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文島事件(朝鮮語:거문도사건,英語:Port Hamilton incident)是指19世紀末英國侵占朝鮮巨文島(英國稱漢密爾頓港)的歷史事件。該事件的大背景是英國和俄國在亞洲爭奪霸權,導致英俄矛盾加劇。英國為緩解俄國對阿富汗及印度的壓力,同時防止俄國南下,並切斷其遠東艦隊通路,於1885年4月出兵占領朝鮮半島南部海域上的要衝巨文島,在島上修築工事,同時向朝鮮的宗主國——中國清朝施加壓力,演變成為牽涉中、朝、英、俄、日的國際爭端。清政府幾經交涉,英國以俄國此後不占朝鮮土地為條件,於1887年2月撤離巨文島。
巨文島又稱巨磨島、安島,英國稱之為哈米芚島(Port Hamilton,今譯漢密爾頓港),地處朝鮮半島南部海域,位於朝鮮海峽麗水至濟州島水路的中間,扼控對馬海峽咽喉,隸屬朝鮮全羅道興陽縣。巨文島由西島、東島和古島組成,又被稱作三山島或三島,三島鼎足而立,中間形成一個可以停泊大型軍艦的天然港灣。巨文島處於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之間,不僅是朝日兩國的海路通道,也是俄國南下的要路,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巨文島及其所在的朝鮮海峽地帶早就埋下了英俄爭端的種子。1845年英國海軍部辦公廳主任漢密爾頓(W. A. B. Hamilton)命令英國軍艦調查該島,因而英國為紀念他而稱之為“漢密爾頓港”。1854年俄國普提雅廷(Е. В. Путя́тин)艦隊在同日本交涉締約建交時來到巨文島停留,甚至與當地朝鮮人發生衝突,因俄國忙於克里米亞戰爭無暇東顧而沒有擴大。1861年發生英國和俄國在對馬島劍拔弩張的“對馬危機”,這使英俄兩國更加看重朝鮮海峽的戰略價值,而作為朝鮮海峽要衝的巨文島則更顯重要。1875年,英國駐日公使巴夏禮(Harry Smith Parkes)致函英國外相,建議出兵占領巨文島,以遏制俄國南下,但未被採納。英俄在亞洲的矛盾加劇以後,國際間更是風傳俄國為獲取不凍港將占領朝鮮永興灣,甚至企圖占據巨文島。因此英國海軍從1884年12月起就時常巡視巨文島。1885年3月,隨著阿富汗局勢的驟然緊張,俄國軍艦雲集海參崴,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司令陶威爾(William Montagu Dowell)開始從各口岸調集軍艦,中國口岸的軍艦多集中於吳淞口及香港。4月初,英國政府以防備俄羅斯海軍南下、侵擾香港為藉口,做出占領巨文島的決定。1885年4月15日,英軍占領巨文島,終於釀成了一場國際爭端。巨文島地圖
經過
英占巨文
英國占領朝鮮巨文島並非毫無預兆,事實上在英國占領巨文島的10天之前,中國駐英公使曾紀澤就向總理衙門拍電報稱:“朝鮮濟州當俄師南下之路,俄貪已久,頃英忽據之,必有爭吵”。不過此處將巨文島誤作濟州島,則是因為英國《泰晤士報》刊登讚美英國政府占領巨文島的決定的文章時也犯了同樣的錯誤。然而清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似乎並未為之震動,也沒有反對英國占島的打算,他在4月12日致電總署稱:“英暫據此備俄,與朝鮮、中國皆無損”。據時任英國駐華代理公使歐格訥(Nicholas R. O'Conor)稱,李鴻章曾向他表示中國清政府不會反對英國暫時占領朝鮮巨文島,因為如果巨文島一旦落入俄國之手,就再也無法收回了。英國得到了朝鮮宗主國中國的默許,便於1885年4月15日(陰曆三月一日)在朝鮮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占領巨文島。巨文島上的英國士兵
當時巨文島上有4個村莊,193戶人家,並有5名士人。據島民反映,“留泊者八艘內,軍艦六,商船二,均是英國船,內並有上國(即中國)人譯漢字者,亦有日本人通朝鮮語者居民與通情,而彼全無答語言,但知舉動異於前日,現有久住之跡,木銖、夷索陸續載來,時或下陸,緣木結索,似有水門設柵之計”。5月11日,英國在巨文島上正式升起英國國旗。1885年4月24日,英國駐朝代理總領事賈禮士(W. R. Carles)照會朝鮮督辦交涉通商事務(外衙門督辦)金允植:為防不測,“我國業準本國水師官,將大朝鮮國以南之小島——英名米哈芚島——暫行居守”。從此,遠東各國及列強開始圍繞巨文島問題展開了角逐。
各國反應
針對英國強占巨文島這一事件,朝鮮、中國、俄國、日本等國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出反應。中國清政府最開始本著“以夷制夷”的外交思維,出於防俄而不反對英國占據巨文島,這從李鴻章事先得知英國將要占領巨文島後所表現出的態度便可看出。中國駐英公使曾紀澤在知道英國已經下手後,甚至還和英國密謀訂立協定,出賣朝鮮權利。他的參贊馬格里(Halliday Macartney)在面見英國外相葛蘭斐爾(Granville Leveson-Gower, Second Earl Granville)時傳達曾紀澤的意思說:“如果英國政府有意與中國簽訂任何關於占領巨文島一事的協定,中國政府都不會有怨言”。1885月4月27日,曾紀澤正式照會英國外相,稱:“巨文島乃朝鮮之屬地,而朝鮮為大清國之屬邦,若外人占領巨文島,則中國政府不能默視。然據照會意旨,貴國占領該島系一時占領,若貴國議定不損害敝邦權利及利益,則敝國亦無抗拒之意。”同時在5月1日將他的計畫電告本國,建議允許英國政府占領巨文島,並自占領之日起於滿12個月後,每年將該島歲入金額交納朝鮮政府,而朝鮮則須將這筆金額中劃出一部分納貢中國。但是清廷否決了曾紀澤的計畫,指出:“屬國之地,豈可由我許其占據?且於中取利,尤非政體。倘為他國藉口,流弊甚多。”即便在先前默許英國占據巨文島的李鴻章也表示反對,稱:“若允英據此島,俄必將索占永興灣,日本亦必有詞,後患更大”,要求總署阻止曾紀澤與英國協定。於是總理衙門在1885年5月3、4日兩度致電曾紀澤,阻止他的計畫。於是曾紀澤按照清政府的意思,重新照會英國外相,以俄、日均會援例為由,反對英國占領巨文島。同時清朝決定由李鴻章致信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表明清政府反對英國占領巨文島的立場,並派統領水師提督丁汝昌率超勇、揚威二艦開赴朝鮮,直接介入巨文島爭端。
巨文島事件的當事國朝鮮最早是透過日本兵船和朝鮮政府的德國雇員穆麟德(Paul Georg von Möllendorff)才略微了解巨文島被占的訊息的(4月24日英國的照會在5月19日才被朝鮮收到),似乎對於巨文島被占並沒有什麼反應或措施。5月7日,朝鮮政府才初步認識到“此系重大緊要之事,不可疏忽僨誤”,因此由統理交涉通商事務衙門(外衙門)向東萊府傳送關文(上級對下級的公文),指令“預擇明白幹事人一員”乘坐穆麟德委託的德國船隻“前往巨文島近處察看情形,隨即飛報本衙門”。1885年5月5日,丁汝昌率兩軍艦從旅順秘密起航,5月10日抵達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謁見高宗,並將李鴻章的信交給高宗。於是朝鮮更加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於是在5月11日派遣有司堂上嚴世永和外衙門協辦穆麟德為首的外交使團,偕丁汝昌及中國駐朝商務幫辦譚賡堯前往巨文島探查情形,並與英國進行交涉,要求英國儘快歸還巨文島。
正與英國在阿富汗對峙的沙皇俄國對英占巨文島的反應最為激烈,特別是對朝鮮的宗主國——清朝最開始放任英國的態度感到不滿,因此俄國駐華公使博白傅(Сергей Иванович Попов)在聽說曾紀澤來電的訊息後立即致函清朝總理衙門,提出抗議,聲稱:“若中國政府承認英國占領巨文島,則俄國認為有占領其他島嶼或朝鮮王國一部之必要”。5月4日,俄國駐華使館派員拜會李鴻章,再次向清政府施壓。俄國國內輿論也一片譁然,《羅斯報》在分析了巨文島的戰略和商貿意義後指出,英國占領巨文島的目的在封鎖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其在不久的將來會造成嚴重後果;更具影響的《俄羅斯新聞》則主張俄國“現在必須要採取果斷措施,誰也不能把我們像封鎖在黑海一樣封鎖在日本海”。因此後來清政府改變態度、反對英國占領巨文島,與來自俄國方面的壓力不無關係。
另一方面,朝鮮自1885年5月19日收到英國關於占據巨文島的照會以後,對英採取強硬態度,從5月20日起由外衙門督辦金允植不斷對英國提出抗議,要求儘快歸還巨文島,還將其抗議照會各國駐朝使館,德國、美國、日本均聲援朝鮮對英國的交涉。英國則對朝鮮的抗議反應強烈,1885年7月2日,英國駐朝總領事阿須頓(W. G. Aston)在與金允植會談時表示:“貴衙門以巨文島事曾經照會各國公館,此舉吾甚悵然。我國與貴國既敦和睦,何不與我國相議妥處,至煩照會於各國乎?”同時英國外相沙士勃雷(Robert A. T. Gascoyne-Cecil, Third Marques of Salisbury)訓令駐華代理公使歐格訥,以“(朝鮮的)上述抗議沒有得到中國的贊同,就是對宗主權的無視”為由,要求他“在北京,並透過代理總領事在漢城,要不惜一切努力阻止這種抗議的提出”,並對中國施加壓力,指出“如果不使用該國(中國)的權威去制止讓英國面臨困境的行動,這就是中國政府的非友好行為。”朝鮮方面在對英國提出嚴正抗議的同時,還採取經濟制裁的手段,表示如果不解決巨文島問題,就拒絕歸還朝鮮政府對英國怡和洋行的15500兩白銀的欠款。英國則千方百計賴在巨文島不走,先提出用5000英鎊購買巨文島,朝鮮政府仍不接受;又以“存煤炭”為藉口,拒絕撤離巨文島。就這樣,巨文島之爭陷入相持不下的膠著狀態。
1886年9月12日,俄國駐華臨時代辦拉德仁(Н. Ладыженский)為圖們江劃界事來天津,李鴻章與之就朝鮮問題展開會談。李鴻章先將英國在1886年5月17日關於巨文島的照會交給拉德仁,拉德仁請示俄國政府,俄國回電同意拉德仁在中國承諾不改變朝鮮現狀和保持朝鮮獨立的前提下,可以代表俄國向中國擔保不占巨文島。因此拉德仁最後表示:“奉到本國國家電諭,飭向中堂擔保,俄國國家並無欲取巨文島或朝鮮他處地方之意。”巨文島問題解決的鑰匙終於找到了。到10月24日,李鴻章和拉德仁幾經磋商,雖然因為在宗藩關係等問題分歧太大而未能達成書面協定,但仍取得了俄國關於不占領朝鮮土地的口頭承諾,因此被後來的蘇聯學者Б. Д. 朴稱為“君子協定”。於是在1886年10月31日,清朝總理衙門照會英國駐華公使華爾身(John Walsham),以拉德仁的談話為依據,要求英國撤離巨文島。12月24日,華爾身照會總理衙門,表示英國已決定將巨文島歸還朝鮮,並將此決定通報朝鮮外衙門督辦金允植。1887年2月27日,巨文島的英國國旗降下來,英國軍艦撤離,英國遂結束了對巨文島長達22個月的占領,該島亦回歸朝鮮。隨後朝鮮國王派判中樞府使李承五出使中國,利用祝賀光緒皇帝親政的機會感謝清朝使巨文島復歸朝鮮的恩惠。巨文島問題終告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