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是溫幸、薛麥喜、毋小紅、邢晨聲、段改芳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民俗
- 作者:溫幸、薛麥喜、毋小紅、邢晨聲、段改芳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1年09月
- ISBN:7203019276
《山西民俗》是溫幸、薛麥喜、毋小紅、邢晨聲、段改芳編纂的地方志。
晉南花鼓是流傳在山西南部黃河岸邊萬榮內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同時萬榮花鼓也在晉南地區的河津,浮山,稷山,翼城,聞喜等境內流傳。由於涉及地區廣,所以被人們稱為晉南花鼓。萬榮花鼓相傳是在明朝初年由逃荒賣藝的安徽鳳陽人傳入萬榮。萬榮...
山西麵食是地方傳統特色麵食文化的代表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可考算起,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稱為“世界麵食之根”。以麵條為例,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麵食...
1988年以來,山西的威風鑼鼓從農運會到亞運會,從省城的民間藝術節到天安門廣場的四十周年大慶,真正打出了山西民間藝術的威風,譽享全國,聲聞世界。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俗藝術。相傳,公元619年,李世民在霍州...
隨著這種民俗活動和思想觀念,便自然地產生了祭祀風俗中的民間刺繡表現的相應內容。山西北有雲崗、五台山等佛教聖地,南有永樂宮等道家名觀。民眾思想意識深受宗教觀念影響,因此祭祀圖案中多以福祿壽三星、八仙、八寶、坐佛、菩薩、金童玉女...
民俗與麵塑 春節麵塑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山西民間麵塑源於先秦而成型於漢代的中國節日風俗,是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積澱物。春節是人們對物候曆法認識上的一個關鍵節日,所以對春節的祭祀活動顯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麵塑隨著人們的...
大同民俗,山西大同的風俗,古代的婚姻,青年男女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結合在一起,其婚姻禮節也是相當繁雜的。類型 大同風俗之一——婚俗 古代的婚姻,青年男女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結合在一起,其婚姻禮節也是相當繁雜的。正如...
山西捏麵人是山西省的傳統民俗工藝品和食品。面人民間俗稱“面人”、“面羊”、“花饃”等,流行於整個黃河流域,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山東都有製作面人的習俗,各地叫法不一,形態各有特點。” 就山西省而言,...
從而發展為集地區民風民俗之大成的會節聲聞海內。 據史籍記載,唐宋時山西地區已逐步形成新年燃燈、元宵節前後張燈節彩的習俗。唐宋時期的山西地區,新年和元宵放燈、燃燈之時,民間雜技、雜耍等表演活動亦盡現其間,深得觀燈民眾的喜愛。...
山西民間剪紙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如晉北一帶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窗花也隨窗而異,小的寸許,精緻靈巧,稚趣橫生;大者有四角、六角、...
《山西民俗》是溫幸、薛麥喜、毋小紅、邢晨聲、段改芳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本志所記述的民俗包括人生禮儀、歲時節日、鄉社生產、信仰禁忌等。作品目錄 封面 山西民俗 《山西民俗》編委會 目錄 序 晉風贊(代序)人生禮儀 養育 一孕育...
民間社火(南莊無根架火),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春節特色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民間社火(南莊無根架火)源自上古,起於唐、成於宋、興於明、盛於清,廣泛流行於山西榆次東陽鎮南莊村及周邊縣區。南莊無根架火主體框架全部用...
雲丘山花饃是一種山西省的傳統民俗藝術品。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按功能可分為節慶習俗饃、人生禮儀饃和日常食用饃3個大類。所謂節慶習俗饃主要是用來敬奉天地神靈,祭祀祖宗先輩。據了解,每年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還有中秋節,家裡的婦女...
高蹺,俗稱“拐子”,由舞者踩在木蹺上表演,是山西普遍流行的社火形式。木蹺高度不一,有的低至一尺多,有的高達一丈五尺,一般為四、五尺。高蹺有文高蹺、武高蹺之分。文高蹺用弦樂伴奏,邊走邊舞,變換各種隊形,在街道上表演,...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清徐徐溝背鐵棍),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清徐徐溝背鐵棍)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流傳於山西省清徐縣的徐溝鎮。它吸納了民間手工技藝...
春節(娘子關跑馬排春節習俗),流傳於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的傳統民俗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春節(娘子關跑馬排春節習俗)歷史悠久,並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保留了關隘地區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習俗文化,多以祭祀、祭奠祖先、除舊...
鳳秧歌常與“上院”“踩街”“攆瘟神”等民俗活動連在一起演出。2008年6月7日,山西省原平市申報的秧歌(原平鳳秧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編號:Ⅲ-2。歷史淵源 針對原平鳳秧歌的起源...
這一民俗形式延伸到山西南北部地區的很多地方,在每年民間節慶日都會有類似的活動。基本簡介 作為民俗四大類之一的“文藝民俗”,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側面,也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泉。太原的民俗文藝源遠流長、豐富燦爛,社火習俗就...
旺火是山西的民俗之一。山西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繫。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山西北部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特徵 每逢春節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
春節(懷仁旺火習俗),流行於山西省懷仁縣(今懷仁市)的民俗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懷仁旺火,俗稱“攏火龍”,又稱“大旺火”,每逢春節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
廟會(晉祠廟會),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它始於明朝形成了七月初二祭祀聖母的盛典,後逐漸演變成晉祠傳統廟會,古稱“賽神會”,明清以來長盛不衰,一直延續。晉祠廟會...
2008年6月7日,山西省汾陽市申報的秧歌(汾陽地秧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編號:Ⅲ-2。歷史淵源 起源學說 唐代宮廷舞變種之說:汾陽民俗研究會會長、作家劉瑞祥認為,汾陽地秧歌由唐代在...
平遙社火是一種山西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在中國西北,每年春節,各鄉村民眾自發組織各種社火活動。社火規模從幾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鑼鼓手,舞獅等等。民眾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隊伍,並贈予菸酒等禮物。社火經過之處,爆竹聲聲,鑼鼓喧天,人...
祭祖習俗(大槐樹祭祖習俗),山西省洪洞縣特色民俗表演及文化研討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大槐樹祭祖習俗是山西洪洞縣在清明節期間舉行的一種尋根祭祖活動,主要是移民後裔通過焚香、獻供、跪拜等形式,表達自己對祖先和家鄉的...
本屆社火節的主題是“游晉商故里、觀民間社火、品山西麵食、賞民俗風情”。整個活動分兩個高潮,第一個高潮是春節期間,推出以“歡度民俗新喜,體味民俗風情”為主要內容的系列活動,第二個高潮是元宵節期間,推出以“觀社火表演、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