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晉祠廟會)

廟會(晉祠廟會)

廟會(晉祠廟會),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它始於明朝形成了七月初二祭祀聖母的盛典,後逐漸演變成晉祠傳統廟會,古稱“賽神會”,明清以來長盛不衰,一直延續。晉祠廟會從正日起為七天,水鏡台演戲五日,同時在全縣範圍內舉行賽神會,每年趕赴晉祠廟會的人數以百萬計,全國各地及海外都有人參加。

2008年,晉祠廟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8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廟會(晉祠廟會)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
  • 遺產類別:民俗
  • 批准時間:2008年
  • 遺產編號:Ⅹ-84
  • 保護單位: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晉祠一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單位,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建晉祠聖母殿,祀叔虞之母邑姜。邑姜即周武王之妻,姜太公之女。在中國歷史上,晉祠賽神會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自明洪武二年給聖母加封號後,七月初二日為祭祀聖母的活動,已形成傳統盛典。《太原縣誌》載:“農曆七月初二為聖母誕辰”。北宋年間,晉祠周邊村莊就開始了酬神演戲的迎神賽社活動,明清時期活動興盛不衰,一直延續。
廟會(晉祠廟會)
晉祠廟會
晉祠農曆七月初二為傳統廟會,古稱“賽神會”。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廟會逐漸形成祭祀儀典、演劇酬神和市場交易三位一體的模式。
晉祠廟會原有的祀神儀式逐漸淡化,演戲從酬神轉為娛民,人們在活躍文化生活的同時更看重人際交流,廟會的重心漸漸落在了集市貿易上,傳統民間文化和民俗活動日漸消失。

民俗內容

傳統賽神會從農曆七月初一日開始,歷時五天。屆時,晉祠水鏡台演戲酬神,晉祠附近百姓齊到聖母殿跪拜叩頭,上香祈福。七月初二是祭祀聖母誕辰的正日,“是日,縣、鄉、村社的官紳、社首及民眾,均要齋戒、沐浴、躬至晉祠,致祭聖母之神。在聖母殿前的獻殿,陳設香案祭品,由知縣恭讀祝文,行禮如儀。”同時,全縣範圍內賽神會將有序地推向高潮。從七月初四起,是聖母出行日,地方長者率領四街百姓舉辦迎送聖母出行儀式,四街組織社火表演。在廟會期間,商賈雲集,各種民間傳統風味小吃、工藝、玩具、雜耍紛至沓來。
節日期間,這裡還要搭起戲台,唱幾台大戲,烘托熱鬧場面。隨著對外開放局面的形成,商品交流更加頻繁。太原市的許多公司都要參加這種物資交易會。附近一些縣份,像交城、文水、汾陽、榆次、太谷、祁縣、清徐、陽曲等十六個縣區的商業、工業、物資、農機部門的九十多個單位,除國營商店和供銷社設點搭起百十個彩棚外,還有六百多個簡便的地攤,個體戶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從晉祠廟門一直排到晉祠公園的大門外,穿著用品種齊全。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晉祠廟會歷史悠久,它生動體現了太原當地古老的鄉風民俗,具有重要的民族學、歷史學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20世紀八十年代後,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些先進的交通工具如汽車、機車、腳踏車等的採用,給當代的與會者提供了更多的行動之便。尤其是一些商販,由於交通的便捷,更是來自五湖四海。過去的廟會,外省商販大都只是來自河北、陝西、山東、蒙古等附近的省份,而且來的商戶也很少。八十年代後,外省商販來自全國各地,東北、江南來的也不少,每地來的商戶很多。過去的廟會攤位或棚位,都是先占先得,畫地為牢:好的攤位要通過發布廣告招商拍賣,比如太原動物園的春節民俗文化廟會,就是通過廣告招商,引來許多外地客商。

保護單位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晉祠一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獲得“晉祠廟會”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廟會(晉祠廟會)項目保護單位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晉祠一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2015年7月30日,農曆六月十五,一年一度的晉祠廟會中的難老河會正式舉行。河會期間,晉祠博物館和晉祠村委邀請民間藝術團體進行了傳統戲曲、威風鑼鼓等表演,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參觀。

文化軼事

在民間有這樣的傳說,小時候聖母的妹妹相貌醜陋,而且愛流鼻涕。聖母便說“他日你若能有出息,我便屁股見你”。後來她妹妹果然出人頭地,受到人民尊敬。從此每年七月初二廟會期間,聖母坐著鑾輿去看她妹妹時,都是倒著進門。有一年,人們抬著聖母的塑像去古城營村,嫌調頭麻煩,便提議正著進門,結果抬桿折斷。從此,再也沒人敢提正著進門了。初五迎東關龍王神像十七尊,奉於南關龍王廟,至此,七月初二賽神會活動基本結束。在廟會期間,商賈雲集,各種傳統風味小吃、工藝、玩具、雜耍紛至沓來,成為太原歷史上的傳統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