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水系,氣候,經濟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地區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人口民族,人口,民族,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社會事業,城鄉建設,教育事業,科技事業,文化事業,交通狀況,行政領導,旅遊風景,民間藝術,二人斗,龍燈會,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夏朝時期,
太昊(伏羲氏)後裔有仍氏(亦稱有任氏,任、仍古時同音)就在這裡建立了仍國;
周朝時期,仍國被封為任國;
春秋戰國時代任國先後隸屬於魯、宋、齊國;
秦統一中國後,廢任國而改為任城縣;
南北朝北魏
神龜元年(公元518年),任城縣始建治於今市區駐地,同時在此設立了任城郡;
唐代,任城已經有了一定規模,成為東魯地區的一個重鎮,詩仙
李太白就曾在任城居住達二十餘年,現市區仍然留存有與他有關的古蹟--
太白樓和
浣筆泉;
五代後周廣順二年(公元952年),設濟州於巨野,任城縣隸屬濟州;
金
完顏亮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巨野發生大洪水,遂把濟州州治遷至任城;
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升濟州為府,因“濟水南匯泗,北匯汶,州居其中”,地勢高而水患不至,取吉祥安寧之義,更府名為“濟寧”。任城縣也由此改稱濟寧縣;
自元朝開始,運河改道東移流經濟寧,使濟寧成為南北轉輸的要地。到明永樂年間,濟寧已是“水陸交會,南北要衝之區;襟帶汶泗,控引江準、灌運咽喉”;
明清兩朝,濟寧的商戶已發展到上千家,成為京杭運河沿岸的七大商埠之一,享有“江北小蘇州”之譽,與
淮陰、臨清並列為運河三大名鎮;
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廢州府制設濟寧縣,隸岱南道,次年改屬濟寧道;
1928年撤銷道的建制,濟寧縣直屬山東省;
1933年隸屬山東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日偽統治時期屬兗濟道。根據對敵鬥爭的需要,我黨地方組織在這裡建立過濟寧縣、濟北縣,在周邊建立過兗濟縣、蜀山特別行政區等縣級建制;
1949年,此地城南稱濟寧縣,城北稱濟北縣,後濟寧縣併入嘉祥縣;
1951年2月,濟北縣改稱濟寧縣,後經區劃多次調整;
1958年,基本恢復了濟寧縣的原有區劃,11月併入濟寧市;
1965年5月,恢復濟寧縣;
1983年9月,組建地專級濟寧市時,濟寧縣改設為濟寧市郊區;
1993年,經國務院同意,濟寧市市郊區更名為濟寧市任城區;
2008年,經山東省政府同意,濟寧市調整市中區與任城區行政區劃;
201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濟寧市市中區、任城區,設立新的濟寧市任城區,任城區保留原370811的行政代碼。
行政區劃
截止2014年,任城區轄2個鎮、13個街道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分別是:阜橋街道、古槐街道、金城街道、李營街道、仙營街道、觀音閣街道、越河街道、濟陽街道、南苑街道、喻屯鎮、唐口街道、安居街道、南張街道、長溝鎮、二十里舖街道和任城經濟開發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任城區地處東經北緯35°08′-35°32′,116°26′-116°44′位於魯西南平原,
京杭大運河中段,京杭大運河、
京滬高鐵等穿境而過,最大縱距42.5公里,最大橫距29公里,面積達651平方公里。
地質
任城區地處魯中南泰沂蒙山麓傾斜平原與魯西南黃泛平原交接窪地的中心地帶,屬山東地台尼山穹窿與魯西沉降帶之結合部。西部為魯西沉降帶邊緣,東部、北部為山東地台邊緣。
地貌
任城區境內除長溝鎮的張山、王山為奧陶系石灰岩突出地表外,其他地貌以平原為主。西部、南部為黃河決口沖積扁形潛平窪地;東部、北部為傾斜平原緩平崗地。
土壤
任城區境內土壤以粘質土為主,占63.8%;壤質土次之,占32.6%;沙質土最少,僅占3.6%。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氮、磷、鉀比例失調,普遍缺氮,嚴重缺磷,多數富鉀。
植被
任城區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植被區,植被種類約90科、200種。地帶性植被為以櫟、槐、榆、椿、楊、柳為代表的落葉闊葉林;平原地區自然植被已被農業植被代替,栽培農作物為冬小麥、玉米、水稻、棉花、大豆、花生、地瓜、雜糧、蔬菜等;經濟林木植被為蘋果、桃、棗、葡萄、甜瓜等。
水系
任城區任城區屬淮河水系,南四湖流域。境內梁濟運河貫穿南北,運河以東流勢自東北向西南,均系山洪型河道;運河以西流勢自西向東,為平原型河道。泗河、洸府河、梁濟運河從三面匯入南陽湖,區間幸福河逕自入湖。
氣候
任城區位於東亞季風氣候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季、降水集中、乾濕交替、無霜期長、偶有災害等特點。年平均無霜期為199天,初霜日一般在10月下旬,終霜日一般在4月上旬。主要氣象災害有暴雨、寒潮、大風、乾旱、冰雹等。
經濟發展
地區生產總值
2017年,任城區實現GDP601.22億元,同比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8.39億元,同比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218.97億元,同比增長6.3%;第三產業增加值353.86億元,同比增長7.4%。
地區財政收入
2017年,任城區財政收入完成61.69億元,同比增長6.2%。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為10.26%。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任城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1.24億元,同比增長6.7%。新開工建設項目436個;億元以上在建項目63個,過5億元項目20個,過10億元項目9個;竣工項目538個。全年完成房地產投資129.25億元。
工業和建築業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任城區行政區劃調整以後,任城區人口為89.2萬。下面是個區縣人口分布表:
地區 | 人口 | 地區 | 人口 |
金城街道 | 7.7萬人(2005年) | 石橋鎮 | 4.75萬人(2005年) |
仙營街道 | 5.1萬人(1996年) | 古槐街道 | 5.8萬人(1996年) |
許莊街道 | 3萬(1996年) | 濟陽街道 | 2.5萬人(1996年) |
柳行街道 | 2.65萬(2013) | 阜橋街道 | 6.8萬人(1996年) |
李營街道 | 6.2萬人(2005年) | 越河街道 | 2.2萬人(1996年) |
南張街道 | 4.9萬人(2006年) | 觀音閣街道 | 3.7萬人(1996年) |
廿里舖街道 | 4.6萬人(1985年) | 南苑街道 | 2.2萬人(1996年) |
接莊街道 | 5.3萬人(2001年) | 安居街道 | 6.9萬人(1996年) |
廿里舖街道 | 4.6萬人(1985年) | 唐口街道 | 87956人(2005年) |
長溝鎮 | 6.3萬人(2013年) | 喻屯鎮 | 4.4萬人(1996年) |
民族
任城區人口以漢族居多,少數民族人口以回族最多,另外還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等多個少數民族。
自然資源
水資源
任城是北方淡水資源富集區,太白湖、京杭大運河、
古運河、光府河、
洙趙新河為天然水源,還有龍龔河、
趙王河等都流經此地,水面13.7萬畝,占總面積的10%。
礦產資源
任城區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探明一定儲量的5種,主要有煤炭、建築用灰岩、水泥用灰岩、磚瓦粘土和建築用砂。其中,煤炭資源儲量大,煤層厚,煤質優,易開採。任城區境內共探明煤炭總儲量約為31.62億噸,煤層一般厚度3-5米,煤層的埋藏深度在地下240米-1100米之間。
動物資源
任城區境內有兩棲爬行類9科69種;畜禽類42種;鳥類14科201種;魚類16科45種;昆蟲類150科1250種。
畜禽類主要有黑白花奶牛、水牛、魯西黃牛、改良牛、青山羊、小尾寒羊、細毛改良羊、奶山羊、大蒲蓮豬、魯西黑豬、瘦肉型雜交豬、西德長毛兔、全耳毛兔、雜種兔、肉兔、貓、犬、雞、鴨、鵝、鴿子、鵪鶉等。水生動物主要有:鯉魚、鯽魚、魴魚、烏鱧、鰺條、刀鱭、太湖銀魚、鰻鱺、麥穗魚、花魚、馬口魚、赤眼中華、泥鰍、黃顙魚、鯰魚、青魚、箴魚、黃鱔、大眼鱖、班鱖、吻嚇虎、櫛嚇虎、青幼、圓尾鬥魚、刺鰍、短尾鮊、彭澤鯽 、黃顙、大口胭脂魚、秀麗白蝦、日本沼蝦、中華米蝦、中華小長臂蝦、鉤蝦、細足米蝦、克氏螯蝦、美白對蝦、中華絨螯蟹、甲魚、中華圓田螺、梨型環棱螺、紋沼螺、大沼螺、三角帆蚌、紋冠蚌等。
植物資源
任城區境內有木本植物45科55屬78種;其中用材林20科25屬39種,經濟樹16科19屬25種,觀賞樹9科11屬14種。
有草本植物43科130種。用材林樹種主要有:雪松、水杉、側柏、毛白楊、插楊、健楊、雜交楊、沙蘭楊、大官楊、白榆、桑、構樹、柘、法桐、國槐、刺槐、臭椿、楝子、泡桐等。經濟樹種主要有:銀杏、白梨、杜梨、蘋果、杏、李、桃、花椒、棗、石榴、葡萄、柿、板栗、核桃、櫻桃、香椿、杞柳、白臘等。觀賞樹種主要有:龍爪槐、垂柳、龍爪柳、元寶槭、木槿、紫薇、枇杷、石楠、無患子、華山松、黑松、蜀檜、圓柏、南洋杉、雲杉、黃櫨、紅櫨 、美國紅櫟、北美紅櫟、枸骨、紅楓、紅葉小檗等。水生植物主要有:蘆葦、菰、水花生、蓮、菱、水浮蓮、水葫蘆、蕪萍、苦菜、金魚藻類等。
社會事業
城鄉建設
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53.3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75%。北二環、金宇路、濟陽路升級改造等40餘個城建項目穩步推進。東南片區、西南片區、城北片區、城西片區等開發建設步伐加快,濟北新區、濱河新城成為中心城區北延、西跨主要板塊。長溝鎮納入全省“百強示範鎮”,唐口、南張等街鎮駐地改造加快建設。全面啟動“五城同創”,整治城區背街小巷128條,446個村完成環境綜合整治。
教育事業
2004年,任城區高中階段在校生12421人,其中,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生3987人:國中在校生28751人;國小在校生31339人。普通高考本科上線人數在濟寧市前移兩個位次,任城一中通過了省級規範化學校驗收,實驗中學擴建工程已開工建設。
科技事業
2004年任城區共取得科技成果25項,其中,獲市級科技進步獎3項,區級科技進步獎21項,納入市以上推廣項目10項;申請專利32項,授權專利10項,實施30項,承擔市級以上科研項目24項,安排區級科研項目50項,共落實經費339萬元。
文化事業
截止2013年任城區有電影院10處,固定座位10500個,職業劇團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11處,農村圖書室12個,藏書6萬冊,廣播電台1處。
交通狀況
任城區是自古以來區位優越的重要商埠,元明清三代最高治運、司運機構都曾設在此處,有 “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境內梁濟運河貫穿南北,港口碼頭持續繁榮;105國道、327國道、京杭大運河、濟荷鐵路和京滬高鐵、濟徐高速等穿境而過,相距濟寧曲阜機場15公里,“水陸鐵空”四位一體的交通集於一地。
行政領導
職位 | 姓名 |
區長 | 岳根才 |
副區長 | 范德元、曹 廣、李 玲、李曉彤、胡欽、蘇士革 |
旅遊風景
東大寺
坐落於濟寧南關回族聚居區內,是魯西南
伊斯蘭教活動中心,1992年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大寺全寺面積62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518多平方米,坐西朝東,主體建築石坊、大門、邦克亭、大殿、望月樓、後門牌樓,排列在東西軸線上,左右為南北講堂,水房等等,是中國伊斯蘭教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大殿建築面積1057平方米,最寬27.5米,進深41.5米。大殿基座高1.3米,殿內以40根光亮照人的朱紅通天木柱和12根石柱支撐。全殿有卷棚殿、前殿和後窯殿三部分,以勾連搭形式組成,後窯殿為3層樓閣,上復6角傘蓋形樓頂,高30米。
大門、邦克亭、大殿、望月樓、後門牌樓頂部復以黃、綠琉璃瓦,頂脊及齊山牆均飾以龍紋鴟尾及幾何圖案琉璃飾物。 寺院石坊,雕龍石柱、雕鳳石柱及雕花抱鼓石,石工在中國清真寺建築裝飾方面堪稱一絕。東大寺修復後,先後接待國內外貴賓多人,其中有:伊朗誦經團、
黎巴嫩、
伊拉克、
巴基斯坦等國的國際友人,港澳同胞和兄弟省市、自治區的有關領導曾先後來寺參觀交流。
太白樓
太白樓坐落在
濟寧市城區古運河北岸。太白樓原是唐代
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詩人
李白與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遷居任城(濟寧),“其居在酒樓前”,每天至此飲酒消遣,揮灑文字,寫下了許多著名詩篇。賀蘭氏酒樓也因李白經常光顧而名聲大振,生意興隆。
重建後的太白樓連同台基,共占地4000平方米,樓體為兩層,重檐歇山式樣,磚木結構,二層檐下正中懸扇形“太白樓”楷書陰刻匾額。樓上正廳北壁上方鑲有明代詩人所書“詩酒英豪”大字石匾,下嵌著李白、杜甫、賀知章全身陰刻“三公畫像石”,遊廊和院內有《李白任城廳壁記》、唐代以來文人墨客的讚詞、詩賦,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樓》等碑碣60餘塊。有罕見的李白手書“壯觀”斗字方碑。1987年,濟寧市在太白樓建立李白紀念館。
民間藝術
二人斗
在濟寧市任城區長溝鎮回林村,活躍著一支民間藝術劇目“
二人斗”,一人扮演,栩栩如生,引人入勝,她成了民間藝術花園裡一支獨特奇葩。
“二人斗”原名兩鬼摔骨碌,傳說在明末崇貞年間,天下大旱,連續幾個月不見一滴雨,地里的禾苗都曬死了,莊稼顆粒無收,人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再加上當時政府無能,吏治腐敗,政治黑暗,逼迫的民眾背井離鄉,到處乞討,糜兒賣女,民不聊生。面對熾熱的高空,人們渴望早日下雨,長溝鎮回林村的民眾也和全國各地的民眾一樣,心急如焚。同時,為了烘托人們虔誠的祈求氣氛,人們還別出心裁。從此,人們每年都在天旱季節舉辦一次“龍燈會”,為了避開農忙季節,人們就把“龍燈會”設在了每年的年末歲首的正月里舉行,久而久之,約定成俗,便形成了當地的民俗。
龍燈會
每年春節過後,回林村的民眾自發舉辦一次“龍燈會”,祈求“龍王爺”保佑人們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開始舉辦“龍燈會”時,只有舞龍和二人斗,後來,逐浙增加了舞獅、花車、花船、大頭娃娃、踩高翹等劇目。
城市榮譽
任城區獲得“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全省服務業發展先進區”、“山東省最佳投資城市”等榮譽稱號。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