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53-1957)(套裝上下冊)》主要內容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53-1957)(上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53-1957)(下冊)》。《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53-1957)(套裝上下冊)》為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的示範帶動作用,促進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決定自2010年始,設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每年評審一次。入選成果經過了同行專家嚴格評審,代表當前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前沿水平,體現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學術創造力,按照“統一標識、統一封面、統一版式、統一標準”的總體要求組織出版。
圖書目錄
(上)
導言
第一章 工業化戰略的確立
第一節 工業化戰略的選擇
一 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思想和現實基礎
二 國家統一和安全對工業化的要求
三 “社會主義工業化”戰略的形成和主要內容
第二節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
一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產生背景
二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形成過程
三 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經濟的轉型
一 新民主主義理論包含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思想
二 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歷史作用
三 社會主義工業化與新民主主義經濟終結的關係
四 從新民主主義經濟轉向社會主義經濟的另外兩個因素
第四節 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條件
一 強大的政府動員和資源配置能力
二 蘇聯的全面援助
三 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的制約
第二章 第一個五年計畫的編制
第一節 “一五”計畫的編制
一 實施“一五”計畫的決策及編制準備工作
二 “一五”計畫的編制和通過
第二節 “一五”計畫的主要內容
一 基本任務
二 主要計畫指標
三 關於社會主義改造的構想
第三節 地方計畫、部門計畫和年度計畫的編制
一 地方計畫編制情況
二 部門五年計畫編制情況
三 年度計畫的編制
第四節 “一五”計畫對幾個經濟關係的處理
一 經濟發展速度與經濟效益的關係
二 經濟發展與工業布局的關係
三 自力更生與爭取外援的關係
四 優先發展重工業與全面安排的關係
第三章 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基本建設投資體制
第一節 國家財政在基本建設投資中的主體地位
一 建設重工業所需的大量資金主要來自內部積累
二 國家財政是大規模基本建設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
第二節 基本建設投資職能部門的建立
一 各級計畫機構的建立與基本建設管理職能的確立
二 國家和地方建委的設定
三 建築主管部門的建立和設計力量的調整
第三節 建立高度集中的撥款管理和監督體系
一 成立負責基本建設投資的專業銀行
二 撥款規章制度體系的形成
三 撥貸款業務的創辦
四 自籌基本建設資金及其他資金的管理
第四節 確立地方政府的投資職能
一 有計畫地發展地方工業是“一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地方基本建設投資方針——“三就”方針的變化
三 有限擴大地方基本建設投資許可權的政策
第五節 其他經濟成分固定資產投資的管理
一 對農業固定資產投資貸款的管理
二 對手工業基本建設投資貸款的管理
三 對職工建造住宅貸款的管理
四 對公私合營企業基本建設撥款的管理
第四章 以“156項”為核心的基本建設投資
第一節 以“156項”為核心的重點建設項目
一 從蘇聯東歐引進資金和技術方針的形成和起步
二 “156項”的確立
三 項目的結構與布局
四 設備引進情況
五 技術引進情況
第二節 基本建設投資結構
一 中央和地方投資的比重
二 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投資比例
三 工業各部門之間的投資比例
四 大中小型項目和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的投資比重
第三節 重點建設項目的建設
一 工廠廠址的選擇
二 建設土地的徵用
三 保證項目建設的其他措施
第四節 基本建設投資效益
一 項目建成投產率
二 工業建設投資的效益
三 其他部門基本建設投資的效益
四 重點項目建設取得較好效益的基本原因
五 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五章 大規模建設開始後的供需矛盾與農產品統購統銷
第一節 資源全面短缺形勢的形成
一 物質資源供求不平衡
二 科技與管理方面的人力資源供需不平衡
第二節 資源配置上市場與計畫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 多種經濟成分條件下的市場競爭
二 農產品市場與計畫的矛盾
三 工業品市場與計畫的矛盾
四 經濟體制從市場向計畫快速過渡
第三節 對糧棉油實行統購統銷
一 國家對重要物資的壟斷經營與統購統銷的決策
二 對糧食、油料油脂實行統購統銷
三 對棉花實行統購、棉布實行統購統銷
四 統購統銷制度的調整
第六章 農業合作化的推進與實現
第一節 農業合作化的穩步發展
一 土地改革以後農村經濟面臨的新問題
二 從小農經濟出發的互助合作
三 對急躁冒進傾向的糾正
第二節 農業合作化進程的加快
一 總路線的宣傳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促進了互助合作運動的發展
二 農業互助合作重心的轉變
三 農村工作從以生產為中心轉到以合作化為中心
四 整頓和鞏固農業生產合作社
五 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優越性的顯示
第三節 農業合作化提前實現
一 圍繞農業合作化發展速度的爭論
二 農業合作化運動高潮的出現
三 建立(興辦)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高潮
四 過急過快地實現農業合作化帶來的問題
第四節 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調整
一 實行勤儉辦社發展多種經營
二 縮小社隊規模、改進生產管理和貫徹執行互利政策
三 實行民主辦社,整頓幹部作風
四 “包產到戶”制度的出現與夭折
第七章 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一節 手工業分類及其概況
一 私營手工業的分類
二 手工業合作組織的種類及其特點
三 1953年以前手工業合作化概況
第二節 手工業合作化運動的歷程
一 手工業合作化運動的初步進展
二 手工業合作化運動的高潮
第三節 手工業合作化的績效
一 手工業生產的發展
二 手工業合作化後經濟效益的提高
第八章 私營工業的公私合營
第一節 私營工業公私合營的方針及其實施
一 對資本主義工業改造的方針與政策
二 資本主義工業公私合營的過程
第二節 私營工業公私合營過程中的產權清算與產權管理
一 過渡時期交通銀行的主要職能
二 過渡時期交通銀行的主要任務
三 配合政府清理企業中的公股公產
四 配合政府具體監管公私合營企業的財務
第三節 私營工業公私合營過程中的問題及其調整
一 公私合營工業的管理體制問題
二 合營工業企業的改組問題
三 公私合營企業的生產經營問題
四 公私合營企業中的公私關係問題
五 公私合營企業的工商關係問題
六 針對新問題的調整措施
第四節 私營工業的迅速消亡與公私合營工業的發展
一 私營工業從工業領域的全面退出
二 公私合營工業的逐步成長
第九章 私營商業、飲食服務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第一節 私營商業的基本情況與改造的基本政策
一 “一五”計畫初期私營商業的基本情況
二 從利用、限制、排擠到利用、限制、改造
三 對私營商業全面改造的步驟安排
第二節 對私營商業的全面改造
一 堅決排除私營批發商業
二 對私營零售商業的改造
三 對城市小商小販的改造和安排
四 對農村私營商業的改造
第三節 對私營商業改造基本完成後產生的新問題
一 私營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二 對私營商業改造完成後產生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第四節 私營飲食服務業的改造
一 私營飲食服務業社會主義改造前後的基本情況
二 私營飲食服務業改造的基本形式
三 飲食服務業對私改造中的主要問題
第十章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的問題與探索
第一節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的所有制結構
一 生產資料單一公有制的實現
二 1953—1957年公私比重變化情況
三 社會主義改造後所有制方面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的改革構想
一 八大前後對所有制問題的新探索
二 探索的初步成果
第三節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的所有制政策調整
一 調整政策與個體私營經濟的恢復
二 “反右”運動後對個體私營經濟認識的變化
第十一章 “一五”時期財政體制的發展演變
第一節 財政管理體制的變遷
一 地方財政分級管理的變化:大區的取消和縣級財政的建立
二 “一五”時期財政預算管理體制的演變
三 財政預算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四 “一五”時期財政體制的特點和作用
第二節 稅收管理體制
一 1953年對工商稅制的修正
二 稅收政策的調整
三 稅收征管的加強
第三節 國營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的若干問題
一 企業上繳利潤制度的變化
二 企業折舊資金全部上繳
三 國營企業流動資金供應和管理制度的演變
四 國營企業若干費用劃分辦法的演變
第十二章 高度集權的金融體制的建立
第一節 金融體系的高度集中統一
一 銀行體系的高度集中統一
二 交通銀行與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的“財政機關化”
三 保險機構的集中統一
四 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發展及官辦化趨勢
第二節 金融管理體制的集權化
一 金融機構強化集權化管理
二 金融資金強化計畫性管理
第三節 取消國營經濟部門的商業信用
一 20世紀50年代初期商業信用的狀況
二 取消國營經濟部門的商業信用
三 取消國營經濟部門商業信用的成效與影響
第十三章 流通體制的變化
第一節 商業計畫管理體制的建立與改革
一 商品流通的計畫管理
二 重要商品(物資)的分類分級管理
三 工商部門購銷關係的建立與改革嘗試
第二節 城鄉市場分割經營體制的形成
一 國營商業與供銷合作社的三次分工
二 城鄉市場的分割及問題
第三節 城鄉自由市場的管理
一 “一五”時期自由市場的曲折變化
二 農村市場的管理
三 城市市場的管理
第四節 物資計畫管理體制的建立
一 物資的計畫綜合平衡
二 物資的計畫分配與供銷
第五節 國營商業企業經營管理體制的建立
一 改變貿易大回籠制
二 建立國營商業企業經濟核算制
第十四章 集權式工業管理體制的形成與改革探索
第一節 高度集中的工業管理體制的形成
一 中央政府決策中心的逐步形成
二 中央與地方職責界定及其博弈
三 主要物質及生產資料的中央集中控制
四 中央對企業的集中管理
五 公私合營及私營經濟逐步納入計畫化管理軌道
第二節 高度集中工業管理體制的歷史作用及其弊病
一 高度集中的工業管理體制的歷史作用
二 高度集中管理體制的弊病
三 高度集中控制與計畫失靈
第三節 高度集中工業管理體制的改進方案
一 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改進方案的形成
二 改進管理體制草案制定的原則和過程
三 高度集中管理體制改進方案的主要內容
第十五章 計畫經濟體制的形成與改革探索
第一節 計畫管理機構的建立和計畫管理方式的變化
一 計畫管理機構的建立
二 初期的計畫管理
三 “一五”後期計畫經濟體制的形成和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 市場調節機制的式微
一 市場調節率先退出金融領域
二 勞動力市場逐步消失
三 產品市場方面的市場調節作用和範圍越來越小
四 市場調節式微的雙重後果
第三節 中央與地方經濟關係的變化
一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中央與地方經濟關係
二 “條條為主”中央集權體制的形成
三 “條條為主”體制的利弊得失
四 “一五”後期對中央地方關係的探索
第四節 1956年前後對計畫經濟體制的新探索
一 八大前後對計畫經濟體制的探索
二 1957年經濟體制的調整和改革構想
三 “一五”計畫後期我國對計畫經濟認識的歷史局限
第十六章 工業的增長與發展
第一節 重工業的強勢增長與輕工業的波動前行
一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舉措及其效果
二 努力發展輕工業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
三 輕重工業比例關係的變化
第二節 原有工業和地方工業的潛力及其利用
一 發揮原有工業企業的作用
二 發揮地方工業的作用
第三節 國營工業企業制度建設與經濟效益的改善
一 加強企業的計畫管理
二 繼續推行經濟核算制
第四節 工業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
一 政府積極支持技術革新與技術發明
二 政府增加工業設備與技術裝備的投入
三 行業機械化程度有所提高
四 技術經濟定額逐步改進
第五節 工業經濟持續高速增長
一 工業總產值的持續高速增長
二 工業品產量的持續增長
三 工業企業資產規模不斷擴大
(下)
第十七章 農林(牧漁)業的發展和水利設施的建設
第一節 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若干政策
一 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
二 穩定農業稅收
三 發展供銷合作和信用合作
四 開展愛國增產競賽運動
五 制定《全國農業發展綱要》
第二節 對農業生產的投入
一 國家逐年增加對農業的投資
二 國家銀行增加對農業生產建設的貸款
三 國家增加對農用生產資料的供給
第三節 農業生產技術進步
一 農作物品種改良和良種推廣
二 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和牲畜疫病的防治
三 農作物耕作技術和栽培技術的改革
四 改良舊式農具和推廣新式農具
五 土壤改良和增施肥料
第四節 農田水利及農田基本建設
一 江河水利治理
二 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設
三 水土保持工作的進展
第五節 國營農場的發展
一 發展邊疆墾荒農場
二 改進國營農場經營管理提高效益
三 國營農場建設成就
第六節 農業發展及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一 農作物業的發展
二 畜牧業的發展
三 林業的發展
四 漁業生產的發展
五 農業發展速度及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
第十八章 交通、通信業的發展
第一節 交通郵電業的發展方針和計畫
一 交通通信業的發展方針
二 交通運輸和郵電業的發展計畫
第二節 鐵路運輸業的發展和鐵路建設
一 鐵路運輸管理的改進
二 新線建設概況
三 鐵路舊線改造
四 鐵路工業初具規模
第三節 公路建設和公路運輸業的發展
一 有計畫、有重點、有標準的公路建設
二 加強公路養護
三 中央和地方交通的分工管理
四 “一五”時期公路運輸業的發展
第四節 水運業的發展
一 政府加強對內河航運的統一管理
二 水運業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
三 提高水運業的運輸管理水平
四 遠洋運輸業的發展
五 “一五”期間水運業的發展成就
第五節 民用航空業的發展
一 民航管理體制的變化與“一五”時期的發展方針
二 民航企業管理的進展
三 民用航空業的發展
第六節 郵電業的發展
一 郵電業的發展方針和任務
二 整頓管理機構與健全管理制度
三 加強以北京為中心的郵電網建設
第十九章 科技進步與勘探、設計事業的發展
第一節 科研體制與科研隊伍的建立
一 科研體制的形成
二 科技發展規劃
三 科研隊伍的建設
第二節 科教結合及其經驗教訓
一 工業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
二 科教結合進程中的經驗教訓
第三節 工農業生產的技術進步
一 技術革新與新技術推廣
二 工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三 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第四節 地質勘探、勘察設計業的發展
一 地質勘探、普查和測繪事業的發展
二 勘察設計業的發展
第二十章 國內商業與市場
第一節 國內商品市場的變化
一 生產資料中分配給商業部門經銷的比重逐步降低
二 通過市場調節的日用工業品的商品供應量進一步減少
三 農產品的市場商品供應量減少
四 中共八大對市場作用的認識
第二節 以國營商業為主導的城鄉商業體系的建立
一 “一五”時期商業工作的基本任務
二 國營商業領導地位的全面確立
三 城鄉商業網的建設
第三節 物價管理與變動
一 “一五”時期物價工作的基本方針
二 物價管理機構及國營商業牌價掌握許可權與分工
三 商品的價格與比價變動
四 各種差價政策
第四節 少數民族地區的貿易
一 少數民族地區商業基本情況及方針政策
二 少數民族地區貿易的發展
第二十一章 對外貿易的變遷與發展
第一節 “一五”時期對外貿易的方針政策
一 基本方針政策
二 對外貿易的國別及港澳地區政策
第二節 對外貿易經營與管理體制的變化
一 外貿經營中國營貿易領導地位的不斷強化
二 對外貿易組織機構與管理體制的變化
第三節 “一五”時期對外貿易的發展
一 進出口貿易總量及計畫完成情況
二 國家和地區結構變化
三 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
第二十二章 “一五”時期財政職能與收支情況
第一節 “一五”時期財政的方針與政策
一 “一五”時期財政的基本任務
二 “一五”時期財政計畫的制定與調整
第二節 1953—1957年國家財政收支情況
一 “一五”時期歷年預算編制的方針
二 “一五”時期財政收支情況
第二十三章 金融業的穩步發展
第一節 金融工作的基本方針和貨幣政策
一 金融業的基本方針
二 貨幣政策目標與貨幣政策工具
三 兩輪“擴張—緊縮”貨幣政策的實施
四 新版人民幣的發行
第二節 國家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信貸
一 “一五”時期國家銀行的信貸政策
二 國家銀行信貸資金的來源
三 國家銀行信貸資金的投放
四 農村信用社的信貸
第三節 保險事業的曲折發展
一 保險市場組織結構的變動
二 調整國內保險業務
三 發展涉外保險業務
四 保險業的成績與不足
第四節 國際收支與管理
一 外匯管理的高度集中
二 “一五”時期的外匯收支
三 國際收支狀況
第二十四章 “一五”時期的勞動就業及其管理
第一節 “一五”時期的人力資源及就業政策
一 “一五”初期人力資源的基本狀況
二 勞動就業政策的演變
三 城市勞動就業計畫體制的形成
四 農村勞動力流動逐步受到限制
第二節 企業勞動管理制度的建立
一 國營企業勞動定額的制定和實施
二 國營企業初步實行勞動定員制度
三 非國營企業的勞動爭議處理制度
第三節 勞動力的職業技術培訓
一 技術工人的培訓
二 勞動力培訓的成就與經驗
第四節 就業增長與就業結構變化
一 就業人數擴大
二 失業率下降
三 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變化
第二十五章 職工工資和勞保福利
第一節 工資制度與政策的變革
一 國家機關由供給制過渡到工資制
二 1956年國家機關和國營企事業單位的工資改革
三 公私合營企業的工資改革
第二節 工資形式和工資水平的變化
一 工資形式及其地位
二 工資水平和結構變化
三 工資增長影響因素分析
第三節 職工勞動保險和福利的改善
一 企業職工勞動保險制度的進一步發展
二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三 職工生活福利的進一步改善
第四節 勞動保護的加強
一 工傷事故頻發及其教訓
二 實行安全技術勞動保護的計畫管理
三 加大勞動保護法規的建設力度
四 建立勞動保護的監督機構
第二十六章 城鄉居民的收入與消費
第一節 城鎮居民的收入與消費
一 推動城鎮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
二 城鎮職工及其家庭的生活情況
三 影響城鎮居民生活消費的巨觀因素
第二節 農村居民的生活消費
一 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
二 農家收支結構和農民生活水平分析
三 工農生活水平的比較分析
第三節 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計畫供應
一 生活消費品供應嚴重不足
二 生活必需品計畫供應制度的初建
三 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應標準
四 生活必需品計畫供應制度的評價
第二十七章 城市建設與城市化
第一節 城市建設的統一管理
一 貫徹重點建設工業城市和分類指導的建設方針
二 頒發市、鎮建制標準,加強新工業城市、鎮的建設
三 全國支援重點城市建設
四 原有城市的改造與發展
第二節 城市規劃的編制
一 編制城市規劃的要求和辦法
二 部分城市規劃的編制
第三節 與工業化相應的城市建設與城市化進程
一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二 城市住宅建設
三 城市化穩健推進
第二十八章 區域經濟發展變化
第一節 行政區劃的變化與區域規劃的制定
一 行政區劃的變化
二 區域發展規劃的制定
第二節 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部署和概況
一 工業建設區域布局的總體部署
二 農業區劃與農業發展規劃中的區域發展要求
三 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概況
第三節 各大區域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一 東北地區的建設與發展
二 北京市、天津市和華北地區的建設與發展
三 西北地區的建設與發展
四 上海市和華東地區的建設與發展
五 中南地區的建設與發展
六 西南區的建設與發展
七 少數民族區域的建設與發展
第二十九章 “一五”時期的經濟發展與效益
第一節 “一五”時期國民經濟的增長與波動
一 國民經濟的總量增長與增幅波動
二 “反冒進”的提出和1957年經濟調整
第二節 “一五”計畫的完成
一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
二 “一五”計畫經濟目標全面實現
第三節 經濟發展與效益分析
一 產業結構的最佳化
二 生產力布局的改善
三 積累與消費關係比較合理
四 經濟效益分析
附錄一 “156項”正式施工項目表
附錄二 要事年表
附錄三 主要參考書目
後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