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記載
1.《
史記索隱·三皇本紀》云:“
神農氏,其後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申、呂,皆
姜姓之後。”《路史後紀四》云:“黃帝封參盧於路”,註:‘亦作“露”。’又云:“伊、列、舟、駘、淳、戲、怡、向、州、薄、甘、隋、紀,皆
姜國也。
2.《
史記.五帝本紀》載:昌、申、許、齊、土、甫、甘、戲、州、露、紀、怡、向
諸姓,皆“姜姓其後。”
3.《
山海經》載:蚩尤,萊、齊、紀、州、郚、向、
紀國等均姓姜。
山東州國
周武王滅商後,把原夏朝斟灌國姜姓封在州邑(今山東
安丘縣),建立州國,因位居公爵,世稱州公。春秋時期有州公實,亡國於杞,州國公族定居於
淳于城(今安丘縣東北,原為州國都城),後來復國,名
淳于國,仍為公爵,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亡國後,其族人以原國名
命姓,稱淳于氏。
荊州州國
夏,商時代,今
洪湖市境域為古雲夢地,屬《
禹貢》荊州的地域(見《戰國策。楚一》)。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確立宗法制,
分封諸侯,洪湖市境域為州國地域,州國都城在今洪湖市境內的黃蓬山同(《辭海》載:“州,古國名,
偃姓,在今
湖北洪湖東北”。《
湖北通志》載:“州國故城在今黃蓬山”。洪湖市雷家墩發掘的
西周墓葬,可資上述佐證)。
公元前701年春,
楚武王滅州國,遂為楚國地域(見《春秋左傳》)。公元前278年,
秦將白起攻取楚國
郢都(今
江陵縣郢城),
秦昭襄王在郢(城)建置
南郡,轄竟陵(今天門市)、洞庭一帶,
洪湖市境域屬南郡地域(見《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第二年,楚國奪回
秦國占領的江旁十
五邑,今洪湖市境域又屬楚國地域。至公元前262年,楚國勢力已弱,被迫將沿江一帶的地區割讓予秦,以便求和,今洪湖市境域又屬南郡地域。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仍屬南郡地域。(見《後漢書。郡國四》)。洪湖市
螺山鎮出土的
古錢幣秦半兩可資佐證。
公元前206年,鞏羽入關,大封諸侯王,改秦置南郡為臨江國(見《漢書·高帝本紀》),今洪湖市境域屬臨江國。
公元前202年,
劉邦戰勝
項羽,建立漢朝,史稱“西漢”。不僅恢復了
南郡建制名稱,而且在
洪湖市境域設定州
陵縣,縣治在洪湖市黃蓬山。此乃洪湖市境域建縣之開始(《漢書。地理志》載:“荊州南郡領縣十八有州陵”,“州陵縣轄域:北為雲杜,西為華容,東為
沙羡,南臨大江”(《湖北省建制沿革》潘新藻修)。
漢景帝在位期間,曾一度將南郡復名為臨江國,為時有7年。
公元9年,
王莽代漢,改南郡為
南順郡,改州陵縣為江夏縣(見《楚漢諸侯疆域志》),縣治在今洪湖市
新灘鎮附近(《湖北輿地記》載:“江水自復興洲南頭東北流十四里出洲尾,又東北流八里,江北為沔陽、漢陽交界處,《
水經注》謂江水東逕州陵新治南,王莽之江夏也”)。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恢復西漢郡縣原名(見《後漢書,郡國四》)。
公元208年7月,
曹操率軍向南進攻駐荊州的
劉表,同年8月,劉表病故,其子
劉琮投降曹操,
魏武帝盡得荊州轄區(見《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於是,今
洪湖市境域始屬魏地。事後,曹操繼續揮師南進,在嘉魚
赤壁一帶與
孫權、
劉備的聯軍相遇。初戰失利,曹操便把軍隊撤往長江北岸今洪湖市的
烏林一帶,與駐赤壁的孫、劉聯軍隔江相峙。同年10月,
東吳用計,火燒曹軍營壘。可嘆20餘萬(號稱80萬)的曹軍竟被5萬餘人的孫、劉聯軍打得慘敗,曹操只得帶領殘兵敗將逃回江陵(見《中國古代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昔日金戈鐵馬,兩軍麈戰的古戰場早已被荒草泥沙所掩埋,但一睹烏林出土的青銅馬鐙、青銅古劍、戈、矛、鐵箭鏃等文物,再到烏
林寨、曹操灣、
萬人坑、白骨塌、紅血巷、放馬場、魯公台等處一游,望著滔滔江水,則令人不禁遙想當年兩軍死戰、烈火沖天、人喊馬嘶、折戟沉沙,血流成河的情景。
赤壁之戰奠定了
三國鼎立的局面,
曹操一時消滅不了孫、劉,開始採取以防禦為主的方針。於是主動放棄了
江陵。公元209年12月,
劉備向
孫權借得
南郡(荊州),且有借無還,今
洪湖市境域始屬蜀國。公元219年10月,
東吳將領
呂蒙襲殺江陵守將
關羽,把劉備的勢力完全逐出荊州,今洪湖市境域始屬東吳轄區(見《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後曾一度撤銷州陵縣(見《三國志,吳書》)。
公元280年3月,
吳國滅亡,西晉武帝重置州陵縣,仍屬南郡(見《
讀史方輿紀要》)。公元305年,因四川戰亂,惠帝
司馬衷將南郡的華容、州陵、監利各割出部分地域,建立
豐都縣,並且將這4縣置為
僑置成都郡(見《東晉南北朝輿地表》)。第二年10月,成都王穎被殺。後4縣歸屬不定。公元314年,
愍帝司馬鄴撤銷豐都縣,將華容、州陵、監利3縣劃還南郡(見《晉書。地理志》)。
公元316年11月,
劉曜率兵圍長安,愍帝司馬鄴出城投降,西晉滅亡,南郡始屬東晉
司馬睿的統治範圍(見《中國古代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公元417年(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安帝
司馬德宗於州陵西北境建置惠
懷縣,隸屬
江夏郡(見《東晉南北朝輿地表》)。
公元454年,南朝宋孝武
劉駿將
南郡的州陵、監利兩縣劃歸
郢州的
巴陵郡(治所為現在的岳陽市)。公元468年,明帝劉或廢除
綏安縣,將其轄區併入州陵(見《宋書·州郡志》)。公元503年,
南朝齊梁
武帝蕭衍在州陵縣設定州城郡,僅轄州陵一縣(見《補梁疆域志》)。時至公元551年,北朝
西魏文帝寶炬撤銷州陵、惠懷二縣,設定
建興縣,縣治設在今仙桃市
沔城,隸屬荊州的
沔陽郡(見《西魏書.三》、《辭海》)。公元561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廢除沔陽郡,設定
復州,治所在沔城。公元563年,又恢復沔陽郡名,且將營陽、州城二郡撤銷,劃歸建興縣(見《東晉南北朝輿地表》)。
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淵廢郡復州。於是,沔陽郡又名
復州。治所又遷竟陵(今天門市),隸屬
山南道(見《輿地紀勝》)。公元633年,唐太宗李世民將復州治所又遷至沔陽縣(見《無和郡縣誌》)。公元742年,唐玄宗李隆基改復州為
竟陵郡,隸屬
山南東道(見《唐書·地理志》)。公元758年,
唐肅宗李亨又改竟陵郡為復州(見《
太平寰宇記》)。公元762年,唐代宗
李豫將復州治所又遷至竟陵(今天門市),
沔陽縣仍然隸屬復州(見《唐書·地理志》)。
公元960年正月,後周的
禁軍統帥—殿前起點檢
趙匡胤在
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定國號為“宋”,史稱“北宋”。公元963年,北宋出兵滅掉南平(南平王都
江陵)與湖南等地(見《中國古代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宋太祖恢復復州名稱,並將其劃歸
荊湖北路所轄(見《宋史·地理志》)。路治在湖北江陵。公元965年,北宋政府為了便於開墾和管理今
洪湖市境域一帶新形成的陸區農業生產,將設在今洪湖市境域內的“
白沙征科巡院”升置為玉
沙縣。縣治設在今洪湖市
烏林鎮胡家洲村附近(舊名:沙
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