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措施

《山西省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體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切實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深化具有中國特色的體教融合發展,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結合山西省實際,制定的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省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措施
  • 釋義: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檔案
措施全文
一、工作目標
到2023年,體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體育教師基本配齊,學校運動場地及體育設施配備全面達標,評價機制逐步完善,學生身體素質和綜合素養明顯提升,“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體育發展新局面基本形成。到2035年,厚植“以體載德”“以體育美”“以體促勞”“以體築智”的育人觀念,學校體育健康發展,多樣化、現代化、高質量的學校體育體系基本形成。
二、不斷深化教學改革
(一)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與健康課。中國小校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與健康必修課,不得隨意擠占,其中,義務教育階段,1—2年級每周不少於4節課,3—9年級每周不少於3節課;高中階段,各年級每周不少於2節課。高等教育階段,本科院校課程不少於144學時,專科學校不少於108學時。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特別是體育傳統特色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與健康課,鼓勵高校在本專科各年級增設體育選修課,鼓勵各研究生培養單位將體育課程納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課程體系。
(二)豐富和提高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和質量。圍繞課程目標和運動項目特點,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精選教學素材,加強教材建設,豐富教學資源。逐步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鼓勵學校開設形式多樣、簡便易行、效果明顯的體育活動項目,教會學生科學鍛鍊和健康知識,指導學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運動技能和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游泳、體操、武術、冰雪運動等專項運動技能。因地制宜,將摔跤、毽球、柔力球、射藝、空竹、棋類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學校體育課程。
(三)幫助學生養成體育鍛鍊和衛生健康習慣。中國小校要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將“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列入教學計畫,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加強校內課後育人,課後服務時間組織學生參加體育社團或體育興趣小組,活動內容應與體育健康課程教學相銜接。著力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控制電子產品使用,科學調整作息時間,保護學生視力。健全體育鍛鍊制度,組建體育俱樂部,廣泛開展普及性體育運動。鼓勵學校與體校、社會體育機構合作開展夏(冬)令營、強化訓練營等體育活動,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常規課餘訓練和體育競賽。
(四)推動游泳項目普及。鼓勵學校多渠道多方式開設游泳課程。加強游泳特色校和試點校創建工作,逐年擴大範圍。游泳特色校和試點校要在開足課程的基礎上進行達標評價,積極開展游泳技能訓練和游泳安全演練,不斷強化游泳教育效果。有條件的學校在抓好本校游泳教學的同時,要積極在場地、師資等方面輻射支持周邊學校。各級政府要加大游泳場館設施建設和師資培訓力度,提升軟硬體建設水平,為開設游泳課創造條件。場地不足時,要整合利用社會資源,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在校外開展教學和訓練。學校要逐步將游泳項目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五)促進競賽體系深度融合。加強體教融合,各級教育、體育部門共同開展體育教學、訓練、競賽,建立校內競賽、校際聯賽、選拔性競賽為一體的競賽體系。將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游泳、武術、桌球、羽毛球、網球、健美操、跆拳道、跳繩和中華傳統體育項目作為學校體育競賽的主要內容,逐步將有一定學生基礎的、具有較好推廣價值的體育項目納入到學生體育競賽體系。學校要廣泛開展班級、年級體育比賽,每學期至少舉辦1次全員參與的綜合性運動會或體育節。市、縣每年舉辦不少於5項單項體育賽事和1次綜合運動會或體育節。全省每年舉辦不少於20項單項體育賽事,每2至3年舉辦1次全省大中學生田徑運動會暨省級體育教學成果展。
(六)建好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體育模式,整合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體育特色學校,3年內建成1500所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定期組織開展評估。各市要最佳化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布局結構,強化考核管理,完善保障機制,暢通體教融合通道,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教育、體育部門共同支持高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在訓練、競賽、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將其納入競技體育後備力量培養序列。各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做好本行政區域內體育特長生的自主招生工作,規範招生行為,營造良好的特長發展環境。
(七)加強體育教研科研工作。深入開展體育教學教材研究和科研活動,積極推進體育與健康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倡導跨學科合作,支持教師合作開發開設體育與健康課程。在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設立體育專項課題,提升教師在體育與健康領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加強對體育方向教學研究項目的支持。加強基礎教育階段體育教研科研隊伍建設,3年內配齊配強專職體育教研員,促進體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充分發揮山西省高等學校體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為我省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發展提供智力支撐。鼓勵條件較好的高校先行先試,打造2至3個高水平體育學科創新平台和基地。
三、全面改善辦學條件
(八)多渠道配齊配強體育教師。各地要在編制總量內配齊配強體育教師。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5個教學班配備1名體育教師,高中階段學校每6個班配備1名體育教師,農村200名學生以上的中國小校至少配備1名專職體育教師,高等學校公共體育課按1:320的師生比例配備體育教師。各地要根據缺額情況按年度制定補充計畫,3年內補齊缺額。擴大體育專業省屬公費師範生招生規模,畢業後安排到中國小校任教。“特崗計畫”每年安排一定數量崗位滿足農村地區學校體育教師招聘需求。鼓勵非體育類學科教師和班主任經培訓後從事體育教學和組織體育活動。在大中國小校設立專(兼)職教練員崗位,聘用優秀退役運動員為體育教師或教練員。
(九)提高體育師資整體素質。把提高體育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全面提高體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質量。各地、各校要制定體育教師培訓培養計畫,加強中青年體育骨幹教師培養。通過“國培計畫”等加大對農村體育教師的培訓力度,支持高等師範院校與優質中國小建立協同培訓基地,繼續做好國家留學基金委各類體育人才、體育教師公派出國留學項目,拓展體育教師海外研修訪學渠道。
(十)加強中國小衛生保健工作。鼓勵建設市級中國小衛生保健所,高等學校設校醫院或衛生科,中國小校做到校校建有衛生保健室。鼓勵各地多渠道解決校醫短缺問題,城市普通中國小、農村中心國小和普通中學在編制總量內按學生人數600:1的比例配備專職衛生技術人員,學生人數不足600人的學校要配備專職或者兼職保健教師。加強醫校協同長效機制建設,做好“健康副校長”選配工作。
(十一)推動體育場地器材配備達標。各地要加大投入力度,3年內切實解決學校運動場地及體育設施配備不達標的問題。按標準“一校一策”制定具體方案,深挖、整合校內資源,創新立體化、多功能布局,建好體育場地設施、專用教室,配好體育教學所需器材設備,建立體育器材補充機制。把農村學校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地方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小規模學校以保基本、兜底線為原則,配備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設施設備。高等學校特別是建有高水平運動隊的高校要嚴格按照《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對場地器材進行完善和補充。
(十二)統籌整合社會資源。鼓勵採用校企合作模式共建共管學校體育場館。引導社會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向學校和學生開放,各地要主動公開開放清單和目錄,就近就便滿足中國小校體育健康課和體育活動的需求。體育部門的各類集訓活動對青少年開放,接納在校學生在課餘時間參加,促進學校體育水平提高.鼓勵學校向社會購買服務,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建立健全學生全周期體質健康檔案,定期對學生肥胖、視力不良、體能等相關指標進行預警和有針對性的干預指導。提高體育公共服務水平,深化家校合作,幫助家長更好地提高健康意識,共助學生健康成長。
四、積極完善評價機制
(十三)推進學校體育評價改革。嚴格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全員測試製度,強化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及結果套用。除體育免修生外,要將體質健康達標作為中小學生畢業證書發放的重要參考。高等教育階段學生體質健康達標、修滿體育學分方可畢業。將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作為考核評價學校的重要指標和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逐步提高中考體育占比分值,推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改革,逐步將游泳和足球、籃球、排球等項目納入中考體育測試範圍,增加過程性測試和運動技能考核。高校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學習需要,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
(十四)完善體育教師崗位評價。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體育教師的第一標準。圍繞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完善體育教師績效工資和考核評價機制,將評價導向從完成課時數量轉向教育教學質量。在保證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專業)教師工作量的計算標準一致的前提下,將課外體育鍛鍊、體質健康測試、課餘訓練、競賽活動等任務計入體育教師工作量,根據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和競賽成績,在績效工資分配時給予傾斜。最佳化體育教師崗位結構,暢通體育教師職業發展通道。進一步完善體育教師崗位評價體系,確保體育教師在職務職稱晉升、教學科研成果評定等方面,與其他學科教師享受同等待遇。加大對體育教師表彰力度,在教學成果獎等評選表彰中,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體育相關成果立項。參照體育教師,研究並逐步完善學校教練員崗位評價。
(十五)健全完善教育督導制度。將學校體育工作納入市縣發展規劃,明確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職責。把政策落實、課程開設、條件保障、教師配備、學生體質、近視防控等情況納入專項督導。把體育工作作為市縣政府履行教育職責、高校辦學評價的重要指標,納入高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和“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對政策落實不到位,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持續下降的市縣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負責人,依法依規予以追責問責。
五、切實加強組織保障
(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作用,強化各級政府發展青少年體育事業的主體責任,統籌協調解決青少年體育工作面臨的問題和體制機制障礙。各地要建立青少年體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合力推進工作落實。
(十七)完善經費投入機制。市縣政府要調整最佳化教育支出結構,完善投入機制,統籌安排上級轉移支付資金和本級財力,積極支持學校體育工作。充分保障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校園足球、體質監測、體育競賽、體育文化節等活動。各級教育部門要加強經費使用管理,全面實施績效評價,管好用好財政資金。完善政策制度,從政府補貼、捐資激勵等方面,進一步激發社會力量參與學校體育發展的活力,多渠道增加學校體育經費投入。
(十八)健全風險管理機制。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安全風險管理機制。健全政府、學校、家庭共同參與的學校體育運動傷害風險防範和處理機制。完善校方責任險,建立針對學生意外傷害的綜合保險機制。試行學生體育活動安全事故第三方調解機制,強化安全教育制度,保障體育教學、活動、訓練和比賽安全。加強校長、教師及有關管理人員培訓,提高學校體育從業人員運動風險管理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提高學生運動傷害應急處置和救護能力。
(十九)營造社會氛圍。各市要結合實際制定學校體育教師配備和場地器材建設計畫。總結經驗做法,形成可推廣的政策制度。加強宣傳,凝聚共識,營造共同促進學校體育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