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系,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能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技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40年),屬資中縣地。
東漢順帝年間(公元126~144年),析資中縣以南地區置漢安縣,取漢政權長治久安之意。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置漢安戌。同年,改置中江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因避父諱(父名“忠”),遂改中江縣為內江縣。
唐初至
南宋,內江縣疆域及隸屬關係雖屢變,但縣建置未變。
元初,資州內江一帶戰亂頻仍,地荒人稀,內江縣廢。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復置內江縣。元末至
中華民國,內江縣建置無大的變化。
1949年12月6日,內江縣解放。同年12月21日,川南行政公署資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內江縣隸屬資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2月1日,資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川南行政公署內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內江縣隸屬內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9月29日,川南行政公署內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川南人民行政公署內江區專員公署,內江縣隸屬內江區專員公署。
1951年4月,內江市籌備委員會成立。同年7月9日,內江市工作委員會成立。同年7月17日,經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准,設立內江市(內江專署轄市),以原內江縣城區及東興鎮為內江市行政區域。同年9月25日,內江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撤銷川東、川南、川西、川北行政公署,復置四川省。同年9月,川南行署內江區專員公署更名為四川省人民政府內江區專員公署,內江市隸屬四川省內江區專員公署。
1968年7月1日,內江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內江市隸屬內江地區。1978年4月,根據四川省委決定,取消革命委員會,內江地區革命委員會恢復為內江地區行政公署。
1985年2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內江地區,內江市升為地級市,並設立內江市市中區,以原內江市的行政區域為內江市市中區的行政區域。同年5月29日,內江市(縣級)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內江市人民政府更名為內江市市中區人民政府。同年6月1日,中共內江市市中區委、內江市市中區人民政府正式掛牌辦公,行使職權。同年6月12日,內江市(地級)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新的內江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市中區隸屬內江市。
1989年7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內江縣,設立內江市東興區,將原內江縣所轄史家鎮、四合鄉劃歸內江市市中區管轄;將原內江市市中區所轄東興鄉、東興街道辦事處和城西街道辦事處的桐梓壩片區劃歸內江市東興區管轄。
1995年9月19日,經省政府批准,將原內江市市中區管轄的處於沱江河以東的國光鄉、椑木鎮劃歸內江市東興區管轄;將原內江市東興區管轄的處於沱江河以西的凌家鎮、朝陽鎮、永安鎮(不包括沱江河以東的原水晶鄉)、全安鎮、靖民鎮、沱江鄉劃歸內江市市中區管轄。兩區區劃調整後,形成以沱江河為界,兩區隔江而治。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7年,市中區轄6個街道、8個鎮、3鄉:城東街道、城南街道、城西街道、玉溪街道、牌樓街道、壕子口街道、
樂賢鎮、
白馬鎮、史家鎮、
凌家鎮、
永安鎮、朝陽鎮、全安鎮、靖民鎮、交通鄉、
四合鄉、沱江鄉。行政中心城東街道。
2000年,市中區管轄6個街道、8個鎮、6個鄉。
2013年4月1日,中共內江市委辦公室、內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正式簽發《中共內江市委辦公室內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內江經濟開發區託管市中區部分鄉鎮(街道)工作方案>的通知》(辦發〔2013〕55號),實施市中區壕子口街道,交通鄉交通社區、漢晨社區、順江村、幸福村、晨光村、協力村、曙光村、同意村、前進村、紅星村,四合鄉,白馬鎮湛家村、海棠村、九盤村,靖民鎮雙堰村、涼風村、石谷村、柏林村移交經開區託管。其中,靖民鎮雙堰村、涼風村、石谷村、柏林村移交交通鄉託管,白馬鎮湛家村、海棠村、九盤村移交四合鄉託管,交通鄉臨江村、新光村、永興村、三元村移交樂賢鎮託管。經開區幅員面積44.34k㎡,戶籍人口80555人,託管壕子口街道、交通鄉、四合鄉,經開區管委會駐地交通鄉。
2013年4月28日,經開區正式託管壕子口街道、交通鄉、四合鄉。
2014年12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簽發《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內江市東興區、市中區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川府民政〔2014〕31號),同意東興區撤銷勝利鎮,設立勝利街道;撤銷椑南鄉,設立椑南鎮;撤銷永東鄉,設立永興鎮;撤銷平坦鄉,設立平坦鎮。市中區撤銷樂賢鎮,設立樂賢街道;撤銷龔家鄉,設立龔家鎮;撤銷四合鄉,設立四合鎮;撤銷交通鄉,設立交通鎮。
2015年5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簽發《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內江市東興區、市中區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川府民政〔2015〕14號),同意東興區撤銷中山鄉,設立中山鎮;撤銷柳橋鄉,設立柳橋鎮;撤銷雙橋鄉,設立雙橋鎮;撤銷富溪鄉,設立富溪鎮。市中區撤銷鳳鳴鄉,設立鳳鳴鎮;撤銷伏龍鄉,設立伏龍鎮;撤銷沱江鄉,設立龍門鎮。
由於建設內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需要,2015年,經開區四合鎮結束託管湛家村、海棠村、九盤村,整體交回市中區白馬鎮管理。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江市市中區位於
四川盆地川中丘陵地帶中南部,
沱江中下游右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04°04′36″─105°05′41″,北緯29°25′11″─29°40′30″;東、北部隔沱江與
東興區相望,南部與
自貢市大安區相鄰,西南部與
威遠縣接壤,西北部與
資中縣毗鄰。市中區(包含經開區)幅員面積386.11平方千米。東西跨度26.4千米,南北跨度28.3千米。一般海拔320~350米,平均海拔339米,城區平均海拔324米。最高點海拔448米,位於
全安鎮三登寺,最低點海拔277米,位於
龍門鎮大溪口。
地形地貌
市中區轄內無高山、平原,亦無大山脈。溪流、河谷、沖溝縱橫交錯,沱江蜿蜒曲折穿境而過,地形被切割成許多高矮不同、形狀各異的山丘。一般海拔320~340米,是四川盆地低值區之一。地形總趨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其高程自西北向東南呈起伏下降,為典型的切割形地形地貌特徵。
市中區轄內丘陵起伏,多為淺丘寬谷。沱江自西北進入,沿東南自西南曲折流出,使城區三面臨江,呈弧形半島狀。其地貌在中國地貌單元劃分中,屬於四川盆地川中淺切丘陵區,地貌單元可劃分為河谷階地、丘陵區、河流三部分。
氣候
市中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從歷年情況看,市中區總的氣候特徵是:四季分明,春早,夏長,秋短,冬暖;無霜期長,有雪日少;春溫較高,秋多綿雨;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降水集中,雨量充沛;平均風速小而空氣濕度大,晝夜溫度差異不大。這種氣候特徵主要是由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理環境等諸因素綜合影響而形成的。
水系
市中區有
沱江和烏龍河流經。沱江流經境內幹流長69.5公里,流域面積169.63平方公里;烏龍河在境內流域面積183平方公里。另有集水面積在500平方公里以下的大小溪流8條。過境水資源108.46億立方米。年均地表徑流量9570萬立方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3年,市中區可使用土地面積3.42萬公頃,規劃中工業用地0.01 萬公頃,商業用地0.1萬公頃,住宅用地0.43 萬公頃,農業用地2.79 萬公頃,其它用地0.09萬公頃。
截至2013年,市中區林業用地面積中,林業用地總面積6487.25 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1642.3公頃,疏林地面積3.87公頃,灌木林地面積21.39公頃,未成林造林地面積80.26公頃,苗圃地面積14.8公頃。非林業用地面積中,四旁樹占地面積2428.54公頃。宜林地面積為4719.77公頃,其中退耕還林地3500 公頃。
森林資源
截至2013年,市中區森林覆蓋面積為4092.35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0.56%。市中區活立木蓄積85592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積128立方米,防護林蓄積14508立方米,特用林蓄積1871立方米,疏林地蓄積61立方米,散生木蓄積1291立方米,四旁樹蓄積67733立方米,雜竹92319噸。
水能資源
截至2013年,全區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32596 千瓦, 可開發量為20035千瓦。截至1999年,市中區建成小水電站6座,裝機7台,725千瓦,年發電69萬度。
水資源
截至2013年,市中區共有水利水電工程2044處,其中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4座,小(二)型水庫14座,山平塘1815口,石河堰134道,總蓄水量4430萬立方米。有地下水資源1710萬立方米,可開發量1152萬立方米/年。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市中區戶籍總人口53.5549萬人,較2013年略有增長。出生人口4862人,出生率為9.08‰,比2013年下降0.63個千分點;死亡人口3116人,死亡率為5.82‰,與上年基本持平;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26‰,比2013年下降0.63個百分點。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232815人,占總人口的43.5%,且呈增長趨勢。
民族
經濟
綜述
2014年,市中區(不含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2.8359萬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比2013年,下同)同期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122825萬元,增長3.6%;第二產業1055434萬元,增長8.5%;第三產業350100萬元,增長10.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8.0:69.1:22.9。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893947萬元,同比增長9.8%,占GDP比重達58.5%。
2014年,市中區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5136萬元,同比(比2013年,下同)增長20.3%(其中:稅收性收入27041萬元,占地方公共財政收入比重為77.0%);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68335萬元,同比增長4.1%。從總量上看,財政收支差距仍然巨大。全年完成入庫稅金85646萬元,同比增長12.2%,其中地方稅收完成41428萬元,增長6.0%,國家稅收完成44218萬元,同比增長18.7%。
2016年,市中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5.3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同比(比2015年,下同)增長7.1%,全年保持平穩增長,增幅較上年提升2.6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4.00億元,同比增長3.8%,增幅較上年提升0.1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0.3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96.46億元,同比增長7.2%,增幅較上年提升4.1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4.74個百分點,其中:實現工業增加值84.96億元,同比增長7.7%,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1.49億元,同比增長2.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4.88億元,同比增長7.9%,增幅較上年回落1.6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2.04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有所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5年的8.0::6.1:25.9調整為9.0:62.1:28.9。
2016年,市中區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30億元,同口徑(比2015年,下同)增長10.2%,其中,完成稅收性收入3.26億元,同比增長4.2%,占地方公共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75.9%,占比較去年同期下降1.8個百分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20.38億元,同比增長4.3%。
第一產業
市中區先後成功實施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區)、四川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等農業項目,建成
檸檬、韭菜、
核桃、苗木、
榨菜“五個萬畝基地”和特種水產、
生豬家禽、蔬菜水果,花卉苗木“四大產業園區”,形成環區80公里現代農業產業帶。道地中藥材“
半夏、黃精、
白芨”產業化發展,尤力克檸檬出口歐美,
永安白烏魚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
2014年,市中區完成農業總產值249212萬元,同比(比2013年,下同)增長3.7%。其中農業產值98548萬元,增長4.8%;林業產值2858萬元,增長4.5%;牧業產值122958萬元,增長2.5%;漁業產值13675萬元,增長6.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1173萬元,增長3.5%。全年水產品產量完成9491噸,其中名特優新水產品產量4800噸,實現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6.45億元。
2016年,市中區農作物播面36654公頃,同比(比2015年,下同)增長2.1%,超出全市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全年分別收穫糧食、油料、蔬菜11.13萬噸、0.88萬噸、20.17萬噸,同比分別增長2.2%、5.1%、6.8%,。肉豬出欄351779頭,期末生豬存欄228025頭,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牛、羊、活家禽出欄數分別為3074頭、15874隻、1733467隻,同比分別增長4.8%、5.3%、4.2%,牛、羊能繁殖母畜同比分別增長4.9%、1.9%。
第二產業
市中區有300餘年種蔗、製糖、制蜜餞的歷史,為市中區工業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形成
機械製造、醫藥化工、食品飲料、冶金建材、
電力能源五大支柱產業。
2014年,市中區實現工業增加值944902萬元,同比(比2013年,下同)增長7.9%,工業貢獻率為61.5%。產值上億元的企業47戶(不含經開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538984萬元,同比下降6.7%;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0%;實現銷售收入2509147萬元,下降8.7%;實現利潤總額110225萬元,下降28.3%;全部工業入庫稅金38933萬元。規模工業總產值中,五大支柱實現產值2456565萬元,其中冶金建材增長10.9%,電力能源增長7.5%,成為拉動全區工業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性新興企業蓬勃發展,分別實現產值219388萬元、315230萬元。全年工業綜合能源消費總量101.98萬噸標煤,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單耗3.08噸標煤/萬元,同比下降2.8%。
2016年,市中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84.34億元,同比(比2015年,下同)增長11.1%。較上年同期增長22.4個百分點。國有及國有控股和大中型企業增長較快,同比分別增長18.1%、15.3%;重工業主導地位不變,實現產值148.71億元,占總產值的80.7%,輕工業發展速度加快,同比增長23.3%,高出重工業14.7個百分點;食品飲料、機械製造、醫藥化工、冶金建材、電力能源等五大支柱實現產值173.18億元,同比增長10.2%。
第三產業
市中區是內江市的商貿物流龍頭和城市經濟核心圈,“四方塊”是內江商貿集聚中心,邱家嘴商圈、黃桷井小商品市場、甘泉寺花鳥古玩特色街、六段錦水景風情商業特色街、江華餐飲美食街。渤海商品交易中心網上年交易量近千萬噸,電子商務集聚區成功建成。
2014年,市中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5688萬元,比上年(比2013年,下同)增長12.4%。批發零售業發展勢頭快、市場份額大,實現零售額361453萬元,增長12.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81.1%。住宿餐飲業總量低於批發零售貿易業,全年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84235萬元,增長11.2%。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2065.1萬美元,同比下降67.9%,其中,出口2065萬元美元,進口0.1萬美元。全區獲權企業30戶,其中:新增獲權企業1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300.3萬美元。
2014年,接待遊客442.7萬人次,(比2013年,下同)增長28.6%,接待入境旅遊50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98600萬元,增長25.5%。全年完成客運量1512萬人,同比增長9.6%,客運周轉量108339萬人公里,同比增長24.0%,貨運量完成1533萬噸,同比增長38.7%,貨運周轉量完成94824萬噸公里,同比增長48.0%。
2016年,市中區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30億元,同比(比2015年,下同)增長12.4%,較去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按城鄉區分,城鎮市場仍是消費市場的主導,完成52.77億元,同比增長11.9%;鄉村市場發展蓬勃,完成8.53億元,同比增長15.5%,高出城鎮3.6個百分點。按行業分,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51.95億元,同比增長12.1%,占零售總額的84.7%;住宿餐飲業發展較快,完成9.35億元,同比增長13.6%,快於批發零售業的1.5個百分點。
2016年,市中區到位市外資金65.43億元,同比(比2015年,下同)增長12.5%。其中:省外資金53.30億元,同比增長3.2%。項目引進成果頗豐,引進高興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15個,引進知名企業投資項目8個,引進總投資額5億元以上產業項目11個,引進返鄉創業項目5個。
2016年,市中區房地產開發完成7.45億元的投資,同比(比2015年,下同)下降38.4%;商品房銷售面積完成12.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5.7%;商品房銷售額完成4.74億元,同比下降42.6%。
交通運輸
2014年,市中區完成交通建設總投資7779.2萬元,其中:完成農村公路改善工程59.4公里,投資3143萬元;完成通村公路建設44.5公里,投資2692.2萬元;完成安保工程(路側護欄)28.9公里,投資1217萬元;已完成渡改公路橋投資620萬元;渡改人行橋115延米/座,投資107萬元;建設完成4個公益性渡口。
內威榮高速公路市中區段、內江城市過境高速公路市中區段、吳榮路市中區段、內自快速路通道市中區段等道路建設正有序推進。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4年,市中區完成2所幼稚園、12所學校食堂改擴建,維修改造教師周轉宿舍16套,學校教學用房建設4360㎡;資助困難兒童1608人、中職學生584人、普高學生1065人,中職學生免學費1792人;選派對口支教教師到民族地區對口支教17 人,三次送教到松潘、黑水,城區、鄉鎮、城鄉之間幹部教師交流144人次;開展各類教師培訓3261人次;全區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明顯,11所學校實現“班班通”,建成電子備課室,基本實現數字校園;購置電腦裝備410台,更新網路教師11間,完成農村義教薄弱學校裝備改造20所。
截至2014年,全區(含市直)共擁有各類學校144所,其中普通中學24所、國小42所、幼稚園64所、職業中學1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98294人,招收新生30567人,畢業生30326人,專任教師4820人。3-5歲幼兒入園率達88.1%,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 100%,國中入學率達99.7%,“三殘”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為99.0%。
科技事業
2014年,市中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1.94億元,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為8.6%;實施市級以上重點科技計畫項目12項;實施市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7項;實施市級以上重大科技計畫項目5項;新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家,新認定國家級7家、市級2家;培育市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5個、戰略性新興產品4個;新建市級工程技術中心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推廣工業新技術5項,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11項;建設農業科技園區1個;新建農業科技示範基地3個;成功創建創業型城市;完成專利申請127件,其中發明專利31件;全年共爭取省、市項目資金545萬元;聘請專家教授、科技特派員、等科技人員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專場460餘場次,各類培訓總計培訓農民9萬餘人次;抓好了“三個一”科技特派員服務圈服務體系建設,科技特派員下基層3600人次,技術指導4500人次,解決技術問題410個,受理諮詢3100件。
衛生事業
2014年,市中區實施中央預算內投資衛生建設項目17個,新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村衛生室建設項目32個,建設面積1920平方米,總投資256萬元;自籌資金並通過吸引投資建成區精神病醫院業務用房一期工程,建設面積2176平方米,總投資525萬元;“新農合”實際參合人數29.25萬人,參合率99.8%,新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嚴格實行專戶管理,專戶儲存、專賬管理、專款專用、封閉運行,積極探索推進新農合基金支付方式改革,遏制住院費用不合理增長,規範醫療機構醫療服務行為;全面啟動實施縣級醫院綜合改革並取消藥品加成,截至9月底區人民醫院已讓利於民達549.35萬元;積極推進分級診療工作,簽訂雙向轉診協定;全區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累計建檔49.30萬份,建檔率為98.7%;加強傳染病防控力度,對適齡兒童進行一類疫苗11種免費接種,全區常規免疫共報告接種免疫規劃疫苗10.73萬劑次,全年兒童基礎五苗接種率為99.4%;成功創建“四川省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社會保障
2014年,全區城鎮新增就業完成9398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完成2434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75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5%,控制在4.0%以內;全區失業保險參保8167人,徵收失業保險基金3371.34萬元(其中失地農民2937.82萬元);成立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10個,促進高校畢業生實現創業40人;成功打造黃桷井創業孵化基地,現入駐項目25個,吸納投資254萬元;農民工品牌培訓170人,青年勞動者技能培訓603人;引導農民工規模輸出就業10.8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0.78億元;全年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500萬元;狠抓社會保障卡發放工作,已累計發卡16.18萬張,發卡率為99.8%。
2014年,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覆蓋10.61萬人,覆蓋率達95%以上,其中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7.24萬人,徵收城鎮職工醫保基金9172.1萬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6.17萬人(含退休人數),基金徵收35177萬元;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17萬人,基金徵收379.21萬元;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08萬人,基金征繳達133.17萬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11.38萬人,參保繳費6.32萬人; 2014年機關事業單位參保單位239個,參保人數1.05萬人,計畫徵收養老保險金14371萬元,實際徵收14359萬元,徵收率99.9%;計畫發放養老金14244萬元,實際發放14244萬元,發放率100%。全區72戶單位,1977人參加了公務員工傷保險。
風景名勝
市中區有
喻培倫大將軍紀念館、
成渝鐵路築路民工紀念堂等紀念地和“中川第一禪林”聖水寺、翔
龍山摩崖造像、三元塔、
鐘鼓樓等名勝古蹟。
喻培倫大將軍紀念館位於四川省內江市人民公園。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由於敵我懸殊,喻培倫將軍身中數彈,不幸被捕遇害。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追贈他為大將軍。1981年內江市政府在人民公園修建喻培倫紀念館。紀念館於1986年3月3日喻氏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開館。 | |
聖水寺座落於四川省內江市城郊,系四川省的八大叢林之一,號稱“中川第一禪林”,初建於唐代鹹通年間,即公元860-870年。因寺後山有泉水流出,終年不涸,水質清純,甘甜爽口,被視為靈泉,故名為“聖水寺”,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千多平方米,廟房200多間,常住僧伽50餘人。有石刻67龕, 450餘尊,總長60餘米。 | |
翔龍山石刻,始於 唐,盛於 宋,延至 明清。在翔龍山長206米、寬9米的崖壁上,存有造像61龕,大小造像368尊。其中,唐代阿彌陀佛坐佛高4米;千手觀音造像高8米;佛教故事圖有大小造像150尊;代表了各歷史時期雕刻造型藝術風格;2013年5月3日,翔龍山摩崖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著名人物
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4年),是20世紀中國畫壇中最負盛名同時又因多彩人生而極具魅力的藝術大師。 | |
喻培倫(1886年2月3日-1911年),字雲紀,清光緒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內江縣(現市中區)文英街,清末民主革命家,為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 |
晏濟元(1901年-2011年2月10日),四川省內江縣茂市鎮(現白馬鎮)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重慶國畫院名譽院長,曾任 重慶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重慶國畫院副院長等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