塞特一世,使其帝國疆域成為從印度德里到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的大帝國。他擊敗當時如日中天、不斷擴張中的奧斯曼帝國,間接地緩解了伊斯蘭文化對基督宗教文化與整個歐洲的滲透。而從小亞細亞帶回的藝術家、工匠與學者,留給撒馬爾罕無數無價的傳世建築,使該處在其孫兀魯伯的經營下,成為了中亞伊斯蘭文化的重心。
帖木爾與蒙古人作戰時,被打傷成了瘸子。因此敵人稱為跛子帖木爾。
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滅亡,蒙古人被漢人驅逐出中原,明朝對中亞的帖木兒汗國要求按元例進貢,當時帖木兒還沒有殺死了忽辛,獨掌大權統一周邊,未見朝貢記錄。
布哇(L.Bouvat)《帖木兒帝國》講到明初明朝軍事征伐對於中亞帖木兒政權的影響:“明兵追逐敵人於塞外,在1370至1390年間,併入了若干蒙古屬地。帖木兒也不得不稱臣納貢,所以帖木兒終身的夢想,就是在解除這個藩屬關係。”
1387年起,帖木兒曾多次遣使進貢,在官方信件中帖木兒自稱是“臣”。
帖木兒戰旗帖木兒戰旗
1396年,帖木兒扣押各國使節,包括明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使節,表示對外宣戰,開始第二階段的征戰擴張。1398年征伐印度德里蘇丹國德里;1399年—1402年西征小亞細亞馬木留克王朝巴格達
1398年,再次禁錮、扣留明朝特使。
1402年7月20日在安卡拉戰役大敗奧斯曼帝國,俘其蘇丹拜牙(即“閃電”巴耶塞特一世),使其帝國疆域成為從印度德里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的大帝國
直到1404年11月27日率領20萬士卒入侵明朝,結果1405年2月18日在進軍途中,在訛答剌病死,終結了其輝煌的一生。

建立者帖木兒

帖木兒(1336—1405年)是其奠基人。1336年生於撒馬爾罕以南的謁石(今沙赫里薩布茲),卒於1405年2月18日。蒙兀兒斯坦的察合台後王禿黑魯帖木兒在1360年平定河中,以其子也里牙思火者為河中總督,帖木兒被任命為也里牙思火者的參贊,不久,帖木兒逃走,同其姻兄、迦慈罕之孫忽辛會合,共同舉兵。
帖木兒畫像帖木兒畫像
1362年右腿因傷致殘,故又稱跛子帖木兒。1364年打敗和驅逐河中的蒙兀兒統治者。1370年,帖木兒又殺其盟友忽辛,滅西察合台汗國,成為河中的最高統治者。帖木兒稱霸河中後,便進一步向周邊地區擴張。1375—1379年間,帖木兒東攻察合台汗國;1388年征服花拉子模;1393年,征服伊兒汗國,而後北上進攻金帳汗國,1398年南侵印度,1399年西征小亞細亞,1402年大敗奧斯曼帝國,俘其蘇丹巴耶塞特一世,終於建立一個僅次於蒙古帝國的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在世時曾將領土分給子孫,並指定其長子賈汗吉爾之子皮兒·馬黑麻為嗣君。皮兒·馬黑麻率軍前去爭位,被哈里勒打敗,退回阿富汗,後被部下所殺。帖木兒第四子沙哈魯,以為皮兒·馬黑麻報仇為名,進軍河中,奪取帖木兒的王位,因此,原帖木兒王朝的所有領土,除西波斯以外,都由沙哈魯統一起來。西波斯的帖木兒後裔不久為黑羊王朝所滅,而沙哈魯所建立的王朝則享國較久。沙哈魯死後,帖木兒帝國大亂。河中的政權最後落到米蘭沙之孫阿布·賽義德的手中,而呼羅珊地區則被帖木兒次子烏馬爾·沙黑·米爾扎的後裔蘇丹·海珊·拜卡拉所占據。沙哈魯的帖木兒朝遂分裂為二。1494年,阿布·賽義德第四子、統治費爾乾納的烏馬爾·沙黑及其長兄,占據撒馬爾罕的蘇丹·阿赫馬德先後死去,繼前者統治費爾乾納的巴布爾,繼續同蘇丹·阿赫馬德的後繼者爭奪撒馬爾罕。最後是率烏茲別克人南下的昔班尼汗取得勝利。1501年,滅河中帖木兒朝。

擴張

1402年春,帖木兒的軍隊進攻奧斯曼帝國,連下數城,兵鋒直逼安卡拉。奧斯曼帝國正處於上升階段,勢力不容小視,在西部前線已經把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逼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只要這個門戶一開,基督教世界就暴露在眼前。帖木兒去進攻這樣的對手還是冒了一定風險的。他動員的軍隊在14萬左右,以騎兵為主(還有戰象30頭),最主要的突擊力量是騎兵。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綽號“閃電”,從名頭上看絕非泛泛之輩。他動員了7萬軍隊,在安卡拉附近的林地設防,以降低帖木兒騎兵的機動優勢。
帖木兒看到奧斯曼帝國軍隊占了地利,雖然自己兵力占優,也無把握直接沖那個口袋。於是他決定繞開奧斯曼軍防線從南方包圍安卡拉,把奧斯曼帝國軍隊誘到平原上決戰,其軍隊根本不理巴耶塞特的大軍,照了個面就走了。這讓巴耶塞特大吃一驚,立刻拔營而起馳援安卡拉。帖木兒很得意地撤了圍,稍作後退,設立了防線等待奧斯曼帝國主力部隊到來。
巴耶塞特的軍隊經過強行軍趕到安卡拉戰場,不及休整,1402年7月28日晨6時,雙方列陣完畢。帖木兒軍全部是騎兵,人數為14萬,分為重騎兵和輕騎兵。重騎兵是主力,人馬皆披鎧甲。配備弓、戰斧、長矛、彎刀。輕騎兵人馬都沒有甲冑,攜帶2-3張弓、3個巨大的箭袋和一把短彎刀,帖木兒把主力擺在兩翼,並準備了預備隊。戰役結果證明貼木兒的安排是非常正確的。按照奧斯曼軍的習慣,巴耶塞特一世將軍隊分成三個部分,即左、中、右。左翼軍團由歐洲召集而來的僱傭軍和塞爾維亞國王斯提芬率領的塞爾維亞騎兵組成。右翼軍團由從安納托利亞地區原突厥公國所徵募的士兵和韃靼軍隊構成。而中軍則由加尼沙里軍團和奧斯曼正規軍西帕希騎兵構成。
戰鬥從10點開始,奧斯曼軍左翼塞爾維亞騎兵表現出了強大的攻擊能力,“韃靼人”( 帖木兒軍)右翼被強勁對手壓著打。加尼沙里軍團和西帕希騎兵還沒有投入作戰。就在雙方的戰事正在進入白熱化的時候。奧斯曼軍的右翼出現了大規模的混亂。原來奧斯曼軍右翼軍團所面對的敵人,幾乎都是以前被巴耶塞特一世趕出安納托利亞(小亞細亞地區)的突厥公國的王公。基於此,巴耶塞特一世右翼的突厥士兵和韃靼士兵中出現了大面積的戰前倒戈。如果不是奧斯曼中心陣營精銳加尼沙里軍團的支援,巴耶塞特一世的右翼早就已經就不復存在了,但左翼以塞爾維亞國王斯提芬為主的歐洲僱傭軍團,卻出人意料地忠誠於巴耶濟德,奮勇迎戰如潮水般湧向左翼陣營的貼木兒大軍。不過還是有一些反叛的士兵匯同貼木兒的部隊左翼士兵,趁著混亂沖向了巴耶塞特一世的中軍。
巴耶塞特一世率領左翼塞爾維亞軍隊和加尼沙里軍團中的精銳力量,發動了閃電般的反擊。正處於勝勢的貼木兒中軍轉眼就被沖亂,並且被擊潰。受到巴耶塞特一世的影響,漸漸頹廢的奧斯曼軍隊士氣頓時一震隨即扭轉了戰場上的局勢。而中央突破的奧斯曼加尼沙里軍團已經險些攻破貼木兒的中部軍帳,左翼塞爾維亞軍隊則擊退貼木兒大軍數輪強攻,由歐洲重甲騎士和巴爾幹驃騎兵組成的奧斯曼僱傭軍,甚至向龐大的貼木兒軍大象陣和突厥-靼韃騎兵方陣,發起了數次衝鋒。貼木兒面對奧斯曼軍隊的強力突擊,很鎮定的調動了後備部隊5萬人。眼看就要攻到貼木兒大帳下的奧斯曼軍隊被一批新的生力軍給趕了出去。巴耶塞特一世的兒子蘇萊曼·查拉比放棄陣地逃之夭夭。左翼人數越戰越少的塞爾維亞軍團,率先被兵力源源不斷的貼木兒軍團擊潰,塞爾維亞國王斯提芬率餘部撤出戰鬥。貼木兒切斷了撤回中央戰線的奧斯曼加尼沙里軍團補水供給線,巴耶塞特一世率領加尼沙里軍團和西帕希騎兵竭力戰鬥到傍晚,他帶著三百名“西帕希騎兵”退守到附近的一個小山丘卡特爾山。在太陽西下之時,戰事接近結束。整個奧斯曼軍團全軍盡沒,蘇丹巴耶塞特一世突圍時坐騎中箭,落馬被俘,但斯提芬公爵率塞爾維亞騎兵餘部突出重圍。安卡拉的總督見狀只有獻城投降。貼木兒順勢攻陷了奧斯曼帝國在安納托利亞(小亞細亞地區)最重要的中心布爾薩。到此奧斯曼帝國和貼木兒帝國的戰事基本結束。奧斯曼帝國以慘敗而告終。
帖木兒獲勝後,覺得目的已經達到,把後顧之憂給剪除了,所以並沒有乘勝把整個奧斯曼帝國滅掉,而是把安納托利亞(小亞細亞地區)分給了巴耶塞特一世的四個兒子,帖木兒帶著從奧斯曼帝國境裡俘獲的工匠,被遷到撒馬爾罕,班師回朝。這期間發生了鬼力赤殺死坤帖木兒,自立為大汗,向明朝進貢求和的事情。坤帖木兒的弟弟本雅失里流亡到了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東征的猜測

1402年,鬼力赤殺死坤帖木兒,自立為大汗,向明朝進貢求和。坤帖木兒的弟弟本雅失里流亡到了帖木兒帝國,皈依了伊斯蘭教。
帖木兒帝國和明朝帖木兒帝國和明朝
蒙古部落中一直有非黃金家族不能做大汗的傳統。帖木兒是一心想要重現成吉思汗大業的人,一直也以蒙古大汗自居。僅僅依靠察合台汗國的駙馬身份並不牢靠,最大的合法性當然莫過於擊敗明朝,復興蒙古。因此,帖木兒才會東征明朝。但是,東征明朝本身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還是爭奪大汗之位。正好,此時蒙古是被鬼力赤篡位的。《蒙古源流》中說他不是黃金家族後裔。因此,帖木兒作為察合台汗國的駙馬,是比鬼力赤更有資格問鼎蒙古大汗的。
史學家考證帖木兒東征明朝是假道滅虢衝著北元殘部來的。消滅了北元殘部,獲得蒙古本部各部落首領的臣服,帖木兒或許就能不再只當個埃米爾,就能當上大汗。至於消滅明朝,帖木兒連自己家門口的察合台汗國都沒辦法消滅,消滅明朝談何容易,要全力與鼎盛時期的明朝開戰,作戰打不了幾仗,帖木兒內部矛盾重重的帝國就會奔潰,而事實也證明帖木兒一死,其繼承人沙哈魯就朝貢朱棣了。
帖木兒想要和明朝交手,還需要跨過瓦剌的領地。當時瓦剌被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人把持,都與明朝交好,受封為王。帖木兒是外來人,宗教信仰也不同,勢必會受到極大的阻礙。因此,如果帖木兒能夠不死,他想來也是和準噶爾汗國的噶爾丹一樣,先進攻瓦剌和韃靼,爭奪蒙古大汗的寶座。這些此時都是明朝的藩屬,以永樂帝的性格,說不定和康熙一樣來個親征。
在帖木兒的軍事壓迫下,受損的瓦剌和韃靼說不定會更加依附於明朝,和清朝時期依附的蒙古各部一樣,使得明朝加強了在草原的影響力。
帖木兒東征的時候已經七十歲了,就算1405年不病死,也沒幾年可活了。按照歷史來看,帖木兒去世後,帝國的分裂不可避免,對東方的入侵不可持續,勢必瓦解。到時候,瓦剌和韃靼受了損失,帖木兒帝國瓦解,明朝成了最大的贏家。
對帖木兒帝國東征之事,永樂朝廷是知道的。故而以甘肅總兵官節制除寧夏外整個陝西的軍隊。事見《明太宗實錄》卷25,永樂元年十一月癸巳,第455頁。又,“庚寅,敕甘肅總兵官左都督宋晟曰:‘回回倒兀言撒馬兒罕回回與別失八里沙迷查乾王假道率兵東向,彼必未敢肆志如此,然邊備常不可怠。昔唐太宗兵力方盛,而突厥徑至渭橋,此可鑑也。宜練士馬、謹斥垠、計糧儲,預為之備。”,見《明太宗實錄》。
其後,明成祖不僅為甘肅和寧夏補充了火藥兵器還進一步加強了寧夏的軍事力量並在寧夏新任命了兩名指揮駐守延安。另一方面,明太宗加強了對關西七衛的經營,明朝與哈密、安定等衛往來頻繁,曲先等衛也在其後相繼設立。最後,對於帖木兒拉攏與其共同東征的位於當代新疆地區的別失八里(後改名亦力把里),明太宗採取懷柔政策以圖瓦解他與帖木兒的聯盟。雖然由於帖木兒於永樂三年(1405年)於東征途中病逝於訛答剌而使這次東征無疾而終,不過明朝對別失八里的懷柔政策仍舊延續了下去並最終促使別失八里於永樂四年(1406年)向明朝入貢。
挑起戰爭並不困難,困難是在於遠征本身。帖木兒的部隊由火炮部隊,步兵炮灰,重騎兵組成,由於有輜重和大量步兵無法做到蒙古騎兵西征時只帶單兵乾糧機動。古代陸權時代西方勢力從西北入侵中原是最困難的,因為西北戈壁沙漠綿延不斷,綠洲不多人口不足(當代新疆人口增加是因為兵團工業化農業以及大量的援助醫生導致出生率增加),兵源後勤皆得不到補充無法以戰養戰,中國當時西北部惟一弱點就是直到晚清新疆諸衛都是用土磚城堡,這種內部夯土外面土磚牆皮的城堡防炮效果不如棱堡強大,帖木兒出征必然會把工匠帶到東亞,只要明成祖還像征安南時遇見安南火槍一樣對先進技術有強烈的渴望以及活學活用,這個弱點會被快速克服。當時察合台國自身不穩定,北元也因明初洪武北伐打擊而元氣大傷,對帖木兒造不成致命威脅。而奧斯曼帝國被打敗之後帖木兒從探子那裡不斷了解明朝的情況,大體得到的信息是明朝的軍隊動員能力在110萬,而且戰鬥力不低,城市眾多,但有完善的城牆防禦體系保護,不易強攻。帖木兒帝國要打這樣的國家確實不太容易,像打敗奧斯曼帝國一樣,細做準備,開始動員頃國之兵準備東侵。很多史書載其動用的軍隊達130萬,實際上真正的主力戰鬥部隊也就70到100萬左右,其他為後勤,要維持這樣一支大軍,以帖木兒帝國尚不太穩定的經濟供應看風險比以往的冒險要高。如果不能立刻擊潰明軍主力獲得大量補給,持久戰是有問題的。
明朝方面,雖然內亂導致國力有所損失,但軍隊因戰亂戰鬥力得以保持增加。1404年11月帖木兒揮軍往東,時明朱棣奪取帝位不久,軍威正盛。但是,1405年2月18日帖木兒在行軍途中病亡,大軍未與明軍發生大規模交戰即停止了東侵。

和解

帖木兒過世後,其國家陷入內亂,他生前欽定的繼承人孫子哈里,與四子沙哈魯為爭皇位相互激戰。永樂五年(1407年),首先繼承帖木兒帝國王位的哈里釋放早年遭帖木兒扣押的明朝使臣傅安、楊德文等人,並托其帶去帖木兒帝國意在與大明修好的願望。永樂五年六月二十二日,這支“失蹤”十餘年的使團終於重歸京城,一時“舉朝皆感其忠義”,陳誠在得知帖木兒帝國正陷入奪位內戰時,立刻向明成祖朱棣建言“速派使節,熄其兵火,宣示天朝威德”。永樂六年(1408年),朱棣派曾出使帖木兒帝國的郭驥為使節率團出使,帶去朱棣的親筆書信。在帖木兒帝國當地調解內戰兩派——哈里和沙哈魯的糾紛,奪位成功的沙哈魯最終將被囚禁的哈里釋放,封伊刺黑為其封地,持續帖木兒帝國3年的內戰終於“和解”。永樂七年(1409年),正式成為帖木兒國王的沙哈魯派使團至南京朝見朱棣,送上豹子、獅子等禮品。雙方重新恢復了朱元璋時代的“宗藩”關係,從此友好往來。

滅亡

帖木兒在世時曾將領土分給子孫,並指定其長孫皮兒·馬黑麻(帖木兒長子賈汗吉爾之子)為嗣君。帖木兒去世後,其後裔立即開始爭奪王位的鬥爭。皮兒·馬黑麻因遠在阿富汗,撒馬爾罕遂為帖木兒的另一孫子哈里勒所奪據自立為汗。原帖木兒王朝的所有領土,除西波斯以外,都由沙哈魯統一起來。與此同時,土耳其人、賈拉爾人、土克曼人在西部開始恢復失地。結果,西波斯的帖木兒後裔不久被土克曼人的黑羊王朝所滅,其領土落入黑羊王朝(據有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牡羊王朝(據有迪亞巴克兒和亞塞拜然)手中。沙哈魯的控制區只限於河中、阿富汗和波斯東部。
沙哈魯命其長子兀魯伯駐撒馬爾罕鎮守河中,自己則仍以赫拉特為首都。沙哈魯當政時,波斯、中亞同中國明朝之間,貢使往來不斷,官私貿易十分活躍。但沙哈魯死後,帝國發生內亂。在爭位戰爭中,兀魯伯被自己的兒子阿卜拉·拉迪卜所殺,而後者又被兀魯伯的親信殺死。 河中地區的政權最後落到米蘭沙之孫阿布·賽義德的手中。而呼羅珊地區則被帖木兒次子烏馬兒·沙黑·米爾扎的後代蘇丹·海珊·拜卡拉所占據。沙哈魯的王朝遂一分為二。
1451年,阿布·賽義德·米爾扎(Abu Sa'id Mirzaابو سعید میرزا)將大部分的帖木兒帝國舊地統一起來,擊敗了東部強敵察合台汗國,並且重新將帖木兒帝國的觸角伸向了波斯地區。隨後其與盟友黑羊王朝統治者賈汗·沙赫達成協定瓜分波斯。1466年黑羊王朝君主賈汗·沙赫入侵牡羊王朝,被牡羊王朝雄主烏宗·哈桑擊敗,應賈汗·沙赫的要求,阿布·賽義德.米爾扎也加入黑羊王朝一方參與戰鬥,最終賈汗·沙赫與阿布.賽義德.米爾扎相繼被烏宗·哈桑擊敗,1469年阿布·賽義德·米爾扎被俘後為烏宗·哈桑處死。
阿布·賽義德·米爾扎死後帖木兒帝國分崩離析,呼羅珊帖木兒王朝為海塞因米爾扎所統治,其餘的帝國分為艾哈邁德統治下的布哈拉撒馬爾罕,Hissar(三地在艾哈邁德死後分裂),烏馬爾米爾扎統治下的費爾乾納馬赫穆德統治下的巴爾赫和米爾扎烏魯哈統治下的喀布爾。1500年,朮赤(成吉思汗的長子)的後裔昔班尼汗率領烏茲別克族遊牧部落攻占布哈拉和撒馬爾罕,建立烏茲別克布哈拉汗國,帖木兒帝國滅亡。1501年,烏茲別克汗國滅河中帖木兒王朝;1507年5月,滅呼羅珊帖木兒王朝。河中地區形成由烏茲別克人建立的封建王朝。
帖木兒的衰落帖木兒的衰落
但帖木兒的家族並沒有因此全部消失,帖木兒的五世孫巴布爾以喀布爾為根據地力圖復辟,失敗後進入印度,於1526年建立了莫臥兒帝國。從而在一定意義上延續了帖木兒帝國。莫臥爾王朝可以說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王朝,版圖包括整個印度次大陸,具有完備行政統治,各宗教的關係以及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係較融洽,經濟和文化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政治

帖木兒帝國的政治體制為半中央集權體制,設為中央、地方兩級政府。帖木兒帝國吸收了波斯政治制度的長處,設有比較完善的官僚體制。中央政府在蘇丹主持下設大臣會議。地方各省設長官3人,分管軍事、民事及稅收與無主產業。軍隊由40箇中亞突厥大軍事地主與部落構成。建有系統的司法制度,將宗教、刑事、民事及行政訴訟分開,由法官分別專理。土地制度實行封建采邑制,將所征服的土地分給家族成員、軍事將領、埃米爾及各地統治者,對人民徵收賦稅。
帖木兒帝國疆域帖木兒帝國疆域
帝國重視國內外的商業貿易發展,曾為印度、波斯東部開闢了陸上的新商道。“絲綢之路”中段站驛相望,道路無阻,遠地商旅,鹹得其濟。在首都撒馬爾罕和大不里士,東西方各國商旅匯聚,商肆櫛比,百貨雜陳,民物富庶。農業上修建了大型灌溉工程,溝渠完整,農村“田土地膏腴,人民繁庶”、“五穀蕃殖,食物豐饒”(《西域番國志》)。
帝國重視城市建設,曾一度毀於戰火的城市得到重建和擴建,以移民充實,並在邊關要道新建了新的集鎮,將撒馬爾罕和赫拉特擴建成最繁華的政治、經濟、宗教和學術文化中心。帖木兒帝國的後王曾與大明帝國長期互派使節通好,商人、學者、旅行家頻繁往采,進行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

宗教

帖木兒汗國奉行伊斯蘭教遜尼派教義和教法,統治者以伊斯蘭教的保護者自居。各地設有教法官,主持司法和宗教事務。在首都赫拉特設有教法監督官,稱“穆赫塔希布”,監督穆斯林執行教規。伊斯蘭教職人員在社會上享有很高地位,在宮廷中延聘著名宗教學者擔任國師、大臣、參議,輔佐蘇丹施政。帖木兒將社會分為主2個等級,把賽義德(即聖裔)、謝赫(即長老)、烏萊瑪(即學者)等宗教領袖人物列為第一等級,並賜予土地和其他宗教權益,在各地興建了大量清真寺和宗教大學,尤以赫拉特賈米大清真寺、海珊·拜卡拉經學院、郭瓦夏古學府、撒馬爾罕和布哈拉的伊斯蘭大學最為著名。在帝國的保護和支持下,以布哈拉為中心的蘇菲派納格什班迪耶教團在中亞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展,其學說對帝國的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活有相當大的影響。對什葉派採取寬容政策,保護和修葺了什葉派的清真寺和聖地。

文化

帖木兒帝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吸收不同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交融匯合,展現了具有突厥特色的文化新貌,進一步發展了突厥—伊朗文化。在沙哈魯和兀魯伯統治時期,採取提倡、保護和贊助學術文化的政策,東、西方的學者、詩人、工匠雲集於撒馬爾罕和赫拉特等城市,從事科學研究和著書立說,在文學、詩歌、繪畫、建築、史學、天文學、語言學等方面都有建樹。
在文學上,出現了著名的詩人哈菲茲賈米納瓦伊等,他們的作品在伊斯蘭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馳名世界。
在繪畫上,將波斯細密畫達到高超的水平,形成了各具獨特風格的赫拉特派和撒馬爾罕派。
在建築上,將波斯、阿拉伯同突厥建築風格融為一體,呈現出突厥民族特色。所建造的賈米清真寺、古爾·埃米爾陵墓及宮殿、宗教大學、天文台,巍峨華美,裝飾絕麗,雕鏤精妙,色調明快。
在天文學上,兀魯伯在撤馬爾罕建造的天文台和編制的《兀魯伯天文表》,是16世紀以前著名的天文台和精確度最高的天文表。在史學上,哈菲茲·拉卜魯編定的《歷史精華》記述了沙哈魯與中國明王朝通使的詳細經過。
阿卜杜·拉扎克撰定的《沙哈魯史》記述了帝國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在波斯語文學的影響下,形成了“突厥文化”,察合台語發展起來 ,並用突厥語創作詩歌和文學作品。帖木兒汗國的大多數統治者均喜愛文學藝術,蘇丹沙哈魯、兀魯伯、海珊·拜卡拉均為著名的學者和科學家,被後世學者讚譽為“伊斯蘭科學和藝術的偉大保護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