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斗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舞蹈。表演是由一個年輕藝人,身穿道具進行表演。道具是兩個容貌怪異的“小鬼”,摟抱在一起打鬥、摔跤的造型,他們或怒目圓睜,或怒髮衝冠,或咬牙恨齒,皆表現為“鬥氣”的表情。表演者高超的演技,運用騰、挪、跌、宕、側翻、後轉、仰俯、橫臥等動作,從不同角度展現出兩個小鬼打鬥的姿勢形態,逼真感人,栩栩如生。在傳承過程中為增強適宜性、觀賞性和娛樂性,幾經修改,將小鬼改換成一個憨壯男孩和一個潑辣女孩的形象,使節目更加詼諧幽默,所以又叫“金童玉女”。
每年春節過後,回林村的民眾自發舉辦一次“龍燈會”,祈求“龍王爺”保佑人們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當年舉辦“龍燈會”時,只有舞龍和二人斗,後來,逐浙增加了舞獅、花車、花船、大頭娃娃、踩高翹等劇目。在眾多劇目中,二人斗獨領風騷,倍受民眾喜愛,表演者是一個年輕人,把道具套在身上,這是個力氣活,很消耗體力,一般都是身強體壯的小伙子表演,道具是兩個容貌奇特、面目怪異的“小鬼”,摟抱在一起打鬥、摔跤的造型,他們或怒目圓睜,或怒髮衝冠,或咬牙恨齒,皆表現為“鬥氣”之表情。能否把二人斗演活,關鍵在於表演者高超的演技,“橫看成嶺側成峰”,表演者的騰、挪、跌、宕、側翻、後轉、仰俯、橫臥等動作,從不同角度展現出兩個小鬼打鬥的姿勢形態,逼真感人,栩栩如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人斗
- 分類:舞蹈
- 地區:山東省
基本信息,民間傳說,舞蹈現狀,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二人斗
遺產編號:Ⅲ-40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任城區
遺產級別: 市
在濟寧市任城區長溝鎮回林村,活躍著一支傳統民間藝術劇目“二人斗”,一人扮演,栩栩如生,引人入勝,她成了傳統民間藝術花園裡一支獨特奇葩。
民間傳說
“二人斗”原名兩鬼摔骨碌,傳統民間傳說在明末崇貞年間,天下大旱,連續幾個月不見一滴雨,地里的禾苗都曬死了,莊稼顆粒無收,人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再加上當時政府無能,吏治腐敗,政治黑暗,逼迫的民眾背井離鄉,到處乞討,糜兒賣女,民不聊生。面對熾熱的高空,人們渴望早日下雨,長溝鎮回林村的民眾也和全國各地的民眾一樣,心急如焚。村裡有幾個年長的老人聚在一起商量如何祈求蒼天降雨,經過討論,大家一致把心中崇拜的靈聖“龍”作為祈雨的吉祥物,決心舉辦一次“龍燈會”,拜求龍王降雨。於是,全村老少一齊動手,集思廣益,經過一個多月的忙活,扎制了一條長約20米多長的巨龍,活龍活現,栩栩如生,龍身上都按距離布置了臘燭,臘燭點燃舞動起來,在夜色的蒼穹中婉如一條真龍在飛騰。同時,為了烘托人們虔誠的祈求氣氛,人們還別出心裁,製作了兩個打鬥的小鬼,兩個小鬼打鬥情景意在表示“下雨”與否的爭鬥。經過虔誠的祈禱後,人們選擇良辰吉日舞龍求雨,也許是村民的真誠感動了上天,“龍燈會”剛進行了一個多時辰,只見東南角慢慢升起了一層層烏雲,不大一會兒,便是烏雲密布,電閃雷鳴,豆大的水滴落了下來,繼而是傾盆大雨,人們歡呼起來,雀躍著,紛紛雙膝下跪,向天空叩頭,感謝“龍王爺”,一場甘霖潤澤了人們乾涸許久的心田。從此,人們每年都在天旱季節舉辦一次“龍燈會”,為了避開農忙季節,人們就把“龍燈會”設在了每年的年末歲首的正月里舉行,久而久之,約定成俗,便形成了當地的民俗。
舞蹈現狀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劇目萎縮了,而二人斗則倍受民眾喜愛。現今的傳統民間藝術“二人斗”傳人李昭然從10多歲就跟老人學習此門技術,如今,象他這樣樂意研究“二人斗”的人已經不多了,他的師兄師弟們或投身商海,或改做其他的了,惟有他依然情有獨衷。為了使這項傳統民間藝術一代一代傳下去,他積極培養後人,從村里挑選、培養了20多個熱愛這項傳統民間藝術的年輕人,利用農閒季節傳授指導他們表演。在表演過程中,李師傅不斷推陳出新,使藝術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