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亞半島戰役

巴布亞半島戰役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澳盟軍於1942年7月——1943年1月在紐幾內亞巴布亞半島與日軍進行的作戰。中途島海戰後,日軍仍企圖攻占紐幾內亞戰略要地莫爾茲比港,以切斷美澳交通線。

此役日軍損失約1.2萬人,盟軍傷亡8300多人。盟軍在巴布亞半島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軍占領莫爾茲比港的企圖。

基本介紹

  • 名稱:巴布亞半島戰役
  • 地點:巴布亞半島
  • 時間:1942年7月—1943年1月
  • 參戰方:美澳盟軍,日本
  • 結果:盟軍獲勝
  • 參戰方兵力:盟軍 3.5萬人
    日軍 1.7萬人
  • 傷亡情況:盟軍 死亡3095人
    日軍 損失1.2萬人
  • 主要指揮官百武晴吉麥克阿瑟
戰役簡介,戰役背景,總體形勢,雙方準備,美軍反攻,戰役過程,戰役結果,歷史影響,

戰役簡介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澳盟軍於1942年7月——1943年1月在紐幾內亞的巴布亞半島與日軍進行的作戰。中途島海戰後,日軍仍企圖攻占紐幾內亞戰略要地莫爾茲比港,以切斷美澳交通線。1942年7月11日,日軍大本營命令陸軍第17集團軍(司令為百武晴吉中將)攻占莫爾茲比港及紐幾內亞東部要地,海軍在米爾恩灣等地登入,策應陸軍作戰。7月21日,日陸軍南海支隊先遣隊約2000人在巴布亞半島北部布納附近登入,29日攻占科科達及附近機場。8月中旬,支隊主力登入,日軍在島上的兵力增加到1.3萬人。25日,日海軍在米爾恩灣登入,遭美軍反擊,9月5日撤回拉包爾。南海支隊則越過海拔2000米的歐文·斯坦利嶺,9月16日進抵莫爾茲比港東北50公里處。日軍為首先奪取瓜達爾卡納爾島,推遲攻占莫爾茲比港的時間。26日,南海支隊奉命退卻。澳軍乘機反擊。10月下旬,日軍退過歐文·斯坦利嶺,在戈納、布納之間16公里海岸上建立灘頭陣地。西南太平洋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調集澳軍和美軍兵力約3萬餘人,增援巴布亞半島。日軍大本營為加強索羅門群島和紐幾內亞東部防禦,於11月9日組建第18集團軍(司令為安達二十三中將)駐守紐幾內亞;組建第8方面軍(司令為今村均中將)統一指揮第17、第18集團軍。11月16日,盟軍地面部隊在T.布萊米上將指揮下發起反攻,經激戰於12月9日攻克戈納,14日攻克布納。日軍孤立無援,補給斷絕,於次年1月13日奉命向萊城和薩拉馬瓦撤退,殘部於22日停止抵抗。
巴布亞半島戰役巴布亞半島戰役

戰役背景

紐幾內亞島(又名伊里安島)是太平洋第一大島,其東部的巴布亞半島像一條有力的臂膀伸進珊瑚海,北鄰新不列顛島新愛爾蘭島,與東北方的索羅門群島互成犄角,向東俯瞰美澳間的海上交通線,南與澳大利亞隔海相望,是登入澳洲的天然跳板,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對於1942年初所向披靡的日軍來說,巴布亞半島是個極具誘惑力的目標;對盟軍而言,它是保衛澳洲的前哨和反攻日本的出發點,雙方都志在必得。控制巴布亞半島的關鍵是位於其東南海岸的港口莫爾茲比港,圍繞奪取和保衛這座城市,日軍和美澳聯軍進行了太平洋戰爭中最漫長、最艱苦的戰役之一。

總體形勢

太平洋戰爭初期,蓄謀已久的日本陸海軍勢如破竹,戰果輝煌,損失輕微,順利達成第一階段戰略目標,但在下一階段的戰略指導上,日本陸海軍存在分歧。日本海軍受到初期勝利的鼓舞,主張採取攻勢戰略,擴大既得戰果,對澳洲、夏威夷印度採取積極攻勢,特別是攻占澳洲,摧毀英美反攻的基地,迫其陷於守勢,爭取更為有利的戰略態勢。日本陸軍則主張採取守勢戰略,消化戰爭成果,努力加強自給自足的態勢和增強國家的作戰能力,以便堅持長期戰爭。陸軍尤其反對進攻澳洲,認為澳洲國土廣袤、交通不便、民風剽悍,勞師遠征,實非易事,而且至少需要12個師團的兵力,可能削弱對蘇戰備和中國戰場的力量,並對已十分緊張的海運造成極大壓力,不利於整體戰略態勢。但是,對於澳洲作為英美反攻的最大據點,陸軍也給予極大關心。最後雙方達成妥協:海軍放棄攻占澳洲,陸軍支持海軍採取局部積極攻勢,切斷美澳聯繫。對美英反攻的時間,大本營判斷最早也要在1943年中期。在此戰略指導下,日軍大本營制定了切斷美澳間海上交通線的作戰計畫,目標是占領東部紐幾內亞的莫爾茲比、薩摩亞斐濟新喀里多尼亞
巴布亞半島戰役巴布亞半島戰役

雙方準備

日軍對莫爾茲比早已垂涎三尺。日軍認為,該城是澳洲北部第一戰略要點,日軍若占有,則可建立有利的海空防禦態勢,切斷該方向的美澳交通;若澳軍占據,則可威脅拉包爾的日軍基地,因此,自1942年1月底,日海航部隊就從拉包爾出擊,頻頻襲擊莫爾茲比。日軍大本營早在2月2日就下達了進攻莫爾茲比的命令。3月初,日軍占領巴布亞半島西北海岸的重鎮萊城和薩拉莫阿,即為進攻莫港的先期作戰。但是由於日本海軍航母部隊被調往印度洋作戰,對莫港的進攻行動推遲至5月。這是日軍的一個重要的戰略失誤,因為當時莫港的防禦極為薄弱,進攻很可能得手。5月4日,運載陸軍南海支隊的運輸船隊自拉包爾出發,由以瑞鶴號翔鶴號航母為核心的艦隊掩護,向莫爾茲比航進。但是,在5月7—8日的珊瑚海海戰中,日軍失利,運輸船隊被迫返航,日軍從海上登入莫爾茲比的行動流產。 日軍不甘心失敗,於5月18日成立第17軍,由百武晴吉陸軍中將任司令官,下轄南海支隊、川口支隊、青葉支隊等部約13個步兵大隊,任務是協同海軍執行進攻薩摩亞、斐濟和新喀里多尼亞的“F·S”計畫及攻占莫爾茲比,預定在中途島作戰後展開行動。但是,在中途島海戰中,日本海軍慘敗,“F·S”計畫推遲兩個月,而對莫爾茲比的作戰行動再次提上日程。新逢大敗的日本海軍無力再次從海上進攻莫港,日軍大本營考慮另擇他途,於6月14日命令第17軍研究從陸路進攻的可能性。百武中將把這個任務交給正在拉包爾待命的南海支隊,於7月1日下令該部派部分兵力在巴布亞北部海岸登入,做實地偵察,為主力進攻做準備。南海支隊是日軍大本營為南洋作戰特別組建的精銳機動部隊,以第55師團步兵第144聯隊為基幹,加強了炮兵和工兵,支隊長為堀井富太郎陸軍少將。開戰以來,該部先後攻占了關島、拉包爾、萊城等地,戰鬥力強勁。7月初,日軍大本營認識到中途島之敗的嚴重性,於11日終止“F·S”計畫,下令第17軍全力攻占莫爾茲比。為配合東南方向的作戰,大本營於14日新編第8艦隊,司令官為三川軍一海軍中將,轄重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3艘及若干陸戰隊和工程部隊。由駐拉包爾的冢原二四三海軍中將的第11航空艦隊第25戰隊提供空中支援,有各型飛機70餘架。第17軍將剛抵達拉包爾的獨立工兵第15聯隊編入南海支隊,於7月18日下達了出發的命令。日本人已如箭在弦,蓄勢待發了。
巴布亞半島戰役巴布亞半島戰役
巴布亞半島戰役巴布亞半島戰役
澳大利亞人當然不會坐以待斃,1942年3月,澳軍總參謀部判斷日軍下一階段的目標是切斷美澳間的交通線,而莫爾茲比將首當其衝。但是,1942年初,這個國家幾乎是不設防的,它軍事力量的精華——陸軍僅有的四個訓練有素的師、海空軍的主力——正在新加坡埃及英國本土為宗主國盡義務。面對日本的威脅,澳大利亞緊急動員了12萬民兵,但他們既缺乏訓練,也沒有足夠的裝備。在澳總理昆廷的強烈要求下,澳軍第6、7步兵師於3、4月間從中東返回。由於兵力不足,澳軍只將莫港守軍由一個營增加到一個旅,約3000人,而整個紐幾內亞兵力不超過5000人,主力置於本土,在布里斯班一線組織防線,保衛最發達的東海岸地區。顯然,澳大利亞人獨木難支,英國正被鄧尼茲的潛艇絞索勒得透不過氣,眼下只能指望美國人了。在戰爭爆發之初,美國就向澳大利亞派出了軍隊。1942年3月,駐澳美軍約2.5萬人,一半為航空部隊,其餘為炮兵、防空及後勤部隊。根據邱吉爾羅斯福的磋商,美國向澳大利亞派出了兩個以國民警衛隊為基礎的步兵師:第32、41師。這兩個師於3、4月間抵達。作為交換,澳大利亞同意澳第9師暫時留在中東。3月9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將太平洋戰場劃分為太平洋戰區和西南太平洋戰區尼米茲海軍上將任太平洋戰區總司令,而從菲律賓虎口餘生的麥克阿瑟上將則任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直接負責澳大利亞的防務,受到澳朝野上下的熱烈歡迎。麥克阿瑟上任伊始,就推翻了澳軍總參謀部的本土防禦計畫,提出“保衛澳大利亞的前線就在紐幾內亞”。在他的督促下,美澳工程部隊開始在澳州北部和莫爾茲比整修、增建機場,擴建港口,並在巴布亞半島最東端的米爾恩灣修建機場,掩護莫爾茲比的側翼。一心想打回菲律賓的麥克阿瑟當然不甘心防禦,提出一個直搗拉包爾的反攻計畫,向華盛頓要求調撥2艘航空母艦、500—1000架飛機和3個一流的陸軍師。但是,在“先歐後亞”的戰略指導下,美國還不想在太平洋方向投入更多的資源,其在太平洋戰區的基本構想是,在日本的海軍優勢被削弱後,可以在適宜的地點動用可行的力量做有限的反攻。

美軍反攻

中途島海戰的勝利為美軍的反攻提供了前提條件,但是如何反攻的問題上,美國陸海軍之間也免不了一場爭吵。以歐內斯特·金海軍上將為首的海軍對麥克阿瑟直搗黃龍的計畫嗤之以鼻,主張採取漸進戰略,先奪取圖拉吉,再相機反攻拉包爾,同時也反對由麥克阿瑟指揮一切行動。馬歇爾只能居中調節,最後於7月2日制定了一個有限反攻計畫:第一步攻占圖拉吉島聖克魯斯群島,攻擊時間為8月1日;第二步攻占萊城和薩拉莫阿及索羅門群島;第三步,攻克拉包爾。同時,將西南太平洋戰區和南太平洋戰區的界線調整為東經159度線。反攻計畫的第一步由南太平洋戰區司令羅伯特·李·戈姆利將軍指揮,第二、三步則由麥克阿瑟指揮。7月5日,美軍驚悉日軍在瓜島修建機場,遂將瓜島列為目標,進攻日改為8月7日,代號“瞭望塔”。這次攻勢對日後的紐幾內亞戰局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麥克阿瑟對分配給他的任務比較滿意並開始籌划進攻萊城,為此,美軍準備在巴布亞北海岸的布納建立航空基地。布納戰前是殖民者的一處定居點,附近有種植園和一個小型機場。美軍於7月10日對布納地區進行了勘察,選定了機場位置,15日制定了“天佑”計畫,準備先由莫爾茲比派地面部隊到達布納,再由米爾恩灣海運後續部隊和給養,計畫與瓜島登入同時進行。但是,布納也是日軍選定的目標,而且比美軍整整早了兩周。看來一開始上帝並沒有保佑麥克阿瑟。
在日美戰幕徐徐拉開之時,讓我們先看一看戰神為雙方布置的舞台。無論從那個方面講,巴布亞半島都是世界上最不適合作戰的地區。巴布亞半島是紐幾內亞島向東南方向的延伸,構成了這個巨大鳥狀島嶼的尾巴,面積90540平方英里。半島大部分地區還處在原始狀態,地形極為複雜,除了一些狹窄的海岸平原外,多為難以通行的叢林和山地,峰巒峭壁,高原深谷,溪流縱橫,相互交錯。半島內陸地區為熱帶雨林所覆蓋,沿海地區則分布著大片的沼澤和庫納草地。庫納草葉緣鋒利如刃,通常能長至一人多高。半島終年高溫多雨,中部山地的年降雨量高達3000—4000毫米。綿延300千米的歐文·斯坦利嶺像脊樑一般橫亘在半島上,海拔在2500—3000米之間,最高點維多利亞山海拔4035米,是半島上南北交通的最大障礙,日美雙方都稱之為“魔鬼山”。翻越歐文·斯坦利嶺的捷徑就是科科達小道。自布納向西南30英里渡過庫姆西河,地勢陡然升高,在河邊的台地上有一個叫科科達的土著村莊,當地還有一處簡易機場。自科科達向南沿埃拉溪谷經坦普頓路口就到達翻越山脈的隘口——被形象地稱為“大豁口”——海拔約7500英尺,最窄處僅容一人通過。通過隘口,一路往西南經伊奧里貝瓦、伊米達嶺等地,就可直達莫爾茲比。這條全程約150英里的小路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隆美爾曾稱北非沙漠是戰術家的天堂,後勤官的地獄,而紐幾內亞的叢林則是兩者共同的噩夢。半島上絕大部分地區根本沒有適合大部隊開進和車輛通行的道路,只有一些人跡罕至的土著小道,軍隊幾乎是邊修路邊前進,補給大多由人力運輸,雙方都徵招了大批當地土著充當苦力,但根本滿足不了前線需要,後勤始終是困擾作戰的最大問題。複雜的地形,濃密的雨林,都極大地限制了部隊的機動和火力發揮,更多的時候,雙方在叢林裡作捉迷藏式的戰鬥。在美軍看來,日軍想翻過歐文·斯坦利嶺進攻莫爾茲比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日本人卻那樣做了,而且還差點就成功了。

戰役過程

日軍先遣隊由獨立工兵第15聯隊主力、第144聯隊1大隊及部分山炮、高炮分隊和海軍陸戰隊組成,約1800人,還有1300名勞工,由獨立工兵第15聯隊長橫山與助大佐指揮,於7月20日從拉包爾出發。早在兩天前,美軍偵察機就發現日軍船隻集結。負責“天佑”計畫的第40防空旅旅長馮·沃肯貝格準將擔心日軍在布納登入,向麥克阿瑟的參謀長薩瑟蘭建議提前執行“天佑”計畫,向布納緊急空運部隊,但薩瑟蘭認為,日軍集結並不能說明其打算在布納登入,而且由於缺少運輸機,無法空運足夠的兵力,還會引起日軍注意,暴露整個戰役企圖,沒有採納沃肯貝格的建議。更糟糕的是,西南戰區空軍司令布雷特將軍以休整為由,取消了18、19日兩天的全部戰鬥飛行,使橫山先遣隊幾乎未受阻礙地於21日夜在布納西北約15千米的巴薩布阿登入,並於次日占領布納和戈納。22日,橫山大佐派出900人向科科達前進。日軍登入當天,僅有澳軍第30旅第39營B連(連長薩繆爾·坦普頓上尉)的129人駐科科達,另有約300名當地民兵。22日傍晚,雙方首次交火。由於兵力相差懸殊,澳軍只能邊打邊撤,並燒毀了庫姆西河上的橋樑。第39營營長威廉姆·歐文中校得知日軍登入,急令該營在莫爾茲比的其餘四個連陸續沿科科達小道馳援,自己乘飛機於24日到達前線,但發現無法阻止日軍在重機槍、迫擊炮和步兵炮支援下發動的進攻,戰至29日,坦普頓上尉和歐文中校先後陣亡,日軍占領科科達。
巴布亞半島戰役巴布亞半島戰役
坐鎮拉包爾的百武中將得知橫山進展順利,遂向大本營報告由陸路進攻莫爾茲比是可行的,建議開始作戰,得到東京的首肯後,他於7月31日與三川、冢原就紐幾內亞作戰達成協定。第17軍的作戰構想是以南海支隊主力沿科科達小道進攻莫爾茲比,並於8月1日將步兵第41聯隊調至拉包爾,加強南海支隊的兵力;以川口支隊(步兵第35旅團)和海軍陸戰隊攻占米爾恩灣附近的薩馬賴島,建立海空基地,並相機與南海支隊夾攻莫爾茲比;以青葉支隊(以第2師團第4聯隊為基幹)為軍預備隊。南海支隊主力預定於8月7日登入,由於布納地區機場整備進度緩慢,推遲至16日。橫山先遣隊的任務也由實地偵察變為進攻莫港的先鋒,開始在布納——科科納地區修建機場、道路和各類設施,為南海支隊主力的到達做準備。但是,美軍在瓜島的反攻打亂了百武的如意算盤。
8月7日,美軍登入瓜島在日本陸海軍和大本營之間引起了一陣混亂。海軍反應迅速,第8艦隊果斷出擊,夜襲瓜島,取得重大戰果,聯合艦隊更是傾巢出動,以期與美國海軍決戰於所羅門海域。陸軍對海軍在瓜島興建機場一無所知,第17軍除了南海支隊外沒有多餘的兵力,只得急調駐貝里琉島的川口支隊至拉包爾以應付緊急態勢。日軍大本營沒料到美軍會這么早反攻,在分析了最初的情況後,認為美軍此次行動只是偵察登入,奪回並不困難,但鑒於美軍如利用瓜島機場,威脅甚大,應儘速奪回。基於以上判斷,大本營於8月13日指示聯合艦隊和第17軍,按既定計畫進攻莫爾茲比,同時,海陸協同,儘快奪回瓜島,即在紐幾內亞和所羅門兩方面同時作戰。第17軍將奪回瓜島的任務交給剛由關島調來的一木支隊(步兵第28聯隊),而南海支隊主力按計畫於8月18日抵達布納,第41聯隊也在21日到達,至此,布納地區的日軍已超過10000人,包括8000名陸軍、3000名海軍工程部隊和450名海軍陸戰隊。但是,由於8月21日一木支隊反擊失利,第17軍將川口支隊轉用瓜島,由青葉支隊接替它的任務,已經沒有預備隊了,南海支隊很難獲得更多的增援。堀井只能用手頭的兵力去挑戰歐文·斯坦利山和頑強的澳大利亞人。
日軍登入布納
日軍登入布納著實讓西南戰區司令部吃了一驚,“天佑”計畫就此擱淺。由於交通不便,而莫爾茲比也缺少可堪使用的部隊,對科科達前線的增援行動進展遲緩,直到8月7日,第39營的5個連才全部投入戰鬥,並於10日發起反擊,一度收復科科達,但很快就被橫山糾集主力擊退。同時,盟軍對日軍的意圖也沒有完全了解,麥克阿瑟的情報官威洛比將軍認為,日軍登入布納無非是建立航空基地,加強對莫爾茲比和澳洲北部的打擊力度,並為另一次兩棲登入提供支援,由於地形複雜,供給困難,日軍翻越歐文·斯坦利山進攻莫港的可能性不大。但無論怎么樣,當務之急是加強莫爾茲比和米爾恩灣的防禦。8月6日,在巴布亞半島的全部美澳部隊統一編為紐幾內亞部隊,由澳第1軍軍長西德尼·羅威爾指揮,其任務是防止日軍的進一步滲透,扼守歐文·斯坦利山隘口,奪回科科達和布納。麥克阿瑟計畫調澳軍第7師的3個旅增援紐幾內亞,同時加強澳洲北部和紐幾內亞的機場、港口建設。澳軍第7師下轄第18、21、25旅,是一支訓練有素、久經戰陣的精銳之師,曾在北非的托布魯克令沙漠之狐望城興嘆,但對叢林和狡猾而頑強的日本人還很陌生。整個8月,莫爾茲比的防禦不斷增強,澳7師第21旅於8月19日抵達,後續的第25旅則於9月初到達。至8月底,莫港守軍已達22000人,到9月初,又增至28000人。計畫中的7個機場已有4個完工,其餘也接近完工,港口得到擴建和完善,吞吐量大增,使盟軍的後勤狀況得到改善。米爾恩灣方向,澳7師第18旅於8月21日抵達,使該處守軍增加到兩個旅,加上美軍工程、防空部隊,總兵力達9458人,由曾在希臘指揮澳新遠征軍炮兵部隊的西里爾·克羅斯少將指揮,並得到2箇中隊P-40的支援。日軍直到8月7日才發現盟軍在米爾恩灣興建機場,並將進攻計畫中的薩馬賴島改為米爾恩灣沿岸的拉比,但對該地守軍狀況一無所知。
巴布亞半島戰役巴布亞半島戰役
南海支隊進攻
8月下旬,南海支隊長堀井富太郎少將已經做好了進攻準備,他麾下有2個步兵聯隊、1個工兵聯隊和大批後勤支援部隊,大多受過嚴格訓練、戰意旺盛。8月26日,南海支隊開始翻越歐文·斯坦利山。堀井投入了第144聯隊全部和第41聯隊的2個大隊,總計5個步兵大隊,由獨立工兵第15聯隊主力擔任支援,全軍攜帶半月份的口糧。日軍分為兩個戰鬥群,分別由第144聯隊長楠瀨正雄大佐和第41聯隊長矢澤清美大佐率領,交替掩護,像“一群有魔力的螞蟻”,繞過澳軍防線在叢林中滲透著前進。日軍在馬來亞緬甸戰場上已經掌握了叢林戰的技巧。日軍士兵輪流用大砍刀在叢林中劈出一條路來。每名士兵還配有一把帶孔的小鏟,可防止泥土沾在鏟子上。在濕滑陡峭的山道上,這是一件比機槍、大炮更有效的武器。與日軍對壘的只有澳軍第39營和第53營,在日軍優勢兵力的壓迫下,節節後退。8月29日由莫爾茲比增援的澳7師第2/14、2/16營接替第39營擔任防禦,而第53營則被擊潰。除了兵力處於劣勢外,澳軍供給也很困難,由小道人力輸送和少量空投不能滿足需要,只能後退以縮斷補給線。日軍於9月5日突破澳軍防線,到達“大豁口”。在阻擊戰鬥中,澳軍傷亡很大,到9月6日,第2/14營損失了一半兵力,而第2/16營僅剩一個連。日軍的進攻和澳軍的敗退讓西南戰區司令部再次驚詫不已,繼續向莫爾茲比增兵,在9月間,澳第6師第16旅、美第32師第126、128團先後調往紐幾內亞。 在南海支隊沿科科達小道進擊的同時,按日軍先前的作戰構想,應在米爾恩灣的拉比登入,占領那裡的機場,而原定執行此任務的川口支隊已轉向瓜島,接替它的青葉支隊還遠在達沃,在大本營的催促下,第8艦隊司令官三川軍一決定由海軍單獨進攻。日軍判斷拉比守軍只有2~3個連及20~30架飛機,決定自卡維恩派出以吳第5海軍陸戰隊為主的1170人,由林昭次郎海軍大佐指揮,在2艘輕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掩護下,於8月24日出發。同時,自布納派出佐世保第5海軍陸戰隊的350人乘機動舟艇企圖在拉比以北登入,配合進攻。由於天氣惡劣,卡維恩編隊躲過盟軍空襲,於25日晚在拉比以東約8千米的海岸登入,而布納編隊則沒那么幸運,在24日中午遭到來自米爾恩灣的P-40空襲,舟艇全毀,中止行動。日軍登入點是一片夾在陡峭山壁和大海之間的狹窄海灘,正值暴雨,洪水泛濫,不便部隊展開。26日晨,天氣轉好,美澳空軍空襲灘頭,炸毀了大部分給養,重創一艘運輸船。儘管如此,日軍還是於27日晚間在僅有的兩輛95式輕型坦克掩護下,發起進攻。缺少反坦克武器的澳軍後退至機場,但這兩輛坦克很快就陷入沼澤而被遺棄。日軍在開闊的機場跑道上遭到美軍第709空降防空營和第43工兵營的12.7毫米機槍和37毫米反坦克炮的壓制,被迫撤回叢林。8月29日,由矢野實海軍大佐指揮的約770名援軍抵達。31日,日軍再次發動進攻,又被守軍熾烈的火力擊退,丟下160具屍體,龜縮于海灘。9月1日,美澳軍在空軍支援下反攻,日軍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而且備受熱帶疾病的折磨。安田建議撤退,三川希望能堅守至12日,以便將剛抵達的青葉支隊運去,扭轉戰局,安田表示做不到,遂於5日撤退。此戰日軍死亡約600人,美澳軍124人陣亡,200人受傷。這是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陸上勝利,也是日軍兩棲登入作戰的首次失利。“敵人落入圈套,結果是很悲慘的。”麥克阿瑟在戰鬥公報中露出了久違的得意。日軍在米爾恩灣折戟沉沙之時,瓜島的戰局也不樂觀,導致了日軍在東南方向上作戰重點的轉移。一木支隊反擊失利後,8月23—24日,日美進行了所羅門以東海戰,互有損傷,日軍無力確保瓜島海域的制海權,對島上的運輸補給日益困難。日軍大本營意識到先前的判斷過於樂觀了,而且同時奪回瓜島和攻占莫爾茲比是不可能的,於是將作戰重心轉向瓜島,於8月31日指示東南方面陸海軍應首先全力奪回瓜島,再集中兵力進攻莫爾茲比,並將駐爪哇的第2師團編入第17軍。根據大本營的指示,第17軍調整作戰部署:命令南海支隊控制前進,在擊垮歐文·斯坦利山之敵後,以部分兵力確保山南要點,將主力集結于山北,積蓄力量;將川口支隊投入瓜島,預計9月中旬完成奪回作戰;之後,以第2師團增援南海支隊,攻占莫爾茲比。
巴布亞半島戰役巴布亞半島戰役
南海支隊進攻
9月8日,南海支隊恢復進攻,憑藉數量優勢繼續推進,以尋找一處便於固守的地點,作為再次進攻的前哨陣地。至9月12日,堀井還有約5000人,但補給已經異常困難了。8月4日接任西南戰區空軍司令的喬治·肯尼少將對美澳空軍進行了大力整頓,以更為積極的行動支援陸軍作戰。進入9月,盟國空軍頻繁出動,攻擊日軍供給線和後勤基地,火力強大的A-20攻擊機以低空掃射、轟炸的方式給日軍造成了重大損失,令前線供應嚴重不足,一線日軍只能在沿途尋找一切可食的東西充飢9月16日,日軍占領距莫爾茲比僅48千米的伊奧里貝瓦,此時日軍每人每天僅有180克大米。但是,他們已經能望見珊瑚海的白色細浪和莫爾茲比的燈火了,士氣十分高漲。堀井選擇了伊奧里貝瓦固守待援,他估計至多到10月中旬就可恢復進攻,他對部下訓話說:“支隊將停留在這裡,堅守陣地,以便整頓編制,補充戰鬥力量。我們一定要給莫爾茲比狠擊一錘!”但是,9月14—15日,川口支隊在瓜島的第一次總攻擊失敗,第17軍不得不再次變更部署,將第2師團投入瓜島,同時於18日命令南海支隊適時控制山南要點,主力後撤至布納——戈納地區,並確保該地。面對近在咫尺的莫爾茲比城,回想一路進軍的艱辛,可以想見堀井接到這條命令時的心情。但是,軍令不可違,況且他的部隊早己是一群衣衫襤褸的餓鬼,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當面的澳軍已經在伊米達山嶺構築了良好的防禦陣地,並就近得到補給。無奈之下,堀井命令第144聯隊第1、3大隊留守伊奧里貝瓦,主力於24日開始後撤,同時,在布納的留守部隊開始構築工事,做防禦準備。9月23日,托馬斯·布萊梅將軍抵達莫爾茲比,全權指揮紐幾內亞部隊。26日,澳7師第25旅在炮火掩護下發起反擊,經兩日激戰,收復伊奧里貝瓦,日軍被迫後撤。這是太平洋戰爭中日本陸軍第一次戰敗撤退,東京的軍閥們占領莫爾茲比的迷夢永遠破滅了。 該麥克阿瑟發牌了。日本人的撤退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但也使他可以考慮一個全面的反攻計畫。10月初,這個計畫初現端倪,反攻將沿三個軸心進行:1、澳第7師(師長阿瑟·艾倫少將)沿科科達小道追擊;2、美第32師第126團(團長勞倫斯·奎因上校)從科科達小道以南的卡帕卡帕小道迂迴科科達,切斷日軍退路;3、自米爾恩灣沿巴布亞半島北海岸向布納進攻,主要由駐米爾恩灣的美澳部隊和第32師主力(師長埃德溫·哈丁少將)實施。考慮到當時瓜島戰局尚不明朗,日軍有可能奪回瓜島並再次向紐幾內亞投入有生力量,而且,美軍尚未掌握巴布亞以北海域的制海權,不能保證海運線的暢通,因此,反攻將分兩步:首先,肅清科科達地區,在庫姆西河以西建立一個穩固的防禦陣地和補給基地,以便在遭遇優勢敵人反擊或海運線被切斷時,能夠進行有效防禦,並掩護主力後撤;其次,集中全力,收復布納——戈納地區。由布萊梅將軍統一指揮這次攻勢。
澳第7師自9月底以來沿科科達小道追擊日軍。堀井率領疲憊不堪的隊伍邊打邊撤。他組織了堅決的抵抗,試圖保持在斯坦利山以南的據點。在撤退途中,堀井下令將走不動的傷兵一律射殺,表現出十足的殘忍!追擊的澳軍也困苦不堪。“該死的山道”帶來的麻煩比日軍還要多。滂沱大雨將山道轉眼變成深可沒膝的黑泥潭。潮濕、瘧疾、叢林瘡、嗜血的蚊蟲和食品短缺成為這場“世界上最艱苦的戰鬥”的寫照。10月初,日軍撤過“大豁口”,至10月17日,第144聯隊主力與先期撤退的2大隊會合後,在約拉狹道組織防禦。在撤退中,日軍傷亡很大,而且補給不續,缺糧少彈,飢病交加。第144聯隊2大隊機槍中隊的井野大尉在日記中記載,他的中隊已經以嫩草、樹根充飢,有的部隊甚至吃澳軍士兵的屍體。10月20日,澳軍第16旅接替第25旅,瓦解了日軍的防禦。第144聯隊殘部約1200人於29日撤到科科達以東的奧依維,在自布納趕來的第41聯隊一個混合大隊掩護下,陸續撤過庫姆西河,與布納留守部隊會合。堀井和第41聯隊長矢澤大佐計畫在奧依維堅守一周,再撤往海灘。11月2日,澳軍收復科科達。6日,麥克阿瑟在莫爾茲比設立前進指揮部親自督戰。他指責澳軍推進緩慢,戰術不當。作為回應,布萊梅派其助手瓦奇少將接管澳7師。瓦奇用日軍擅長的迂迴戰術回敬了對手,於10日切斷了第41聯隊及南海支隊司令部約900人的退路,迫使他們只能沿庫姆西河向北撤退。澳軍基本控制了庫姆西河以西地區。
沿巴布亞北海岸的進攻路線並不理想,從米爾恩灣到納爾遜角(布納東南的海角)的海岸布滿暗礁,附近的島嶼駐有日軍,而且還處於日軍飛機和艦艇的威脅下。金上將拒絕派遣精銳的陸戰8團幫助麥克阿瑟肅清海岸,他只能自己想辦法。幸運的是7月間,澳軍在納爾遜角古林伍德灣海岸的瓦尼蓋拉修建了一個機場,距布納約100千米,這使空運部隊並海運給養成為可能,同時,澳海軍摩托艇帕魯瑪號開始勘測納爾遜角附近的航道。10月5~6日,駐米爾恩灣的澳第18旅第2/10營空運至瓦尼蓋拉,13~18日,美第32師第128團自莫爾茲比空運至此。按計畫,在瓦尼蓋拉的部隊將穿過密林運動到距布納約50千米的波蓋尼,但暴雨成災,行軍十分困難,最後,部分部隊只能冒險用舟艇運送至目的地。至11月2日,第128團已基本集結至波蓋尼,並迅速建立補給點,開闢簡易機場。海運在航道勘定後也步入正軌,由於海岸附近布滿暗礁,只能用吃水較淺的駁船運輸,船隻也十分缺乏,有時甚至連土著人的獨木舟都徵用了,但運輸量仍很有限。為了確保航道安全,10月22~23日,澳第18旅第2/12營收復了巴布亞以北的古的納夫島。第128團在波蓋尼稍做修整後,開始向布納推進。日軍只到11月16日才發現美軍在波蓋尼登入,十分驚訝,美軍的側翼運動達成了突然性。 根據反攻計畫,第32師第126團應沿卡帕卡帕小道翻越歐文·斯坦利山迂迴日軍。10月6日,該團2營作為先頭部隊出發,但行軍異常困難。卡帕卡帕小道比科科達小道海拔更高,更陡峭,一路上叢林密布,溝谷縱橫,一英里的直線距離內竟要翻越四、五道山樑,耗去一天的時間。潮濕的叢林裡無法生火,士兵們只能用硬麵餅、牛肉罐頭、冷茶充飢,牛肉帶著一種令人討厭的魚油味,讓人大倒胃口。很多人患上急性痢疾,腹瀉不止,許多士兵穿起了“開襠褲”,以便隨時方便。醫護兵跑前跑後,幫助患病的戰友,直到自己也病倒。這段路被士兵稱為“綠色地獄”。直到10月25日,先頭連才越過山頂,到達預定地點,個個衣衫襤褸,鞋襪破爛。在獲得空投補給後,他們才在10月30日到達科科達以南約16千米處。2營的的遭遇使第126團放棄了迂迴的計畫,該團剩下的兩個營在11月初陸續被空運到瓦尼蓋拉和波蓋尼,和第128團會合。這樣,第126團2營成為唯一一支翻越歐文·斯坦利山的美軍部隊。到11月中旬,澳第7師已控制庫姆西河兩岸,美第32師第126、128團也運動到布納以南約20千米處。麥克阿瑟決定11月15日發動進攻,最後的血戰即將到來。
在南海支隊節節敗退的同時,日軍在瓜島的攻勢也連連受挫,損失慘重。11月16日,為挽回敗局,日軍大本營改組了東南方向的陸軍指揮系統,成立以今村均中將為司令官的第八方面軍,下轄百武晴吉中將的第17軍和安達二十三中將的第18軍,前者負責瓜島作戰,後者負責紐幾內亞作戰。安達的任務是確保布納、萊城等堅固據點,在紐幾內亞做持久作戰準備。
當進攻在即時,盟軍部隊的狀態並不好。澳軍已經沿科科達小道戰鬥了近兩個月,十分疲憊。美軍雖尚未參加戰鬥,但同樣被艱苦的行軍和熱帶疾病弄得筋疲力盡,病患滿營。此外,美第32師是1940年10月才在國民警衛隊基礎上組建的步兵師,自成立以來,一直忙於在各地調動,缺乏系統的訓練,特別是叢林戰的訓練。他們的武器、服裝、裝備都不適於叢林作戰。由於師長哈丁少將對空軍的近距支援抱以過高的期望,加上運輸不便,除了便於攜帶的迫擊炮外,該師全部火炮都丟在了後方,當戰鬥打響時,為他們提供炮火支援的只有從澳軍借的2門3.7英寸榴彈炮和4門25磅炮。第32師的工兵部隊更少得可憐,只有1個排,而且缺乏必要的工具。茂密的叢林,缺少運輸工具,盟軍的後勤狀況相當緊張,食品和藥品都很缺乏,許多連隊餓著肚子投入戰鬥。雖然部隊並未處於最佳進攻狀態,但從西南戰區司令部到前線各部對未來的戰鬥都抱有一種樂觀態度。盟軍認為,日軍已經損失慘重,無意固守,很快會撤退,收復布納將是很輕鬆的任務。對於日本守軍數量,威洛比將軍估計約4000人,澳第7師師長瓦奇判斷為1500—2000人,而哈丁更樂觀,認為不會超過1個大隊。
與盟軍的判斷正相反,日軍不僅打算堅守,而且也有足夠的力量。自9月底開始日軍在從戈納到布納約18千米的戰線上修築了一系列由碉堡和塹壕網構成的防禦工事。主要陣地有三處:戈納、薩納南達和布納,各自獨立,相互掩護,彼此之間有良好的道路相連,便於兵力調動。日軍碉堡用粗大的椰木構築,並用填滿沙土的油桶進行了加固,十分堅固,而且射孔開得很低,外面又布上快速生長的植被,相當隱蔽。至11月16日,布納地區的日軍部隊包括第144聯隊、工兵第15聯隊殘部、第41聯隊3大隊,第47高炮大隊及海軍陸戰隊、工程部隊約7000人,其中有戰鬥力的約5500人。因為同堀井失去聯繫,由橫山與助大佐統一指揮。11月17日,新任第144聯隊長山本重省大佐(前任楠瀨大佐因傷於10月底返回拉包爾)率第144聯隊補充兵、第229聯隊3大隊及一個山炮中隊約1000人抵達,進一步增強了守軍實力。但日軍的狀況也很糟糕,在先前的戰鬥中,日軍損失頗大,丟棄了大批武器、給養,布納守軍尤其缺乏輕武器,很多人只能將刺刀綁在木棍上權充武器。日軍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得到補給,食品和藥品都很缺乏。疾病流行,野戰醫院裡人滿為患。儘管如此,日軍仍決心死守到底,而且相信拉包爾會增援他們的。
進攻布納戈納
11月16日,盟軍對布納——戈納發動進攻。澳第7師和美第32師以布納和薩納南達之間的吉烏河為界分為左右兩翼,左翼澳第7師第25旅進攻戈納,第16旅進攻薩納南達,第21旅任師預備隊;右翼美第32師第126團進攻布納村,第128團進攻機場。18日,澳第25旅接近戈納外圍,發現日軍已經構築了密如蜂巢的碉堡群和塹壕網,由山本常一少佐率領的約800名日軍正嚴陣以待,主要是陸軍築路隊和後勤人員,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補充兵力,日軍將徵集的台灣勞工也武裝起來,稱為“高砂義勇隊”,充當炮灰。澳軍的試探進攻以傷亡36人而告終。因供給短缺,澳軍暫停進攻,於22日重開戰端,激戰兩日,被日軍綿密的交叉火力所阻,傷亡129人,戰至25日,只有一個營突入日軍陣地50碼,而整個旅也喪失了進攻能力,由第21旅接替。至月底,日軍由於傷亡較大,收縮防線,但仍控制著戈納。薩納南達方面的進攻同樣也不順利,這裡集中了日軍主力,包括第144聯隊殘部,第41聯隊3大隊等約3200人由橫山大佐親自指揮。20日遭日軍前衛陣地的頑強抵抗,卡滕上尉率91名官兵迂迴日軍右翼,深入日軍陣地約3千米,建立了一處防禦陣地,次日遭日軍猛烈反擊,當傍晚澳軍主力到達時,他手下只剩下23人,而整個旅的兵力已不足千人。鑒於當面日軍兵力強大,麥克阿瑟決定將相鄰的美第126團調給澳7師指揮,哈丁對此決定大為惱火,也無可耐何。11月23~25日,第126團遭日軍頑強阻擊,進展甚微,26日,美軍改變戰術,在密集的炮火掩護下,以正面進攻和兩翼迂迴相結合,戰至30日,該團I連和反坦克連在謝利上尉率領下終於在左翼取得突破,深入日軍陣地約1500碼,建立了環形防禦陣地,但日軍用密集火力阻止了後續部隊,謝利的陣地成了一個孤島。 布納方面的日軍分為兩部分,安田海軍大佐率佐世保第5和橫須賀第5海軍陸戰隊及部分工程部隊守備布納村,山本重省大佐率第144聯隊補充兵、第229聯隊3大隊等部守備機場,共有兵力約2500人。由於第126團被調走,哈丁只能將原作為預備隊的第128團2營用於進攻布納村,第1、3營進攻機場。在進攻前一天,日軍飛機突襲美軍錨地,擊沉擊傷多艘運輸船,海運線幾乎斷絕,給美軍帶來極大的補給困難。19日,美軍冒雨進攻,只攜帶了一日份的糧彈,但很快就被隱蔽良好的火力點,無所不在的狙擊手和茂密的叢林所阻止。日軍打得很有耐心和狡猾,總是讓美軍走到眼前才開槍,甚至將小股美軍放進陣地,從背後開火。由萊城起飛的零戰也突破美機攔截,低空掃射美軍部隊。哈丁寄以厚望的空中支援效果不大,反而多次誤炸己方陣地,激戰三天,進展不大,傷亡不小,以C連為例,已損失了63人,包括全部軍官,由兩名中士指揮。經過幾天修整,26日美軍集中6門25磅炮、2門山炮,在35架飛機掩護下再次發動進攻,哈丁親臨一線指揮,但進攻部隊要么在密林中迷路,要么被日軍火力壓制,當夜幕降臨,美軍退回了出發地域。30日凌晨4時,美軍在布納村方向發起夜襲,突破日軍外圍防線,迫使其收縮防線,並切斷了布納和薩納南達之間的聯繫。同日在機場方向的進攻仍以失敗告終。至30日,美軍苦戰兩周,陣亡492人,卻沒有達成一次具有實際意義的突破,日軍仍保持著完整的防線。現在,沒有人認為奪回布納是一項輕鬆的任務了。
發起進攻兩周后,盟軍,特別是美軍的狀況更為惡化,而且在戰鬥中暴露出許多問題。所有的部隊都十分疲憊,食品供給很差,平均只有配額的1/3,瘧疾、登革熱、叢林腳等熱帶疾病流行,造成了大量非戰鬥傷亡。在濕熱環境中,武器槍械也故障頻發,卡殼成了家常便飯,手榴彈因受潮常常失效。彈藥也不足,特別是迫擊炮彈。現有的所有炮彈都是瞬發引信,對日軍碉堡毫無作用。由於在茂密的叢林中很難觀察彈著點,迫擊炮只能盲目射擊。但最大的問題仍是後勤問題,受日軍空襲影響,海運線在11月一直沒有恢復,只能依靠空運。但飛機運量有限,只能優先運載食品和彈藥,供給始終不能滿足需要,而且在空投場和前線之間沒有良好的道路,只能靠人力運輸。由於補給能力不足,第32師第127團只能滯留在後方。
前方戰況膠著讓麥克阿瑟十分惱火,他考慮將第41師投入戰場,而布萊梅則認為與其讓沒有經驗的美軍來增援,不如讓澳軍戰士去援助哈丁,因為“他們知道如何戰鬥”。各種關於美軍消極戰鬥的訊息傳到西南戰區司令部,讓麥克阿瑟顏面無光。他認為戰事不利是因為前線缺少有進攻精神的指揮官,他決定臨陣換將,於11月30日將美第1軍軍長羅伯特·艾克爾伯格中將召至莫爾茲比,命其接管布納前線的美軍部隊。臨別時,麥克阿瑟對他說:“拿下布納,否則別活著回來見我。”艾克爾伯格於12月1日到達布納,並視察了前線,發現部隊士氣低落,毫無鬥志,整個戰線“寂靜得像空蕩蕩的教堂”。當晚,他就撤換了哈丁,由伍德羅將軍接任。隨後幾天,他忙於重組部隊,調整部署,補充給養,準備再戰。
日增援布納
在盟軍步步緊逼的同時,日軍也沒有放棄增援布納。第18軍司令官安達中將決定以山縣栗花少將的獨立混成第21旅團(以步兵第170聯隊為基幹)增援布納,甚至打算親赴前線,被今村均阻止。從11月底到12月中旬,日軍分四批用驅逐艦運輸增援部隊。受盟軍空襲阻撓,只有山縣旅團長以下約1300人到達,還損失了大量給養。自此,日軍補給幾乎斷絕,只有夜間用潛艇輸送少量給養,杯水車薪。此外,11月初從奧維依北撤的第41聯隊殘部和南海支隊司令部於11月底到達庫姆西河口。在渡河時,堀井溺水身亡。11月29日,第41聯隊長澤矢大佐率殘部約500人返回日軍陣地。新任南海支隊長小田健作少將則隨增援部隊於12月中旬抵達,接替橫山大佐指揮薩納南達的防禦,而山縣少將則統一指揮布納地區所有日軍部隊。
進入12月,在艾克爾伯格的努力下,盟軍的後勤狀況有所改善,增援部隊和裝備陸續到達,戰況向有利於盟軍的方向發展。12月1~5日,接替第25旅的第21旅繼續進攻戈納,日軍拚死抵抗,許多地方發生了肉搏戰,5天下來,第21旅損失了430人,而日軍也僅剩100餘人。12月8日,在獲得增援後,澳軍衝進戈納村,山本少佐試圖率部突圍,被澳軍粉碎。零星戰鬥一直持續到9日傍晚,澳軍最終占領戈納,只俘虜了16名日軍。在戈納,澳軍第一次領教了日本人的頑強,日軍甚至用陣亡士兵的屍體來加固工事,並戴著防毒面具作戰,以抵禦陣陣屍臭。戈納日軍全軍覆沒,澳軍也傷亡、失蹤750人。在薩納南達方向,謝利上尉於30日在日軍陣地縱深建立的據點陷入重圍,數日內遭到日軍猛烈反擊,謝利上尉也在戰鬥中陣亡,由漢根上尉接替指揮。第126團主力幾次試圖打通與I連的聯繫,都被日軍的熾烈火力和複雜的地形所阻,只能在夜間組織小部隊攜帶給養,突破日軍封鎖,支援I連。到12月9日,陣地上225人中,只有125人能夠戰鬥。12月中旬,I連幾次瀕臨彈盡糧絕的境地,與後方的通訊也一度中斷,但他們仍頑強地堅守著,直到18日,從戈納方向趕來的第21旅才同I連會合。22日,在堅守22天后,I連終於撤出陣地,個個形容枯槁,但士氣高昂,他們無疑是真正的勇士。艱苦的戰鬥和疾病使第126團不斷減員,該團11月底投入戰鬥的1400人,到12月中旬只有550人還有戰鬥力,到月底,又下降到244人。雖然一線陣地多處被突破,但第144聯隊1大隊大隊長冢本初雄大佐和他訓練有素的部下仍據守著每一個碉堡,每一條戰壕,甚至組織小部隊在夜間滲透到盟軍戰線後方,襲擊炮兵陣地和指揮所。一直到1943年元旦,盟軍在薩納南達戰線進展很小,以至奪取一個碉堡或一條戰壕都是可觀的戰果。
在布納方面,第32師於12月5日恢復進攻。在機場方向,第128團1、3營,第126團1營和澳軍第2/6營在新抵達的5輛布倫裝甲運兵車支援下向日軍陣地衝擊,但很快陷入交叉火網中,在20分鐘內,5輛裝甲車全部報銷,乘員非死即傷。各營雖竭力奮戰,仍寸步難行,戰至傍晚,僅推進了數十碼。這使艾克爾伯格認識到,在沒有得到坦克和新的增援之前,正面突破機場方向的日軍陣地是很困難,遂命令改變戰術,以小部隊不斷騷擾日軍,確定敵碉堡位置,集中炮火加以摧毀,逐漸削弱日軍防禦。11月底到達前線的美第129炮兵營的一門105毫米榴彈炮(也是整個戰役中唯一的一門)被證明能夠有效破壞日軍的堅固工事,但是由於缺乏炮彈,這個大傢伙沉寂了好幾天。
美軍取得進展
在機場方面暫時趨於平靜的同時,美軍卻在布納村方面取得進展。12月5日,第126團2營在空中火力準備後發起進攻。艾克爾伯格帶著幕僚親臨一線指揮,這么多將軍出現在前線,讓美軍士兵即驚訝又振奮,在戰鬥中表現出極大的勇氣。最後,H連的赫爾曼·博茨克中士帶著18個人、1挺機槍,迂迴日軍防線,成功地挺進到海灘。博茨克中士是一名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老兵,立刻命令掘壕據守,並親自操作機槍,很快,他的小陣地周圍就躺滿了日軍屍體。博茨克的突破是整個戰鬥的關鍵,戰後,他據守的那片海灘被稱為“博茨克角”。以此為突破口,美軍將布納村包圍,在兩天內發動了12次攻擊,戰鬥異常艱苦,傷亡很大。9日,第127團3營抵達前線,接替2營繼續進攻。在美軍投入生力軍後,已不足百人的日本守軍終於支持不住,於13日夜突圍。次日,美軍占領布納村。這是美軍在整個戰役中取得的第一個顯著戰果,極大鼓舞了士氣。但戰鬥遠未結束,日軍仍在布納村以北的主陣地負隅頑抗。第127團1、2營到達後,美軍開始穿過密林、沼澤和溪流,向北推進,雙方陣地犬牙交錯,美軍士兵只能用刺刀和手榴彈將日軍從碉堡中趕出去。在短兵相接的戰鬥中,總是不乏英勇行為。該團L連埃爾默·布魯上士為掩護戰友,用身體撲向日軍擲來的手榴彈而犧牲,成為巴布亞戰役中第一個獲得國會榮譽勳章的士兵。至12月底,日軍已退縮到海灘最後的防線。
在機場方面,12月中旬,澳軍第2/6裝甲團的8輛M3斯圖爾特輕型坦克和第18旅的兩個營陸續到達。新的進攻在18日開始,計畫以步坦協同,首先突破日軍緊靠海灘的左翼防線,再向西橫掃日軍縱深。M3坦克碾過塹壕,在近距離用37毫米炮將日軍火力點一個個敲掉。日軍完全沒有料到坦克的出現,僅1個小時防線即被突破,被迫西撤。一天下來,主攻的澳軍第2/9營傷亡160人,損失2輛坦克,但取得重大進展,使日軍防線側翼完全暴露。在盟軍壓力下,山本大佐放棄機場新跑道,逐漸撤到舊跑道,試圖憑藉數道塹壕防線和在空襲中保存下來的76毫米高炮繼續抵抗。盟軍對這些高炮的存在並不知情,結果在24日的戰鬥中被擊毀2輛坦克,其餘的坦克被迫暫時退出戰鬥。但這些高炮很快耗盡了有限的彈藥,加上澳軍迂迴日軍側後,山本除了撤退別無他途。戰至28日,日軍在機場有組織的抵抗基本被粉碎。雖然日軍連續數夜發動反擊,但都是徒勞的,盟軍已牢牢控制了機場。
戰爭尾聲
當1942年快結束時,布納日軍的末日也不遠了。日軍已被壓縮至東西不足2千米的海岸,儘管拚死抵抗,仍無法阻擋盟軍的進攻。1943年元旦,盟軍在猛烈的炮火準備後,由6輛坦克引導,對布納發動最後的進攻,次日,粉碎日軍防禦。布納日軍瀕臨絕境,一部分日軍試圖在夜間從海上泅渡逃生,但天明後都成了盟軍飛機的活靶子。布納方面日軍最高指揮官山本大佐和安田大佐雙雙剖腹自殺。1月2日晚,戰鬥基本結束。經過六周血戰,盟軍終於收復布納。艾克爾伯格高度讚揚了部隊的戰鬥精神,馬歇爾也向麥克阿瑟發來了賀電。勝利的代價是巨大的。盟軍傷亡2817人,還有更多的人感染了疾病。2500名日本守軍除190人逃脫,50人被俘外,全部殞命。
隨著戈納、布納的相繼陷落,薩納南達日軍的日子也屈指可數了。1942年12月底,美軍第41師第163團接替已傷亡過半的澳第21、30旅。攻占布納後,澳第18旅和第127團也調往薩納南達方面。由於戰局已經明朗,麥克阿瑟於1月8日返回布里斯班,11日,艾克爾伯格全面接管前線所有部隊。9日,盟軍開始進攻,日軍丟棄了大量武器向海岸撤退。種種跡像表明,日軍已斷炊多時。由於補給斷絕,山縣的5000殘兵受到飢餓的嚴重威脅,1月初,每人每天只能分到60克大米,到了12日,已完全斷糧。藥品早在1個月前就告磬,彈藥也將耗盡。鑒於無法保證瓜島和布納的供給,日軍大本營於1月4日決定從兩地撤退,薩納南達的日軍將撤往萊城和薩拉莫阿,預定25日撤退。16日,第18旅從西面,第163團從南面,第127團從東面向薩納南達發動向心突擊,澳軍於18日衝進薩納南達。面對已經支離破碎的防線,山縣決定提前5天,於20日晚撤退,他本人則於19日晚先乘快艇撤退,小田少將和澤矢大佐率餘部從陸上突圍,在戈納以北10千米的巴庫巴里集結。19~20日,能夠行動的日軍放棄陣地,利用夜色和叢林向西突圍,大約有1000人逃脫,而小田和澤矢則沒那么幸運,在突圍中被擊斃(一說小田少將剖腹自殺)。從19日開始,戰鬥進入掃尾階段,至22日,盟軍完全控制了薩納南達,俘虜了200名已經餓得奄奄一息的日本兵。

戰役結果

巴布亞半島戰役在開始6個月後,以盟軍的勝利而告終,但這場勝利無疑是太平洋戰爭中代價最高昂的勝利之一。美澳軍先後投入了3.5萬人,傷亡8546人,其中陣亡3095人,而因疾病、疲勞和營養不良造成的非戰鬥減員則為這個數字的3倍。日軍傷亡更為慘重。自1942年7月起,日軍派遣陸海軍部隊約1.7萬人,損失了1.2萬人,350人被俘。

歷史影響

與同期進行的史達林格勒戰役阿拉曼戰役瓜島戰役相比,巴布亞戰役通常被人們所遺忘,但它的意義卻不容忽視。巴布亞戰役同瓜島戰役一起宣告了1942年日軍在南太平洋戰線的全面失敗,迫使其轉入戰略防禦,在島嶼和叢林中重演著布納的玉碎,直至戰敗。對盟軍來說,紐幾內亞的叢林則是一所戰爭課堂,在這裡,他們學到了奪取最後勝利不可缺少的知識。
第41聯隊2大隊大隊長小井岩光夫少佐是南海支隊中唯一經歷了整個戰役並活到戰爭結束的軍官。因為盟軍的空中打擊造成供給不續的確是日軍失敗的主要原因,其根本原因還在戰略上的短視和狂妄。中途島的慘敗並沒有使日軍高層完全清醒,對美軍的戰略動向做了錯誤判斷,對美軍的反擊未做抗擊準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當美軍登入瓜島後,又沒有及時調整戰略部署,而是狂妄地堅持在瓜島和紐幾內亞兩線作戰,使本已有限的兵力更加分散,加上日本陸海軍矛盾重重,沒有統一的戰略計畫,協同失調,導致了1942年底日軍在南太平洋的全面潰敗。更重要的是,日軍想僅憑百武區區數萬陸軍在地域廣闊的南太平洋實現一連串戰略目標,真是不自量力。戰略企圖和自身實力不足的矛盾是日軍的致命傷。
這次戰役對麥克阿瑟和美國陸軍的意義,不亞於中途島對美國海軍和瓜島對海軍陸戰隊的意義。這是美國陸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第一個勝仗,儘管同瓜島陣亡1600人相比,巴布亞3000人的犧牲可謂代價高昂,但它遏制了日軍南下的企圖,為盟軍反攻提供了必要的前進基地,而且美軍獲得了寶貴的叢林戰經驗,為以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在布納,盟軍第一次遭遇並摧毀了日軍堅固設防的陣地,這基本上也是以後歷次戰役的模式,區別在於布納是從陸上進攻,而此後多為兩棲登入。布納的經歷使盟軍大力改進攻克日軍碉堡防禦的技戰術,實戰證明,大口徑野戰炮和密切的步炮協同是摧毀日軍堅固陣地的有效手段,另外,新研製的火焰噴射器也得到了初步檢驗。空中力量在戰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美澳空軍對日軍補給線的積極打擊和空運補給的努力是盟軍取勝的關鍵,但在近距對地支援方面則差強人意,由於缺乏合適的飛機、有經驗的飛行員和有效的空地協同,空中打擊未能對日軍陣地造成實際破壞,反而多次發生誤炸。這成為日後盟國空軍改進的重要方面。此外,在武器、通訊、醫療、後勤等各個方面,巴布亞戰役都為美軍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麥克阿瑟本人也急需一場勝利,現在,他終於為自己重返菲律賓的諾言找到了第一個強有力的佐證。日本人雖然失敗了,但他們的武士道精神令美軍不寒而慄。肯尼在戰後的報告中警告,要戰勝日本人“所需的時間、努力、鮮血和金錢,可能無法想像。”那種認為“只要德國垮了,日本一推就倒”的想法是天方夜譚。總之,巴布亞只是麥克阿瑟回歸馬尼拉要走的數千里血火之路的第一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