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體育總局、教育部《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指導全國中國小體育教師科學、規範、高質量地上好體育課,更好地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特制定《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
  • 發布時間:2021年6月23日
  • 信息類別: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
  • 發文字號:教體藝廳函〔2021〕28號
  • 信息索引:360A17-08-2021-0030-1
  • 發文機構:教育部辦公廳
印發通知,內容全文,相關解讀,

印發通知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印發《〈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
教體藝廳函〔2021〕2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更好地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我部制定了《〈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執行。
教育部辦公廳
2021年6月23日

內容全文

《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體育總局、教育部《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指導全國中國小體育教師科學、規範、高質量地上好體育課,更好地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特制定本綱要。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樹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強化“教會、勤練、常賽”,構建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新模式,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促進中小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核心素養的形成,為實現“健康中國”“體育強國”作出體育學科的貢獻。
(二)改革內容
通過深化體育教學改革,轉變教學觀念,全面把握“教會、勤練、常賽”的內涵與要求,使其成為常態化、規範化、系統化的教學組織模式。打造高質量體育課堂,使學生在“知識、能力、行為、健康”諸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明確學生各學段特點與發展需求,使體育教學內容更加富有邏輯性、系統性和銜接性。根據各學段教學目標,合理選擇多元化教學模式和多樣化組織方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增強體育教學方式改革的有效性、可行性。採用科學、操作性強的發展性評價指標體系,讓體育學業質量評價更加具體、客觀,建立“以評價促發展”的新生態。最佳化組織管理,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形成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教師與家長齊抓共管“以體育人”的新格局。探索建立學生體育學習過程管理長效機制,樹立體育教學管理務實創新的新形象,全面促進體育教學改革。
(三)改革目標
——享受樂趣。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注重增加遊戲與比賽等競爭要素,讓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競爭與表現的樂趣,實現從激發興趣到形成志趣、享受樂趣的層層深入。通過組織遊戲、增加競賽、豐富內容、鼓勵自主等方式,提高學生鍛鍊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和持久性,幫助學生有效鍛鍊、掌握技能、提高能力、體驗成功,使其真正能夠樂在其中。
——增強體質。重視在體育教學中強化鍛鍊、增強學生體質,要加強“勤練”,在基本運動技能的鍛鍊中不斷發展學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協調、平衡等身體素質。要根據不同年齡、性別、教材、課型、場地、氣候等科學安排運動強度,合理設計練習密度,針對學生素質發展敏感期合理組織學、練、賽,科學推進基本運動技能“課課練”活動。要通過高質量組織課堂教學,課內外相關聯開展大課間、課外體育活動、校外體育鍛鍊等,有效增強學生體質。
——健全人格。通過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個人品質。全面把握體育的“育體、育智、育心”綜合育人的價值,通過全員參與的體育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塑造活潑開朗、與人為善、團結協助、遵守規則等良好品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與人格健全。
——錘鍊意志。通過體育課、體育訓練和體育競賽活動培養學生不畏困難、不怕吃苦、不懼失敗的意志品質。精心設計有一定強度、一定難度的運動技能學習,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等優良品質,要通過組織教學比賽和競技比賽,不斷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積極進取、勇敢堅毅等堅強意志。
二、主要任務
(一)更新教學觀念
改變單一學習知識或某項技術的現狀,從綜合育人、培養體育核心素養的高度和體育課程一體化的思路,強化“教會、勤練、常賽”過程與結果,有效促進體育教學改革目標的達成。注重學科融合與課程思政,在中華優秀體育文化傳承的同時,鼓勵適當在體育教學中開展情境式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促進綜合育人目標的實現。將“以教定學”觀念轉向“以學定教”,充分把握學情,注重個體差異,合理把握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發揮,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最佳化教學內容
積極消除體育課程教學長期存在的繁(項目繁多)、淺(蜻蜓點水)、偏(缺乏系統)、斷(學段脫節)現象,組織開展邏輯清晰、系統連貫的結構化內容體系的教學。重點教會學生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其中,健康知識與基本運動技能作為體育課必修必學內容要在中國小廣泛開展,專項運動技能作為必修選學內容,中國小校結合實際有選擇地開展。
健康知識主要是中國小各學段應知應會的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傳染病預防與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安全應急與避險等五個領域的內容,每個學段的健康教育教學工作,要基於本學段各年級應掌握的健康知識內容創新組織健康教育活動,為良好健康行為的形成和有效促進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基本運動技能主要是中小學生在行走、奔跑、跳躍、投擲、滾翻、攀爬、鑽越、支撐、懸垂、旋轉等方面的動作發展內容,各學段基於學生動作發展和體能發展規律,各類動作在不同學段按照難度和鍛鍊方式進階,形成各學段相對固定的基本運動技能鍛鍊內容,通過鍛鍊使學生在不同學段都具有相應的基本運動能力水平,有效呈現螺旋上升的基本運動技能教學特點,為日常生活和專項運動技能的學習奠定紮實的基礎和提供重要的保障。
專項運動技能包括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游泳、體操、武術、冰雪運動等專項運動的單個和組合技能,各學校可以根據本校實際、師資力量、學生需求等,有選擇地在教學中開展。各專項運動技能的教學,依據專項運動固有的難度和自身的特徵,按結構化的方式將每個專項運動劃分為多個模組和單元開展教學,學生對各模組和單元逐一進行遞進式學習。專項運動的各模組和各單元之間要有進階性,完成一個模組和單元的學習並經考核合格後,進入下一個模組和單元的學習,以此類推,呈現出更加富有邏輯性、銜接性的專項運動技能學習。
健康教育每學期4課時,按照各學段規定應學習的健康知識,參考健康教育教學指導,有效組織教學工作。體育課的時間中國小一節40(或45)分鐘,每節課應該包括10分鐘左右的基本運動技能、20分鐘左右結構化運動技能學練及組織對抗性比賽和放鬆拉伸等。
(三)創新教學過程
打破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局限性,積極探索與適當增加“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組織形式。義務教育階段,在原有按“行政班級授課制”完成必修必學內容學習的基礎上,國小高年級可增加學生的自主選擇性,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進行學習,有條件的學校可採用“體育選項走班制”組織教學。國中在“體育選項走班制”的基礎上,可適當增加“體育俱樂部制”,豐富完善組織形式,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加強必修選學內容的學習。高中以“體育選項走班制”為主,通過“體育俱樂部制”組織形式,滿足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專項化發展需求。形成一校多品、一生一長的體育教學改革實效。
全面把握“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系統性教學思路與方式,實施更有效的教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其中,“教會”,要遵循體育教育規律,結合學生髮展特點與水平,合理把握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教會學生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與專項運動技能,教會的程度依據學段目標不同而確定,最終達到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或比賽場景中靈活自如地運用;“勤練”,把握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結合不同項目、不同班額、不同場地器材條件等合理把握練習密度和運動強度,提高學生的運動效果。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特徵,組織練習的方式應體現國小基礎期趣味化、國中發展期多樣化、高中提高期專項化等特點。課內外與校內外練習都要注重時間充足、形式新穎、準確有效、安全保障,注重在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常賽”,面向全體學生,根據體育教學內容合理組織每堂課上的教學比賽,結合體育課堂教學組建班隊,要周周打比賽,周六周日可組織全校體育比賽,以賽促練,掀起體育鍛鍊的浪潮,使學生享受競賽樂趣、更加牢固地掌握專項運動技能,培養學生的體育與健康素養。在此基礎上組建校隊,參與區縣、地市、省等多級聯賽,同時,通過比賽發現具有運動天賦的學生,注重培養其發展體育特長,為競技體育輸送人才。
(四)完善教學評價
豐富評價內容,倡導開展多元性評價,注重對學生語言表達(是否能說出)、動作表現(是否能做對)、能力體現(是否能會用)等的多方面檢驗,完善評價方式,提升評價效果。
打破以往只對運動技術、體質健康等某一方面的評價,要更加注重“知識、能力、行為、健康”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為增加評價方式的便捷性、評價結果的精準性,鼓勵引入人工智慧等評價方式。
改進知識評價。主要是對體育知識、健康知識等的評價,建立知識測評題庫,通過試捲紙筆測試、線上網路測試、隨堂口頭測試、組織開展活動測試等相結合的方式實施。國小側重情境式測試,國中和高中可多採用主題式測試。
突出能力評價。主要包含基本運動能力評價和專項運動能力評價。基本運動能力評價按照各學段必修必學的基本運動技能確定評價內容;專項運動能力評價可依據專項運動技能學習結構化內容確定評價內容,特別要注重對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比賽能力的評價。
完善行為評價。注重對學生健康行為和良好品德的評價,鼓勵利用大數據平台實施體育家庭作業制度,重點評價學生體育鍛鍊行為與習慣的養成,實現對日常鍛鍊情況的過程性評價;通過組織各項體育比賽,充分把握學生的品德,尤其要強化團結協助、勇於拼搏等優良品格的評價。
強化健康評價。對標《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通過精準監測各學段學生對應的體質健康指標,評價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及時向家長反饋,便於做好家校聯合,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組織保障
(一)組織管理
為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做好本省中國小體育教學改革落實方案,完善體育教學工作的頂層規劃,明確工作任務、人員配備、責任分工、條件保障、經費投入、推進實施等,督促中國小開展高質量體育教學工作。地市、區縣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等層層建立學校體育組織領導機構,教育主管部門一把手、學校校長等牽頭,主管學校體育的領導具體落實,形成紮實推進體育教學改革的組織領導管理機制。教育行政部門組織領導和專家,及時對體育教學工作實施督促和檢查,便於及時總結經驗,整改教學問題。鼓勵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開展基於推進體育教學改革的優秀課例展示與研討,加強組織培訓工作等,助推體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升,促進其專業發展,不斷提高體育教學水平和過程管理水平,提升體育教學質量。
(二)課時保障
為保障體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將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落到實處,在基本保障國小1-2年級每周4節體育課,國小3年級以上至國中每周3節體育課,高中每周2節體育課的基礎上,鼓勵中國小各學段根據學校實際適當增加每周體育課時,義務教育階段可每天1節體育課,高中階段保障每周3節體育課以上。
(三)師資保障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配齊配足各級教研員,發揮重要的體育教學改革指導作用。按需引進體育師資,尤其是高校優秀體育畢業生和優秀退役運動員等要充實到體育教師和教練隊伍中,積極吸納社會力量,通過購買服務,引入社會體育機構有資質的專業教練,補充專項體育教學與訓練所需的師資,保障學校體育教學與訓練工作持續有序開展。注重對體育教師的師德培養,關心體育教師的身心健康,保障體育教學工作有質有量。體育教師教學工作強度和工作量要合理安排,有條件的學校,在教師人數充足的情況下,可適當縮小體育課教學班額,中國小體育教師每周基本教學工作量保障12課時,並將組織大課間、帶隊訓練、指導比賽、體質監測等活動計入教師工作量。強化體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系統規劃對體育教師分層分類培訓,每位教師每年要參與不低於1次的培訓活動,通過強化培訓,逐步提高全體體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通過培訓準確把握改革方向,深刻理解和實施“教會、勤練、常賽”的具體要求,更加合理有效地組織體育課堂教學。關注農村體育教師的發展,通過送教下鄉、城鄉結對、連片教研等活動切實幫助農村體育教師成長。注重兼職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升,通過加強基礎性與專項化相結合的培訓,不斷提升兼職教師對體育課堂的駕馭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研平台的建設,強化體育教研活動,推動體育教師教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好地推進新時代體育教學改革。
(四)場地器材
優先發展學校所開設的“一校多品”運動項目的場地器材,滿足選項教學需求。在基本保障正常體育教學工作需要的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學校修建體育場館或風雨場地,確保風雨雪霾天氣能夠正常開展體育教學工作和課外體育鍛鍊。配備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發展水平和質量標準的體育器材。確保場地器材有效安全地使用和促進健康,堅決杜絕一切危害師生健康的場地器材在體育教學中使用。積極開發社會體育資源,鼓勵社會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消費向學校開放,適當解決學校體育場地不足的問題,確保體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四、督導評價
(一)加強對教育行政部門的督導評估
將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執行體育教學改革的情況進行督導評估,包括落實體育教學改革指導性檔案的下發,落實體育教學改革具體方案的研製,督導和檢查機制的建立,具體落實對學校體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和達到的體育教學改革成效等納入對教育行政部門的督導評估。
(二)強化學校落實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主體責任
將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組織領導機構的建立,體育課在開足開齊上好等方面的改進與落實情況,配齊配強體育教師方面的突破性進展,體育經費的保障情況,場地器材的建設與改善情況,體育教師的培訓情況,體育教師教學工作量的落實情況等納入學校落實體育教學改革主體責任的主要內容。
(三)注重教師實施體育教學改革的過程與結果
將體育教師對“教會、勤練、常賽”的理解和把握,靈活駕馭體育課堂的能力改善情況,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與師德風範的提升水平,體育教師實際參與培訓情況,尤其是培訓後教育教學能力提高程度,體育教師基於新形勢、新理念對系統性“全面育人”的把握情況等納入體育教學改革的過程與結果的主要內容。
(四)強調學生達成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與效果
將體育教學改革在促進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的目標達成情況、核心素養培育情況,尤其是學生體育興趣產生的程度、體質健康水平改善的幅度、健全人格培養的寬度和錘鍊意志達到的深度納入學生達成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與效果的主要內容。
五、工作要求
(一)確定試點。各地要及時確定實施體育教學改革試點的範圍,並組織進行教師培訓和完善保障條件。實行教改的具體方案和實施範圍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
(二)教改培訓。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將根據各地試點方案和範圍,在暑假期間組織教學改革師資培訓和組織實施培訓,並提供相關技術資源。 

相關解讀

明確新目標
《指導綱要》共有5個部分17項具體內容:總體要求包括指導思想、改革內容、改革目標;主要任務是更新教學觀念、最佳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過程、完善教學評價;組織保障涉及組織管理、課時保障、師資保障、場地器材幾方面;督導評價從加強對教育行政部門督導評估、強化學校落實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主體責任、注重教師實施體育教學改革的過程與結果、強調學生達成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與效果幾方面開展;工作要求提出了確定試點、教改培訓兩個方面。
《指導綱要》開宗明義提出,“進一步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指導全國中國小體育教師科學、規範、高質量地上好體育課,更好地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其目標體現在“科學、規範、高質量地上好體育課”,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不難看出,聚焦點在四位一體目標上。
“享受樂趣”是指要經歷一個從激發興趣到形成志趣,再到享受樂趣層層深入的過程,不是簡單地在體育課上組織遊戲就能享受到樂趣。若不形成常態化、系統化、層次化的競賽體系,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自覺性、主動性便很難提升,其持久性也無望顯現,目標也難以達成。
“增強體質”是我國學校體育30餘年來一直努力想要達到的事情。《指導綱要》提出:“要加強‘勤練’,在基本運動技能的鍛鍊中不斷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科學推進基本運動技能‘課課練’活動。”“要通過高質量組織課堂教學,課內外相關聯開展大課間、課外體育活動、校外體育鍛鍊等,有效增強學生體質。”這些都是對增強體質提出的具體要求。
“健全人格”是立德樹人在體育學科中的具體體現,是要塑造更加完美的人,使人格更加完善的過程和目標要求。《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全面把握體育的‘育體、育智、育心’綜合育人的價值,通過全員參與的體育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塑造活潑開朗、與人為善、團結協助、遵守規則等良好品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與人格健全。”
“錘鍊意志”是自我完善提升的過程,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一定程度上就是意志得到錘鍊的過程。為此,《指導綱要》提出:“精心設計有一定強度、一定難度的運動技能學習,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等優良品質,要通過組織教學比賽和競技比賽,不斷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積極進取、勇敢堅毅等堅強意志。”
設定新內容
內容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重要載體,《指導綱要》也在內容上做了新的調整和規定:“重點教會學生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其中,健康知識與基本運動技能作為體育課必修必學內容要在中國小廣泛開展,專項運動技能作為必修選學內容,中國小校結合實際有選擇地開展。”從要求中不難看出,一方面《指導綱要》強化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首次提出的教會學生三項主要內容;另一方面對各項內容實施的類型進行了規定,“健康知識與基本運動技能”為必修必學,“專項運動技能”為必修選學,這就為新時代新課堂教學在內容方面的改革明確了方向。
值得進一步明確的是,健康知識要貫穿所有學段。因為各學段的學生都要明確與之對應的相關健康知識,才能通過“知行合一”有效促進健康。健康知識的傳授可以採取“獨立式”,也可以採用“結合式”或“融入式”穿插到體育課堂教學之中。同時還要明確區分“基本運動技能”與“基礎體能”的關係,它們既是兩個獨立的內容體系,又互相促進。對專項運動技能的教學要打破以往按學段設定課標內容和編寫教材的思路。各學段的學生可根據技能基礎和興趣愛好,從中選擇項目與對應難度的模組學習,進而實現“教會”的目的,使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
倡導新方式
《指導綱要》明確地提出了“義務教育階段,在原有按‘行政班級授課制’完成必修必學內容學習的基礎上,國小高年級可增加學生的自主選擇性,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進行學習,有條件的學校可採用‘體育選項走班制’組織教學”。
《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強化‘教會、勤練、常賽’,構建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新模式”。貫徹落實好“教會、勤練、常賽”,不僅有利於“享受樂趣”,且“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也均將有望實現。“教會、勤練、常賽”三者之間既獨立存在又相互關聯。“教會”是理解了、掌握了、能用了。“勤練”是既要保證數量,又要注重質量;既強調課上,也強化課外和校外,並成為一種習慣。“常賽”,是要讓比賽成為常態。《指導綱要》提出,“面向全體學生,根據體育教學內容合理組織每堂課上的教學比賽,結合體育課堂教學組建班隊,要周周打比賽,周六周日可組織全校體育比賽,以賽促練”。比賽常態化將有助於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和錘鍊意志。
關於“學、練、賽”,《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根據不同年齡、性別、教材、課型、場地、氣候等科學安排運動強度,合理設計練習密度,針對學生素質發展敏感期合理組織學、練、賽,科學推進基本運動技能‘課課練’活動。”就“學、練、賽”而言,均為課堂教學基本方式,過去幾乎每堂課上都有“學”與“練”,部分課上有“賽”,而未來的體育課堂三者均不可或缺。
《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聚焦質量提升,最明顯的抓手就是通過“學、練、賽”各種活動的創設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學、練、賽各方面儘管都各具獨特功能,但任何單一方面都難以達到最理想的效果,需要各自聯動,發揮綜合效應。一是要確立好連點,處理好三者的關係,學是基礎和前提,練是提高與保障,賽是檢驗與強化。它們之間的連點是技術動作,但通過“學、練、賽”以後,技術動作會逐步升級,發生從量到質的變化,即從技術到技能再到運動能力形成。“學、練、賽”呈遞進關係,三者共同作用於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之中,缺少任何一環,體育學習都不夠圓滿。
提出新評價
體育與健康教學質量應如何評價?尤其是體育學業質量用什麼來衡量?《指導綱要》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是在“改革內容”部分提出:“打造高質量體育課堂,使學生在‘知識、能力、行為、健康’諸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二是在“完善教學評價”中明確提出,“打破以往只對運動技術、體質健康等某一方面的評價,要更加注重‘知識、能力、行為、健康’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既注重“知識、能力、行為、健康”的全面提升,又強調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說明教學改革更加突出全面育人。
要貫徹落實好《指導綱要》在“知識、能力、行為、健康”方面提出的明確要求,需要對它們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搞明白它們分別代表著什麼,每個方面都少不得。“知識”不可或缺,“能力”更弱不得,“行為”不能忽視,“健康”是重中之重。“知識、能力、行為、健康”各自有著特有的指向性,但各要素之間又密不可分,掌握健康的知識、形成運動的能力、養成健康的行為(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三者結果共同指向健康,它們與健康既是過程與結果的關係,也呈現促進與提升的關係,即前者是促進作用,後者是健康水平得到提升。三者之間關係密切,兩兩結合體現“知行合一”和“能習相隨”,確保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發揮綜合效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