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這一時期里私營工業隨著所處的
巨觀經濟環境以及國家
經濟政策的變化不斷發生著變化。在恢復時期政府採取措施平抑物價、制止通貨膨脹,統一收支,建立了集中的工業經濟財政管理體系、與國營商業與合作社商業相配套的工業產品銷售、工業原料收購體系,並初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工業經濟管理體制,使得農業、交通運輸業恢復,對私營工業實行收購、包銷、加工、訂貨,幫助其得以恢復並發展,私營工業公私合營也得到初步發展。1953年—1955年上半年,隨著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國家選擇了以重工業(heavy industries)為中心的“趕超戰略”(forging-ahead strategy),為了推行這一戰略,國家提出有計畫地改造私營工業。為此,對糧食和一些輕
工業原材料採取了統購統銷的政策,同時加大了對私營工業加工訂貨的範圍,頒布了《
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個別企業公私合營迅速發展。1955下半年—1956年,在農業合作化高潮的推動下,陷入困難的未合營的私營工業積極要求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逐漸成為主流。與此同時,手工業也實現了全面合作化。 因此私營工業公私合營制度變遷首先是中國實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趕超戰略”的必然選擇,也是政府、資本家、工人三方力量較量和協調及利益再分配的結果。 在不同時期,公私合營企業分別實行了私股為主的管理模式、公、私股共同管理模式、公股為主的管理模式;公私關係和勞資關係從矛盾較大逐步趨於平和;採取了私股占有主要份額、“四馬分肥”政策、定息制度等利益分配方式。與私營工業進行比較,公私合營企業的資產額、資本額、
工業總產值、產品產量呈上升趨勢,並在勞動生產率、人均總產值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公私合營的進行是在對資本家的資產進行和平贖買的基礎上進行,資本家收入雖然有所下降,但獲得了大約相當於其資本額的贖買金。 在此過程中,私營工業完成了由
資本主義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轉化,國家獲得了更多的利稅用於計畫安排的行業,奠定了較好的工業基礎,提高了工人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民眾的工作、生活條件。但是,私營工業全行業合營的速度過急過快也引起了很多短期問題,並給經濟發展造成了一些長期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