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區(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

市中區(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

市中區隸屬於山東省濟南市,是山東省會濟南所轄市中心所屬的區,是泉城濟南市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地帶,位於濟南市中南部。四周都是屬於濟南市的區,東與歷下區相鄰,南與歷城區相鄰,西與槐蔭區相鄰,北與天橋區相鄰。2013年轄區面積280平方公里,轄17個街道辦事處,102個居委會、77個行政村戶籍人口58.5萬人。

市中區作為濟南市的中心城區,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金融中心。2011年11月,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被確定為全省10個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

2018年,市中區入選2018年中國高質量發展百強區,排名第77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市中區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濟南市
  • 下轄地區:17個街道辦事處,102個社區居委會、77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531
  • 郵政區碼:250002
  • 地理位置:濟南市市中心
  • 面積:280平方公里
  • 人口:76.41萬(2016年常住人口)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英雄山、佛峪風景旅遊區、濟南南部山區旅遊風景區
  • 車牌代碼:魯A
  • 行政代碼:370103
  • 地區生產總值:907.46億元(2017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地質地形,土壤,水文,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民營經濟,商業,交通,社會事業,社會保障,教育,城市建設,旅遊景點,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濟南古城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居住,繁衍生息。市中區轄區作為古歷城屬地,淵遠流長。
春秋戰國時期,為齊歷下邑屬地。公元前694年(春秋,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於濼”。濼,指濼水,發源於趵突泉,是濟南見於記載最早的地名。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後,轄區為濟北郡歷城屬地。西漢初年,始有“濟南”之名。漢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高后立其兄子酈侯呂台為呂王,割齊之濟南郡為呂王奉邑”,轄區為濟南郡歷城屬地。
自東漢至三國鼎立時期,轄區為濟南國曆城屬地。至東晉,復為濟南郡歷城屬地。
隋唐時期,濟南郡先後改為齊州、齊郡,屬地為齊郡歷城所轄。唐護國大將軍秦瓊(570~638年)在轄區東北估衣市街北側(今五龍潭公園)建秦瓊府。
唐末,地方割據。五代十國時期,轄區先後為梁、唐、晉、漢、周國齊州歷城縣屬地。
英雄山北廣場英雄山北廣場
997年(宋至道三年),轄區為京東路齊州歷城屬地;1074年(宋熙寧七年),為京東西路齊州歷城屬地;1078年(宋元豐元年),改屬京東東路;1116年(宋政和六年),為京東東路濟南府歷城屬地。
從1128年(金天會六年)至1213年(金崇慶二年),轄區為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屬地。
元代,屬地為濟南路歷城所轄。外地回民陸續遷入轄區定居,東北部逐漸形成街巷。始有大街(今永長街),繼有后街(今西青龍街),東街(今長春觀街),西街(今永長街西段),城頂一帶估衣市街、剪子巷、花店街、糧食市街,商貿集市,日趨繁榮。長春觀及後閣樓、萬竹園、清真南大寺等一批著名建築落成。
1369年(明洪武二年),濟南修建府署。1371年(洪武四年),以磚石修濟南城頂,西開濼源門。1376年(洪武九年),濟南設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成為山東全省政治中心和首府。轄區迎仙橋外始設館驛總站,後形成館驛街。
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清軍占據濟南後,沿用明代建制,屬地仍為濟南府歷城所轄。
1901年(清光緒廿七年),德國在山東修築膠濟鐵路,於1904年7月(光緒三十年六月)竣工通車,濟南第一個火車站設五里溝北首。同年5月,山東巡撫周馥會同直隸總督袁世凱奏請清廷,在濟南自開商埠,劃定商埠範圍,東以西圩壕(今順河街),西至大槐樹(北、中、南大槐樹莊),東西長五里,南北寬二里(計十方里),劃界內有:館驛街、魏家莊、東太平莊、三里莊、五里溝莊、北上山莊、南上山莊、三合莊、西太平莊、民生莊等村莊。開闢商埠初期,東西只有三條經路,南北七條緯路(以紡織經緯線命名),沿街建平房棚戶、四合院等。濟南設商埠局,轄區商埠地帶屬商埠局管轄。
民國初年,轄區商埠以南地區屬岱北道歷城縣管轄。1914年,屬濟南道歷城縣管轄。
1908年及1926年商埠界址兩次擴展。向西展界至緯十路,向南展界至經七路。
1917年3月,市政公所成立。1920年,商埠局與市政公所合併更名為市政廳,轄區屬市政廳管轄。
1929年,濟南設市。轄區為濟南市城外三區和商埠一、二、三區。
1938年,日偽當局將經七路以南闢為日本人聚居地,並調整區劃,轄區為城外西區和商埠東區、商埠中區。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國民黨統治期間,經七路以南至經十路段為半建成區。
濟南解放後,1949年開闢經十路以南地區,先後將王家莊、張安莊、信義莊、南四里村、北四里村、小梁家莊等村莊田野闢建為城區。1951年闢建文化西路。1952年闢建郵電新村,1954年闢建共青團路。
1960年,城區再次展界,南郊梁家莊陳家莊、小陳家莊等相繼闢為市區。
1978年闢建七里山居民小區、六里山居民小區。1980年拓寬緯二路。1982年闢建林祥南街居民小區。1985年闢建郎茂山居民小區。1986年闢建舜玉路居民小區。1987年拓寬經四路東段,闢建樂山街居民小區。
1989年,闢建鳳林街、東八里窪居民小區。
1990年,闢建桿石橋南街居民小區。至1991年拓寬經七路、西青龍街(拓寬後改稱濼源大街),城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舊城改造和城市開發日新月異,轄區歷經近百年滄桑,城區布局已初具現代化城市規模。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8年9月濟南解放後,濟南特別市設11個行政區,今市中區轄區為第四、五、六、九區(四區駐地上新街2號,五區駐地經四緯一路東,六區駐地經四緯三路,九區駐地經七緯二路東樂山街彭城裡)。
1951年1月行政區划進行了較大調整,劃分為6個市區,轄區為五區(駐地麟祥街六合里),轄1~17個街政府,1952年10月將街政府改稱大居民委員會,統管街道行政事務。
1953年12月26日,區成立街道辦事處,五區轄一、二、三、四、五、七、八、九街道辦事處(三里莊第六大居委會併入大觀園第五辦事處)。
1955年9月8日,調整區劃並變更區名,將五區改稱市中區(因地處市區中部而得名,駐地林祥南街233號),原郊六區部分劃歸市中區,成立第十街道辦事處,共轄9個街道辦事處。
1956年7月16日,撤銷濼源區,將原濼源區所屬的普利門、西青龍街街道辦事處劃歸市中區,同時將市中區所屬五里溝街道辦事處(原五區第一街道辦事處)劃歸槐蔭區,並將第二、三、四、五、七、八、九、十等8個辦事處依次改名為經二路、館驛街、魏家莊、大觀園、岔路街、經七路、桿石橋、四里村街道辦事處,共轄10個街道辦事處。
1959年12月7日,撤銷市中區,將原市中區所屬普利門、西青龍街兩個街道辦事處劃歸歷下區;將大觀園、四里村、岔路街、桿石橋、經七路、經二路、魏家莊、館驛街8個街道辦事處劃歸槐蔭區。
1960年6月18日,恢復市中區,將槐蔭區所屬經二路、館驛街、魏家莊、大觀園、岔路街、經七路、桿石橋、四里村8個街道辦事處劃歸市中區。
1961年10月,又將歷下區所屬普利門、西青龍街兩個街道辦事處劃歸市中區。
1963年2月,普利門街道辦事處更名為共青團路街道辦事處,轄10個街道辦事處。
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中,市中區改名為紅旗區,經二路、館驛街、魏家莊、大觀園、岔路街、經七路、桿石橋、四里村、西青龍街等街道辦事處相繼改名為太陽升、朝陽、紅衛、東方紅、衛東、紅旗、先鋒、英雄山、東風街道革命委員會。
市中區老商埠市中區老商埠
1973年復稱市中區。
1978年各街道辦事處恢復原名稱。9月將近郊梁家莊、陳家莊、王家莊、四里村等4個生產大隊劃歸市中區,同時增設市中區二七新村街道辦事處(區機關駐地經三路235號),轄11個街道辦事處。
1985年9月市中區增設六里山、七里山、玉函路街道辦事處,轄14個街道辦事處,171個居民委員會。
1987年4月30日,撤銷郊區,將原郊區所屬七賢鎮劃歸市中區。
1988年11月11日,增設市中區舜玉路街道辦事處。
1990年8月,將七賢鎮所屬西八里窪村劃歸六里山街道辦事處,張安新村劃歸玉函路街道辦事處,東八里窪村劃歸舜玉路街道辦事處。
1991年,市中區轄經二路、館驛街、大觀園、魏家莊、共青團路、經七路、岔路街、桿石橋、西青龍街、四里村、二七新村、六里山、七里山、玉函路、舜玉路等15個街道辦事處和七賢鎮。有190個居民委員會,27個居(村)委會。區政府辦公機關駐經八路122號濟南大廈。
1995年5月,撤銷西青龍街、共青團路兩個街道辦事處,合併成立濼源街道辦事處;增設王官莊街道辦事處。至1997年,轄區有經二路、館驛街、大觀園、魏家莊、濼源、經七路、岔路街、桿石橋、四里村、二七新村、六里山、七里山、玉函路、舜玉路、王官莊15個街道辦事處和七賢鎮。共有223個居民委員會,17個村民委員會,27個自然村。區政府辦公機關設在經八路122號濟南大廈。
1998年,市中區轄經二路、館驛街、大觀園、魏家莊、濼源、經七路、岔路街、桿石橋、四里村、二七新村、六里山、七里山、玉函路、舜玉路、王官莊等15個街道辦事處和七賢鎮。有223個居委會,17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區政府辦公機關位於經八路122號(濟南大廈)。
2000年8月,十六里河、党家莊鎮劃並市中區,至此,市中區區劃面積由58.57平方公里增至280.25平方公里。
2001年5月,撤銷館驛街街道辦事處,將其併入魏家莊街道辦事處。撤銷經七路、岔路街街道辦事處,將其併入桿石橋街道辦事處。撤銷玉函路街道辦事處,其所轄的一居、二居併入四里村街道辦事處,三居、四居併入舜玉路街道辦事處。同年8月,撤銷七賢鎮,設立舜耕、白馬山、七賢三個街道辦事處。到2004年底,全區有大觀園、魏家莊、濼源、桿石橋、四里村、二七新村、六里山、七里山、舜玉路、王官莊、舜耕、白馬山、七賢等13個街道辦事處,党家莊、十六里河兩個鎮。
2007年5月28日,党家莊、十六里河兩個鎮撤鎮設辦,原党家莊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党家街道辦事處和陡溝街道辦事處;原十六里河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十六里河街道辦事處和興隆街道辦事處。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

市中區位於濟南市中南部,東鄰歷下區,西靠長清區槐蔭區,北倚天橋區,南接歷城區。南部有興隆山、桃花山、大寨山;東部有佛峪溝、青銅山;北部有登州泉、望水泉、東高泉、杜康泉、雙桃泉、西密脂泉、石灣泉等七大名泉。

地質地形

北部為新生界黃土及沙礫沉積為主,南部以古生界灰岩為主,岩層呈向北傾斜的單斜構造,三組斷裂切成塊狀。
轄區地處泰山北麓低山丘陵和魯西北黃河沖積性平原。南部多為低山丘陵,西部、北部地勢平坦,依次為低山、丘陵、山後傾斜性平原。南部低山丘陵海拔89-754.7米,北部傾斜性平原海拔30米。
轄區山嶺主要有橛子山、馬鞍山英雄山郎茂山、青龍山、簸萁山、馬武寨北峰、狼窩頂山北山、青桐山、頂溝峪、半偏山、珍珠山,最高為青桐山,海拔754.7米,最低為白馬山,海拔89米。

土壤

轄區土壤主體為褐土類,土齡長,層段明顯,土層深厚,有覆蓋層積物,土壤中微生物活動旺盛,易保肥保水,熟化程度高,適宜耕種。其中分:褐土性土,亦稱石渣土、沙土,分布在七賢、党家、十六里河地區;淋溶褐土(亦稱黃沙土),主要分布在党家、十六里河地區,呈中性,耕層質地適中,通透性好,亦種植地瓜、花生、土豆等作物。

水文

轄區河泉水文條件為寒武、奧陶系碳酸岩層分布密集地帶,大氣降水滲入地下,形成裂隙岩下溶水。由南向北、朝低洼處潛流,受濟南輝長岩體堵截後,水涌地面形成聞名全國的趵突泉群。轄區東北部有七十二名泉中的登洲泉、望水泉、東高泉、杜康泉、西密脂泉、雙桃泉、石灣泉等七個名泉,水涌與宋、枯於今。主要河流有興濟河、夾河、西護城河、南圩壕、新生大溝、臘山河玉符河。除夾河外,均為泄洪的季節性河流。

氣候

轄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乾燥少雨,多西南風、南風,夏季酷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嚴寒乾燥多東北風。年平均氣溫14.8℃,年平均降雨量592.5毫米。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西南風,年平均風速3米/秒,風力2~3級。每年4月風速最大,平均風速4.3米/秒。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4年,轄區面積為280.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883.9公頃;園地933公頃;林地2450.3公頃;其他農用地2341.6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7657.6公頃;交通用地599.8公頃;水利設施用地11.6公頃;未利用土地7156.61公頃。

水資源

轄區地下水主要為岩溶承壓地下水,流向一般由南向北或西北,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是良好的重碳酸鈣型、低礦化度飲用水。

礦產資源

市中心區主要有石灰岩礦、粘土礦等礦產資源。

人口民族

2013年初,常住人口73.6萬,戶籍人口58.5萬。人口出生率10.5‰,死亡率6‰,自然增長率4.5‰。轄區有少數民族36個(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土家族壯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3萬。

經濟

2012年實現生產總值558.5億元,增長9.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5.6億元,增長21.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30億元,達到33.1億元,增長22.5%。完成服務業增加值453.2億元,增長10.1%,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達到58.9%。金融業實現區級稅收7.54億元,增長34.4%。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7.3億元,增長14.9%。新增個體工商戶3110戶、私營企業1420家,新增註冊資金4.5億元。

農業

1998~2004年,市中區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耕地、農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減少。2001年,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強化園區建設。在壓縮糧食種植面積和加強葡萄、紅杏等6個種植基地建設的同時,完成了區農業科技產業園二期工程,建成了具有農家特色的“民俗村”;規劃建設了占地600畝的畜牧養殖小區。2003年,深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大園區建設,建設有特色的城郊農業。2000~2004年,糧經比例8:2降到5.5:4.5以下。2004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654億元。
2000年,十六里河鎮和党家莊鎮劃入市中區後,耕地面積增加,至年末,轄區耕地面積為5978公頃。由於城區擴展和房地產開發建設占用耕地,2000~2004年,轄區耕地面積減少451公頃,至2004年末,實有耕地面積5527公頃。2000年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轄區農村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增加投入,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增加了農民收入,合理配置農村各種資源,農林牧副全面發展。

民營經濟

2003年,全區個體工商戶累計達到15741戶,私營企業累計達到3390家,從業人員58379人,個體私營經濟註冊資金累計達到20.27億元,個體私營經濟實現稅金1.74億元。2004年,全區個體工商戶累計達到18070戶,私營企業累計達到3998家,從業人員58894人,個體私營經濟註冊資金累計達到2.78億元,個體私營經濟實現稅金2.23億元。2000~2004年,全區個體工商戶以年均遞增13.6%、私營企業以年均遞增29.5%的速度發展,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全區經濟成長的新亮點,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商業

1998年,轄區商業網點、商貿經濟實施政府指導、企業自負盈虧的經營方式,鼓勵私有、股份制公司等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個體商業和集市貿易由工商行政管理機構和個體勞動者協會依法實施管理。1998年,全區商業飲食服務業完成銷售收入36.7億元,利潤672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5.96億元。截止2004年,全區共有商業網點6847個,總建築面積185萬平方米;英雄山路、濟微路等大型特色商業街8條;大觀園——人民商場商業中心、英雄山區域性商業中心2處。2004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1.71億元,商品銷售總額156.5億元。

交通

市中區南部有濟南長途汽車南站(旅遊車站),北部毗鄰濟南火車站。城區大緯二路、英雄山路、順河高架路、建設路、經十路、經七路、濼源大街等主要交通幹線縱橫交錯,形成網路並向四周延伸;104國道、省道103線、繞城高速路、二環南路穿境而過。
八一立交橋八一立交橋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2012年,市中心區用於民生和社會事業的投入達到14.2億元,增長19.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3.43萬元、1.31萬元,增長12.9%和13.3%。2012年安置就業再就業1.8萬人,組織就業培訓4700人次,分別完成年計畫的150%和157%;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從250元提高到300元,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400元提高到450元,重度貧困殘疾人救助標準由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100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藥品零差率銷售讓利民眾600餘萬元,“雙困”家庭人均住房面積提高了16.4平方米,2012年發放各類保障救助資金1.07億元。2012年投資7600萬元,完成了12所校舍的加固工程和濼源學校的拆除重建,新設了4所公辦性質幼稚園,促進了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區全民健身活動中心投入使用,區醫院主體工程完工,5個綜合文化站、12個社區文化中心和7個農村文化大院通過市級達標驗收;新增社區服務用房4570平方米,創建“五星級示範社區”8個。先後榮獲全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區、全國社區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全國計畫生育系統先進單位、全省雙擁模範區等多項榮譽稱號。

教育

2012年,市中區有區屬各類學校66所(職專1所,國中16所,國小49所),教職工4363人,在校生59921人。其中,省規範化學校17所,市規範化學校9所,省教學示範學校6所,市教學示範校1所,省電教示範學校20所,省科普示範學校2所。轄區內共有幼稚園103處(政府辦園8處,公辦性質70處,民辦33處),幼兒教師1416人,在園幼兒1.8萬名。其中,省示範園26所,省十佳園6所,市十佳園6所,市級一類園21所。

城市建設

2012年,市中心區按照主城帶動、板塊布局、全域發展的理念,深入落實“一核三區”、“六大基地”、“一河多園”的發展規劃,加快推進總投資1690億元、總規劃建築面積2836萬平方米的33個投資過億元項目,完成徵收拆遷80萬平方米,供應土地120萬平方米,開工建設280萬平方米,全區城鄉統籌、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加快形成。中心城區增創新優勢。圍繞增強中心城區的帶動能力,加快推進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步伐,萬達廣場城市綜合體已形成規模,經八緯一、梁莊等4個棚改項目基本建成,綠地普利中心、中海九曲、文莊公租房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中山公園東、山東書城、潤華國際財富中心、祥泰廣場、華潤依山郡等項目全面開工,南北康、搬倒井、小嶺等片區完成房屋丈量,中心城區的承載力、輻射力和帶動力不斷增強。城郊西南部釋放新空間。圍繞拓展城市發展空間,以城中村改造為突破口,強力推進城郊西南部的規劃建設,確定了六大產業基地的邊界範圍,完成了現代物流、高新技術、文化創意、交通裝備四大基地的規劃策劃方案,岳而城中村改造項目完成安置房的立項、土地等手續,大廟屯城中村改造項目完成拆遷26.9萬平方米,仁里村、董莊村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項目完成拆遷5萬餘平方米,韓莊等7個城中村改造項目規劃策劃方案獲得審批。南部農村呈現新變化。圍繞生態改善和生態富民,進一步加大南部山區的保護與發展力度,投資2800餘萬元的玉符河(宅科—崔馬橋段)治理工程全面竣工,新建“五小”水利設施200處,投資1500萬元的大黨路改造工程全線竣工;新建都市農業園區3個,全區市級以上現代都市農業園區達到13個,“一河多園”生態產業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2012年投入4.5億元,紮實推進以淨化、綠化、美化、亮化為主要內容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累計排查清理垃圾26.2萬立方米,完成樓體亮化26棟,高標準整治了103省道、104國道和二環南路、二環西路,新增、提升綠化面積28萬平方米,綠化荒山5000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3.9%,環境空氣品質良好以上天數列濟南市第一。市政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完成了經二路、劉長山路等5條道路的拓寬改造,維護整修緯二路、玉函路等60條道路;改造提升王官莊九區等9個開放式居民小區,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18.4萬平方米,新建休閒健身廣場19處,增設停車位500個,社區設施更趨完善。全面落實河長制、河段長制,對袁柳河、十六里河西河等9條河道進行了綜合治理,清理淤泥垃圾7萬立方米,確保了行洪暢通。
城區城區

旅遊景點

濟南英雄山:英雄山風景區位於濟南市市中心位置。它東起玉函路,西至英雄山路,南含七里山,北到馬鞍山。風景區內既有連綿起伏的山巒,又有開闊的平地廣場,是濟南市著名的景區之一,規劃占地面積100公頃。
濟南南部山區旅遊風景區
  • 青桐山風景區:青銅山風景區是泰山北麓的第一高山,海拔754米,距市區18公里,距繞城高速公路南線僅3公里,有盤山公路直達。
  • 玉符河景觀:玉符河位於濟南西郊,由錦陽川、錦繡川、錦雲川匯集而成。它南起臥虎山水庫,向北流入黃河,全長40餘公里。
佛峪風景旅遊區:位於市中區東南部,距市區約10公里。該地區佛教古蹟眾多,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和人文景觀。
清真南大寺:位於市中區西青龍街禮拜寺巷內,占地5238平方米,建築面積2380.9平方米。
濟南英雄山濟南英雄山
英雄山風景區:位於英雄山路東,玉函路西。其範圍北起馬鞍山、英雄山(四里山),南到七里山,包括馬鞍山、英雄山、五里山、六里山、七里山5個山頭和英雄山烈士陵園,規劃用地100公頃。經山東省政府批准投資5000萬元,將英雄山風景區建成旅遊風景區。一期工程赤霞廣場已於1998年9月建成開放。
濟南革命烈士陵園:位於英雄山南麓和五里山西麓,占地3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7萬平方米。1949年11月奠基,1968年竣工,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8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定為全國第二批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中山公園:坐落在經三路緯五路,是山東省興建最早的以公園命名的公共遊覽場所,面積46.5畝。

城市榮譽

2018年,市中區入選2018年中國高質量發展百強區,排名第77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