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振業火柴公司

濟南振業火柴公司是山東最早的民族火柴工業,從1912年冬開始籌建,到1958年5月併入地方國營濟南火柴廠,歷經北洋軍閥、國民黨統治、日軍侵占到公私合營等時期,前後45年,飽經憂患,歷盡滄桑。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濟南振業火柴公司
  • 成立時間:1912年
  • 經營範圍:火柴
  • 公司性質:私營
創辦人,歷史意義及發展,

創辦人

濟南振業火柴公司的創辦人是叢良弼(1869—1945),山東蓬萊縣人。青年時代由親友引薦到煙臺東順泰學生意。東順泰是山東牟平人金某開設的專營火柴的商號。叢良弼聰明能幹,頗得店主賞識,1895年被派往日本大阪設莊採購火柴,運往天津、煙臺等地銷售。當時山東尚無國產火柴,只有日本進口的“洋火”充斥市場。
創辦人創辦人

歷史意義及發展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在“實業救國、振興中華”的思想指導下,叢良弼毅然回國,以他在日本大阪任華僑總商會會長的身份,出面集資興辦民族火柴工業。主要投資者除叢家外,尚有天津李家(以李肅然為代表)、牟平賀家(以賀俊生、賀介忱為代表)。叢良弼經過多方籌措,共籌得資金20萬元,1912年冬在濟南林祥門裡石棚街籌建廠房(占地47畝),取名為“振業”,系取振興實業之意。經呈報山東都督和北洋政府農商部註冊,取得執照,並獲得在濟南周圍300華里以內製造火柴15年的專利權。籌備就緒,1913年7月濟南振業火柴公司正式開業。公司實行總理、協理負責制,叢良弼任總經理,協理叢竹軒,經理宋建章,張厚庵為總教習。
濟南振業火柴公司的初期產品為黃磷火柴,後改為硫化磷火柴。主要產品的商標為“三光”牌,繼而又有“山獅”和“推磨”牌。其中“三光”火柴質量最佳,聞名山東。當時濟南振業火柴公司雇用工人800名左右,多為濟南西關一帶回民,並有部分追求“實業救國”的青年學生報名參加,是濟南屈指可數的大型企業之一。其設備和所用原料大部分購自日本,工序多為手工操作。濟南振業火柴公司的興起,結束了山東火柴依賴“洋火”的時代,開始了山東民族火柴工業的創業歷程。
濟南振業火柴公司創辦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1919年的五四運動,日本火柴受到抵制,因此國內民族火柴工業得到迅速發展,振業火柴公司也興旺起來。叢良弼善於與掌權者周旋,加上管理得法,因此不幾年功夫,資本大增,獲利甚多。1918年增資10萬元,在濟寧開設了振業第一分公司。1928年增資20萬元,在青島開設第二分公司,同時開設了制梗工廠和鐵木工廠。1947年又在安徽蚌埠設立分公司。
1933年1月,濟南振業火柴公司改組,由總協理負責制改為董事會負責制,經股東大會選舉7人組成董事會,任期3年。董事會主要掌握企業重大改革事項和盈利分配,以及公司主要人員的升遷、雇用等事宜。並選舉監察人2名,監督董事會行使職權。在董事會中推舉董事長1名,總攬公司一切事務;另選常務董事3人,輪流分駐濟南、濟寧、青島3廠監理一切。叢良弼的次子叢貫一任董事長。各分公司分別設經理、副經理各1人,負責各廠生產和經營管理。當時全體股東人數已有324人,總計8541股,股金總額達100萬元。3廠共有職工近3000人,企業規模之大,在當時全國同行業中名列前茅。當時華東、華中、華北3地區有64家火柴廠,振業公司年產量占3地區年生產總量的15.3%。振業火柴公司所產火柴質量穩定,在市場上信譽卓著,暢銷津浦及隴海、京漢鐵路沿線。
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對火柴實行統稅,使火柴銷路頓時停滯,造成產品積壓。以後統稅稅率竟占當時火柴銷售價的50%以上,由於統稅過重,又加上當時日本火柴大量滲入,民族工業遭受嚴重衝擊,振業公司困難重重,虧賠不堪,遂於1936年10月被迫暫時停產。加之1937年7月抗戰爆發,振業火柴公司前後停工達4年之久。日本帝國主義在軍事侵略的同時,大肆進行經濟掠奪,用當時市場緊缺的火柴換取大量煤炭。為達到此目的,1940年開始實行火柴專賣,並限令沒有開工的火柴一律開工生產,否則就由日本人借用或沒收。“振業”迫不得已於1940年4月恢復生產,但也是時乾時停,勉強支撐局面。
1941年在日本帝國主義強制下,中華全國火柴產銷聯營社正式成立。總社設在北京,由日本人植田負責,上海、天津、青島均設分社。青島分社轄山東地區,生產的火柴全由聯營社統銷。1942年後濟南振業火柴公司因原料缺乏而瀕臨倒閉,在1944年一年內只開工一個月,由於石蠟嚴重缺乏,曾一度用棉籽油代替石蠟,後來又用硫磺代替。這種火柴發火慢,燃燒過程中散發出一股難聞的氣味,社會上稱它為“陰火”。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國民黨政府對全市工商企業進行瘋狂“劫收”。振業火柴公司也不例外,國民黨敵偽產業處理局派人前來接收。那時公司的一切經營活動全由營業主任蔡吉庭代理。經過多次力辯抗爭,提供證據,再三申明振業系股份公司,所有股東都是中國人,組織簡章明文規定概不收外資,最後經國民黨南京政府實業部調查核實,確認振業火柴公司確實沒有日偽敵產,才倖免“充公”。不久,國民黨為大打內戰,把大批軍隊調入濟南,振業火柴公司因為剛剛恢復生產,有的倉庫、車間暫時閒置,成了駐軍之所。1947年10月,因駐軍烤火不慎引起火災,整個包裝車間被燒毀,損失慘重。為了彌補火災帶來的損失,公司全體職員除留少數工人在營業部主持日常工作外,其他全部深入車間,經過全廠人員的積極努力,很快恢復了生產。
1948年9月,濟南解放,振業火柴公司也獲得了新生,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走上了恢復發展的道路。飽經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摧殘凌辱而奄奄一息的濟南振業火柴公司終於獲得了新生,企業面貌出現了嶄新的變化。為了幫助私營火柴企業克服暫時困難,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幫助他們恢復和發展生產,如國營商業部門收購統銷部分火柴,對資金周轉困難的廠家給予貸款。火柴生產初步趨於穩定,並逐步開展了技術革新,設計安裝了排梗機機械設備,使工人減輕了體力勞動,工作效率有了提高。
1949年10月,振業火柴公司發動、開展了工人運動,發展了黨的組織,並正式成立了工會。工會成立後,工人參加企業管理,發揮了工人的管理和監督作用,極大地調動了工人的積極性。次年9月,火柴行業開展民主改革運動,振業火柴公司首先取消了封建把頭制度,由工人推選生產管理員和班組長,徹底廢除了搜身制。1953年開始,人民政府開始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為了加強對私營工商業的領導,1954年11月,中共濟南市委工作組進駐振業火柴公司。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振業火柴公司於1955年4月實行了公私合營,更名為公私合營濟南振業火柴廠。1955年12月,益華、華成、國華、勝利四家火柴廠一起實行公私合營,連同已經合營的魯西火柴廠、裕華火柴廠、濟南盒梗廠同時併入振業火柴廠,仍稱公私合營濟南振業火柴廠。原屬振業的濟寧、青島、蚌埠分廠均移交當地政府管理。
合營並廠後的公私合營濟南振業火柴廠,重新建立了生產管理機構,有職工1179人,比合營前增加78.4%,經過清產核資,股金總額為453.9萬元,其中公股為181.5萬元,私股為272.4萬元。
山東的火柴工業是以“振業”為先驅,在振業發展的同時,山東的火柴工業亦有了長足的發展。20世紀20年代,日本商人紛紛來山東淘金。日商在青島開設了“東亞磷寸株式會社”,在濟南設立“祥陽磷寸株式會社”和“魯興火柴公司”。30年代,私營火柴工業逐漸興起。1930年,棲霞人李漣溪獨資設立“洪泰火柴廠”,商標為“金牛”牌;1931年,王洪九創辦“東源火柴公司”,商標為“炮車”牌,七七事變後,日軍強行組建為“齊魯火柴公司”,1946年被國民黨接管改稱“山東第一火柴廠”;1934年,利津人郭健秋創辦“益華火柴廠”,商標為“千佛山”和“山虎”牌;“恆泰火柴廠”於1935年由明水遷來濟南,系歷城人靳翰卿和張子玉創辦,商標為“金字塔”和“進牛”牌,該廠在抗戰時期依靠日軍勢力得以發展,抗戰勝利後,恆泰當作敵產被國民黨政府接收。1945年日本投降後,火柴工業得到迅速發展。私營華成火柴廠於1946年1月創辦,生產“快馬”、“明湖”牌火柴;1947年11月,裕華火柴廠遷來濟南,商標為“勝利”、“童牛”牌;繼之山東樂陵人王子周開辦勝利火柴廠,商標為“鐵牛”、“齊魯”牌;爾後私營“國華”、“廣生”、“光華”、“德榮”火柴廠應運而生;1949年後又有“同合”、“真光”、“振興”、“裕祥”、“裕豐”、“建華”及魯西火柴廠分設的“大世界”等相繼開業;1949年5月,回民協會還創建了“伊興火柴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