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石鎮

歧石鎮位於惠來縣縣境西南,與陸豐市甲子鎮接壤。鎮政府駐岐石村,距惠城21.6公里。屬沿海丘陵地帶,面積45平方公里。

1987年人口3.83萬人。山地6600畝,種植各種水果3500畝,其中荔枝1269畝。

荒沙地5000畝,主種木麻黃樹,植被達90%。耕地2.35萬畝,其中水田7471畝,主種水稻、蕃薯、花生。

灘涂面積5700畝,80年代起圍海築堤1.6公里,已開發淡水養殖2900畝。

海水養殖以對蝦、蚝貝為主,面積3500畝。鹽田1。1萬公畝,年產原鹽約3000噸。境內有山塘、水庫3座,總庫容480萬立平米。

鎮辦工業5家。年工農業總產值1390.94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120.59萬元。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7所,衛生院1所。內隆公路從南向北穿過鎮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歧石鎮
  • 地址:縣境西南
  • 面積:45平方公里
  • 人口:3.83萬人
自然環境,建制沿革,基礎設施,經濟發展,工農業發展,人文歷史,名勝古蹟,特產,

自然環境

岐石鎮位於惠來縣南部,南接陸豐市甲子鎮,全鎮面積60平方公里。是祖國南疆的邊防要地。鎮政府駐岐石村,距縣城25公里。全鎮屬沿海丘陵地形,背山面海。鎮北部有打石山,距岐石村5公里,海拔600米,東西走向,包括烏鴉山、雙梅山,方圓4平方公里。南部有鳳山,位於前汛村南,三面環水,與後汛村南的山丘,隔水相望,並稱雙鳳。80年代興建鳳山堤時,在山上大量取石,故與原貌有所不同。鰲江水系在覽表村入海。全鎮地勢北高南低,全境處於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秋多南風,冬季多北風,每年7~9月多有颱風侵襲。年平均氣溫21℃,年平均降雨量約1960毫米,年平均日照2039小時。

建制沿革

惠來始置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岐石屬龍溪都雙梅堡,民國26年1937年,屬隆江區鰲梅鄉,1952年5月屬笫五區,1956年12月成立岐石鄉,轄華清,覽表,林美,前訊,烏石,坑仔。1958年春屬紅光公社,1961年3月恢復岐石公社,1983年11月成立岐石區,轄7個鄉。1986年11月撤區建鎮,岐石鎮成立至今!轄岐石,橋頭,鋪山,華清,西埔,金雞山,烏石,湖寮,前訊,後訊,林美,坑仔,伯公嶺,覽表,雙梅,北宅村,2005年又加入,雙湖,朱埔,向寮,和雙等村。
其中岐石鄉元代隱士陳牧隱詩<題鳳山古寨>,隱士陳野仙<九日登高><獨坐>,萍鄉知縣陳元謙<與客問答即事><長命草>,知縣陳光世<雪坡集>四卷,舉人陳元諒等都是岐石鄉人士。
1949年5月惠來縣全境解放,岐石鎮境設3個行政村(岐石、覽表、華清)屬隆江區。1952年鎮境劃分四個鄉(岐石、覽表、華清、坑湖),屬第五區。1953年鎮境內劃分5個鄉(岐石、覽表、林美、華清、坑湖),仍屬第五區。1958年取消鄉建制,5個鄉併入紅光公社(即今隆江鎮),同年2月取消惠來縣制,紅光公社併入普寧縣。1961年恢復惠來縣制,原5個鄉合併為岐石公社。公社管委會駐岐石村。1983年撤銷公社建制,岐石公社改為岐石區。
1986年12月撤區建鎮,改稱岐石鎮,轄7個行政村,15個自然村。即岐石村(轄鋪山、橋頭)、華清村(轄西埔、金雞山)、烏石村(轄湖寮)、坑仔村(轄伯公嶺)、覽表村(轄北宅)、前汛村(轄後汛)、林美村。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員會。
1989年,行政村改稱管理區,設管理區辦事處。1999年2月撤銷管理區,健全村委會組織。
2003年5月惠來縣撤銷南海鄉,原南海鄉所轄行政村:朱埔村、和雙村、雙湖村劃歸岐石鎮, 至2004年底,岐石鎮轄10個行政村,行政村建立村委會,實行村民自治。
2006年底,全鎮總戶數12381,總人口7405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71人,適齡勞動人口 21013人,另有旅居國外僑胞37人,旅居港、澳同胞103人。全鎮有耕地20705畝,其中水田6444畝,旱園14261畝;山地18000畝,灘涂7600畝,鹽田1.162萬公畝。全鎮工農業產值18057.35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1752.35萬元,工業產值6305萬元。

基礎設施

公路:岐石鎮的公路遍布全鎮,總長26.3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公路0.44公里。2004年全鎮實現了農村公路水泥化,同時,拓建朱埔、坑仔、岐石、林美、覽表、鎮區6個花圃式路口。
郵電:岐石鎮設郵電支局,有程控交換機一部,總容量888門,已安裝電話機570門,傳輸設備、微波電路60條。
水庫:有雙梅水庫,屬小(一)型水庫,集水面積4平方公里,總庫容447.5萬立方米,1954年修築竣工。排坑水庫,屬小(二)型水庫,集水面積1平方公里,總庫容54.25萬立方米,1958年興建。
鳳山港海堤:西起鰲江橋閘覽表村南,東至華清村埔外池橋頭,堤長18.6公里,沿堤有穿堤涵閘27座。工程始建於1958年,由於當年設計標準低,建設基礎差,致不久堤圍沉陷,潮水決口漫堤多次。1999年9月經省批准,進行維修加固,概算投資6205萬元,工期計畫從2001年1月至2007年底,項目法人為岐石鎮人民政府。至2006年底,工程累計投資2500多萬元,加固堤長12.8公里,涵閘築建14座。海潮之患,基本解除。
鰲江水閘:位於覽表村南鰲江下游,對岸為陸豐市甲子鎮,1958年為防潮修築,閘堤長700米,右岸水閘8孔屬陸豐市,左岸14孔屬惠來縣。1996年進行維修加固,把堤路、橋閘建設合為一體。加固後,閘壩全長680米,堤路按二級公路面修建,寬12米,高程18.5米,於1998年6月竣工,投入資金2286萬元。
飲水:岐石鎮飲用水,歷史上以井水為主,一遇旱情,水荒四起。岐石片區供水工程,於2002年獲省計委批准立項,概算總投資5395萬元,工程內容包括取水工程、淨水工程和輸水工程,規模是日產2萬噸。
電力:岐石鎮用電由縣電網供電。1982年11月建立鎮供電所,高壓供電線路由塘田變電所接入,全長19.8公里。1996年每千瓦時電價1.4元,全鎮年用電664546度,其中生活用電356860度,生產用電307684度。2002年對全鎮供電線路改造,轄區內10kv線路長59公里,低壓幹線186公里,配變壓器34台。2004年高壓線路改從溪西變電站出線,電價每千瓦時0.79元。

經濟發展

岐石鎮於1983年進行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撤銷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改變以生產隊為基礎的經濟核算,實行按家庭人口,平均分配口糧田和任務田,全鎮分配口糧田共16540畝,剩餘部分的耕地作承包田,由1385戶分別承包經營,承包款上繳村,作為集體經濟收入;山地、水面養殖,全部落實家庭承包經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最顯著的效果,是衝破20多年的集體生產,解放農村勞動力,讓大批勞動力外出做工經商,增加了農村經濟收入。1978年全鎮農村人均收入56.7元,到2006年農村人均收入3028元。

工農業發展

農業:岐石鎮歷史上以農業為主,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為主。全鎮每年糧食種植面積約4萬畝(以雙造計)。新中國建立後,全鎮耕地逐年減少,但單產提高,總產增加,主要是得益於新中國建立後的水利建設,使用化肥農藥,選用良種,保證糧食生產逐年增加。2006年全鎮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4490畝,單產322公斤,總產14329噸;畜牧業以家庭飼養為主;水產養殖業在改革開放後,養蝦、養魚、養蚝實行承包制,年產約370噸。全鎮山地18000畝,家庭承包14413畝,主要在紅山一帶。1990年大力發展荔枝種植,2004年水果種植面積達6744畝,總產419噸。
工業:岐石鎮的工業生產,歷史上基礎薄弱,發展緩慢。新中國建立後至1987年全鎮只有小型工廠5戶,工人130人,年產值92.7萬元。但鹽業生產歷史悠久,遠在明朝,就有林美圍,為潮陽隆井都鹽場之一。1987年全鎮有鹽田11505公畝,參加製鹽生產工人2087人,年產食鹽2962噸。1990年鹽田實行家庭承包,生產技術沒有大的改進,產量很低,鹽田長年失修缺養,滲漏嚴重,有的甚至荒廢。1994年引進港商投資,創辦偉興製衣有限公司,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有自動、手動織布機及縫紉機200多台套,職工280人。2006年底,鄉鎮工業79戶,從業人員20970人,年產值 萬元。
商業:岐石鎮歷史上基本沒有商業,民眾要買要賣,習慣趕隆江圩。新中國建立後,發展了供銷合作社,民眾可以就地買賣。改革開放後,個體商業和私營商業有所發展。全鎮先後建設了集貿市場5個(即:岐石、華清、覽表、坑仔、林美),占地面積8163平方米,建築面積7439平方米。 2004年鄉鎮企業中的批發零售商店有31個,從業人員770人,個體商業登記300餘戶。集貿活躍。

人文歷史

教育:岐石村一帶歷史上曾出現過幾個著名文人。新中國建立後,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以公辦、民辦齊上的辦法,發展教育,使義務教育達標。到2004年,有岐石中學一所,16個班,在校學生1250人,教師32人;國小共14所,計公辦10所,私辦4所,設定教學班共179個,在校學生11918人,女生6180人,占51.8%,在職教師304人。其中私辦國小67個班,4297人,女生2193人,占48.7%,教師10 4人。全鎮學校總占地面積4780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0586平方米,教學樓32幢,教師宿舍樓4幢。
衛生岐石鎮的衛生醫療事業,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僅有幾家中藥店,幾個坐堂中醫。1956年農業社培養一批青年衛生員,解決常見病的醫治。1961年建立了岐石公社衛生院,到2004年有中西醫師16人,病床10張。還有坑仔村績順骨傷科醫院,是由一所祖傳的骨科診所發展起來的私人醫院。1999年新建院址,占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800平方米,總投資700萬元。2004年全院醫療工作人員50人,設病床60張,服務範圍遍及省內各地。華清衛生院,屬私辦衛生院。1994年投資35萬元,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980平方米,有醫師6人,病床30張。除以上公私醫院外,全鎮有31戶個體診所,散布在全鎮各村執業。
社會保障:岐石鎮按2004年人均收入水平,仍有未脫貧的小量群體,計332戶,1022人生活在低保之內。因此鎮建立溫飽工程基金會,發動社會人士捐款濟貧,並爭取上級救濟款,幫助困難民眾渡過難關。
鎮內興建養老院一座供養五保戶,入院人數18人,每人每月供給生活費150元。

名勝古蹟

岐石鎮有名勝古蹟多處,其中較著名的有:
古樟樹:位於坑仔村頭,樹身直徑1.5米,高22米,樹冠直徑31米,至2004年已有300年的樹齡,據考證是全縣最大的一株樹。
石人公:位於岐石村,該石高聳於群石之中,遠看似一坐著的老人,故稱石人公。1995年民眾集資10萬元,把石人公周圍闢為休閒場地。
大宗祠:位於岐石村,二廳一天井。始建於南宋景定五年(1264),明嘉靖五年(1526)改建,清康熙年間(約1707前後)岐石人陳遷鶴回鄉省親,留詩刻於中門內面的石匾中。
嶼仔山:位於鎮南江水中,山圍一里,山上巨石嶙峋,四周皆鹹水,其東南巨石旁有一水窟,水清而甘,人稱“小神泉”。漲潮時海水沒窟,潮退後窟內水仍甘甜。

特產

(一)、岐石村白蝦,又稱明蝦,白剌蝦,白色半透明,皮薄軟,肉厚嫩,味極鮮甜。
(二)、覽表村的牡蠣,又稱蚝,個子大小不等。膏飽滿,味道清淡香甜。營養豐富。紅仁蝦姑,通體都是紅仁(膏),味道香甜,是別的海鮮所不能比擬的。
(三)、華清村的反季節西瓜,個子有的像足球大小,有的比拳頭稍大,圓形,布滿墨綠翠綠相間花紋,產於冬春之際,瓤肉有紅黃兩種,其香、甜、脆,不亞於夏季西瓜。
鹹酥餅,也稱鹽硝餅,以黑芝麻加糖、鹽為餡,入口微鹹微甜,香味滿嘴,越嚼越有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