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生平簡介,家庭背景,思想薰陶,留學日本,投身同盟,專研炸彈,獻身革命,人物成就,親屬成員,家世,兄弟,配偶,後代,人物評價,後世紀念,詩章,祭奠活動,紀念館,
生平簡介
家庭背景
喻培倫,字雲紀,清光緒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886年2月3日)出生於內江縣文英街一個糖商家庭,他的父親一度在宜昌督辦鹽務,因清政府的無能憤而棄官為民,給喻培倫做了很好的典範。明代時其先祖從江西到四川任官落籍,父親喻學庵,母親姓邱,弟弟喻培棣。六歲就學,先後從張敏聞、徐星北、祝明欽、魏楚珊課讀,對國家興亡、民族盛衰史事有興趣,少年時喜歡研究鐘錶機械。
思想薰陶
喻培倫少時聰敏好學、喜好機械。目睹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深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喻培倫逐漸懂事以後,正值滿清王朝日益腐敗走向崩潰、帝國主義列強加緊瓜分中國的侵略活動,中國社會面臨巨大變革的時代。1902年,資陽義和團首領李剛中率領800多人攻打縣城,資中義和團繼起回響。人民的英勇鬥爭,給成長中的喻培倫帶來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在喻培倫13歲這一年,到資中五里店接受魏楚珊老師的教育,更促使他接受了當時的新思想。魏老師是一位博學的教育家,鼓勵學生關心天下大事,“讀經世書,練幹濟才”引導學生閱讀中國留日學生在日本辦的進步書刊。在進步思想的薰陶下,喻培倫對滿清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和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猖狂侵略,深為憤懣。他給自己刻了一方印章,署名“世界惡少年”表明向舊世界挑戰的決心。
留學日本
1905年初,成親後不久,即攜弟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東京,先後入警監學校、經緯學校學習。1907年12月卒業於大阪高等工業預備學校,旋入大阪化學研究所,專攻化學。他“深念非科學不能救國”,起早貪黑、刻苦學習。同時還實地考察了日本的洋瓷、火柴、洋燭、製糖等工業。在考察過程中,他製造成功一種安全無毒火柴,為以後研製新型炸藥和炸彈積累了經驗。然而隨著國家日益衰敗,他的科學、實業救國的熱情在一天天減弱。
投身同盟
1908年3月,喻培倫接弟喻培棣電告,將去雲南參加同盟會領導的河口起義。他立即攜款赴東京,鼎力支持喻培棣的行動,且為之壯行。7月,他考入了千葉專門醫學校藥科。千葉醫校是當時日本著名的學校,也是當時中國政府所指定的官費五校之一,要考入這所學校非常難,喻培倫能考進這所學校,足可見其在日學習之用功,成績之優異。這時,喻培棣因河口起義失敗,在乾崖不幸染上惡性瘧疾,到新加坡醫治,急需費用。吳玉章得到訊息後,與同盟會的同志在幾天內就湊足了300元錢寄去新加坡。
喻培倫看到這種情形,深受感動,覺得革命既是大仁大義的崇高事業,而革命同志又復親如手足,因此便要求加入同盟會。並由吳玉章介紹,正式加入同盟會。
專研炸彈
喻培倫加入同盟會後,“便舍豪華而尚質樸,與前判若兩人。”一心一意投身於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之中,尤其是“他賦性聰敏,無論什麼技藝,一學就會。他對小型機件,如鐘、表之類,素來裝拆自如,更兼他學過一些化學,所以後來在研究炸藥製造方面,有重要的創造發明。”也正是這樣,為了取得革命的成功,他全力投入到了研究製造炸藥和炸彈之中。當時,煉製炸藥,主要是銀製法,這種方法,既危險,又昂貴。他與吳玉章之兄吳永在崗山試炸的時候,因藥裂被炸傷,左手殘廢三指。鑒於銀藥法的種種弊端,他決心研製安全炸藥法。為推翻滿清王朝,他冒著生命危險,多次負傷,刻苦鑽研爆破技術,成為革命組織中有名的“炸彈大王”。
獻身革命
1911年4月27日(農曆辛亥年3月29日)午後五時半,廣州起義爆發了。喻培倫胸前掛著滿滿一筐炸彈,率先帶領四川籍的同盟會員攻打總都衙門。他炸開圍牆後,從後廳一直打到前廳。接著,又率隊轉攻督練公署。隊伍剛到蓮塘街口,與增援清兵遭遇,鏖戰三個多小時,死傷戰友多人,他身負重傷,彈盡力竭,為敵所捕。在敵人面前,他拒不吐露組織機密。為避免黨人及家屬受牽連,自稱為湖北王光明,並慷慨激昂陳述革命宗旨:“我頭可殺,學術是殺不了的。革命黨尤其殺不了!”臨刑前,他不斷高呼:“頭可斷,學說不可絕!”“黨人可殺,學理不可滅!”他犧牲後,與同難諸同志共72人葬於廣州黃花崗。
1912年,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行文指令,以肇造民國元功追贈他為“大將軍”,撫恤親屬,修建專祠。章太炎為之立傳,楊庶堪撰寫《喻大將軍墓表》,喻培棣撰《追贈大將軍喻公培倫年譜》,其家鄉內江為之修建了喻培倫大將軍祠。
人物成就
1905年初,喻培倫成親後不久,便東渡日本留學。1907年12月畢業於大阪高等工業預備學校,進入大阪化學研究所,專攻化學。在研究考察過程中,他製造成功一種安全無毒火柴。
1910年底,喻培倫被委任為廣州起義的實行員,專為起義製造炸藥、炸彈。在廣州甘家巷設立秘密機關,日夜辛勞,到起義前夕趕製了300多枚各型炸彈,為起義做出了突出貢獻。
1911年4月27日,喻培倫領導並參與的黃花崗起義,雖然起義失敗,但其領導的此役的意義卻不同凡響,孫中山在《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談到黃花崗起義意義時說: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黃花崗起義給國人以震動,刺激、喚醒了沉睡的東方巨獅。
親屬成員
家世
父親:喻德榮(即喻熙明,字學庵,號德榮),是一個具有民族氣節的人,早年在湖北宜昌做官,負責督辦鹽務。因不滿清政府的腐敗,簽訂辱國的“辛丑條約”,儘管其職務油水頗豐,依然憤而棄官為民,回家經營糖業、興辦鹽場。他為人正直,接受新思想,支持革命。
兄弟
配偶
祝淑槐,1905年初,喻培倫與幼年訂婚的祝淑槐結婚。
後代
兒子:喻鐘烈,喻鐘烈是在柏林自由大學獲得教授資格的經濟學博士。他以自己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卓越的學術見解,對祖國統一大業和實現民族振興默默地作著自己的一份奉獻。永遠不忘自己的“根"。
兒媳:喻嫵特,德國人,曾經獲著名的瑞士格特爾文學獎。
侄子:喻鐘珏,孫中山研究學會四川分會理事。
孫女:喻斐雲,德國學生事務中心中國培訓計畫負責人喻斐雲女士。
人物評價
喻培倫烈士以他的革命實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譜寫了最壯麗的篇章。喻培倫及其他烈士們的犧牲沉重地打擊和動搖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他的革命精神,大大激發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意志,為辛亥革命吹響了威武雄壯的前奏曲。
民國建立後,孫中山肯定喻培倫的烈士精神:“氣振風雷、三日血戰、虜膽為摧”,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政府,追贈喻培倫烈士為大將軍,在他的家鄉四川內江縣城內建立了喻大將軍祠。革命老前輩、喻培倫參加革命的引路人吳玉章同志在紀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時,曾讚揚喻培倫“不愧是流芳千古、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後世紀念
詩章
喻培棣撰《追贈大將軍喻公培倫年譜》
楊庶堪撰寫、旦懋辛書《喻大將軍墓表》
祭奠活動
2006年3月29日上午,內江市人民公園“喻培倫大將軍紀念碑”前,喻培倫烈士的胞侄喻鐘珏老先生和夫人楊祖勤,率喻培誠、喻鐘琪、喻鐘珣等親屬,參加他們的先輩喻培倫烈士的祭奠,他們將敬獻的花圈和菊花輕輕放在烈士的紀念碑前。
2006年4月5日上午10時30分許,來自市中區衛生局和衛生執法監督大隊的近20名幹部職工,他們手捧鮮花、敬獻花圈,在烈士碑前舉行莊嚴的宣誓祭奠儀式。儀式完畢,注目陽光下矗立的紀念碑,他們肅立默哀,繞碑緩緩而行,向烈士表達無盡的緬懷之情。
紀念館
原喻培倫紀念祠建於喻大將軍誕生地內江市中央路19號。在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際,內江市人民政府於1981年在人民公園內建立喻培倫大將軍紀念館。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32平方米。關內陳列珍貴文物300餘件,鐫刻有章炳麟撰、張大千書《喻君培倫傳表》和楊庶堪撰、旦懋辛書《喻君培倫墓表》。館前建有漢白玉紀念碑一座,通高3.31米,寬1.2米,正面書“辛亥廣州起義死事黃花崗烈士喻培倫大將軍紀念碑”。
紀念館建成後,張愛萍將軍欣然命筆,書寫了“喻培倫大將軍紀念館”。
喻培倫大將軍紀念館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