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大力推進林業生態建設的決定

2010年7月16日山西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大力推進林業生態建設的決定
  • 頒布單位:山西省人大常委會
  • 頒布時間:2010.07.16
  • 實施時間:2010.07.16
(2010年7月16日山西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
為了加快林業改革發展,推進林業生態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及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特作如下決定:
一、加快林業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林業生態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生態興省戰略的重要任務,是加快建設林業生態體系和國土安全體系的重要舉措,是提高生態承載能力、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民眾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和保障轉型發展、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要求。山西作為能源資源大省,經濟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既是當前的緊迫任務,更是長遠的戰略要求。近年來,我省實施了一大批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森林資源明顯增加,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林業工作邁上新台階。但我省缺林少綠的問題依然突出,生態環境依然脆弱,林業生態建設任務依然繁重而艱巨。為從根本上改善全省生態環境,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切實增強加快林業生態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創新機制、完善政策,強化措施、真抓實幹,努力推動我省林業生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為山西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可靠生態保障。
二、林業生態建設的總體要求和目標。林業生態建設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化林業改革,進一步加快造林綠化步伐,進一步增加森林資源總量,進一步提高森林質量和林業效益,走出黃土高原和資源型地區發展現代林業的路子,不斷推進持續穩定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城鄉宜居的森林環境體系建設、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建設,使全省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承載能力明顯提高。
省人民政府應把林業生態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科學制定林業生態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根據林業生態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制定本地林業生態建設規劃,做到與省級規劃銜接合理,區域特色鮮明。林業生態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力爭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23%,森林蓄積量達到1.28億立方米;到2020年全省森林面積達到600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26%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1.5億立方米。
三、深入開展創建林業生態縣和森林城市活動。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創建林業生態縣活動作為林業生態建設的重要抓手,紮實推進,力爭到2015年有30%的縣(市、區)、2020年有80%的縣(市、區)達到林業生態縣標準。生態縣建設要以大工程帶動大發展,重點實施好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太行山綠化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以及省級造林綠化工程。各市、縣(市、區)要從本地實際出發,科學制定創建林業生態縣實施方案,層層分解落實建設任務,強化組織實施,嚴格目標考核,杜絕“形象工程”,確保創建林業生態縣任務高標準、高質量完成。
積極開展創建森林城市活動。縣級以上城市力爭建立一個以上森林公園。城鎮建設應按照國家標準和省、市總體規劃留有足夠的綠地面積,做到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要大力開展街道綠化、小區綠化、庭院綠化。堅持以喬木為主,喬灌花草相結合,提升城市綠化品位,打造良好人居環境。
四、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各級人民政府要緊緊圍繞農民得實惠、生態受保護的目標,到2013年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任務。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明晰產權,確權發證,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健全林權糾紛調處機制,及時化解矛盾,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積極跟進配套改革,完善林木採伐審批制度,開展林木採伐管理試點,實行採伐限額公示制。建立集體林權流轉制度,健全林權流轉市場,規範林地林木流轉。省、市、縣三級要成立林權服務機構,負責林權登記發證、林地流轉評估、糾紛調處及資產抵押等服務工作。
五、切實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各級人民政府要採取有效措施,依法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實施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搞好森林經營,提高森林質量;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全面落實各級行政首長負責制,不斷強化森林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森林遠程視頻監控系統作用,積極組建滅火專業隊,建立聯防機制,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森林防火綜合能力;加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力度,加強監測、檢疫工作,嚴防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堅持森林、林木採伐限額管理和征占用林地定額管理制度;嚴厲打擊盜砍濫伐林木、亂批濫占林地、亂捕濫獵野生動物、亂采濫挖樹木等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嚴禁在城市建設中毀壞林木植被;加強生物多樣性、濕地和古樹名木保護,搞好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的建設與管理,維護全省重要生態系統和種質資源安全;認真搞好封山禁牧,積極扶持舍飼養殖,加強未成林造林地管護,鞏固造林綠化成果。省直國有林局、市縣國有林場承擔著保護和管理全省主要生態公益林的重要職責,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逐步理順管理體制,加大公共保障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強造林質量稽查監理、資源林政、森林公安、鄉鎮林業站等林業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健全服務體系,改善裝備條件,落實人員編制和經費,建立一支作風硬、素質高的林業專業隊伍,保障林業生態建設順利推進。
六、有效加快林業產業發展。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要求,充分發揮林業產業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的拉動作用,大力發展經濟林、林木種苗花卉、速生豐產用材林、森林旅遊、林下資源開發等林業產業。按照不同區域特點,大力培育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林業產業基地,加快發展以核桃、紅棗、仁用杏為主的乾果經濟林,力爭每年新發展100萬畝以上。要加大低產低效林改造力度。扶持培育一批林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立具有區域優勢的產業集群。實施品牌化戰略,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交易市場,拓展林產品市場流通渠道。要扶持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為農戶提供產供銷服務。要制定加快林業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完善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林業產業。通過產業振興,實現興林富民。
七、著力強化林業科技支撐。要充分發揮科技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的支撐作用。加強林業科技研發和創新,推動林業科技進步,著力解決抗旱抗鹼造林、困難立地條件造林、森林火災預防撲救、經濟林增收、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制約當前林業建設的關鍵技術;要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喬灌草結合,大力發展鄉土樹種;搞好集約經營,提高林業機械化水平;加強林業技術服務推廣體系建設,扶持基層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廣泛開展科技示範、科技入戶、科技下鄉活動,加快林業科技成果轉化和實用技術推廣;建立健全林業標準化體系,搞好生態效益監測、林產品質量檢測、科普教育示範基地等科技條件建設;強化林業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在職培訓,積極引進高科技人才,提高科技興林水平。
八、不斷加大對林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財政支持林業發展制度,確保各級人民政府每年林業生態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加快公益林區劃界定,參照國家公益林補償標準,儘快建立省、市、縣三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積極爭取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加大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並逐步擴大其規模和範圍。建立健全造林綠化、中幼林撫育、林木良種等財政補貼制度,逐步提高造林投資標準。加大煤炭可持續發展“跨區域生態治理”資金向林業建設的傾斜力度,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加大以煤補林力度,積極推廣“一礦一企綠化一山一溝”的做法。煤炭企業應當加強礦區植被恢復,從噸煤10元的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中,劃出不低於20%用於本礦區和煤礦所在縣(市、區)的造林綠化及沉陷區治理;其他資源型企業也應當從經營利潤中劃出一定比例用於造林綠化;鼓勵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和公民個人投資造林綠化,積極發展碳匯林業,逐步建立碳匯交易市場。要依法徵收育林基金用於造林綠化。要加大金融扶持林業力度,增加林業信貸投放,大力發展林權抵押、林農信用、林農聯保等小額貸款。加快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險制度,提高農戶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堅持生態建設與扶貧相結合,加大對貧困戶承包造林扶持力度。
九、始終堅持依法推進林業生態建設。搞好林業立法工作,不斷完善林業生態建設和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規,進一步規範、保障和促進林業生態建設健康發展。強化林業普法宣傳教育,增強依法治林的意識。深化林業執法體制改革,搞好綜合行政執法。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林業重點項目、工程資金的跟蹤檢查和審計監督,確保林業生態建設的質量和效益,建立林業生態建設目標責任制,並納入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定期向同級人大常委會作出報告。各級人大常委會要加大林業執法檢查力度,定期組織對林業法律、法規、重大問題決定執行情況進行專題視察、調研或執法檢查,不斷增強監督實效,依法推進林業生態建設。
十、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林業生態建設。堅持全省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各級領導要強化責任,發揚“右玉精神”,持之以恆地組織發動廣大幹部民眾積極參與林業生態建設。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不斷豐富和完善義務植樹形式,提高適齡公民義務植樹盡責率。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和民兵組織及其他社會團體,要發揮各自作用,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投身林業生態建設。駐晉部隊、武警官兵要繼續發揚優良傳統,積極承擔造林綠化和森林火災撲救任務。要加強輿論宣傳和監督,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造林綠化的重要意義,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使愛綠、植綠、護綠成為廣大民眾的自覺行動,形成林業生態建設的濃厚氛圍。
林業生態建設惠及千家萬戶,澤被子孫後代,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全省上下要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堅持不懈,艱苦奮鬥,努力實現大地增綠、林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實施生態興省戰略作出積極的貢獻。
地方性法規(類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