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石鎮

岐石鎮

岐石鎮,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下轄鎮,位於揭陽市惠來縣南部,南接陸豐市甲子鎮。是祖國南疆的邊防要地。鎮政府駐岐石村,距縣城25公里。全鎮屬沿海丘陵地形,背山面海。鎮北部有打石山,距岐石村5公里,海拔600米,東西走向,包括烏鴉山、雙梅山,方圓4平方公里三面環水,與後汛村南的山丘,隔水相望,並稱雙鳳。20世紀80年代興建鳳山堤時,在山上大量取石,故與原貌有所不同。鰲江水系覽表村入海。全鎮地勢北高南低,全境處於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秋多南風,冬季多北風,每年7~9月多有颱風侵襲。年平均氣溫21℃,年平均降雨量約1960毫米。

2017年,岐石鎮行政區域面積45.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578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岐石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
  • 下轄地區:岐石村、華清村、烏石村等
  • 電話區號:0663
  • 郵政區碼:515232 
  • 地理位置: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南部
  • 面積:45.43平方公里 
  • 人口:75786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粵V
建制沿革,管轄範圍,岐石村,華清村,坑仔村,覽表村,林美村,前汛村,朱埔村,雙湖村,烏石村,和雙村,基礎設施,飲水,電力,經濟發展,農業,工業,商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名勝古蹟,特產,

建制沿革

惠來始置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岐石屬龍溪都雙梅堡,民國26年1937年,屬隆江區鰲梅鄉,1952年5月屬笫五區,1956年12月成立岐石鄉,轄華清,覽表,林美,前訊,烏石,坑仔。1958年春屬紅光公社,1961年3月恢復岐石公社,1983年11月成立岐石區,轄7個鄉。1986年11月撤區建鎮,岐石鎮成立至今轄岐石,橋頭,鋪山,華清,西埔,金雞山,烏石,湖寮,前訊,後訊,林美,坑仔,伯公嶺,覽表,雙梅,北宅村,2005年又加入,雙湖,朱埔,向寮,和雙等村。
其中岐石鄉元代隱士陳牧隱詩<題鳳山古寨>,隱士陳野仙<九日登高><獨坐>,萍鄉知縣陳元謙<與客問答即事><長命草>,知縣陳光世<雪坡集>四卷,舉人陳元諒等都是岐石鄉人士。
1949年5月惠來縣全境解放,岐石鎮境設3個行政村(岐石、覽表、華清)屬隆江區。1952年鎮境劃分四個鄉(岐石、覽表、華清、坑湖),屬第五區。1953年鎮境內劃分5個鄉(岐石、覽表、林美、華清、坑湖),仍屬第五區。1958年取消鄉建制,5個鄉併入紅光公社(即今隆江鎮),同年2月取消惠來縣制,紅光公社併入普寧縣。1961年恢復惠來縣制,原5個鄉合併為岐石公社。公社管委會駐岐石村。1983年撤銷公社建制,岐石公社改為岐石區。
1986年12月撤區建鎮,改稱岐石鎮。
1989年,行政村改稱管理區,設管理區辦事處。1999年2月撤銷管理區,健全村委會組織。
2003年5月惠來縣撤銷南海鄉,原南海鄉所轄行政村:朱埔村和雙村雙湖村劃歸岐石鎮, 至2004年底,岐石鎮轄10個行政村,行政村建立村委會,實行村民自治。
2006年底,全鎮總戶數12381,總人口3405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71人,適齡勞動人口 21013人,另有旅居國外僑胞37人,旅居港、澳同胞103人。全鎮有耕地20705畝,其中水田6444畝,旱園14261畝;山地18000畝,灘涂7600畝,鹽田1.162萬公畝。全鎮工農業產值18057.35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1752.35萬元,工業產值6305萬元。

管轄範圍

轄10個行政村,15個自然村。即岐石村(轄鋪山、橋頭)、華清村(轄西埔、金雞山)、烏石村(轄湖寮)、坑仔村(轄伯公嶺)、覽表村(轄北宅、新村)、前汛村(轄後汛)、林美村。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員會。

岐石村

岐石村位於惠來縣城西南23.6公里處,東經1163410,北緯231110,岐石鎮政府駐地,轄岐石、橋頭、鋪山三個自然村。因該村地狀如臥麟,有獨石(即石人山)矗立於群石之中,宛如麟角,故名麒石,亦稱奇石,清朝以後稱岐石。全村總戶數2349戶,人口13932人,原有陳、林、周等姓,後林、周姓族人遷往他處,現全村皆陳姓。據說陳氏祖先於宋景祐元年(1034年)從福建八角井到此落籍,但乏據可考。據《敦睦堂族譜》載,岐石陳氏祖先陳原父原籍福建莆田,是宋高宗末年進士,授海豐縣正堂。當時岐石屬龍溪都,隸屬海豐縣治,尚未開發。陳原父令人把龍溪都繪製成圖,藏於家中。他死後葬於陳隴村旁,墓地人稱扣鼎金。宋理宗寶祐元年,即公元1253年,陳原父裔孫陳文英及其子陳梅峰攜地圖至岐石村開基創業。在陳氏幾代人的努力開墾下,至明洪武十四年,陳氏田地東至龍溪釣鰲石,西至壁頭港(海豐屬),北至梅林(普寧屬),建堤修渠可灌田千頃(每頃100畝)者計三十六處,還在沿海斥鹵為田。原村址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米。1989至1990年村集體先後籌資建造二層辦公樓一幢,建築面積760平方米。2004年在村岐石中學東面新新建敬老院一所,贍養孤寡老人18人,孤兒8人。1996年,村集體投資240多萬元,在村西面建造集貿市場一個,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4300平方米,2006年全村已基本鋪設水泥路面,並鋪設環村大道3000米,2008年在村戲台左側新建村民文體活動中心。 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232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756元。

華清村

華清村俗稱下清村,號獅池,盧氏單姓村落。位於岐石鎮區東南部,東經1160915,北緯225410,總面積14.01平方公里,地處惠陸兩縣交界,有大溪經村前流入甲子港出海,與南海石油基地相連,距惠來縣城25公里,岐石鎮政府所在地5公里,溪西高速入口12公里,距惠城西南21公里處,下轄華清,西埔,金雞山三個自然村。華清村南傍瀛江,對岸陸豐甲東溪水西流入海,每逢降大雨,洪水經溪出海,上濁下清,故名下清,雅稱華清。明洪武四年(1371年),盧氏從陸豐大塘來華清定居,時有多姓居住,後其它性氏逐漸外遷,逐為盧姓,清初曾對分分屬惠陸兩縣,1950年全屬惠來。全村北高南低,聚落依山坡由北向南呈塊狀分布,聚落高低落差較大。 2009年全村3137戶,人口19848人,耕地面積6335畝,其中水田1887畝,旱園4448畝,山林地6090畝,鹽田700畝,蝦池690畝,魚池250畝。主種水稻、薯類、花生等,林地4555畝,鹽田600畝,魚蝦池400畝。有始建於1951年的國小1所,1976年遷至村西重建新校,1985年擴建三層教學樓一幢,2004年有學生1076人,教師32人,另有他辦於1997年的私辦國小校年,2004年有學生近兩千人,教師30人。現村址位於戲院兩側,建於1985年至1987年間,1973年報建集貿市場1個,2001年擴建商業房23間。華清村的工業規模較大,有創辦於1994年的偉興製衣有限公司;由該村港胞盧嚴明先生投資,另有2000年創辦的華清電子最容廠,由該村商貿大戶盧木溪投資,2006年鄉賢盧海味巨資建設華清工業園區,再生資源紙廠。華清村的交通已十分便利。岐華路東西走向穿過村中,與村東的甲伯公路交接,2003年全程修成水泥路面。現每天有來往於惠來、流沙、廣州、深圳等地的大型客車經過。全村已全部接通自來水,實現路燈照明,村道巷道已基本完成水泥路面鋪設。本村有利條件,土地資源廣闊,人力資源和技術人才充足,有良好的區位條件,農業基礎較好,隨著南海石油項目的落成,將為本村工業,產業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有利招商引資開發,實現科學全局發展。 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292萬,人均收入3674元。

坑仔村

坑仔村位於鎮區東半部,在惠城西南17公里處,下轄坑仔、百公嶺兩個自然村。坑仔村昔有言,吳等姓少數居民明弘治年間(1489~1505)鄭、蔡、林等姓分別從潮陽梅花、神福建莆田等地遷入,聚居成村,因村處三面環山的低洼地,故名坑仔。坑仔村屬革命老區,1927年初,隆江區農會轉移於此。4月在東江特委領導下,林子云等到在村組織赤衛隊,進行武裝鬥爭,1927年底至1928年村遭國民黨軍隊多次圍剿,燒為廢墟,村民逃散,1930年村民陸續回歸,被迫改為鳳湖村,直至1949年才恢復村名。全村屬丘陵地,聚落緊貼甲伯公路,自北向南延展。2009年有人口5671人,831戶,耕地面積1360畝,其中水田226畝,旱園1134畝;主要種植水稻、薯類、蔬菜等。有始建於八十年代的國小一所,原址於村中的三鳥場,後移址,1994年重新選址於村西興建鳳湖國小,06年集資140萬新建占地面積為1755平方米教學樓一棟,2009年有學生750人,教職員工20人。2005年村集資建設公廁,成立衛生專業隊,實現衛生管理制度化,2008年,省撥款440萬修建東畔鋪洋農業深度開發項目,實現農業灌溉科學化。村南有一惠境內最古老樟樹。旁有17棵榕樹成列分布,組成村的綠色屏障。坑仔村以農業為主,農田集中分布於村東西兩翼,近年來,在當地黨政的帶動下,充分分發揮地域優勢,發展特色農業,重點種植反季節蔬菜,2009年總收入1705萬元,人均收入3007元。

覽表村

覽表村位鎮境西南邊陲,村處於北回歸線以南,中心位於東經1160520,北緯225430。在惠城西南25公里處,西部的蜈蚣山白沙王等與陸豐市甲子鎮相連線,下轄覽表、北宅兩個自然村。鰲江河從村中經過,經甲子港注入南海。村居中下游,地勢天然,徑石嶙峋。巒石疊嶂,妙趣橫生,構成八景:摩嶺朝青,帶江涌月,玉璽定波,壁岸漁家,古渡行客,釣鰲晚鷺,虎礧春晴,石人秋曉。至今僅存的帶江涌月,釣鰲晚鷺,石人秋曉等景物栩栩如生。1995年截江築壩攔潮,鰲江大橋貫通惠陸。橋內淡水鹹湖,橋外潮起潮落,海水滔滔,又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如今橋上日夜車輛穿梭,橋下舟舸競航。南宋期間,吳氏從潮陽縣惠來都烏石村到海豐縣龍溪都雙梅樓江邊石壁處創居,取名石壁。後屢遭海寇侵擾,遂遷至江側另一處置居,改稱鰲江,祥興二年(1279)據傳宋帝昺駐師於鄉,報文丞相表至,帝昺披表閱覽,故改今名,明嘉靖四年後隸屬惠來縣。村境多為丘陵地,落差較大,聚落沿內隆公路東西對開。2009 年有人口21565人,3218戶,土地面積9.1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500畝,耕地面積3463畝,其中水田981畝,旱園2482畝,主種水稻、薯類等。山林地2304畝,大部分屬果林,主種荔枝、龍眼,魚蝦蟹池800畝。覽表村的辦學規模較大,全村有大小不等的國小近十所,其中公辦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1所,創辦於1949年,民辦國小兩所,與公立學校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另有小規模私人辦學多處,2009年由鄉賢吳立輝帶頭捐資280萬新建覽表學習立輝大樓一棟,覽表學校在校生1630人。覽表村資源優越,物產豐富,瀕臨南海,水域寬闊,盛產仁蟹、沙蝦、鮑魚飼料菜等水產品。改革開放以來,覽表村的經濟發展變化明顯,從農漁業逐步向工商業過渡,現已形成初具規模的商業街主要經營五金、家具、電器。 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485萬元,人均3935元。

林美村

林美村位於岐石鎮南部的花籃山腳下,距惠城西南23公里處,轄林美村一個自然村。林美村背山面海,屬濱海丘陵台地,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聚落較為集中,中部以平房為主,四周則高樓林立。 2009年全村有5408人,904戶,耕地面積1035畝,其中水田500畝,旱園530畝,主種水稻薯類,林地475畝,鹽田333 畝。南宋寶(1253~1258年)前後,已有莊、盧、林等性在此置居,因村地處花籃山臨海之州,故名藍美,1957年雅稱林美。始建於1952年的國小一所,1988年村民集資22萬元建三層教學樓一幢,1993年重建一幢,2004年又新建教學樓一幢,連線舊樓成為一體,並擴建了學樓圍牆,07年集資60多萬新建宿舍樓一幢,有建於民國時期的幼稚園一所,解放後,改為村辦公場所,1981年村重建二層辦公樓一幢,2004年又北移重建村委會新辦公樓,同時把西側高地建設為林美公園。村北有村道直抵內隆公路,長約1200米,2000年村民王莊獅捐資68萬元,把該路鋪築為水泥大道,2006年村民集資110萬新建三層村戲台一幢。改革開放後,林美村亦農亦商,富餘勞動力轉移較多,經濟發展迅速。2004年,全村有三層樓房30餘幢,率先在全鎮實現村道、巷道水泥化,衛生管理制度化,2004年被市縣評為示範村,為社會新農村的模範村。 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053萬元,人均3798元。

前汛村

前汛村屬岐石鎮,位於鎮區南面,岐石鎮南部的鳳山腳下,下轄前訊,後訊兩個自然村。距鎮政府所在地3.5公里,有村道連線隆甲公路、村莊面臨甲子港、海堤橫貫村前,是一個鹽鹼低洼村莊。全村三面環水,鳳山是低擋風潮的天然屏障,村落呈東西走向,歷史有鹹水頭、淡水尾之稱,2009年全村總戶數481戶,總人口3122人,全村總耕地面積440畝,旱園240畝,灘涂300畝,主要種植水稻,薯類等;有蝦池130畝,鹽田800畝,屬鹽鹼質地,淡水資源嚴重缺乏。特產有海鹽、蝦、蟹等。隨著海鹽價格的下跌,大部分鹽池改造成蝦。昔日的前汛村俗稱汛頭是多數出海打魚船隻的停泊處,是漁業發達的集散地。北宋哲宋元三年(1087年)有傅雍理者從中原攜家到此隱居,建炎元年(1127年)陳氏先祖從南京流放至此,與傅姓卜居為鄰。村有始建於1951年的國小一所,位於鳳山腳下,2009年有學生420人,教職員工15人。2004年底,在村西擇址重建村辦公樓和苗圃希望學校。村經濟以漁業為主,漁業資源豐富,2005年,水泥路面直抵村後,交通有了很大改觀。 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28萬,人均收入3295元。

朱埔村

朱埔村位於惠城西南約15公里處,下轄向寮、朱鋪兩個自然村。全村地勢平坦,屬沙漠質土壤,聚落較為集中,平房居多,村北屬丘陵高地,赤黃壤,適作建築用料。 2009年全村辦2794人,446戶,耕地面積1285畝,其中水田268畝,旱園1017畝,主種水稻、薯類、花生等,林地1032畝。有始建於 年的國小1所,位於村北,2003年,在原址建成朱埔苗圃希望國小,有教室8間;2004年,有學生259人,教師8人。2003年,澆注射器水泥路面連線村北的內隆路,長約800米;有魚苗池一個,2004年拓寬,圍堤改為山塘。村經濟以農為主,村東100米處是石榴潭水庫乾渠,農田灌溉方便,村大力發展商品薯種植,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25萬元,人均收入3670元。

雙湖村

雙湖村在惠城西南腔北17公里處,與朱埔村僅一渠之隔,下轄向寮、雙湖兩個自然村。雙湖村全村地勢平坦,屬濱海沙質土壤,村西南有林木環繞,並有兩個湖泊,一大一小,中間有水溝相通形同瓶,故名瓶湖,又名雙湖。明萬曆年間(1607年前後),鄭姓從潮陽梅花來到隆江鎮置居。該村原屬南海鄉,2003年5月15日劃歸岐石鎮管轄。 2009年全村2026人,358戶,耕地面積819畝,其中水田226畝,旱園593畝,主種薯類花生等,林地276畝,其中不乏有上百年的古樟,有魚池30畝。雙湖國小始建於19 年,位於村中廣場旁,平房結構,有教室2間,2004年有學生83人,教師4人,2003年於村北新建學校1所,原村址比鄰舊學校,建於 年,大門為蘇聯式設計,2003年在村南另建新址,建築面積120平方米。1989年修有800米的防滲灌渠,2004年在鎮政府的支持下,辟開山丘修建村道連線內隆公路。村經濟以農為主,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50萬元,人均3705元。

烏石村

烏石村位於惠來縣城西南20公里處,轄烏石、湖寮二個自然村,該村東北部有雌雄二石,雌石寬一百多米,呈扁形,雄石高丈余,都呈黑色,故名烏石。全村2270人,原有盧、劉、許、余、王等姓,現劉余王等姓人氏移居甲子,全村皆姓盧。據說盧氏祖先在嘉慶六年到此落籍,其時因華清村田園廣闊,農作物經常遭受鄰鄉破壞,經鄉族討論決定,各片派人到烏石村一帶搭寮看護田園作物,名叫寮頭,後來,這些人便在此定居,逐漸形成小村落,定名烏石村。在此期間,華清村經常派人到烏石村幫助興修水利,因此定下紀念日:每年八月十四日,華清村的族老被請到烏石村聚會喝酒,名曰:寮頭酒。由於烏石村民乃華清村裔孫,每年逢男孩出生,都要到華清村報訊,宗族觀念依然存在。 2009年,村總人口數2714人,戶數402戶。烏石村土壤多為砂質土,耕地總面積752畝,其中水田318畝,旱園434畝,林地949畝,沙灘500畝,有200多人屬純農,主要作物為水稻、番薯、花生等。如今有不少人外出打工。烏石國小始創於1885年,原設於戲館內,1949年設於標祖祠內,名叫祠堂學校,有教師一名,學生十餘人。1958年經地方政府同意,由祠堂學校遷往村東北部雌雄石處,當時學生已有90多人,教師三名,教室三間,隨著人口增多,2003年學生有200餘人,校舍不夠用,上級撥款30萬,在村東南部建了一所二幢二層的教學樓,共八間教室。 2009年,村集資42萬元鋪設水泥路,外接 公路,內環村主幹道,村面前修建水溝,鋪設水泥路面活動廣場。 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85萬,人均收入3264元。

和雙村

和雙村地處鎮區的最東端,在惠城西南17公里處,村北1公里為南海大道,村西3公里處為內隆公路,村南2公里處屬陸豐市。轄和雙村1個自然村。和雙村屬濱海沙灘地,聚落平房為主,周圍林木環繞,村東南有高約3-4米的防風沙壩。和雙村原屬南海鄉,2003年5月15日劃歸岐石鎮管轄,村原居林姓,稱後埔村,後為賊寇洗劫,村廢,明天君一年(1621年)有潮陽右坦姚姓分居前來搭寮,天啟三年(1623年),有朱(本縣鳳紅村)、許(本縣神泉鎮)、林(本縣鳳光村)三姓相繼又來搭寮同居,因地近海灣(現已被沙淹沒)故名洋港寮,為陳四姓子孫世代和睦相處,又各和雙。 2009年全村1423人,240戶,耕地面積764畝,其中水田256畝,旱園5080畝,水田256畝,林地3213畝,主種薯類。村北有建設於1999~2000年的糧食自給工程面積810畝,林地30975畝,以種植松柏為主。和雙國小始建於1975年,2004年進行擴建,新建二層教學樓一幢,有教室6間,2009年有學生210人,教師10人。2003年在村南建戲台一座,村內有古榕多棵,其中最大的一棵,樹幹周長達11米,2009年在集資資金50萬,修建村道連線內隆公路。村經濟以農為主,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24萬元,人均收入3686元。

基礎設施

公路
岐石鎮的公路遍布全鎮,總長26.3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公路0.44公里。2004年全鎮實現了農村公路水泥化,同時,拓建朱埔、坑仔、岐石、林美、覽表、鎮區6個花圃式路口。
郵電:岐石鎮設郵電支局,有程控交換機一部,總容量888門,已安裝電話機570門,傳輸設備、微波電路60條。
水庫
有雙梅水庫,屬小(一)型水庫,集水面積4平方公里,總庫容447.5萬立方米,1954年修築竣工。排坑水庫,屬小(二)型水庫,集水面積1平方公里,總庫容54.25萬立方米,1958年興建。
鳳山港海堤
西起鰲江橋閘覽表村南,東至華清村埔外池橋頭,堤長18.6公里,沿堤有穿堤涵閘27座。工程始建於1958年,由於當年設計標準低,建設基礎差,致不久堤圍沉陷,潮水決口漫堤多次。1999年9月經省批准,進行維修加固,概算投資6205萬元,工期計畫從2001年1月至2007年底,項目法人為岐石鎮人民政府。至2006年底,工程累計投資2500多萬元,加固堤長12.8公里,涵閘築建14座。海潮之患,基本解除。
鰲江水閘
位於覽表村南鰲江下游,對岸為陸豐市甲子鎮,1958年為防潮修築,閘堤長700米,右岸水閘8孔屬陸豐市,左岸14孔屬惠來縣,至1999年全部劃歸惠來縣管理.1996年進行維修加固,把堤路、橋閘建設合為一體。加固後,閘壩全長680米,堤路按二級公路面修建,寬12米,高程18.5米,於1998年6月竣工,投入資金2286萬元。

飲水

岐石鎮飲用水,歷史上以井水為主,一遇旱情,水荒四起。岐石片區供水工程,於2002年獲省計委批准立項,概算總投資5395萬元,工程內容包括取水工程、淨水工程和輸水工程,規模是日產2萬噸。

電力

岐石鎮用電由縣電網供電。1982年11月建立鎮供電所,高壓供電線路由塘田變電所接入,全長19.8公里。1996年每千瓦時電價1.4元,全鎮年用電664546度,其中生活用電356860度,生產用電307684度。2002年對全鎮供電線路改造,轄區內10kv線路長59公里,低壓幹線186公里,配變壓器34台。2004年高壓線路改從溪西變電站出線,電價每千瓦時0.79元。

經濟發展

岐石鎮於1983年進行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撤銷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改變以生產隊為基礎的經濟核算,實行按家庭人口,平均分配口糧田和任務田,全鎮分配口糧田共16540畝,剩餘部分的耕地作承包田,由1385戶分別承包經營,承包款上繳村,作為集體經濟收入;山地、水面養殖,全部落實家庭承包經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最顯著的效果,是衝破20多年的集體生產,解放農村勞動力,讓大批勞動力外出做工經商,增加了農村經濟收入。1978年全鎮農村人均收入56.7元,到2006年農村人均收入3028元。

農業

岐石鎮歷史上以農業為主,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為主。全鎮每年糧食種植面積約4萬畝(以雙造計)。新中國建立後,全鎮耕地逐年減少,但單產提高,總產增加,主要是得益於新中國建立後的水利建設,使用化肥農藥,選用良種,保證糧食生產逐年增加。2006年全鎮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4490畝,單產322公斤,總產14329噸;畜牧業以家庭飼養為主;水產養殖業在改革開放後,養蝦、養魚、養蚝實行承包制,年產約370噸。全鎮山地18000畝,家庭承包14413畝,主要在紅山一帶。1990年大力發展荔枝種植,2004年水果種植面積達6744畝,總產419噸。

工業

岐石鎮的工業生產,歷史上基礎薄弱,發展緩慢。新中國建立後至1987年全鎮只有小型工廠5戶,工人130人,年產值92.7萬元。但鹽業生產歷史悠久,遠在明朝,就有林美圍,為潮陽隆井都鹽場之一。1987年全鎮有鹽田11505公畝,參加製鹽生產工人2087人,年產食鹽2962噸。1990年鹽田實行家庭承包,生產技術沒有大的改進,產量很低,鹽田長年失修缺養,滲漏嚴重,有的甚至荒廢。1994年引進港商投資,創辦偉興製衣有限公司,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有自動、手動織布機及縫紉機200多台套,職工280人。2006年底,鄉鎮工業79戶,從業人員20970人,年產值 萬元。

商業

岐石鎮(除覽表商業較為發達外)歷史上基本沒有商業,民眾要買要賣,習慣趕隆江圩。新中國建立後,發展了供銷合作社,民眾可以就地買賣。改革開放後,個體商業和私營商業有所發展。全鎮先後建設了集貿市場5個(即:岐石、華清、覽表、坑仔、林美),占地面積8163平方米,建築面積7439平方米。 2004年鄉鎮企業中的批發零售商店有31個,從業人員770人,個體商業登記300餘戶。集貿活躍。

教育

岐石村一帶歷史上曾出現過幾個著名文人。新中國建立後,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以公辦、民辦齊上的辦法,發展教育,使義務教育達標。到2004年,有岐石中學一所,16個班,在校學生1250人,教師32人;國小共14所,計公辦10所,私辦4所,設定教學班共179個,在校學生11918人,女生6180人,占51.8%,在職教師304人。其中私辦國小67個班,4297人,女生2193人,占48.7%,教師10 4人。全鎮學校總占地面積4780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0586平方米,教學樓32幢,教師宿舍樓4幢。

衛生

岐石鎮的衛生醫療事業,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僅有幾家中藥店,幾個坐堂中醫。1956年農業社培養一批青年衛生員,解決常見病的醫治。1961年建立了岐石公社衛生院,到2004年有中西醫師16人,病床10張。還有坑仔村績順骨傷科醫院,是由一所祖傳的骨科診所發展起來的私人醫院。1999年新建院址,占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800平方米,總投資700萬元。2004年全院醫療工作人員50人,設病床60張,服務範圍遍及省內各地。華清衛生院,屬私辦衛生院。1994年投資35萬元,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980平方米,有醫師6人,病床30張。除以上公私醫院外,全鎮有31戶個體診所,散布在全鎮各村執業。

社會保障

岐石鎮按2004年人均收入水平,仍有未脫貧的小量群體,計332戶,1022人生活在低保之內。因此鎮建立溫飽工程基金會,發動社會人士捐款濟貧,並爭取上級救濟款,幫助困難民眾渡過難關。
鎮內興建養老院一座供養五保戶,入院人數18人,每人每月供給生活費150元。

名勝古蹟

古樟樹
位於坑仔村頭,樹身直徑1.5米,高22米,樹冠直徑31米,至2004年已有300年的樹齡,據考證是全縣最大的一株樹。
石人公
位於岐石村,該石高聳於群石之中,遠看似一坐著的老人,故稱石人公。1995年民眾集資10萬元,把石人公周圍闢為休閒場地。
大宗祠:位於岐石村,二廳一天井。始建於南宋景定五年(1264),明嘉靖五年(1526)改建,清康熙年間(約1707前後)岐石人陳遷鶴回鄉省親,留詩刻於中門內面的石匾中。
嶼仔山
位於鎮南江水中,山圍一里,山上巨石嶙峋,四周皆鹹水,其東南巨石旁有一水窟,水清而甘,人稱“小神泉”。漲潮時海水沒窟,潮退後窟內水仍甘甜。

特產

岐石村的白蝦
又稱明蝦,白剌蝦,白色半透明,皮薄軟,肉厚嫩,味極鮮甜。
覽表村牡蠣
又稱蚝,個子大小不等。膏飽滿,味道清淡香甜。營養豐富。紅仁蝦姑,通體都是紅仁(膏),味道香甜,是別的海鮮所不能比擬的。
華清村的反季節西瓜
個子有的像足球大小,有的比拳頭稍大,圓形,布滿墨綠翠綠相間花紋,產於冬春之際,瓤肉有紅黃兩種,其香、甜、脆,不亞於夏季西瓜。
鹹酥餅
也稱鹽硝餅,以黑芝麻加糖、鹽為餡,入口微鹹微甜,香味滿嘴,越嚼越有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