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置(戶籍管理政策)

僑置(戶籍管理政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晉政府為解決南渡的北方人口的戶籍問題而推行的戶籍管理政策。

永嘉南渡的北方人口被稱為僑人.僑戶。為了控制僑人·,在其集中地區,暫置原籍州郡縣,並仍用舊名,稱僑州.僑郡.僑縣,是為僑置。南方原郡縣稱為“土郡縣”。初置僑州僑縣時,有戶籍的僑人,免除賦役,對鼓勵登錄戶籍和招徠北方人起一定作用。但後期引發了戶籍混亂,影響財政收入等問題。後東晉與南朝廢除僑置,採取土斷,將僑人戶口編入土郡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僑置
  • 原因:國土淪喪
  • :宋元之際
  • 類別:政治制度
  • 出自:《宋書·州郡志一》
歷史狀況,僑置出現的原因,

歷史狀況

東晉時期,北方國土大片淪陷,僑置郡縣在南方大量設定,歷經南北朝延續,隋統一後廢除。
唐朝國土遼闊,邊疆郡縣常遭攻襲,也曾為淪陷地區百姓設立僑置郡縣。
宋元之際,國土割裂,多方對峙,僑置制度也有出現。
《晉書·地理志上》:“ 元帝渡江,亦僑置司州於徐 ,非本所也。”
《宋書·州郡志一》:“自夷狄亂華,司 、冀 、涼 、青 、並 、兗 、豫 、幽 、平諸州一時淪沒,遺民南渡,並僑置牧司,非舊土也。
清畢沅 《<晉書地理志新補正>序》:“夫晉世版輿,上承三國之瓜分,下值南朝之僑置。”

僑置出現的原因

僑置制度出現的原因主要有:
一、國土淪喪,大量僑流民眾的出現;
二、王朝必須維護華夏正統的觀念;
三、彰顯規復失地的決心;
四、高標郡望門第的風氣
五、重視地域鄉里的觀念,
六、政治、軍事與經濟多方面因素的具體考慮。
諸多的理由,使得東晉南朝在南方廣泛設定僑州郡縣。
完全意義上的僑置,起碼應具備如下三個要素:
其一,原州郡縣的淪沒與僑置,而僑置應“皆取舊壤之名”;
其二,僑人,即所謂“遺民南渡”者的存在;
其三, “僑置牧司”亦即行政機構的初備。
東晉、南朝所設的僑置郡縣在隋統一後,完全廢除。
唐朝國土遼闊,邊疆郡縣常遭攻襲,也設立僑置郡縣安置淪陷土地的百姓。據舊、新《唐書·地理志》及《太平寰宇記》等考之,當時若靜邊州都督府及諾州、祐州、德歸、廓川、歸定一類以蕃胡所置僑都督府、州、縣,合有上百個,寄在北方邊境如靈州、慶州、涼州、幽州諸州及寧朔、朔方、回樂、溫池、懷安、良鄉、潞縣、范陽、昌平、薊縣、安次諸縣境內;安史亂後漸廢。此種僑都督府、州、縣,雖與東晉南朝意在表示正統的僑州郡縣性質不同,但同為僑置則一也。
宋元之際,疆土分裂,多方對峙,也設有僑州。據元姚燧所撰《鄧州長官趙公神道碑》云:乙未(宋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徙鄧(治今河南鄧州市)、均(治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唐(治今河南唐河)三州民至洛陽西,以鄧州治長水縣(治今河南洛寧西),均州治永寧縣(治今河南洛寧),唐州治福昌縣(治今河南宜陽西);明年,襄樊(治今湖北襄樊市)亦徙洛陽。癸丑(宋寶祐元年1253年),又盡還徙鄧、均、唐、襄樊諸州民實南;而宋已於襄樊、均設重兵,民還者無所歸,乃於鄧州(治今河南鄧州市)北僑治襄樊,州西僑治均州。此諸州的僑置,與東晉南朝僑州的性質也是相同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